03.01 廣州有哪些特色書店?

偽文藝小短腿


曾經的廣州被稱為“文化荒漠”,現在看起來應該是個笑話了。現在,有不少特色書店散落在廣州的各處,默默的吸引著熱愛文藝和知識的人們。

博爾赫斯書店,幽居於巷陌的學院派書店

絕大部分來過博爾赫斯書店的人都會感慨書店位置的隱秘,就像是一位幽居於喧鬧巷陌的隱士。書店最早的時候由畫家陳侗開設在美院裡面,之後多次搬遷,現已走過二十個春秋。這是一家很多文藝青年嚮往的書店,在一定程度上象徵著藝術與精神不死。

老闆依託書店舉辦展覽和學術講座、出版數十種翻譯作品之後,反而越做越小,甚至虧本經營。據說,當年南京先鋒書店的老闆錢小華來廣州考察書店時曾說:“這是全國最好的書店。”

書店根據作者姓氏字母排序的圖書陳列方式進行擺設,店中以翻譯的文學藝術類書籍居多


  • 地點: 廣州市海珠區 怡樂路95號2樓

  • 聯繫方式: 020-89100086


方所,鬧中取靜的一片優雅天堂

地處目前廣州最高端的購物中心,與眾多奢侈品門店比鄰而居,這就是「方所」,典出於南朝梁代文學家蕭統「定是常住 便成方所」。在實體書店逐漸走向死亡的今天,方所書店卻保持年客流量250萬,每次的“方所現場”更是把店內擠得水洩不通。

看似與誠品為同類型的書店,方所的書籍品類和店面風格均更側重於藝術和美學。看似走小眾路線,方所的文化卻廣受歡迎。

店內專門設有“方所推薦”、“媒體推薦”、“網絡意見領袖推薦”等特色書架。

書的種類很多,書籍的擺設也充滿了藝術品味。方所圖書顧問羅玫玲介紹說“現在這個時候開實體書店,根本不是拼書多。最重要的是要替讀者著想,同時有自己的主張,去開發更多可能被冷落的好書,介紹給讀者。”



  • 地點: 廣州市天河區天河路383號太古匯商場MU樓35號鋪(近萬菱匯)

  • 聯繫方式: 020-38682327



Feekr旅行


廣州有特色的書店還是很多的,並且這些書店最近幾年在經營上都做了很多探索。

浩天書店老闆吳浩在店裡翻看自己珍藏的書。

浩天書店裡珍藏的有些年份的書籍。

近年來,電子閱讀興起、鋪面租金壓力大,廣州不少小型的老書店都容易陷入多次遷鋪,最後走向關店的惡性循環。像文津閣、蜀粵書局這樣老牌書店也都不得不結業。近日,文德路文德六巷老書店浩天書店原址租約到期,新店搬遷到了惠福東路。在廣州,像這樣以經營二手舊書為主的店面已經逐漸減少,但也有老書店求變謀出路,以不同方式積極適應市場。業內人士表示,未來的書店經營會朝著多元複合、或小而精兩個主要方向發展。

搬遷
浩天書店:殺進商圈,以25年長約換髮展空間

(座標:惠福東路劉家巷 經營時間:15年)

6月初,在文德路開了15年的浩天舊書店結束營業,挺進北京路商圈。店主人叫吳浩,人稱吳叔。搬店時,共整理出60箱共4000多本書。

在1994年的白雲區江夏村,吳叔開了第一家書店,當時大批的外來務工人員湧入廣州淘金。他告訴記者,每日有上百位顧客來租書,一週就能賺回一個月的鋪租。2003年,他開起了文德路浩天書店。

記者走訪浩天書店時,書店正處於邊整理邊開店的狀態,還沒有裝飾完畢。吳叔告訴記者,之前文德路浩天書店每個月的銷售額在5000元左右,基本與租金相抵,目前新店面還未打開局面,基本靠老本撐著。

“新店有30平方米,租了25年,採用前店後居的家庭經營模式。”吳叔說,選擇在北京路商圈開店,一方面,北京路在歷史上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就是廣州最大的書坊所在地;另外一方面也是看到北京路的客流商機,25年的長約足夠以時間換空間。

面對許多書店紛紛通過開設網店、售賣咖啡、開設講座等多種方式開拓銷路,浩天書店卻一直堅持以實體書店線下銷售為核心。吳叔介紹說,店裡主要售賣的是上世紀80年代的舊書籍。近年來,珍貴舊書籍的價值以每年30%的價格遞增,書店也有口皆碑,所以客源也比較穩定。”

對於更長遠的打算,吳叔告訴記者,未來謀劃開設一個以書籍、紙品為展品並賣展品的舊書陳列館,專門宣傳廣州本土文化。

堅守
拓守書店:抱團經營,繼續傳統舊書店模式

(座標:花地灣古玩城 經營時間:20年)

原定址在芳村一號文化廣場的“蜀粵書局”,於今年年初正式結束實體店的經營。在蜀粵書局負責人的指引下,記者找到了位於花地灣古玩城的拓守書店。進門時,書店負責人梁平正用塑料封套包起剛收回的老書。“拓守”,意為開拓和堅守,而這家老書店也確實堅守了足足二十個年頭。

上世紀90年代,梁平在荔灣路開了“第一家”拓守書店。梁平解釋說,是因為書店曾搬遷過三次。與拓守書店一樣輾轉多地的還有旁邊兩家書店。梁平說,都是賣古書,但相互間形成了為書友服務的默契。“往往有書友遠道而來,只為了尋一本書。我店裡沒有,他們店裡也許會有。所以多年來幾家書店集聚在一起,也是為了讓書友能更容易找到自己心儀的書。”

記者留意到,店內有二十餘本民國時期的舊書,其餘的多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學書籍。多年來,梁平一直堅持以最優惠的價格出售圖書,古書從幾十元到一兩百元不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翻印文學舊書也多為十多二十元,比網購還便宜了。

眼看著許多老書店紛紛轉型,梁平卻無奈地表示,自己無暇顧及。據瞭解,拓守書店批發為主,每月約售500至600冊書,與租金大致相抵。以往工作日人流量能有每天5到10個人到店,週末能有20至30人。但現在工作日人流量則較少,一天也未必能有一個客人到店。談到未來的計劃,梁平表示租約是三年期的,拓守書店起碼會在此留守三年。他告訴記者,書店主要都是“服務”老書友:“我微信當中的書友已超過200人,在力所能及時,我還是會堅持做傳統書店。”

升級
小古堂書店:謀劃轉型,積極“迎合”市場

(座標:中山大學東門 經營時間:10年)

“堅持只進好書,然後活下去。”已經開業十年的小古堂書店用堅持只進好書的初心和“活下去”的信念在二手書店市場裡殺出重圍。

小古堂書店位於中山大學東門對面,地方雖不難找,但卻夾在五金店和美容院中間,一不小心就會錯過。記者6月8日下午來到店裡時,只有零星幾個學生模樣的客人,店內暖黃的燈光打在一排排書架上,百來平方的空間整潔又舒適。記者走訪發現,書店主要經營的是文史哲藝術類古舊圖書。老闆李金亮介紹說,店裡的每一本書都是他親自把關採購,書店要體現高度,這是他開店以來一直堅持的初心。“書是一家店的核心,進書首先要品相好,看起來要乾淨,其次書要有一定的文化性和高度。”

2008年開業的小古堂書店今年已經開業十年了,李金亮坦言,十年來曾遇到過“三匹狼”。一是開業的前三年,由於名氣尚淺壓力重重;二是網絡衝擊,“我清楚地記得,每到噹噹、亞馬遜打折那幾天,店裡幾乎沒人”;三是電子書的興起,“電子書的影響就是買套書的少了,那些成套的書賣不動了”。

當然,在十年起起落落的過程中,2015年時小古堂書店也經歷過一次大翻修,原來狹小的窗戶和參差不齊的書架換成了超大的玻璃窗和木質書架。隨著概念式和體驗式書店的興起,李金亮透露,書店目前也在籌劃著擴展店面,引入咖啡飲品、閱讀沙龍、文化培訓等多元化的業態,以新形象面向讀者。李金亮更願意將這種新的經營方式看做是一種“迎合”或者“妥協”,他說,書店就像“一面旗幟”,小古堂依舊會堅持以圖書為核心產品,總的原則永遠不會改變。

記者瞭解到,小古堂年銷售量保持在3000冊左右,因靠近大學,店面也靠馬路,近些年銷售量總體保持穩定。

業內人士
開書店先“益”後“利”

從事多年書店經營的業內人士劉二囍告訴記者,開老書店堅守情懷雖然可貴,但本質上也是一種市場自負盈虧的經營行為,獨立個體書店生存的根基是盈利。“做生意講究利益,那開書店就講益利,先益後利,益為至上。”

他指出,現在的讀者注重空間體驗感,在逛書店時身心愉悅,還可以在書店約會、聚集、交流,買書、看書有時反而成了次要的需求。未來的書店會朝著多元複合,或小而精兩個主要方向發展。

書友聲音
為書找讀者 為讀者找書

廣州仔黃嘉輝:老書店的未來發展還不明朗,特別是小型的書店,一般都是隻做散客或者批發客。如果是定位比較中高端的,可以朝多元化發展。

大南路小學老師陳峰:廣州專題性的舊書店不多,一般藏書的大家都是專題性的,所以舊書店主營綜合性圖書的同時,可以兼顧某幾項專題圖書。

花城網文史讀主編葉嘉良:可以做庫存書店方向,國內有相當一部分好書積壓在倉庫,這些書籍與讀者之間缺乏連接的橋樑,老書店則正好負起“為書找讀者,為讀者找書”這個使命,庫存書一般折扣較大,讀者可以用便宜的價錢淘得心儀的書籍。

信時記者許浩程、鄧睆、胡慧茵


大洋網


禾田書房

女性主題書店禾田書房被人們稱為“廣州最美書店”,位於東方紅創業園區裡的一棟白色小別墅裡。為了讓更多女性把目光聚焦於自身內在成長,9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獨立女性,打造了一個集書店、咖啡、花房、旅行定製於一體,並教你學會精緻生活的生活美學空間。

扶光書店

把飛船和城市廣場搬進書店裡!扶光佔地面積約2700平方米,以星際太空為設計主題,融合多種科幻元素。太空飛船呈繭型,以穩定運行的姿勢凌空於書店上方,夜晚在燈源的映襯下,更具幻想和超現實主義的強烈視覺。如巨型保齡球的支柱,邊緣延展容納著天花板,立體而神秘。

19八3生活館


天匯廣場這家19八3生活館,主營精品玩具,但開闢了一個賣書的角落,櫥窗外寫:“只售一本書”。應該不少書迷來打卡了吧。從設計上說還挺適合小年輕們拍拍照。店外的這張黃色凳子拍起來還挺有感覺。

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