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看待“差評”就洗稿一事對輿論和媒體的反擊,究竟怎樣的文章算是洗稿?

許暖年


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羅超頻道”,獲得最新互聯網評論、乾貨和資訊。


2016年,我就寫過一篇文章:《抄襲不可恥,相對於洗稿而言》,對“洗稿”這個內容行業的毒瘤進行了持續關注。

當時有讀者留言,我的一篇文章被一家位於深圳的自媒體抄襲了,我去看了下發現是赤裸裸的洗稿,抄襲投訴幾次,微信都判斷對方為原創,理由是“我所提交的證據不能證明其構成抄襲”,但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這篇文章是洗稿無疑。

微信的處理結果讓人無奈,兩年多過去了,那個自媒體改了個名字,繼續經營,洗稿洗出了名堂。

後來經常遇到類似的事,最讓人氣憤的是,有一次有個科技自媒體“洗”了我的文章,利用我尚未更新內容平臺的時間差,率先更新其標為原創的文章發到各個微信群,最後在我發了原創文章後,有人站出來說:“你不是標榜原創嗎,這個文章不就是洗的那誰的稿子……”讓人哭笑不得。

更讓人遺憾的是,在我說明來龍去脈後,還有個科技自媒體說:“人家就是借鑑參考了你的文章,不少敘事方式比你的更好,你也可以學習嘛。”就是很多人認為,洗稿沒什麼,畢竟不是抄襲。

現在,遇到被抄襲和洗稿,我給小夥伴的要求都是:不用理會。你去理會,就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 有節操的過來給你道個歉“實習生乾的”,沒節操的乾脆死不認賬,“你能把我怎樣?”,微信判定不是抄襲,文章都不會刪除,除了慪氣你得到什麼?不如眼不見為淨。

差評回應要給差評

這是我對“差評”的回應極為不滿的原因:法律判決沒有構成侵權,不代表你沒有犯錯。“洗稿”這事兒,如果法律就可以解決,這麼多年就不會爭議不斷。就連每天跟各種抄襲投訴打交道的微信運營人員,許多時候都會誤判,何況是法官?“法不禁止即可為”,不過,商業社會還有道義、規矩和節操。二更食堂當時那篇備受非議的文章違法了嗎?沒有,但它還是宣佈永久停止更新。

“錯了就是錯了”,現在看來螞蟻金服當時的這局回應,真的是一種擔當和勇氣——當時支付寶“生活圈”違法了嗎?沒有。認錯,對於有的人,有的公司,有的場景,太難了。

當然,因為差評有過洗稿的行為,就徹底否定它,我認為也是不對的。誰沒有犯錯的時候?如果差評所有內容都是靠“洗”,它是不可能做到今天的450萬微信粉絲、600萬全平臺粉絲的,而且從這件事後差評粉絲對三表等賬號的激烈討伐來看,它的一些粉絲還很忠誠,堪稱腦殘粉。

看了下大家指責差評頂風作案的最近的“洗稿”文章,事實上也只是標題和選題跟PingWest雷同,內容沒有重疊——不排除差評小編看了PingWest的文章再寫的,但要說這就是洗稿還是有點過了。

讓人遺憾的是,差評並不認為歷史上的幾次被公之於眾的行為是洗稿,不知錯,何談認錯和改錯?如果騰訊那一隻內容基金最後還投資了“不認為有錯”差評,就太可怕了。

為歷史上洗稿行為認個錯,注意規範創作流程,發佈拒絕洗稿承諾倡議書…這樣做,不只是可能會留住騰訊的投資,還可以挽回一些臉面。然而現在看來差評似乎不想這樣做,它的回應充滿了個人情緒,太多地方讓人不敢苟同,這裡就不說了,或許這是他們的粉絲喜歡看到的回應。

究竟什麼是洗稿?‍

回到洗稿問題上,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洗稿。

洗稿是介於抄襲和原創之間的行為,它將他人的原創內容的立意、創意、思想、素材、文字、論據、結論、結構等等複製到自己的內容中,對外不註明來源,同時也會擁有原創屬性。與抄襲直接複製不同,洗稿會讓新內容與原內容有所不同,不同程度越高,洗得愈發乾淨。

常見的洗稿有哪些做法?這是“羅超頻道”的總結:

洗稿可以分為層次:

1、機器替換式:直接用機器軟件替換部分文字為同義詞,目前一些內容平臺流行,“做號公司”的手段,主要是騙分成補貼;

2、直接修改式:也被稱為“偽原創”,將別人的文章拿過來改,比如打亂順序,加入少數文字,其他立意、素材、文字都是別人的,幾乎沒有內容是原創的,一些自媒體和做號公司會這麼幹(畢竟寫不過來原創稿);

3、多文拼湊式:將多個不同原創文章的不同部分進行拼湊,成為一個原創文章,缺乏原創能力的自媒體比較喜歡用這樣的形式;

4、跨平臺洗稿:利用信息不對稱,將知乎優質答案直接複製到別的平臺成為文章,反過來也一樣;

5、跨時空洗稿:將一些舊文,或者外媒內容變成自己的原創,也不註明來源,不註明是編譯,這樣做的好處是風險小,很難被發現,不會有人來找麻煩。

6、部分引用式:自己的立意,部分內容原創,剩下的直接改寫別人的原創,不標明出處,可以做到青出於藍,引發爭議最多的,也是這種形式。

7、思想複製式:非常高階的洗稿方式,洗思路,文字全部原創,立意、結構、結論、論據什麼的都搬運別人的,常見於評論、分析和推導類文章。

1、2、3算法可判斷,跟論文檢測原理差不多,現在內容平臺都標榜有很牛逼的AI算法,如果這樣的都判斷不了,那也不用做了;

4需要跨平臺協作。如何互通有無,在原創體系上形成統一的聯動和打擊機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騰訊旗下的微信、QQ與企鵝媒體平臺之間都還未能打通,要不同內容平臺之間形成合力短期內恐怕也不現實,但如果能夠實現,內容行業的侵權問題恐怕會減少一半。現在有維權騎士這樣的平臺遊走於不同平臺之間做起了“原創保護警察”,然而卻事倍功半:技術和精力有限,維權成本很高,維權結果也難以達到原創者的預期。

5目前不算主流;

6現在最普遍也最難解決,不過我認為,算法+人工結合來規避不難,只看平臺有沒有這個心。

7基本很難判斷是洗稿,洗稿的人可以說是撞了選題,如果1-6被成功解決,意味著洗稿者要向7進化,換言之:洗稿行為不可能被杜絕,但洗稿成本可以不斷提高,進而減少洗稿行為的發生。

為什麼我們要‍反對洗稿?

正如我此前所言,電影、音樂、圖書,許多內容產業從蕭條到繁榮,無一不是在構建了相對完善的內容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之後——並且都是最近幾年的事情。現在,內容創業如火如荼,知識產權是根基。

在這一方面,這次因為打算投資差評而處於風口浪尖的騰訊,其實走在了行業前面,騰訊是中國最早儲備正版音樂版權的互聯網巨頭,這才有了騰訊音樂行業老大的地位,此外在視頻、遊戲、文學、動漫、短視頻等業務上,騰訊一直都強調版權,馬化騰在兩會上的提案以及各種與內容相關的演講,提到最多的詞就是IP和知識產權。

2015年兩會上,馬化騰就強調對網絡知識產權的保護:

“內容產業最核心的就是知識產權,所以我們在很多領域呼籲知識產權的建立。目前盜版違法成本很低,費很大精力打官司獲賠並不高,應該要加大懲罰力度,要罰到肉痛。”

微信公眾平臺,不論是原創保護機制,還是轉載制度,抑或讚賞,也都走在了所有內容平臺的前面,成為事實上的原創保護領先者。然而,正是因為騰訊是中國內容產業的老大哥,以及其將內容當成核心戰略,所以就應該承擔更多責任,提高自己的標準,所以,騰訊旗下的內容基金投資曾有洗稿行為的公眾號就引發爭議。

如果差評知錯認錯改錯,騰訊投資還是說得過去的,然而,差評目前仍沒有。

微信上的洗稿行為,通過二次申訴+人工審核,就可以清理掉大部分,比如我的文章,我認為有人抄襲,機器判斷之後很可能認為沒有,因為洗稿者很容易通過各種機智的手段欺騙機器,這時候應該給原創者二次申訴的機會,二次申訴應該不由機器審核,而是人工審核。如果人工審核之後還是認為沒有抄襲,再給一次複議機會,換一個人審。人可能犯錯、還可能包庇,如果一個人審核總是與最終判決不符,那就可以換掉這個人了,這個人有問題。現在高考閱卷,作文題都是三個老師閱卷,許多題目都是兩個老師背靠背打分了,道理是一樣的。

人工智能眼下還不成熟,人總有辦法騙過機器,所以微信原創保護做得很好之後,要面臨的問題,已不再是抄襲,而是“洗稿”或“偽原創”。抄襲者已經進化了,早已對原創保護體系免疫。對於微信來說,也有難度,一是技術不成熟時必然要在人力上大力投入,人工審核自然是越少越好;二是多少相似度才是“洗稿”,如果是引用別人文章該如何“標註”,很難界定,需要行業標準;三是水至清則無魚,洗稿者有其擅長之處,大概算是“內容微創新”,如果每個人都要原創,那麼微信上的公眾賬號有一半以後都不用更新了。不過,就算千難萬難,對原創內容進行保護,不論是從平臺長期利益,還是道義上來說,都是必須要做的,期待微信能出大招懲治“洗稿”者。

以上兩段話,是我兩年多前提的建議,然而現在看來,洗稿似乎仍在繼續。

正是因為此,我也認為“差評”是否會拿到騰訊投資,不是最重要的事兒。加大對洗稿者的打擊、增加其洗稿成本,才更有意義,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在可見的未來,不能寄望於知識產權相關法律的修改,不能幻想洗稿者們良心發現自我改變,關鍵,要內容平臺們有更多作為。


羅超頻道



不知道為什麼,“差評”這二字。總讓人難以啟齒。

也許是人性的關係,良好的一面接觸多了,一下給你來點反轉。就難以接受了!

反而差評,抓住用戶的心理,打造出這樣的產品。作為90後的我,的確看到了,不一樣的90後團隊操作。
時代在進步,只要不觸犯法律,良性的競爭是必然存在的。



就像當初馬雲創業打造阿里的時候,沒人能接受,如今,成為人人都能接受良品。

當一款新產品出來的時候,總會遭遇各種刁難,打擊,反駁。正因為這樣,才能使產品更具有價值。

洗稿≠抄襲

我相信懂得寫作的人們,都知道,洗稿:是針對某一件事,只是採用不同的寫作方式、不同的文章風格、不同的角度來寫這件事,這叫抄襲嗎?什麼是抄襲,連別人的名字都原封不動的搬過來,對原創文章相似度超過30%。這才叫抄襲。

延伸一個話題:比如說CS,DOTA遊戲,由國外引進。騰訊打造出LOL、CF等遊戲。請問一下,改變一下游戲畫面風格、及人物畫像等技術。你這叫抄襲還是叫洗稿?

我相信看到的網友,心裡自然都清楚。

喜歡回答的朋友們,誠信互粉,多謝!

魚爪網


看了在昨晚發的幾篇“反擊”文章,先從公關的角度來說,不能說做的不好。很多人罵差評都是說他洗稿子,但是洗稿這事本身就比較難界定,之前和霍炬打官司也沒有輸,所以在差評團隊眼裡就是,法律都沒有說我洗稿,你們一群媒體人跳什麼跳?所以公關策略是打死不承認,同時反咬一口,拉儘可能多支持自己的人出來背書。希望維護自己的尊嚴,因為一旦承認洗稿,也就坐實了所有人對他的指責,騰訊的投資也極有可能就此涼了,這是現階段差評團隊不願意面臨的後果。從公關的角度能夠理解他們這麼做的行為。

接下來說一下什麼叫做洗稿子。洗稿子和同題絕對不是一回事,做過記者的人都知道,同題競爭是避免不了的,尤其是科技報道過程中,多家媒體經常同時拿到公司的同一個回覆口徑,或者說通稿,所以會造成大家報道出來的東西都是大同小異。有時候同一個熱點事件發生,各家媒體都去追,角度一樣,甚至採訪到的人、拿到的料一樣,寫出來的東西也看起來也分不出誰的更好,這些都是正常現象,不能叫洗稿。

但是研究了一下之前霍炬案件以及品玩和差評的稿件對比,我覺得差評是擺脫不了洗稿的嫌疑了。首先,幾篇有爭議的稿子的發佈時間點都是在別的媒體原創文章之後,題材類似、角度類似,裡面涉及到的一些具體案件,甚至細節場景都是一樣的,沒有“借鑑”過,這肯定說不過去。別說什麼寫作手法不同,語言風格不同,結構也不同啥的,全都一樣那叫“偷竊”,叫“抄襲”,更噁心好麼。不過洗稿也沒有高級到哪裡去,只不過是花了心思動了腦子的“偷竊”和“抄襲”。

至於差評的動機是不是惡意的,這個就比較難說了。我覺得差評昨天說的一點我特別不認同,總覺得是因為自己動了其他媒體人的蛋糕,遭到了惡意報復。但是呢,雖然同行相輕在所難免,但是人家diss你根本不是因為你做的大,而是你作為一個大號沒有起到好的作用,惡而不自知。


Y小姐


在互聯網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真是難以想象,好的壞的統統被搬上臺面,毫無隱私的展示於眾人,而在輿論的風口面前,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因騰訊以重金領投公眾號而被推上舞臺的“差評”卻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被引火上身,深陷洗稿風波中,真是應了那個“樹大招風”的成語。

從前天開始,朋友圈基本就被刷屏了,矛頭直指騰訊投資有洗稿汙點的自媒體“差評”。在以原創為基礎的媒體圈,抄襲、洗稿的現象一直存在,而其實引起自媒體圈眾怒的原因之一就是“洗稿”的差評為什麼活得比自己好?感到自己被不公平對待了,所以差評被群起而攻之。

作為90後團隊的差評並沒有坐以待斃,肯定是希望保住自己的A輪融資,於是在公眾號連夜發佈六篇文章,對輿論和媒體進行反擊,寫這麼多似乎有點欲蓋彌彰的影子,但是不聞不問,不去回擊又感覺是默認有此行為。其實在文章或者文學創作上,很盛行拿來主義,俗話說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會抄不會抄。引經據典,從小學作文到出書著作都會用到,這也是創作的方式之一。

而純抄襲的行為則是被唾棄的,洗稿這一概念,百度百科上就有解釋:“洗稿”就是對別人的原創內容進行篡改、刪減,使其好像面目全非,但其實最有價值的部分還是抄襲的。這是一種高級的抄襲,所以很多原創作者也是非常反感這種所謂的洗稿行為。

而且有時候這種洗稿的行為還很難界定,從差評之前被霍炬告上法庭的案例中就可以看出,雖然差評的文章中有18處與霍炬的文章相同相似,但是法院判定並不是抄襲,而從另一方面來講,眾多媒體因一個相同的新聞而發表觀點或者創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有雷同,所以洗稿抄襲的判定確實有一定的難度。

但是尊重原創還是創作者應該有的職業道德,因為原創不容易。


王長勝


  由於被幾家有影響力的自媒體聲討洗稿,騰訊撤回了對差評的投資。坦白說,這是一個很公正的結果,但對於差評而言,失去了騰訊3000萬的投資,是一件很失敗的事情。

  客觀地說,差評是否真的如一些人所說參與了洗稿,這個無從得知。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差評的一些做法,已經為大量媒體人不恥。在法律邊界缺失的大環境下,已經不止差評一家在洗稿,成千上萬的人都在洗稿。或因於此,差評才會覺得自己很冤,並因為幾個自媒體人的批判,錯失了一筆數目可觀的融資。

  失去了投資,意味著差評失去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會。歸根結底,一切都是洗稿惹的禍。此外,差評因洗稿一事失去投資的事件,也牽出一個新的問題——如何判斷一篇文章是否屬於洗稿?

  需要說明一下,洗稿不等於抄襲。從法律對抄襲的定義來說,洗稿是屬於打抄襲擦邊球的行為。按照目前的法律規定,一篇文章與另外一篇文章有30%以上的相同之處,就屬於抄襲。而洗稿的高明之處在於,可以把一篇文章中的同一個說法,換個詞語來表達,這樣就能放心大膽的去寫了,不用擔心被起訴抄襲。加之中文有很多近義詞可以利用,法律又無法約束洗稿的行為,這導致“洗稿”氾濫成災。

  在微信、百家號、今日頭條等平臺崛起後,一些閱讀量大的稿件會有廣告補貼。利益的驅動之下,很多人紛紛去洗稿。從道德角度來說,洗稿與抄襲沒什麼兩樣。所以,從法律層面來看,差評沒有錯。可從道德層面來看,靠洗稿起家的差評,是自食其果。

  高速發展的互聯網行業,讓一些立法略顯滯後。洗稿氾濫,不過是互聯網黑暗一面的縮影。變相的封殺,以及黑公關,都說明互聯網行業有一場缺失的道德課。


賈敬華


以微信公眾號起家的“差評”註冊成立時間為2015年7月,曾以吐槽式風格,點評互聯網科技圈熱點問題發家,現在除了公眾號運營,還開始了電商、測評兩大業務。但在業內,差評一直以來揹負著抄襲的惡名,洗稿標籤,被同行人認為是的科技圈內勤勞搬運工。

在騰訊系入股前,“差評”已經經歷了三輪融資,合計融資超1200萬元:

  • 2015年盈動資本領投種子輪,融資金額為數十萬人民幣;

  • 2016年創大資本和商盈投資進行了天使投資,投資金額為200萬元;

  • 2016年頭頭是道領投、商盈投資跟投Pre-A輪,投資金額為千萬級;

  • 現在,騰訊領投、雲啟資本跟投差評的A輪融資是3000萬,不過由於在業內引起較多爭議,騰訊已經發聲明重啟盡職調查程序,有可能將協商退股。

差評曾多次被指洗稿

2015年,國內IT屆知名作者霍炬曾因“差評”抄襲自己的文章對其提出訴訟,這是國內首個關於自媒體高級抄襲的公開庭審案件,但由於洗稿是屬於打抄襲擦邊球的行為,證據也很難收集,同一個說法換個詞語就無法證明是抄襲,因此法院沒有支持原告霍炬的訴訟請求。就在近日,“差評”推送的題為《有一個互聯網墓地,埋葬著1059個“死掉”的產品》一文,又被網友指出涉嫌抄襲科技媒體Pingwest品玩2017年的作品,抄襲Pingwest品玩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差評頻頻陷入洗稿的口誅筆伐。

做自媒體的一般都是要鼓勵原創,如果抄襲都變成了主流,原創作者就沒有生存空間,誰也不會辛苦去做原創,要知道,腦力勞動也是很累的。而洗稿的本質很簡單,就是拿來主義,把多篇原創文章重新排列組合,四處改改抄抄,自動把原創替換成另一篇偽原創,竊取原創者的內容思路去實現變現,藉助科技力量來批量洗稿。目前法律上雖然定義了抄襲,但實際案例中卻很難去搜集證據證明。頭頂三尺有神明,像差評這樣出來混,遲早會還的。


天方燕談


適當的“反擊”,是一種態度,但不能用力過猛!這可能是“差評”的拿捏之後的應對之策。

說實話,“差評”作為一群90後創業團隊,並沒有情緒化,這是難能可貴的品質。

看了“差評”回擊的系列文章,有“冤屈”,有事實,有辯論。看得出,這個團隊是一個很有思辨能力的人。

就其文章中提到的一些觀點,我個人是認同的。比如,同一消息源進行的創作,免不了有“雷同之處”,這其實沒有什麼!

至少這沒有惡意抄襲。

然而,很多自媒體人太把自己當個角色了,比如三表、王冠雄這樣的自媒體人,以一種高姿態方式,挾持騰訊對“差評”進行“道德”與“價值”審判”。

說實話,如果是受過傳播學專業教育的人,定然不會像三表和王冠雄這般“刁難”!

當然,“差評”有沒有“洗稿”嫌疑,當然有。可是,“洗稿”與“抄襲”是有區別的。

“洗稿”是對同一信息源採用不同的寫作方式、不同的寫作角度、不同的寫作結論進行的闡述。

而“抄襲”是對絕對原創的文章,進行高達30%以上的原文照抄照搬,這樣的話就侵犯知識產權!

又有一個問題:具有同一信息源(非原創作者信息源)的大眾傳播素材,有版權嗎?顯然是沒有的。

因為具有大眾傳播特質的信息,理應得到廣泛傳播,而不是保護起來“不讓外人道也”!

“差評”的這一系列的回應,雖然有理有據,有反思有思辨,但唯一缺乏的是理論依據,還不足以說服很多自媒體這些“老油條”!

當然,我個人還是認為:投資有投資的邏輯!真正的邏輯只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大多數人只不過是“烏合之眾”!

“差評”不可能在一群“烏合之眾”的“差評”之下變得“差評”,反而會因此逆流而上,一旦騰訊撤資,定然有接盤俠!

至於原因,大家且慢且看!本人也會有後續分析文章!但可以透露一點:商業的本質是逐利!

最後,對“差評”團隊”的忠告:讓子彈飛一會兒吧!


看見光


差評洗稿傳聞並非最近才有,而是業內時不時傳出其他自媒體作者怒撕的消息,甚至連品玩、雷鋒網等知名科技網站都曾經中槍。最著名的一次是自媒體作者霍炬憤而起訴差評,遺憾的是最終的判決敗訴了。這次訴訟結果,也被差評昨天的反擊文章引為自己沒有洗稿的“鐵證”。

那麼差評到底洗沒洗過稿呢,從現有的情況來看我認為應該是有的。理由如下:

1、差評之前多次捲入了相關風波,而這次因為融資在科技自媒體圈引發了公憤。如果是一兩起這是偶然,但這麼多起的話就很難說得通。有人說其他人眼紅差評做大賺錢了。這個理由太牽強,內容創業者中融資套現的人多了去了,以前怎麼沒有出現自媒體作者集體開噴的類似眼紅事件呢?

2、與公開反駁的態度相反,差評在私底下託投資人聯繫被洗稿對象,要求“正面溝通、妥善解決”。這表明他們對於自己洗稿一事本來就心裡有數,否則為什麼要低三下四地去求人原諒呢?(說明:我有微信對話截圖為證,但為了保護他人隱私,在此就不貼了,如果差評因此起訴我或要求公開對質的話,我可以隨時呈上。)

3、法院的判決勝訴不代表差評沒有洗稿的嫌疑。因為目前國內相關法律比較滯後,現有條文對於抄襲較明確但對洗稿這麼隱蔽的行為卻有些無能為力,只能說現有法律環境下,洗稿的風險成本非常低。

4、差評的創始人,曾經有過培訓新媒體工業化生產內容的經歷。大家可以去搜索一下名為《徐建軍的開始:創業就是慾望和殘酷的消耗》的文章,商業人物採訪的,裡邊有一些細節值得看看。

說實話,差評的態度有些出人意料,不承認也就算了,反而態度強硬連番反擊。

對此,最普遍的一種看法是差評無法承擔“承認洗稿的負面影響”,擔心投資人不看好今後難以融資、失去粉絲的支持業務下降,所以在公眾面前一定堅強地表現出自己沒有犯過洗稿錯誤的樣子。

但也有人提出了另一種觀點,認為差評強硬反駁是在故意事件營銷,以擴大影響從中吸粉獲利。

差評不是純粹的內容自媒體,而是一家做得還挺不錯的內容電商。差評不靠內容廣告、營銷獲利為生,而是靠內容賣貨賺錢。其主要用戶是C端的電商用戶,而不是內容自媒體的讀者。把事件搞大,有利於擴大其品牌知名度的影響,知道的人越多,對其未來的運營越有好處。這與當年王自如輸給老羅卻提高知名度帶動業務上升如出一轍。

至於風險成本,前面已經說過了,就算被洗稿對象把它告上法庭,經濟上幾乎是零風險。頂多是在科技自媒體圈子的讀者群體中臭了名氣,那有什麼關係,人家有大量的C端電商用戶在手也不在乎。

作為洞察人性運營非常的新媒體,差評顯然知曉承認與否認反駁兩個態度的後果。差評要是大方承認洗稿的話,絕大部分粉絲不但不會離棄反而會認為它誠實有擔當更加擁護,只是可惜了這百年難得一遇的拉新大好機會。因此,我認為差評故意事件營銷擴大影響的概率要大得多。


螞蟻蟲


巧了,剛看完這一大波反擊文章。

對大多數內容消費者來說,差評有沒有洗稿並不重要,也無法弄清楚。但他懟過很多人是真的,懟地一點不留情面也是真的。既然搞不清楚真相,不如聊聊我們能看到的事實。

首先,差評這一波反擊文章延續了他的語言風格,真實個性,有理有據,不說廢話,值得廣大悟空問答的答主學習。

其次,對於眾多媒體洗稿的指責,沒有氣急敗壞,而是擺事實講道理,還能冷靜地使用“反彈”法轉守為攻,體現出很高的自我修養和情商,值得各個大廠pr學習。

再次,有夢想被圍攻那篇文章表達的情感很真實,確實觸動了我,沒有過相同經歷的人可能很難理解,僅針對這份感情,我表示贊同,並真實轉發了。

所以,騰訊到底是怎麼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