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如何訓練孩子的自控力?

經常有家長抱怨孩子整天沉迷電子產品,

做作業需要守著,吃飯上學都得催著

總是愛亂髮脾氣亂摔東西;

做事情沒有耐心,遇到困難就退縮;

課堂上容易被一點小事就干擾到。

即使家長、老師給孩子定下了“規矩”,

但是孩子並沒有將這些規矩認真看待,

而是趨於自己的天性,

隨著自己的喜好而行動,

這都是自律能力弱的表現。

如何訓練孩子的自控力?

圖片源自網絡

自律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之一,我們每一個人天性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劣根性,例如懶惰、磨蹭拖拉、愛給自己找藉口、容易自滿等,一個人如果不能自我剋制,學會與這些劣根性做鬥爭的話,那麼很可能終身一事無成。

“自”“律”的真正含義?

如何訓練孩子的自控力?

圖片源自網絡

過去,中國家長們很重視“律”,就是給孩子定規矩、嚴要求。現在的一些家長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只強調“自”,一味地給孩子自主權和自由,放養,認為只要順其自然,孩子就會長好。

這兩個極端都很片面。如果只強調“律”,就很容易讓孩子不快樂、有逆反心理。同時,由於大人主動、孩子被動,孩子是在大人的監控和管制下去行動,實際上恰恰失去了鍛鍊自我約束能力的機會。過於強調給孩子自由,結果似乎更糟。美國等西方國家已有類似的教訓。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很推崇忍耐、剋制這些品質的,能夠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慾望,這是古代君子的一大特徵。而美國文化則很不同。他們幾乎是鼓勵衝動、鼓勵張揚,鼓勵一個人聽從自己的直覺、衝動和慾望。

很多人現在想法比較西化,對於孩子也常有類似的看法。有時人們認為,一個能剋制衝動的孩子太老成、不像孩子,而那些無所顧忌、行為放肆的孩子反倒被認為是有孩子氣,是活潑的、有潛力的。

一些研究表明,自制力比智商更能預測未來的學業表現。智力和自制力都處於平均水平以上的孩子,數學成績優秀的概率是那些單有高智商孩子的三倍!自律能力、自制力,而不是智商,將決定孩子的學業、乃至他們的一生是否成功與幸福。

這些研究提醒了我們,不要矯枉過正,要向傳統迴歸一些,要對自制力和自律重新重視起來。

在生活中有的孩子會自我要求特別嚴格,而有的孩子行為表現會特別散漫,雖然孩子的自律多少和天分有些許關係,但是自律是可以通過後天的行為習慣養成的。

那麼如何訓練孩子的自控力呢?

1樹立自律的榜樣

如何訓練孩子的自控力?

從一個被教育者的角度來看,沒有任何“言教”能勝過“身教”。在自律這件事上,尤其是如此。

“父母是什麼樣的人”遠比“父母對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想想我們小的時候,一個從來不讀書、每天打麻將的大人,反覆對你說:“要多讀點書”,“你怎麼不讀書”,“你怎麼就知道玩”……你聽了,是不是很厭煩?TA說得越多,你就越會降低對TA的評價。因為你覺得TA言行不一。

可是,換一個人,一個手不釋卷、常常給你講點故事、分享點新觀點的人,對你輕描淡寫地說一句:“要多讀點書”。你聽了,是不是很服氣?是不是連連點頭?

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我們作為被教育者的態度都是一樣的。

所以,教育者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自身的自律。無論到什麼年紀,不要放棄自己,要始終追求自律。

這並不是說,父母本人的自律必須達到“神”或“機器人”的程度。而是說,父母雖然是凡人,雖然也常常失控,但始終不放棄追求自律的努力。

而這種努力,本身就是給孩子樹立了自律的榜樣。

2手把手教孩子自律

如何訓練孩子的自控力?

自律不是天然就會的。它是需要學習才能不斷增強的一種能力。

教育者自己開始追求自律,就會逐漸學會很多自律的方法和策略。

比如:如何把大目標分解成若干小目標;如何利用“GTD”(getting things done)、“番茄工作法”等方法,進行任務管理和時間管理;如何通過保持物理距離、分散注意力等策略,來抵禦外界誘惑;等等。

父母可以把自己學來的這些方法和策略,手把手地教給孩子;把自己追求自律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也坦率地和TA分享。

更細緻地,父母可以一步一步教孩子:如何定計劃;制定後,如何執行;執行時,如何自我覺察、自我跟蹤;對於執行情況,如何定期總結;什麼情況下需要調整計劃,如何調整……

當一個階段性的目標達成了,引導孩子去體味其中的快樂和滿足,用這個小小的成功去肯定自我、增強力量,而不是用“補償性”的放縱去慶祝和獎勵。

當孩子暫時屈服於誘惑、失控了,用同理心、同情心去安慰TA,引導TA學會自我原諒,擺脫羞恥感和罪惡感,儘快從這個小小的失敗中恢復過來,而不是從此“破罐子破摔”。

事實上,沒有為追求自律而切實努力過的父母,是不可能進行這樣的自律教育的。

因為他們不懂自律的不易,也就無法理解和包容孩子。所以,只會給顆糖作為獎勵,或者責罵一頓作為懲罰。

3引導孩子去發現目標

如何訓練孩子的自控力?

通常,我們認為,一個人是先有了目標,然後通過自律去實現目標。

然而,這個邏輯恰恰反了。

假若一個人從未追求過自律,那麼TA的時間大多都荒廢了,TA不太有可能去自我認知,去發現自己的目標。

假若TA終生都過著不自律的生活,那麼TA大概率地,會產生很多“問題行為”,會渾渾噩噩耗盡一輩子。

因此,一個人的目標,通常是在TA過上自律的生活之後才產生的。

引導孩子去學習自律、追求自律,有兩大好處:

一是TA對時間的利用更高效,就有更多機會去接觸和了解更多領域,就有可能更早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

二是TA在自律的過程中,常常進行總結和回顧,就會加深對自我的認知,明白自己適合做什麼、擅長做什麼。

當孩子找到目標,即對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想要做些什麼事”有了大體的認識,這個長遠目標就會反過來幫助TA,增強自律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