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父母在小孩子幼兒時期離婚對孩子造成多大影響?

鑫遲歸


其實孩子是很敏感的,包括班級老師的調動都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更何況是孩子最熟悉的父母呢?

再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對看到這篇問答的家長說一句,我不知道你們存在什麼樣的矛盾,但是既然要了孩子,就請對孩子負責,不說孩子是無辜的,只是你一時的決定,影響的是孩子的一生。

那麼言歸正傳,如果孩子的父母離異對於孩子會造成多大的影響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性格方面。


孩子的性格會受到影響發生改變,有的孩子會變得膽小懦弱,而有的孩子會變得不安焦躁,當然也會有其他不同的改變,但是總的來說,對孩子的性格所帶來的都是負面的影響。

第二:影響自信心。


孩子會因此而缺乏自信,不單是遇到困容易退縮,對於孩子的人際交往也會有影響。這樣的孩子往往容易被他人欺負,因為從小都會覺得自己與他人不同,所以會因此而缺乏自信心。

第三:能力與習慣。

父母離異之後,孩子也會一直被影響,日常的生活與學習都會心不在焉,失去了往日的活潑與開朗。長期以往孩子的生活以及學習就會被影響,特別是年齡小的孩子就失去了養成良好能力與習慣的機會。

以上就是我的建議,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如有不足之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也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裡面每天都會發布關於幼兒教育的文章,謝謝。


李夢龍


父母在孩子幼兒時期離婚對孩子影響很大。

首先它可能會失去父愛或者母愛,對孩子將來的性格養成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缺少父愛的男孩子,相比其他的孩子,在事情上可能缺乏決斷力,缺少母愛的孩子,對事情的包容程度可能不及其他的小孩,而且更容易發脾氣。

其次父母一方再婚,如果繼任的沒有很好的對待孩子,容易讓孩子產生叛逆心理,嚴重的甚至可能產生反社會心理,這個對孩子的影響可不止一點點。

而且孩子還是幼年,說明父母肯定是處於工作的黃金期,所以按道理來說,這個時候的單親家庭,一個人根本無法顧及到孩子,這樣容易造成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創傷。

所以如果你們不打算好好待他們的話,當初就不該生他們。



光醬語言研究所



這個影響也許是一生的。幼兒期的孩子生理心理都沒有發育成熟,根本承受不了這麼大的打擊,也無法理解父母為什麼要離婚,他會覺得自己很可憐很孤獨,會覺得自己和別的小朋友不一樣,進而引發自卑心理。

所以,如果兩個人沒有想好要一起生活就不要結婚,如果兩個人並不相愛就不要結婚,如果結婚了,就不要離婚,好好過日子,給孩子一個完整的溫馨的家。

如果很不幸,離婚了,孩子真的是很可憐。

這個時候也不能放棄對生活的信心,而要更堅強地漂亮地活下去!如果能再遇到一個自己愛的人那是最好,如果沒有,也沒關係,過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儘量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百合媽媽讀心理


幼兒期的孩子其實理解不了“結婚”、“離婚”的含義,他們能感知的,是父母關係的質量。也就是說,真正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的,不是“離婚”這個事實,而是離婚前後父母劍拔弩張的關係和緊張壓抑的家庭氛圍。

所以,離婚究竟對幼兒造成多大影響,本質要看父母在處理離婚事件時所表現出的態度、情商。

誠然,幼兒期經歷過父母離婚的孩子,都會有些“安全感”的缺失,但如果父母雙方能及時反思,認識到婚姻失敗,雙方都應該承擔一定責任,並且能夠儘快停止互相攻擊的敵意,和平分手,離婚後淡然相處,那麼孩子反而能獲得心理上的彌補。

最讓孩子受傷的,其實是那些沒辦法好好相處又死死僵持不離婚的家庭。如果說糟糕的離婚方式對孩子來說是暴擊,那麼千瘡百孔還非要堅持的婚姻是更令他們難受的“精神凌遲”。

另外,夫妻離婚是夫妻關係的破裂,對孩子的影響本質是親子關係的質量。這是兩碼事,不要混為一談。關於父母離婚的真相,將來孩子自有他自己的理解,而作為父母,離婚後是否仍對孩子盡責,才是孩子心理健康與否的關鍵。

更重要的是,如果離婚後父母都有所成長,獲得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無論是再找伴侶,還是保持單身,都會給孩子一個堅強有力的榜樣。讓他明白,婚姻不是唯一的生活方式,無論身處何種環境,自己善待自己,是我們一生要學習的功課。


寬和教養


孩子還小,為什麼要離婚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記得曾經在多篇文章中看到,說孩子小時候需要生活在一個有愛的家庭環境中,如果這個家庭環境裡沒有愛,取而代之的是爭吵,打鬧,其實對孩子的成長也並不是好事兒,可能還不如父母離婚後即便缺失一定程度的完整的愛,但至少沒那麼多的負能量

當然了,這是從這個角度來看的,一般正常家庭其實有了孩子之後是會比原來多很多爭吵,但也不至於會使得整個家庭環境糟糕到很嚴重的程度,那麼在這種前提下,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就得從另一個層面來考慮了

說個題外話,曾經看到過鄰居家的一歲多的孩子在他父母鬧離婚的時候的反應,講真的,要不是我親眼所見,我不會相信那麼小的孩子是能理解體會離婚是怎麼回事的,儘管他不太會說話,但是由於我們兩家比較熟,其媽媽經常帶著孩子過來自己家玩,大人之間難免會談到準備離婚的事情,每次當我跟他媽媽涉及到類似話題的時候,孩子肯定嚎啕大哭,而且怎麼哄也哄不好,而且就是抱著他媽媽,死死的抱著的那種,一直等到大人跟他道歉,說以後不會跟他分開,也不會跟他爸爸分開,孩子帶著淚的眼睛裡才會露出笑意

大人其實很難理解,孩子腦子裡關於父母離婚是個什麼概念,但是非常明顯的是,孩子知道那對他來講是一種傷害,是一種災難,對於他來講,是不能夠接受的,非常非常的排斥與害怕,就好像他勢必會丟掉一個爸爸或者媽媽,這不僅僅關乎他的生活,好像還關乎到他的生存,至少他的意識裡會如此認為

所以對於嬰幼兒時期的孩子來講,父母離婚的傷害絕非一點點,可能會形成很濃烈的陰影伴隨其整個心理成長過程 ,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家長在決定離婚事情的時候都想等孩子大一點的一個重要原因吧,更是很多家長因為孩子小寧可選擇在孩子面前演戲也沒匆忙離婚的一個原因吧


努力做個學習型媽媽


美國耶魯大學的耶魯兒童研究中心主任阿爾伯特早在80年代指出:“離婚是威脅著80年代兒童的最嚴重和最複雜的精神危機之一。”這種家庭解體所帶來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隨著離婚率的上升,父母離婚後,能繼續為孩子創造一個適合生長的環境,帶來了離異家庭子女的社會問題。國內外的許多研究都表明,雙親離異的家庭是向社會上輸送精神和道德上畸形人的重要來源之一。


在現實生活中,離婚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於離婚而造成的子女在心理、道德行為上的問題,卻不能被我們忽視。

如果為人父母者,能從子女教育的角度出發,多花一些經歷維護自己的婚姻,在為自己考慮的同時,也想一下孩子的發展,就會減少很多需要的補救措施。

一.離婚子女的心理變化與特徵;

1、他們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感、被遺棄感、怨恨感等消極情緒。

這些消極情緒必將作用於他們與同伴的交往活動,最終影響到他們的人際交往、同伴關係,造成他們與人交往相處能力的下降,結伴難度的增大。

2、他們容易缺失生活和學習上的自信心。

大多數離異家庭的子女有不同程度的行為障礙。

由於家庭的破裂,導致家庭教育的殘缺不全,生活在單親家庭中的子女往往缺乏較好的生活教養和學習上的指導,同時由於破裂家庭給他們心靈蒙上一層陰影,致使他們喪失生活和學習上的信心,在行為上具有較多的逆常表現,如易怒。

與父親或母親產生強烈的對抗情緒;由於感受不到家庭溫暖而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為的影響,行為的反社會傾向與對立情緒比較嚴重等。

正因為如此,原是優等生的學生相當比例由於家庭的父母的離異,使他們在生活態度和學習狀態上,出現明顯的下滑,甚至結識不良的社會分子,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3、他們容易出現較嚴重的性格缺陷,個性形成和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在個性塑造上,父母親是子女的首任教師,而離異家庭帶給子女的卻是殘缺不全的個性影響與教育,這樣必將造成子女後天性格形成中的缺陷。

有的離異父母各自抱著補償子女或者視子女是今後生活的包袱等心理來處理與子女的關係,致使子女在性格形成中,出現多種性格缺陷。

4、他們的心靈上受到的創傷有很長時間的持續性,難以平息和恢復。

當別人問及他們的父母親時,他們一般都是閃爍其詞,不願多談父母和他(她)的家庭。這現象表明:父母離異的陰影,一直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為他們永久的一塊不願揭開的傷疤。



二.究竟是什麼在起作用

究竟父母離婚事件本身,是否是影響兒童發展的唯一因素?

有研究發現:父母離婚後包括孩子在內的新建立的家庭生活環境,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父母離婚後,對孩子不出四種命運:

1,父母不再結婚,孩子歸屬於父親,如此就是父親歸屬下的單親教養環境;

2,父母不在結婚,孩子歸屬於母親,如此就是母親歸屬下的單親教養環境;

3,父母再婚,孩子歸於父親,如此就形成了孩子家有繼母,外有生母的環境;

4,父母再婚,孩子歸於母親,如此就形成了孩子家有繼父,外有生父的環境。



上述四種環境下生長的孩子,命運將不會相同,唯一可以希望的是,父母離婚後,能繼續為孩子創造一個適合生長的環境。當然這有很多困難。

其一,父母沒有再婚,因為孩子的撫養費,探視權等問題,還會繼續引起爭執和矛盾,孩子有時就不能避免成為爭鬥,攻擊的武器,就不易建立良好的單親撫養環境。

其二,父母再婚,繼父,繼母的關係,在加上還可能出現的同父異母,同母異父,兄弟姐妹關係,或者沒有血緣關係的兄弟姐妹關係。使孩子很難良好適應。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結論,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心理發育一定是有影響的。但是就影響而言,離婚本身並不是唯一因素,離婚後如何安排孩子的生活,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希望以上的分析能對你有幫助,謝謝!


小尉媽咪育兒集


離婚了對孩子的傷害是無法估計的,有人可能很努力活好好的,有些因為父母缺失一方,缺少關心缺少管教,也有可能走上不歸路,像我家鄉有個孩子,爸爸去世了,媽媽跟別人走了,只能跟爺爺奶奶生活,缺少溫暖,所以整天跟一些大哥一起,後來打架受傷是很常見的,特別後來還吸毒了,只能進了監獄,所以父母為了孩子千萬要互相理解,不要離婚,這傷害有些孩子承受不了,個人意見


紫靈百味媽咪


離婚對於夫妻雙方來說,是一種相互解脫;但對於孩子來說,無疑是那種近乎天空的東西破裂了。

那麼離婚對孩子又有多大的影響呢?

1,自卑

生活在單親家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患得患失,心裡容易產生“我的家庭是不幸的”、“我是沒人要的孩子”、“我的命不好”消極悲觀的想法,這些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巨大的傷害。

2,孤僻

不和睦的家庭環境會使孩子對人際關係感到緊張,特別是在重組家庭裡的孩子,由於父親的粗心或與繼父母之間的隔閡,使得父母與孩子的親情交流受到限制。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自己在家庭中被忽視,進而產生孤獨感,行為上表現出離群。孩子之所以會變得孤僻,是因為他已經缺失了一個家原有的溫暖,即使單親的你照顧的再好,孩子的心理都會有一層你看不到的缺失。

3,怯懦

有的夫妻在離異後,會更多的把感情和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這原本是好的想法,但是在這段特殊時期,突然對孩子束縛過緊,管教過嚴。這會使得本來就心理壓抑的孩子負擔加重,害怕自己讓父母失望,因而對父母敬而遠之,慢慢的就會變得膽小怕事,怯懦退縮。

4,逆反

逆反的孩子大多數是由於親情隔閡,不願意接受繼父母的管教。有的繼父母怕自己管的過多反而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加之本身不便於管得太嚴,使得孩子從小就養成了上不服天,事事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由於對父母的離婚行為的不理解,對家庭產生嚴重的厭惡感,表現出逆反的現象。



如果離婚,作為父母應該要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應該怎麼做呢?


1,儘量對孩子坦白。

坦誠地告訴孩子,父母有意見不一致的時候,這是正常的現象,沒有兩個人能夠在所有的事情上保持意見一致。坦誠地告訴孩子與另一方爭吵後自己的不開心,但是絕對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評、責罵另一方。你可以對孩子說:“這次爭吵使我感到很累,有些失望。”但是你不可以說:“你爸爸很不講理,他使我很累。”如果可以,你這樣說會對孩子有幫助:“爸爸有他的看法,那也是為了我們好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我不能同意。”這就是在孩子面前給予另一方肯定。

2,絕不把痛苦歸咎於另一方或孩子

無論你有什麼情緒或者痛苦,都要明白這是自己的人生,自己的責任,事情中都有自己的決定引起的後果。絕對不要在孩子面前埋怨另一方,更不要說這些問題是孩子的錯,或者是孩子引起的,就算是說笑都不可以。

3,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父母對孩子的愛都不會改變

假如父母雙方都能按照上述的做法,在衝突爭吵的過程中與孩子保持溝通,孩子心中雖然難受,但是會感到父母懂得處理他們


看真人與


如今社會,離婚已是很普遍的現象。不管你是何種方式離婚,對孩子都有一定的傷害。



單親家庭裡的孩子出現的問題都比較多,性格內向,孤僻,自卑,或暴虐悲觀,過於溺愛或者忽視,甚至長大以後影響他的正常生活,常常對戀愛婚姻生活失去信心。

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既然帶他來到這個社會了就要好好愛他,讓他幸福的成長。單親家庭的孩子如果處理得當,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可以像其他孩子那樣幸福快樂的成長。孩子,離婚是大人的事,離了他們更幸福。即使他們離婚了,也照常愛你,照顧你,你永遠是他們的寶貝,你不要自卑,難過,不要自憐。還像以前一樣學習生活,開心快樂。相信你一定能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


放慢腳步觀賞風景


家庭教育不是單方面的,對於離異家庭和健全的家庭,區別最大的是父母之間的關係以及父母的教養方式。孩子需要的是互相尊重真心實意的父母,不是一張紙約為了孩子的父母。孩子需要的是“健全”的父母,不是“完整”的家庭。

在婚姻裡,更需要疼愛的是妻子,而相對應的是妻子對丈夫的體貼和理解。大人們總說:孩子小,懂什麼。可能大概都不知道,孩子他雖然不能把感受像我們成人一樣把寫下來,但是他們知道什麼是快樂什麼是害怕。也不要覺得,孩子什麼都表現在臉上,一看就看出來了。那也只是你根據孩子臉上的眉毛是微挑還是下垂,嘴角是張揚還是緊抿而判斷出來的,也不要覺得孩子臉上的表情就是他切實的感受,他們敏感的多了,開心和害怕會顯露出來,但是傷害不會,它會藏在心裡並且生根發芽。即使長的以後不記得原因,但是當出現相同感受時,會條件反射的避開。與人和環境的相處方式也會有所改變,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的,很多方面是隱性的,並非是顯性的。如果不能在孩子小的時候好好教育好好相處,長大後孩子不會給你機會的。那個時候不要說你看你小時候多聽話也不要說你看給那誰誰比你好多少。在那個時候你難過傷心雖說有作用,但其實孩子不會有多大切實的改變。

父母在孩子幼兒期離婚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影響?我們先不談單親家庭,先說說所謂的完整家庭。

最近在網絡上看到比較興起的幾個新詞,我想多多少少成立了家庭後的並當了母親的女孩是有感觸的。

第一、當媽式擇偶。你可能嫁給了一個“兒子。”他從來不會考慮到你,眼裡只有自己。心情不好需要你哄,遇到事情需要你解決,永遠只知道索取,自得其樂,無拘無束。你像他媽一樣供著他可是他卻像大爺一樣支配你。這樣的家庭,有了孩子後會是什麼樣?當母親的會身心俱疲,最怕的是情緒不穩定看到孩子哭鬧會動手,但冷靜下來會流淚。當父親的呢,會抱怨,當孩子哭鬧時會躲避,也不會主動去照顧孩子。孩子慢慢長大,他知道了,原來他有著一個比他還能撒嬌任性脾氣大的爸爸還有一個雖然愛他對他笑給他溫暖卻讓他害怕的母親。

二、保姆式妻子。這類家庭的母親是悲哀的,是心甘情願任勞任怨無怨無悔的。家裡大小事務全包了,對待丈夫孩子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不打扮自己沒有實權,買個東西低聲下氣,買多了一點還覺得愧疚自己不好。孩子如果犯錯父親要打罵,你連管都管不起。因為從小到大看到的是父親的索取和母親的付出,不排除他成家立業後會成為第二個這樣的父親。當然,也會有覺得母親辛苦以後自己成家後成為更加疼愛妻子的丈夫,只是這樣的情況相比較起來怕是少之又少。


三、喪偶式育兒。多指媽生媽養媽教,爹就是個代號。不陪妻子不陪孩子,我養家我就是老大。我忙了要工作哪有時間和你們嘰嘰歪歪,我閒下來要休息哪有時間和你們嘰嘰歪歪。有時候無奈被逼這陪伴孩子,也是在旁邊玩自己的弄自己的,孩子看著就行,摔倒了自己爬餓了自己就哭唄找媽。沒有實質性的教育也沒有高質量的陪伴。孩子與父親不親,多出現問題後管不住。

四、守寡式婚姻。丈夫不是忙就是玩,消失幾天是常事,和朋友歡聲笑語回到家就裝木乃伊,對待妻子冷若冰霜時間精力也不會給家庭,能夠把一個原本愛笑的妻子變成抱怨冷漠的人,妻子永遠是單打獨鬥的人。孩子也不會感受到歡樂的家庭氣氛,經常面對的是冷冰冰的空氣,得不到實質性的父母的關愛,缺乏安全感。與守寡是婚姻相似的一種是:"守靈式"婚姻。與之不同的是,你不僅要做好一切,還要忍受丈夫的挑剔諷刺。如果吵起架來,動手也許是家常便飯的事情。

以上四種家庭關係可能還會出現什麼,孩子不尊重母親,家裡父母地位的懸殊性往往給孩子帶來深刻的印象,並且潛移默化。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如果當了父親或者成立了家庭的男人看到這裡非常生氣,非常覺得不理解,不要覺得女人就帶帶孩子乾乾家務有什麼辛苦的,表示呵呵呵。(我很冷靜我不罵人)不要覺得我這是在站在女性角度的想法。捫心自問:你對你的妻子有尊重嗎?有疼愛嗎?而當看到這裡的是母親或者是成立了家庭的女人時,對於這種天王老子的類型適合成仙單打獨鬥,你就別跟著後面湊熱鬧,死不悔改或者一而再再而三的你就別留著過年。對於過日子的丈夫時不要覺得沒有辦法去改變就這樣算了的想法,試著去交流溝通,不要以“受害者”的心理去聊天,一開口那就是烏煙瘴氣。同樣也試著問問自己:當丈夫很累的時候你是否抱怨更多而並非是體貼和包容?當然,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我是紙上談兵,家庭瑣事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完,不是一兩件事就能解決的。這些我不否認。

冷靜下來以後好好問問自己,當初為什麼在一起為什麼又組建家庭?不要說因為年紀大了差不多了家裡催還有要補票了。不否認這些是理由,但當你自己還未成熟時不建議當爹媽,喜歡享樂當然可以,不要因為“孩子”而成立家庭,做好安全措施。在這裡更重要的一句話是,打算將就下去的家庭,不要在孩子面前講這麼一句話:還不是因為你們孩子。長大以後,孩子會贍養你們,但在心裡不一定會待你們如親。雖深知你們不易,但心裡的創傷無法彌補。


有可能會恐懼成立家庭,也有可能成立家庭後會成為你們的克隆品。你希望孩子長大以後,是你討厭的另一個你嗎?如果能有雖有創傷但是願意改變的長大後的孩子,那要對自己說一句:謝謝自己,同樣感激自己。


那孩子在意父母的什麼?

是父母的態度。不要覺得孩子不懂事,離婚了要藏著長大了在告訴他,也不要已經離婚後直接把這個決定告訴他。憑什麼,孩子沒有參與權?當你們覺得過不下去的時候,不要為了孩子過下去。在忍一段時間,我這裡的一段時間指的是,慢慢的和孩子交流,和他說明原因,和他說你們出現的問題。把權利分成等份,做決定的是一個家庭。孩子要的無非是你們的愛和安全感,無非你們臉上幸福的笑容。而對於離婚後的父母,不管孩子跟了誰,麻煩帶孩子的家長不要寵溺孩子也別把情緒撒潑在孩子身上,而對於不帶孩子的那位家長,麻煩您時常去看孩子別拿忙做藉口。就算二位看到對方恨不得你一巴掌我一巴掌,也麻煩帶孩子一起玩耍,把巴掌先收起來,開心的跟孩子玩。別擺著個臉色跟誰欠您二位百八十萬的。哦對了還有一種情況,父母都忙,孩子給長輩帶。這裡我不勸說什麼,不要想孩子了就來看看然後忙了就甩後面去了,麻煩是您二位自找的。現在不明白的問題的孩子長大以後就明白了。(說到最後一種情況的時候我想到了另外一個詞語:留守兒童。父母實屬無奈之舉,但孩子實在無辜。我沒資格和權利去評論什麼,因為需要掙錢養家,但還是希望多多關愛孩子,孩子只有那麼一個童年,只有一個爸媽。)

為什麼我說這麼多現實存在的不健康婚姻關係?

什麼樣的家庭成就什麼樣的孩子。家庭的組成最先的成員是夫妻,然後是孩子。父母的婚姻觀決定了孩子從生下來那一刻生活在怎樣的家庭中,家庭氣氛和成員之間的感情影響著孩子長大後的家庭觀。孩子能否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以及長大後的開朗豁達取決於父母的三觀和教養方式。


劃重點(大喇叭📣大喇叭📣大喇叭)

不要帶同情眼神去看待單親家庭孩子,不要帶歧視性目光去看待單親孩子,不要覺得孩子有什麼習慣有什麼性格就是因為是單親家庭。好意思嗎,我也沒見得完整家庭的孩子問題就少了,完整家庭熊孩子就少了是唄。

敲黑板(大喇叭📣大喇叭📣大喇叭📣)

完整的家庭不代表他就是一個健全的家庭。幼兒時期已經離婚的父母,不要忘了你是一個媽媽或者爸爸,多多陪陪孩子,讓他們知道雖然爸爸媽媽不住在一起,但是還是會一起陪他吃飯陪他玩耍,爸爸媽媽還是特別的愛你。對於在幼兒時期過不下去的夫妻,走到一起來之不易,如果雙方不是那種不能原來的錯誤和脾性,那就共同努力改變,但並非是容忍將就。


希望每個父母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去愛孩子,學會和孩子共同商量事情。孩子是參與者,不是一名觀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