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何有人認為“亡國之君”崇禎比其他亡國君罵名要少?

雨後冬季


都說亡國皇帝多昏庸,那明朝崇禎帝絕對是個例外,他登基時還不到20歲,勤於政事,勵精圖治,大力剷除閹黨,而且生活節儉,只是最終走向的是上吊自殺的結局,實在令人扼腕。

歷史對於崇禎皇帝罵名較少,皆因他為實現明朝中興而努力的力挽狂瀾,但他面對的時局實在棘手。

【滿族崛起】

萬曆2年,建州衛指揮使努爾哈赤起兵,打仗是這位滿族人的長項,他於萬曆16年統一建州女真諸部,萬曆44年又統一東北大部,建立了後金汗國。

漢語說得也很溜的努爾哈赤,終於在萬曆46年起兵攻明,與明朝徹底決裂,努爾哈赤在薩爾滸滅掉明朝野戰主力,取得優勢。天啟6年,努爾哈赤已經攻佔遼東大部,崇禎帝即位的時候,後金勢力已經深入遼西走廊,時刻威脅北京。

【土司叛亂】

萬曆26年,播州宣慰司楊應龍叛亂,朝廷調遣精兵猛將,耗費大量財賦,歷時兩年才平定了這場。

天啟元年,永寧宣撫司奢崇明叛亂,朝廷又付出極大代價,苦戰九年後才剿滅。可惜安定是暫時的,奢崇明死後,西南地區依然叛亂不斷。

弘光元年,西南土司沙定洲叛亂,直到南明土司叛亂永曆帝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沙定洲叛亂還未徹底平息。

【農民起義】

因為陝北連年旱荒,農民紛起暴動,李自成於崇禎2年參加起義軍,後來成為起義軍的佼佼者。崇禎9年,李自成被部下推為闖王,崇禎17年在西安稱帝,國號“大順”。

此時明朝朝廷已抽調北方大部分精銳抵禦滿洲人,以致京城空虛,李自成調集全部兵力進攻北京,各地朝廷守將望風而降,李自成沒勁多大勁就攻入京城,在絕望中,崇禎帝自殺殉國。

而後,大明帝國南京的朝臣擁立福王即位,是為南明弘光帝。南明一共持續了39年,共三帝一王,只是南明三朝無休止的內訌,爭權奪利,一次又一次葬送大好形式,最終徹底滅亡。

崇禎帝在位時,長輩祖宗還遺留下各種積弊深重的問題,他要處理土司叛亂、外族入侵、農民起義,單哪一樣兒都夠傷筋動骨的,說白了崇禎帝就是生不逢時,他面對的險惡形勢已經不是一人之力能改變的。


地圖帝


用功努力的孩子,就算考試倒數第一,也很少有人責備

崇禎就是這麼一號人,很努力、很勤奮,可是智商有限、能力不足

再加上家庭條件不好,斷水斷電的常有(天災常有,接連大旱)

而且還把那個很壞很嚴厲的家教給辭退了(滅閹黨卻不除東林)

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註定完蛋


初露鋒芒的崇禎,卻陷入泥濘止步不前

立志成為魯班傳人的朱木匠,略帶遺憾的去找老朱彙報工作了,年輕稚嫩的朱由檢被迫從幕後推到了臺前,成為大明公司的下一任CEO

天真的九千歲魏忠賢,遇到了貌似無邪的朱由檢,倆人眼神一交換,完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崇禎對魏忠賢是畢恭畢敬,凡事以魏公公馬首是瞻的“表現”讓九千歲很滿意,他的眼中,這是個聽話的孩子

殊不知,崇禎不但不無邪,反而是十分邪

乾淨利落的收拾掉權傾天下的魏忠賢,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隨後,他開始了對閹黨的徹底清掃,並顯露出自己卓越的政治天分

面對試圖渾水摸魚的閹黨,他選擇嚴懲不貸。看到給五虎五彪的定罪之後,勃然大怒的崇禎下令徹底嚴查,就是這樣的鐵腕清洗,讓閹黨一掃而空,彷彿給籠罩著陰雲的大明王朝帶來了一絲生機

崇禎也是這麼想的,只是結果卻背道而馳,除掉魏忠賢后,大明開始一步步墜入深淵,而那個少年天子,也不再意氣風發,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急躁、善變、固執的亡國之君

這一切,跟叫做東林黨的一幫人脫不了干係

“諸臣誤我”的感悟,來的晚了一些

清掃閹黨是沒有錯的,只是矯枉過正導致錯殺了不少大臣,留下的卻並非正直之人

很簡單,魏忠賢掌權期間固然為非作歹,卻遏制了士大夫及富商階層,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明朝以文制武的政治特點,並將黨爭徹底打壓(天下皆閹黨,還有什麼好爭的)

可是東林黨的抬頭,讓原本賦稅充足、國庫充盈的局面急轉直下,在官商階層的貪婪剝削下,大明國庫日漸空虛,甚至於到後來連軍餉都拿不出來,這是崇禎始料未及的

他收拾閹黨是正確的,只是隨著閹黨的覆滅,東林的抬頭導致黨爭重新上演,並愈演愈烈,在明朝末年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明朝的滅亡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比如,溫體仁、周延儒之流,一門心思只知道搞權力鬥爭,全然不顧國家興衰

再如大明最後的知名首輔楊嗣昌,打擊政敵不遺餘力,先後害死名將盧象升、誣陷孫傳庭入獄,錯失絞殺農民起義的最佳良機

甚至說,崇禎最為喜歡的首輔魏德藻,國難捐款之時一毛不拔,待到闖王入京,愣是從家裡拿出上萬兩現銀

更不必說那些口口聲聲堅決不降,堅決不南遷,卻在李自成下令收容前朝官員的時候,爭相前往報名以至於報名處癱瘓

就是這些所謂飽讀詩書、為國分憂的士大夫,將崇禎推入了深淵。只是等到崇禎幡然悔悟的時候,已經晚了

最盡力的亡國之君,最有骨氣的人

崇禎有個特點——走的很慢。不是因為他行動遲緩,也不是故意思考人生,而是他不好意思走快了,因為一旦快了袍子就會飄起來,露出裡面打了補丁的衣服!

作為一國之君,他已經付出了自己的所有!是的,是所有!

崇禎的妃子,沒有珠寶綢緞,甚至不允許化妝,目的只有一個——為國家省錢

不像清朝的某個皇帝,一生作秀。崇禎是真的逼到那個份上了,他甚至都向大臣募集資金來支撐軍餉了,作為一國之君,面子就這麼不重要嗎?

在崇禎眼裡,大明的天下,才是最重要的!

幾乎沒有什麼娛樂的崇禎,每天除了幹活就是幹活,而且吃得也很少,他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挽救大明江山上了

只是,他身邊沒有劉伯溫,也沒有魏徵,只有一群一心利己、從不利人的大臣

終於撐不住了,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絕望的崇禎敲響金鐘召喚大臣議事,卻一個都沒有等來

絕望之中的崇禎,用自己朝服寫下血書,自縊於景山之上

這是大明天子的骨氣,不做逃兵,也不做俘虜!

作為亡國之君,崇禎免不了受到詬病

比如說他做事風格急躁,先是重用袁崇煥並無條件相信,但卻很快變臉處死了他,再加上政策上的搖擺,導致農民軍問題一直得不到根治,最終成為壓垮大明的最後一根稻草

比如說他誤信讒言過分相信一些人,由於對楊嗣昌的完全信任,他可以放棄良將盧象升,導致其孤軍奮戰馬革裹屍,也可以拒而不見孫傳庭,使其錯失絞殺李自成的良機,待到重新起復後,又聽信兵部尚書所言,催促其出戰,最終因為準備不足敗亡潼關

這些都是崇禎抹不去的汙點,也是大明滅亡的原因所在

但是,崇禎身上揹負的罵名卻是歷來亡國之君中比較少的,更多時候,人們是在同情他的遭遇,因為他畢竟不是唐宗宋祖一樣的明君,也不具備他們的能力

他只是一個很努力的皇帝,卻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歷史上有許多亡國之君在稀裡糊塗的葬送自己的皇位之後,都留下了許許多多的罵名。朱由檢作為明朝的“亡國之君”,明朝大片的山河在他手中丟失,可朱由檢卻沒有承受什麼罵名,反而有很多人同情朱由檢,這是怎麼回事呢?

朱由檢因何丟了大明還被後人所原諒,甚至南明的大臣將其抬舉到千古聖主的地位,筆者認為乾隆對朱由檢的評價非常全面的概括了其中的緣由。乾隆帝認為,明之所以亡國,是因為萬曆、天啟皇帝不理朝政,以致法度廢弛。崇禎繼位時,“國事已不可為”,他雖然辛苦經營17年,仍不能“補救傾危”,最後以身殉國。

朱由檢受後人同情的原因也就呼之欲出了,一是因為朱由檢的勤政,二是因為明朝到了朱由檢手中確實存在很多問題有些積重難返,最後朱由檢還在煤山殉國,這一舉動極大地贏得了後人的尊重。

對於朱由檢的勤政可以說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即位之初就雷厲風行的剷除了“閹黨”,結束了明朝中期以來皇帝不理政事,大權旁落的局面。由於過於勞累,朱由檢三十餘歲就有了白髮,最操勞的時候每天只睡一兩個時辰。《野史無文·烈皇帝遺事》記載朱由檢“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但朱由檢的這種勤政已經嚴重干涉了明朝內閣的正常運行,朱由檢事事都要親力親為,並不相信文武百官,17年間他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這樣的行為導致朝中大臣人人自危,內閣的作用被忽視,皇帝做出的決定即使出錯也沒有糾正的機會,偏偏朱由檢自身的能力又沒有達到朱元璋、朱棣的水平。

再來說明朝後期面臨的無法短時間解決的問題,以明朝中後期地方官員的腐敗為例,這種長期積壓的官吏問題,是不會輕易解決的。更何況朱由檢連朝中的大臣都沒有搞定,還荒廢了廠衛,使得明朝最後的一點監督機制形同虛設。朱由檢十分痛恨腐敗,但卻拿這些地方官吏無可奈何。

地方官員的腐敗可能在太平盛世不會引發什麼大問題,但一遇到災荒就會暴露出問題,巧的是崇禎年間天災不斷。水災、旱災、雪災、蝗 災在朱由檢在位的17年間都有出現,特別是旱災,旱災往往會與其他自然災害併發,持續時間長,會造成大量饑民流離失所,四處逃荒。地方官吏賑災不力,中飽私囊的現象十分嚴重,流民不斷產生,但朝廷卻沒有精力去應付。

常年災荒導致朝廷稅收降低,但明末北方的邊患較多,各地民變也需要鎮壓,導致軍費開支不斷增加,面對入不敷出的財政情況,朱由檢直接決定增加農業稅,導致了西北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最後用明末清初史學家張岱的一段話結尾:“古來亡國之君,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窮兵黷武亡者,嗟我先帝,焦慮心求治,旰食宵衣,恭儉辛勤,萬幾無曠,即古之中興令主,無以過之”


鄧海春


崇禎可以說是最悲催的一個皇帝了,前任把一個爛攤子丟給他,甩手駕崩了。

要說整部明朝歷史所有皇帝能比崇禎勵精圖治的沒有幾個,絕對不超過3個。所謂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要傾。崇禎是有這樣一個志氣的皇皇帝,可惜卻沒有這樣的能力,也沒這個時間。

他是亡國之君沒錯,但是歷史之上大多數亡國之君江山其實都是亡在了他們自己的手上,而崇禎不是,可以說大明半壁江山是毀在了奸臣和上幾任皇帝身上的。

如果崇禎早十年登基,也許大明還能在國祚延長百年,他好好的做一箇中興之主。可惜到了他繼位的時候天下各路藩王造反,義軍凸起,外有滿洲虎視眈眈,隨時準備一口吞下整個大明。

他是屬於無力迴天的帝王。

他在位的時間不算很長,卻是所有皇帝裡面最節儉的,為了節約軍費,甚至節省自己的用度。像這樣的皇帝極少見,和後世窮奢極欲的乾隆帝更是天壤之別。

最後他自己吊死在了煤山,一死殉國。亡國之君卻是最有氣度的一位。不像其他亡國之君,有的巴不得帶著一群人投降,運氣好還能混個王侯來噹噹。

所以大明亡在崇禎身上,不是他的錯,而是時代的大勢,無力迴天的遺憾。一顆大樹根全部腐爛了,就算是再厲害的園丁也救不回來


一夜書


崇禎就是一個亡國之君,完全沒有任何能力領導群臣,明知寵臣個個家財萬貫,卻不能使其捐款救國,可見其領導能力或威嚴很低下。打另外內閣大臣走馬換燈,不停地更換,東林黨,閹黨餘孽,楚浙黨不停爭吵卻無法統一意見,可見其決策力是很低下的。在黨爭之中,殺掉袁崇煥,罷免孫承宗,抑制盧象升,使抗擊農民軍與清軍一線的領導層人員不停地變更,不能對敵軍實施持久的抗戰方法。另外崇禎不斷更換內閣也證明了他內心的多疑和對權力的迷戀,怕權力旁落,無法實行皇權統治,可惜他個人決策力,個人能力卻又不能使他履行皇權統治,明亡前崇禎為魏忠賢大葬,想必時羨慕魏千歲可以領導群臣快速決定國策,而自己卻天天面臨不睡覺,早上朝,卻只見群臣為雞毛蒜皮的事在朝庭上爭吵不而,又拿不到實際方法而發愁,大葬魏千歲時內心應該時充滿了悔疚與羨慕了。崇禎十七年,年年天災打仗,卻有兩三個機會反敗為勝,是孫承宗,袁崇煥,曹文詔,洪承疇,左良玉,盧象升,孫傳庭他們的功勞,但又被崇禎的多疑,決策力低下,皇權統治力不足,威嚴低而浪費掉,導致了整個大明崩潰。可以說崇禎少罵名與他手下名將輩出有關,卻亡國卻完全由他而起


刺迷8732660


崇禎是一個讓人難以評論的亡國之君,你說他昏庸吧,但是他在位十七年,每天雞一叫就起床,晚上還一直幹到深夜才收。但就是這樣一個勤勞的皇帝把明朝給乾沒了,我們今天來看看崇禎是如何把明朝一步步幹掉的。

首先亂殺大臣,崇禎在位十七年換了50個內閣首輔,兵部侍郎換了十四個,刑部老大換了十七個,邊疆大將剁了11個,巡撫更是不計其數,更是將收斂錢財的魏忠賢、大明將領袁崇煥,導致了東林黨的干政,自己又玩不轉當時的文官集團,而導致了最後的亡國。

而且崇禎進入了一個無線的死循環,當時的順序就是女真來搶錢-明朝花錢駐防-政府增加賦稅-農民起義-花錢鎮壓-增加賦稅-農民起義-女真趁亂搶錢-天災爆發-農民起義-女真侵略-亡國。基本上就是這順序,但是崇禎當時只收過農業稅,當時對農民是增加賦稅,而商業稅卻沒有,導致了農民刮地三尺,而當時的商人卻一直醉生夢死的。

罪已詔,對於罪已詔最出名的一個是漢武帝,一個就是崇禎。當時漢武帝的罪已詔可是振聾發聵,令人警醒。但是崇禎的罪已詔就太過多了,一生下了六道罪已詔,在位十七年,平均三年一次,但是崇禎每次下罪已詔之後就會有一批大臣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時期而死。

但是崇禎作為明朝最後一個皇帝,他揹負著漢人的骨氣,自明朝以後的清朝,漢人的禮儀等等都灰飛煙滅了,漢人的骨氣也日間消散。崇禎雖然是個勤儉節約的皇帝,但他也是一個臉皮薄,愛面子,刻薄寡恩、猜忌多疑的皇帝,而且還把自己的國家給折騰沒了。


江郎說史


我們看一下歷史,明朝末年(1644年),農民起義軍領袖闖王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崇禎帝上吊殉國,享國276年的明朝滅亡。亡國之君崇禎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皇帝。

後世之所以,對亡國之君崇禎帝的同情多於罵名,我認為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原因:



1、漢民族感情

清朝取代明朝,是關外少數民族滿族取代華夏漢族。關外滿族女真人,當時被漢族視為蠻夷、野蠻種族,不識華夏文明。明朝雖亡,但明朝仍是漢人江山,出於漢民族感情,被滿族壓迫的漢族人,對前朝更多的是心痛和追憶,對明崇禎帝更多的是惋惜和同情。

“舉杯忽見明天子,且把壺(胡)兒拋一邊”,“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等民間流傳的詩句,也是漢民族感情一種體現。


2、皇帝很勤奮

明朝崇禎帝,雖說是亡國之君,但並不是昏君。相反,崇禎帝是一位非常努力勤政的皇帝,每天忙於處理政務,從來沒有懶政怠政。但怎奈積弊日久的大明王朝傳到崇禎帝手上時,已是積重難返、矛盾重重、千瘡百孔,崇禎帝只能是到處忙於滅火。



雖然崇禎帝想成為英明之君,怎奈能力侷限、決策亦有失當,但是崇禎帝很努力也很勤奮,對待江山的態度是很好的,所以後世對他同情多於罵名。


3、天災人禍

明朝滅亡,雖說是綜合因素所致,但天災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明朝末年,發生了規模性天災,導致社會動盪、饑民四起,農民沒飯吃就容易發生造反。



加上明朝朝堂之上東林黨人為禍、黨爭日盛,連崇禎帝也輕易動不了抱團文官集團;而朝堂之外地方貪官橫行、橫徵暴斂,這天災+人禍一發酵,農民起義就爆發了。明亡多亡於黨爭及醜惡的東林黨人控政下的上下腐敗,以及關外滿族人的趁火打劫。明亡,非崇禎帝一人之過!


4、滿人趁火打劫

明朝國內農民起義軍,揭竿而起,大順李自成、大西張獻忠等攻城略地;明朝山海關外滿族女真人,虎視眈眈,皇太極、多爾袞蓄謀已久。



明朝在內憂外患之下,李自成破北京不久戰敗,吳三桂臨陣倒戈,開關引滿族入關,滿人坐收漁利、趁火打劫,而闖王李自成滅亡明朝的勝利果實,最終卻落到了滿人手中。雖然滿人得了江山,但漢人對其“趁火打劫、乘人之危”的竊國行為,多有不恥。

明亡漢人中央政權垮臺,李自成敗北,吳三桂叛國,正值中原無主之際,滿人藉機乘虛而入,於是,這才有了後來的少數民族滿人統治漢人長達268年的大清王朝。不然,僅憑滿人之力,豈能入主中原?

文 | 峰子哥 關注“峰子奇觀”一起聊史!

峰子奇觀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崇禎作為大一統朝代的亡國之君,相比夏桀商紂、秦胡亥、漢桓靈、隋楊廣卻並沒有揹負多少罵名,這在歷史上還是比較少見的。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崇禎的罵名相比其餘人要少很多呢?我想從三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崇禎個人的原因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肯定還是因為崇禎自己,崇禎雖然談不上是什麼雄才大略的明君,甚至在性格方面還有很多缺陷,諸如剛愎自用,優柔寡斷。對大臣不夠信任,經常過河拆橋,導致最後都沒人肯為他背鍋。

但是,儘管有著這樣那樣的優點,但是作為一個皇帝,崇禎還是有他的優點的。比如他確實是宵衣旰食勵精求治,想要拯救大明這條已經千瘡百孔的爛船,在個人品德上,也並無多少指摘之處,他在宮中不近女色,厲行節儉。

上面說的這些在很多書中都有提到,這也是當時文人以及後世學者的一些共識。因此,面對大明亡國,我們可以說崇禎能力不行,但是不能說他不努力。面對一個日夜操勞還最終亡了國的皇帝,你又能罵他什麼呢?


清朝官方的宣傳

明清易代和其餘時期的朝代更換不太一樣,雖然大明的滅亡跟滿清脫不了關係,甚至是最重要的那一部分原因。

但是具體到崇禎個人,那又不一樣了。崇禎畢竟是被李自成攻下北京後自縊而死的,直接害死崇禎的是李自成而不是滿清。而且當時清軍入關打的就是消滅李自成給崇禎報仇的口號。

不止滿清自己這麼想,就連當時身處南方的弘光朝廷也是這麼想的,他們甚至打出聯虜平寇的旗號來給崇禎報仇。誰是虜,後金八旗。誰是寇,李自成張獻忠等人是也。

正是清朝並不認為崇禎是自己害死的,所以後來在修前朝史書也就是《明史》的時候,也不用像周武王詆譭商紂王,李世民詆譭隋煬帝一樣,把崇禎說成十惡不赦胡作非為的昏君壞蛋,反而不吝溢美之詞。

明朝遺民的需要

看過金庸先生武俠小說的人都知道,不管是《書劍恩仇錄》裡的紅花會,還是《鹿鼎記》裡的天地會,打的都是反清復明的旗號。

這倒不見得是在明朝的統治下多麼舒服,而是清初的高壓政治,異族統治讓廣大漢人很是不爽。不爽就想推翻你,推翻你就得找個號召,大明好歹也是延續了近三百年的大一統王朝,人心還是有的。

崇禎作為有骨氣的亡國之君,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會受到明朝遺民的追思,自然要打著他的旗號反清復明,當然崇禎早就在煤山自縊了,但是崇禎的兒子或許還流落人間啊,這也是他們都打朱三太子的旗號造反的原因。

你要打朱三太子的旗號造反,總不能說他爹崇禎皇帝是個壞蛋吧,當然也得誇誇崇禎是如何的節烈,如何的勵精圖治。


所以綜合一下,我認為崇禎罵名比較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1)作為皇帝,崇禎算不上雄才大略,但是稱得上宵衣旰食盡心盡力。可以罵他不夠聰明,不能罵他昏庸無道。

2)作為接替明朝政權的清朝政府,他是給崇禎報仇的,而不是害死崇禎的,所以他沒必要詆譭崇禎,甚至還要誇一誇。

3)作為漢族遺民,面對異族統治,難免會覺得天下還是姓朱的時候好。而且要打著他兒子的旗號造反,總不能罵他老子是混蛋。

4)唯一有足夠理由詆譭崇禎罵崇禎的李自成政權,一是沒什麼筆桿子宣傳,二是存在時間太長,也沒這個機會。



鳳妖


顧炎武說過一段話,私以為很是客觀公正,即“一個帝國的衰亡,是各種勢力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以至於積重難返,非革故不足以鼎新。”亡國絕不是一個人的責任,也不是同一時期的一群人的責任。實際上亡國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恰好你就趕上了量變積累到最大值,那沒辦法,你只好做這個亡國之君了,拋開大環境不說,亡國之君也絕不是說絲毫沒有責任,只是這種責任往往被後世所誇大 。一般來說,亡國之君的優點會被儘可能忽視,而缺點則被無限擴大,用“天下之惡盡歸焉”來形容雖有誇大的成分,但也沒有什麼不妥,比如帝辛。後來的亡國之君雖然不至於惡行滿滿,但都有共同的愛好,即大興土木、荒淫好色、寵幸奸佞小人,後人極力渲染這種愛好,好讓亡國之君配得上這個亡國之君的稱號。

但在歷史上,有一個亡國之君似乎有些例外,後人很為這個亡國之君辯解,不忍心將亡國的責任壓在他的身上,更不願意去罵他,反而覺得他如果不是晚生了很多年,定然是一個好皇帝,他就是崇禎帝朱由檢。《明史》之中這樣評價崇禎帝:“帝承神、熹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這除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同情心在作祟,大約還有就是崇禎帝是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皇帝,這多少讓後人對他產生了懷念之情,人們喜歡將他歸於無可奈何國滅亡之列,似乎崇禎帝真的不必為大明的亡國負責,似乎他真的原本應該是一個好皇帝而被時代所誤、被大臣所誤。如果真的這樣簡單的定性,歷史上有很多的亡國之君都有類似之處,倘若早生個多少年也是好皇帝。

其實,我們拋開個人情感不談,大明的滅亡有大勢所趨的原因,當然也有崇禎帝自己的原因。

朱由檢繼位的時候,面對的就是一個積弊已久、風雨飄搖的江山,大廈將傾,個人的努力是很微薄的,即便是一國之皇帝也是如此。實際上,明朝的滅亡早在萬曆一朝就埋下了伏筆,當時的文官集團就已經內耗嚴重,之後江河日下,大明江山岌岌可危,老祖宗在留下江山的同時,也把積弊一併留給了羸弱的崇禎,而到了崇禎時期是同樣的無力,社會矛盾繼續加劇,天災人禍不斷,內憂外患吃緊。

崇禎皇帝執政時期,西北地區連年旱災不斷,與此相配套的水利設施和賑災政策卻遲遲難以到位,旱災之後有蝗災,蝗災過後還有瘟疫,天災頻現,百姓苦不堪言,再加上政府的盤剝,農民起義自然不可避免。與此同時,當時明朝與後金的對峙則嚴重拖滯了明朝的發展。明朝長期於遼東用兵,戰事不斷,從而使得財政一度處於吃緊且虧空的狀態。國家經濟只要處於停滯狀態,那麼諸方面後果將不堪設想。放眼於當時,一方面,國家財政吃緊就會耽誤賑災救濟的進程,由此便會促進國內農民起義勢力的星火燎原;另一方面,部隊後勤難以供給,就很難保障明朝對後金的前線用兵,從而使得後金勢如破竹、步步緊逼。崇禎對著這樣的一個爛攤子日日絞盡腦汁苦思冥想尋找治國良方,但實際上崇禎並不是一個亂世之能君。

崇禎帝的童年並不快樂,他原本也不是皇位繼承人,但在時代裹挾中,他還是被推著登上了帝位,那一年他17歲,和很多初登帝位的皇帝一樣,崇禎也需要做一件事來立威,震懾朝廷,他登基之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就收拾了魏忠賢,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這件事最大的受益人卻不是崇禎,也不是百姓,而是那群東林黨人。魏忠賢一除,東林黨失去了掣肘,更加的無法無天,文官集團本就在明朝時期高度成熟,即便皇帝存在感低到嚇人,朝廷也能自如運轉,當然成熟的背後就是內耗,文官集團的內耗是驚人的,他們不思為國盡忠,反倒為自己的利益斤斤計較,即便是皇帝也拿他們沒有辦法。

崇禎皇帝當政時,曾因遼東戰事緊急,情不得已之下,便召集群臣籌集銀兩。雖然是崇禎帝親自動員,並且以身作則帶頭將國庫銀兩皆數一供而出。但接下來令人震驚的一幕出現了,在場所有官員竟然捐出不到幾千兩碎銀,這群東林黨人“窮”的叮噹響,但果真窮嗎?當然不是,待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後,竟然從任意一個官員之家就搜出了幾千兩黃金白銀。

除掉魏忠賢不能不說是崇禎的一步壞棋,倒不是說魏忠賢不該殺,而是崇禎除掉了魏忠賢之後,並沒有解決黨爭的問題,反而讓一方獨大,不受控制。這就暴露了崇禎帝的一個缺點,即太過急躁,以至於急功近利,他太想扭轉大明的劣勢,但是太過急躁的壞處就是他很多事未經思考就做了,然後很快就錯了,錯了再做,再錯,一再循環,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中興,卻沒想過積弊之所以成為積弊,豈是一年半載能夠革除的?

崇禎帝另一個缺點就是猜忌心很重,為此他殺了很多的官員,兵部尚書就殺了十幾個,即便能力出眾的人才也難免被殺的命運,內閣他也換了數十個,彷彿用誰都可以,用誰卻都不放心,這樣的結果就是根本沒辦法做大事,所有人的時間都糾結在小事上,也讓官員膽戰心驚,同時也心寒到不會真的為大明賣力。

崇禎帝還有一個缺點就是推卸責任,他自認好皇帝,不允許自己犯錯,一旦有什麼錯,他就推卸責任,讓大臣來承擔。大臣確實有責任,但崇禎帝真的就沒有一點過錯?恐怕只有他自己認為自己是全然無辜的。兵部尚書陳新甲被殺一案中,崇禎帝並沒有在關鍵時期保住陳新甲,當初陳新甲主張和後金議和,崇禎也是願意的,他密令陳新甲主持議和之事,最終議和之事卻被洩露,陳新甲被殺,大明和後金也再無議和的可能,這加劇了大明的滅亡。這中間的曲折當然不能直接說崇禎帝甩鍋給陳新甲,但是崇禎帝確實將自己摘了出來,在文官集團的強大面前,崇禎帝只有被牽著鼻子走的份。

崇禎帝完全把控不了文官集團,就只能將亡國的責任推給文官集團,他曾下過六次罪己詔,但仍舊認為“諸臣誤我”、“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推卸責任、不思己過本身就是大忌。這種盲目的自信只會讓他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當然,崇禎帝也並非真的是個昏君,至少他勤政愛民,他的勤奮程度在古代歷史上應該是能排在前幾位的。白天看奏摺、見大臣,晚上還是看奏摺,甚至出現幾天不眠不休的時候,但這種勤奮實在是過了頭,事必躬親的只是因為不信任官員,不敢放手。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渺小的,沒有那樣大的能力做好,卻又事必躬親,這也許也是崇禎帝自己的矛盾之處,他想當一個好皇帝,想讓明朝強大起來,但是他沒有可以信任的人,他也不敢信任官員,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官,他只能也去信任太監,但信任太監幫不了他任何忙,只換來了臨死的時候王承恩的生死相隨 。

救國的理想折磨著這個少年,讓他變得急躁、易怒,他忘記了“事可緩緩矣”,他滿腔的熱血在冰冷的現實面前不堪一擊。但我仍舊心疼這個皇帝,他在臨死的時候血書:

“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尚宮女史


在歷代亡國皇帝中,崇禎可能是口碑最好的,勤政,節儉,不好女色,不親近太監,僅這四條在明朝十六個皇帝就能排進五名。在位十七年內憂外患,可以說沒睡過一個安穩覺,沒吃過一頓安穩飯,最後吊死在煤山,臨終前說下了那句有的“朕非亡國之君,臣下皆亡國之臣”。因為崇禎的勤勞,也是因為他臨死前說的這句話,讓他收穫了不少同情。


當然,同情他的往往不是瞭解史實的人,學史的人並不同情。因為崇禎雖然勤政,但確實是亡國之君,在行政辦隊上,他走馬燈一樣地換人,內閣首輔,也就是明朝的宰相,十七年換了五十個。這麼折騰處私能治理好國家,而且他惜財不用,到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後內府還有白銀七千萬兩,而在前線為他的賣命的官兵卻幾個月的發不下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