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黃紫昌正式開啟三級國家隊連軸轉模式,他會不會被過度勞累體能透支?

啊哈哈哈啊哈哈33333


5月22日,男足國字號系列球隊的備戰動作全面展開,裡皮成年國家隊、U23國家隊以及U21選拔隊三箭齊發,幾乎是同步開啟集訓營大門。


而在本賽季至今最為紅火、最為燃爆的“最強少年派”黃紫昌,也同時迎來了三級國家隊連軸轉的魔鬼模式,這不免讓人擔憂:年輕如斯,黃紫昌會不會在這一段瘋狂之旅中被過度消耗,從而透支到崩潰,最終嚴重影響到他的成長?


一、38天轉戰6000公里出戰8場比賽,鐵打的黃紫昌也會被碾成釘

我們先來看看黃紫昌需要完成的三級國字號球隊的具體集訓和比賽任務:

1、裡皮成年國家隊

【集訓時間】5月22日——6月3日

【地點】中國南京、泰國曼谷

【具體內容】5月22日在南京集結報到,5月26日在南京完成與緬甸隊的國際A級熱身賽,5月27日飛赴泰國曼谷,6月2日挑戰泰國國家隊。

【身體負荷】訓練課20堂,比賽2場,行程2400公里(南京—曼谷)

2、U23國家隊

【集訓時間】5月23日——6月11日

【地點】重慶萬州

【具體內容】黃紫昌趕不上U23國家隊的前期報到集訓,他將在完成國家隊的熱身賽任務後於6月3日從曼谷直接飛到重慶加入U23國家隊並進入到實戰階段。6月4日對納米比亞U23隊(正式比賽)、6月7日對納米比亞U23隊(內部不公開教學賽)、6月10日對陣朝鮮U23隊(正式比賽)

【身體負荷】訓練課9堂,比賽3場,行程1900公里(曼谷—重慶)

3、U21國家選拔隊

【集訓時間】5月22日——6月30日

【地點】中國北京、法國土倫

【具體內容】孫繼海的U21國家選拔隊本期集訓拉練的前半段內容,黃紫昌均趕不上,包括北京集結以及土倫杯的三場小組賽(5月26日對英格蘭隊、5月29日戰卡塔爾隊、6月1日過招墨西哥隊)和可能有的淘汰賽階段比賽(最多3場)。U21選拔隊結束土倫杯後再返國內繼續集訓,並將征戰“我要上奧運”的比賽,黃紫昌將會在這個階段進隊報到,並參加6月23日VS魯能U21、6月26日VS人和U21和6月29日VS上海全運隊的三場比賽。

【身體負荷】訓練課30堂,比賽3場,行程1700公里(重慶—北京)


38天時間裡,黃紫昌需要轉戰5個城市飛行6000公里,參加59堂訓練課,完成8場比賽。

在全中國所有球員中,再沒有任何一個誰,在這個世界盃大間歇期裡能像黃紫昌這麼勞累。他幾乎是沒有半刻喘息之機,不是在路上,就是在訓練場和比賽場上,雖然他的大腿圍度冠絕中超本土球員,但是鐵打的身體恐怕也會被碾成釘。

二、對於黃紫昌的天高地厚式期望可以理解,但操之過急、揠苗助長就得不償失了

從最紅到最火,從最熱到最強,黃紫昌在本賽季的如虹崛起,帶來了中國足球近年來罕見的一次集體興奮。在外援於中超聯賽中佔據絕對統治力的當下,黃紫昌能在攻擊端“朵雲出岫”,確實屬於極為不易的高難度作業,對本土人才的渴望達到嗷嗷待哺程度的中國足球,自然也難免會對黃紫昌的橫空出世歡喜異常。


目前,黃紫昌在中超前11輪聯賽中全部首發,基本上對於“內戰”的形態與規格、輕重及深淺,都有了初步的認知。他所欠缺的,正是對戰國外球隊的經驗與體會。

三級國字號球隊全部選中黃紫昌,應該也含有迅速為他補齊外戰短板的用心在內。但是如何在具體安排中做到更有科學性、更具合理性的使用黃紫昌,從而避免揠苗助長、拒絕操之過及,這也是至關重要的戰略級訴求。

個人感覺,U21選拔隊在使用或考察黃紫昌時,應該酌情減輕力度。畢竟這支球隊目前的使命是征戰8月份的亞運會,未來的目標是2019年的奧運會預選賽,對於黃紫昌個體來說,他還有更好的鍛鍊戰場,並不缺乏那幾場對抗國內同年齡球隊的實戰比賽需求。

在成年組比賽中都能遊刃有餘,在頂級聯賽中都能堪比外援,黃紫昌在U21年齡段中的俯瞰優勢已經不可逆轉,無需再證。

江蘇蘇寧易購在間歇期前已經暫時闖進了亞冠區間,因此球隊在備戰下一段聯賽時,勢必會精益求精,對黃紫昌的要求也自然會更高。

因此,當黃紫昌結束國字號系列集訓後,必定會立即投入到俱樂部隊的高強度衝刺備戰中,如果在國字號期間就被榨成了“絲血”級,那麼黃紫昌不是不可能在聯賽戰場上出現“傷仲永”的趨勢,真那樣的話,就是中國足球的莫大得不償失了。



邱彼岸


首先我們提出一個名詞,疲勞閾值(Fatigue Threshold)。所謂疲勞閾值,就是你在運動過程中的一個臨界點,一旦你的運動強度達到了這個閾值的上限臨界點,你會明顯地感覺到體能開始出現下降、從而在肌肉力量下降的情況下(也就是動作開始出現走形)導致傷病的出現。

瞭解自己的疲勞閾值非常重要,因為一旦我們超過自己體能極限,更多的運動量只會造成更多的運動損傷,你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恢復。我們以一名馬拉松運動員為例:


假如小明是一名普通的馬拉松愛好者。為了備戰即將到來的馬拉松賽事,他開始了周密的訓練計劃。他準備進行14英里跑訓練,在這之前,他的日常訓練都是12英里跑。

他按部就班地執行著自己的計劃,前13.5英里他都完成得輕鬆愉快。但13.5英里之後,他明顯地感覺到身體開始逐漸疲勞,最明顯的症狀就是雙腿更加僵硬,讓剩下的賽段跑得非常艱難,很難像之前一樣保持著穩定的速度。

這是非常典型的超過疲勞閾值的現象,因為小明在13.5英里之後已經很難保持原有的速率、步伐與跑姿了。我們在日常的跑步、訓練當中,應該試圖找到自己的疲勞閾值,在這之前要努力保持自己穩定的運動狀態。就拿小明的例子來說吧,如果小明在跑完14英里之後,繼續再跑上個1到2英里,那麼他的運動狀態下降的速度還要更快。

下面這張圖表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每英里的配速、心率和身體狀況。

與馬拉松運動高度相同,作為同樣以長跑動作為主的運動,“疲勞閾值”的概念同樣也會在黃紫昌身上得到著重的體現: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完成了從青訓梯隊、一線隊和國家隊的三級跳,黃紫昌不僅面臨著比賽場次的增加,還有比賽對抗強度、比賽有效時間(也就是運動戰時間)的明顯的變化——而理論上說,這些變化都需要擴大閾值的線性過程來慢慢使用,從而避免身體的過度疲勞導致不必要的傷病、打亂穩定的成長曲線。

但事實上則是,江蘇蘇寧和中國國家隊似乎都沒有耐心、也沒有空間等待黃紫昌慢慢成長。人們或多或少有些趕鴨子上架,盼望著下一個“國足未來”出來來提振市場信心。

所以回到題主的問題:他會不會被過度勞累體能透支?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只希望現在越來越進步的訓練設備和訓練理念,能幫助教練組更好地掌握黃紫昌疲勞閾值的變化,以能更好地調整自己的訓練計劃,使之達到最佳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