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10個過來人告訴你留學生就業的現狀;我猜到了開頭,卻沒猜到結尾

10個過來人告訴你留學生就業的現狀;我猜到了開頭,卻沒猜到結尾

多年前的留學生是出國接受精英化教育,現在高等教育朝著大眾化發展的趨勢蔓延,我們這代人與父母那代人對留學生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轉變。以前人們稱留學生為“海龜”,代表的是高端知識人才,現在別人一聽你是海歸,首先聯想到“低能”,“高薪”,小企業不敢要,大企業不屑要。當然,也有人認為留學生就業難是個偽命題,畢竟在這個時代想要找到一份合適且喜歡的工作本就不是一件容易事。那麼,留學生在國外畢業後究竟面臨怎樣的就業困境?小石頭為此做了一些採訪,我把這些經歷反映出的共性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鍍金視角下的刻板效應

“社會對留學生存在刻板印象,認為學生花爸媽錢在國外揮霍,或是出國留(遊)學一年就為鍍金。可是我身邊的人基本都是好好學習的,沒有混日子,而且學校淘汰率並不低。我們專業大一上一半了已經走了40人(一共80人)。”

——本科/荷蘭

“大家會覺得你既然出國留學了,你就應該很厲害,或者你家裡肯定很有錢,有錢你就出去混日子,玩夠了再回來找份好工作。就業方面的話,因為現在留學生變多了,無論大公司還是小公司也會對留學生有各種各樣的偏見。”

——本科/英國

“如果自己的學校說出來別人不知道,很容易被有色眼鏡自動歸類到野雞大學,學生被認為是花錢出國學語言混學歷。”

——本科/美國

國內很多人還有對海歸抱有偏見,別說自帶光環了,感覺你回國不來個治國平天下都對不起你的海歸光環。能不能找到工作就看踏不踏實了,有些行業還是很喜歡海歸的,比如跨境商務公司。也有負面評價,由於海歸能力參差不齊,很多公司已經不盲目迷信海歸,甚至會覺得海歸沒什麼了不起,或者有“這些人只是花錢去鍍金”的心理,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將社會對留學生的刻板印象視為一把“雙刃劍”。

《亞裔美國人成就悖論》一書的作者曾經發現,正面印象可以成為競爭中的優勢。他認為正是人們對亞裔美國人的刻板印象從某種程度上促使了他們的成功。60%的中國移民父親和40%的中國移民母親都擁有學士或更高學位,即便是對非常普通的留美學生來說,“你是留學生所以你很厲害”,這種預期也會幫助他們提高各方面的表現。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負面的預言在實踐中會強化社會原有的負面印象。正如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對它的定義:“一個實現自我的假設以一種虛假的定義開始,喚起了一種新的行為,並最終使最初的虛假概念成為了現實”,如今,以出國鍍金回國之後好找工作為目的的留學已經演變成一種從眾行為,恐怕,從一開始就走偏了方向,這種心態絕不可取。

二、居無定所,進退兩難

“新加坡我去的時候什麼都不會,英文也不好,找活到火鍋店打黑工也只能找中介。在荷蘭,我現在學還沒上完,想找到一家公司工作,實習期好好幹,畢業之後把我簽下來。如果不行的話,就回國,現在國內競爭那麼激烈,我也做好了心理上的準備。”

——碩士/荷蘭

“我有個朋友,回國找工作挺受挫的。他在國外呆了2年,讀的是藝術類的專業,去年碩士畢業,本來打算在英國有幾年海外工作經驗再回去,但是簽證辦不下來,想找專門的求職機構,可是海外的就職機構收費太貴,無奈回了國。但是回國後發現他留學的資歷本沒有給他帶來什麼優勢,和國內的求職學生一樣,要通過層層篩選才有面試資格,最後好像是因為他學校不太出名的,就被拒絕了,這種事發生的也不是一次兩次。”

——碩士/英國

絕大多數海歸回國後都把目標湧向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尋求好的公司與好的崗位。但是海內外的信息差和課程設置不同,國內用人單位沒法判斷一個海歸的含金量,所以在很多高端行業,國內就業只看院校排名,一些公司招英國回來的只要TOP2,美國的要TOP50。其次,用人單位覺得能通過高考考進清北復交等211,985學校的學生,吃苦能力要比海歸強,而且從期望值和薪資要求方面來說,也要比海歸低,工作的時間也會更穩定,不那麼容易跳槽。對於這種供大於求的局面,求職的競爭必然是激烈的,和國內畢業的學生比起來,海歸光環並帶不來什麼優勢。

國內大多數企業的招聘期在8-12月之間,面向的都是應屆生,而海歸一般的畢業時間大多數是6月,少部分是2月等,哪怕6月畢業的一般也不會立即回國,所以對於海歸來說,首先回國找工作能不能被當作應屆生對待是一個很多人憂慮的問題,其次就是很多海歸都會錯過校招期,(目前只有極少數企業開啟了海外招聘流程,在海外投國內工作因為不能參加筆試面試等,可行性幾乎為0)更別說有機會去各個學校參加校園宣講會招聘會所以在時間點和資源的角度來說,海歸都是弱勢群體。

三、以前拼實力,現在拼名氣,比國內學生起點低

“留學生最大的優勢是名校,有說服力。其次,一些特定的專業,在國外受教育可能會有一些優勢。第三,要看這個崗位需求,如果需要英文,或者對外國文化深刻了解,那麼留學生還是比較有競爭力的。對於女性而言,尤其是年紀比較大的女留學生,就會有點難。如果你出身校普通,英語普通,經驗普通,能力普通,年紀還比別的應屆生大,會很困難。”

——碩士/美國

“在國外求學,能帶回一些先進知識,但是現在國內專業越來越強,並不見得國外比國內要好。對比國內985和211的同學,海歸所處的環境,首先是不一樣的,受到的環境影響也是不一樣的。985和211的同學更加熟悉國內這個文化環境,可以早做準備,也會很快地進入人際關係圈,但留學生更適應國外的一套標準。”

——碩士/英國

本次調研中發現,留學生在獲得國內第一份工作耗時方面。

10個過來人告訴你留學生就業的現狀;我猜到了開頭,卻沒猜到結尾

留學生初次就業的工資分佈如下。

10個過來人告訴你留學生就業的現狀;我猜到了開頭,卻沒猜到結尾

也就是說,近半數留學生初次就業稅後月收入低於6000元,近7成認為月工資遠低於期望,15%的留學生職場競爭力甚至低於國內二本高校的畢業生。

四、種族歧視只是小菜,國際關係惡化先拿留學生開刀

“有一次我們去德國亞琛泡溫泉。回來的時候迎面走過來一小青年。先說你好,我禮貌的回了一句,然後他就開始罵我們。不慫,直接罵回去。”

——本科/德國

“外國排外很厲害,也仇恨中國人。美國比較好的行業,例如法律,經濟,金融,只給本國人提供工作機會,我們在國外實習都難找,更何況正式工作。美國綠卡申請的條件也越來越複雜,想在海外發展真的挺難的,相對而言,回國至少還有親人的接應和安排。”

——本科/美國

“英國政府對本國人政策保護,給中國人的簽證會受國際關係影響。PSW簽證取消,讓很多留英學生畢業後很難在英國工作和生活,T2簽證申請條件高,所以還是回國好一些,雖然國內留學生找工作也沒有什麼優勢,但至少不用為簽證煩惱。”

——本科/英國

其實各國保護自己人民的就業率並不能視為一種歧視行為,但是任何移民政策總是在實時跟進中外緊張的國際關係。近兩年國外出臺的政策保護新聞,2017年4月19日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18日宣佈取消457簽證,同一天,美國總統特朗普也簽署行政令要求聯邦機構迅速著手修改現行簽證政策澳美領導人給出的理由如出一轍:優先保證本國人的就業機會。截至2016年9月底,澳境內有超過9.57萬人持有457簽證,中國人僅佔5.8%(約5500人)。

西方對中國充滿畏懼,中國留學生未來畢業後在海外找工作的機會愈發渺茫,至於美國面向高技術外籍人才發放的H1B簽證,結果是超過80%的人工資低於同崗位美國工人的工資,等同於以遠低於市場價的工資水平引進外籍高技術人才用來代替美國工人。這樣的國際形勢迫使中國留學生不得不選擇回國就業。

根據教育部數據顯示,2017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795萬人,相比2016年(765萬)增加30萬人。另一方面,據2017年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公佈的數據,截至2016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265.11萬人,僅2016年就有43.25萬留學生畢業回國,新增留學生人數已經超過高校畢業生增量。

在這樣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用人單位並不會對留學群體有任何特殊優待,相反,由於社會對留學生和富二代固有的偏見,HR會更加仔細地用放大鏡審視你身上的每處瑕疵。

如此進退兩難的境地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留學的初衷。

很多人認為中國教育體驗差,只會培養考試的機器,所以選擇出國。國外教育不會扼殺你的創造力,更開放,更自由,更友好,多樣文化背景,學語言,培養國際眼光,更獨立,中國的學渣出國秒變學霸….這都沒錯。

然而現實是,有一天,你還要回到這個功利的社會中來,和那些應試教育培養出的“機器人”競爭。如果在國外這幾年,你只是眼界開闊了,能力沒有跟上,那麼國內的“機器人”在扭曲的競爭壓力下越跑越快時,你只是付費體驗了一把什麼叫作種族歧視,參透了什麼叫作好山好水好寂寞,僅此而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