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8 名人軼事│東永茂及潘達球父子

民國時期營口著名商號東永茂的創始人是潘氏父子潘達球、潘傑臣。潘達球(1863~1936),字玉田,廣東省南海縣人,在家裡排行第六,營口人稱他“潘六”。

名人軼事│東永茂及潘達球父子

  東永茂(在今西市區興盛裡)是廣東人集股60萬兩白銀於1897年創辦,由潘達球為股東代表在營口經營。東永茂油坊開業伊始寄寓於三合發油房,初有人員60多人,廠房30間,貨場200間。不久三合發油坊倒閉,全部設備一併兌給東永茂。東永茂利用這些舊設備稍加維修開始榨油。先是人工榨油,每日出餅百塊左右(每塊25斤),原料主要是市場收購。生產的豆餅、豆油大多銷往天津、上海、廈門、廣東、汕頭一帶。

  隨著資金的不斷積累,潘達球對東永茂的榨油設備逐步進行更新換代,將人力榨油(人力打錘)改換成機器榨油(螺旋榨油),後又更換成先進的冷汽榨油,購置冷汽榨油盤60個、大鍋爐2臺、大原動機2臺及小原動機、送油機等設備,成立機修車間。修建容量150噸的大油囤3個,容量5噸的小油囤21個,建築東北棧、西北棧和南棧房300多間,職工最多時有240多人。東永茂以先進的榨油技術,一天能生產52斤重的豆餅3120片,最多時達4680片。

  潘達球的油坊生意越做越大後,他派人到盛產大豆的地區收購原料,運回營口囤積起來,除備常年使用外,還可待價而沽,賺取更多的利潤。他還利用設立在營口的太古、怡和洋行等外國輪船公司,把豆油、豆餅銷售到英、日等國,賺取更加豐厚的利潤。

  油坊的發展使潘達球迅速成為營口的鉅商之一。他開辦貨棧,兼辦南北客商購銷貨物、進出口報關轉運業務等;在遼河沿岸修建兩個碼頭,直接把貨物運往南方出售,創立營口早期的物流業;在大連、長春、吉林、開原、上海、香港等地設分號13處;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在營口設茂託銀爐,1913年設永茂號銀爐營口分號。還在營口開設慎恆棉織廠。

  潘達球成功的經營之道,不僅使他獲得豐厚的利潤,而且在商界名聲顯赫,南北皆知。1907年4月,他被營口商務總會選為總理(時稱),清政府賜他三品封典花翎同知銜。1924年,他被選為營口總商會第三屆會長。在任期間,他曾組織營口水災救濟會,開施粥廠,收容災民,當時來喝粥的男女老幼約400餘人。為保衛全市商業的公共安全,營口總商會曾在商界挑選200人,組織維持地方治安的武裝組織商團,潘達球任團長。1936年,潘達球病逝於香港。其子潘傑臣繼任東永茂股東代表兼總經理。

  潘傑臣(1895~1968),原名繼叔,出生於廣東省南海縣。9歲到營口,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年後,在東永茂學習經商。潘傑臣獨立經商正值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時期。東永茂被指定為日本三井洋行的代購商,收購東北地區的大豆、豆油和雜糧等物資。1937年,日本侵略者施行糧谷“統制”,以水稻為主的糧食購銷、加工等均由政府控制。因此,東永茂的經營業務範圍被迫收窄,只能為日本人在營口開辦的三井洋行加工豆油、豆餅,生意也因此日漸蕭條。大連、長春、公主嶺等地分號相繼歇業,只有開原的東永茂商號、米廠延續到解放。在戰亂中,營口東永茂於1948年1月停業。營口解放後,潘傑臣響應政府號召,出售東永茂部分資產投入慎恆棉織廠,更名為恆生棉織廠,使其迅速恢復生產。1952年,營口利民造紙廠資金匱乏,他出資1億元東北幣,幫助繼續開工生產。1968年,潘傑臣病逝於天津。

名人軼事│東永茂及潘達球父子

  如果您對營口的歷史文化感興趣或是手中有相關資料,歡迎您投稿到營口市史志辦編輯的《營口春秋》期刊,與我們共同講述營口的歷史故事!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