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富庶的大隋王朝為什麼兩代就滅亡了?

用戶68044589


大家好,我是瑞瑞說歷史,一個喜歡歷史,喜歡讀書的歷史愛好者。

關於大一統的隋朝為什麼二代而亡,很多人都認為是隋煬帝昏庸無道,濫用民力,但是我們仔細的分析歷史,我們發現隋煬帝雖然不是什麼有道明君,但也不是昏君。

隋煬帝楊廣,隋文帝楊堅第二子。楊廣這個人是很有能力的。在楊廣被任命為“揚州總管”時,政績斐然,深受揚州人民喜愛可能這也是他最後選擇死在揚州的原因吧。在南下滅陳的戰役中,楊廣更是立下大功,攻破陳朝都城。在其登基後,修大運河,三徵高麗句,搞得天下民怨沸騰,最終亡於農民起義。

在現在的我們看來,隋煬帝的這些做法我們或許能理解,大運河就不用說了,到現在依然是我國的漕運要道,而親征圖谷渾三徵高麗街也不過是為了擴張疆土。完善科舉制更是為了充實國家人才。但是隋煬帝做的比較失敗的就是他步子邁的太大了,他想的很完美,修成大運河,完善科舉制,同時擴大疆土。他將成為堪比漢武帝的千古一帝。但是他失敗了,失敗在他自己的政策中。——科舉制

隋朝的科舉制可謂是開天闢地,讓底層寒士充滿了希望,因為科舉制重學問不重門第。無論你是什麼人,無論你家是窮是福,只要你有才華,你就可以做大官。這項制度直接讓隋朝的前期飛速發展,這些科舉的人才是有著真才實學的,他們通過科舉考試做官,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為隋朝的發展有著重大作用。

但是,既然有人得利,就有人失利。隋朝的科舉制改變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讓寒士獲得了巨大利益,但也使得那些豪門望族不滿。本來出來做官的是他們的的人,現在卻要考試,這些大家族的官幾代論真才實學肯定不如那些寒窗苦讀的寒士了。北方尚且好點,由於南北朝時期北方都是有少數民族掌權,漢族世家很難生存,但是南方就不一樣了,東晉以及南朝雖然皇帝各有變換,但是實際卻是掌握在世家手裡的,謝王恆庾四大家族可不是蓋的,雖然隋朝統一天下,但是南方的世家還是很厲害的,他們有著自己的莊園。族人,家丁,在地方要錢有錢,要糧有糧,而且有著自己的私軍。在剛開始的農民起義背後就是這些士族鄉紳在後支持。

當然這些農民起義迅速被鎮壓,但是真正把隋朝滅亡的,是他們自己人.

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一個名為“關隴貴族軍事集團”的組織。這還要從北魏末年說起,北魏末年爆發的“六鎮起義”徹底把北魏推向了滅亡,爾後北魏內部形成了兩大軍閥,高歡和宇文泰分別擁立了兩個皇帝,高歡佔據願北魏的河北山東等地,稱為東魏,而宇文泰佔據關中地區,稱為西魏。宇文泰為了對付較強的東魏,創立了府兵制。親設八柱國,十二將軍。這就是在西魏,北周,隋唐四朝有著重大影響力的“關隴貴族軍事集團”的雛形。由於這些人都是宇文泰的人,所以宇文泰的兒子廢了西魏皇帝,建立北周。而在楊堅建立隋朝的過程中,也是得到了這些人的支持。順便提一下這裡面的李虎,楊忠,獨孤信幾人,楊忠楊堅的父親,李虎是李淵的爺爺,獨孤信的女兒分別嫁給了楊忠和李虎的兒子,所以說,李淵和楊廣是親姨表兄弟。

實際,隋朝前期的農民起義都是小打小鬧,那是因為隋煬帝的根基關隴集團的只要兵力都在高句麗。但是隨著幾次征討高句麗的失敗,關隴貴族軍事集團的人看著自己出錢出力,卻啥也撈不著,看隋煬帝的意思,還打算繼續征討,於是關隴集團的人開始對隋煬帝不滿了。而李淵趁著隋煬帝在江南而農民起義周旋時,直接殺進了長安。這些關隴集團的大佬們決定放棄隋煬帝,支持李淵,畢竟李淵是自己人。李淵當了皇帝,關隴集團依然跟著享福,於是他們全力支持李淵,最終李淵建立了唐朝。

有意思的是西魏,北周唐隋的皇帝,都是出自這個“關隴貴族軍事集團”。無論誰當皇帝,無論是哪朝哪代,他們都在統治階級中有著極高的影響力。如果把天下比做一個公司,宇文泰,楊堅,李淵就是董事長,這個“關隴集團”就是最高董事會。只要他們不滿意,他們就可以強者制更換董事長.

所以說隋朝亡於隋煬帝,不如說“關隴貴族軍事集團”拋棄了隋煬帝。或者說隋朝以大唐的名義延續下去。

我是瑞瑞說歷史,一個喜歡歷史喜歡讀書的歷史搬運工,喜歡歷史的可以點擊關注我哦


瑞瑞說歷史


隋朝作為一個曇花一現的封建王朝,他的滅亡與大多數封建王朝一樣,亡於農民起義。但是,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隋朝的農民起義是由於隋煬帝暴虐無道、窮奢極欲而引起的。

但是縱觀歷史,隋朝的滅亡乃天道所致。煬帝的殘暴只是導火索。隋朝雖然只歷二世,但是兩屆皇帝給中國歷史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隋文帝楊堅結束了南北朝割據的時代,結束了人民戰亂之苦,使國家再次統一;除此之外,經過兩代人努力,還降服了突厥、征討林邑、馴服了契丹部落、收回了琉球和伊吾;為後世穩固了周邊環境。


只是在煬帝入侵高句麗時,此時國內已是狼煙四起,國內百姓疲敝不堪,所募集士兵無法按期到達,糧草也受阻,最終未能滅亡高句麗,反而間接是隋朝土崩瓦解。

但是煬帝在繼承其父開創的開皇之治中,也有所作為開運河、修馳道、帶動了關中和南北地區經濟發展,並四處征討,擴大版圖,還開創了科舉制。可以說,煬帝並不像野史中記載的那樣只知道窮奢極侈,可惜他沒有學會其父的儉樸。

在位期間,喜歡奢華,大肆徵集民夫,修建宮殿注重享樂。做事急功近利,開挖運河,使百姓負擔太重,死傷無數,而且酷愛出遊,勞民傷財,不關心百姓疾苦。

就在這,社會矛盾日趨激化、統治階級內部關係不協調的情況下,全國上下紛紛叛亂,群雄割據,數量眾多,出現嚴重的統治危機,進而滅亡。

但是歷史總是出奇的相似:秦朝也是奠定大一統的國家,但二世而亡,漢朝建立卻延續了四百餘年;隋也一樣,打下了雄厚的基業,卻終為他人做嫁衣,隋也二世而亡,而唐也延續了近三百年之久。可見天道昭昭,自有其常。


隋朝的滅亡也令人遺憾: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愛創作的小果


隋文帝楊堅通過自己的超級智慧、謀略、膽識和隱忍統一南北朝,建立了大隋王朝。出人意料的是江山卻葬送於他的兒子楊廣手上。


楊廣是楊堅的次子,按照立嫡立長的原則,楊堅最開始是立長子楊勇為太子的,但是陰險狡詐的楊廣利用各種手段最終使得楊堅廢了楊勇改立他為太子。


楊廣繼位後,露出昏君真識面目,一方面他大搞工程建設,修運河,修行宮,修陵墓,徵調大量民工為其服務。


另一方面他又花天酒地,不理朝政。尤其是酷愛出巡,每次出巡勞師動眾,浪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


要知道,隋朝江山傳到他還是第二代,國家統一不久,經濟剛剛復甦,怎麼經得起楊廣大手筆的揮霍和折騰,很快國庫空虛,政府只能通過"剝削"廣大農民階級來維持國家的正常運轉,如此使得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再加上楊廣好大喜功,三徵高麗的失敗也給國家毀滅性打擊。他又遊手好閒,長期不理朝政,使得朝中小人當道,官場腐敗如斯。
同時,在修建大量工程廣徵壯丁,己使得人心背向。如此內憂外患下,導致天下群雄四起。最終,大隋王朝葬送於廣大人民群眾的起義之中,成了曇花一現的短暫王朝。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大隋王朝滅亡的原因其實除了表面上隋煬帝的窮奢極欲的暴政之外,還有更多深層次的原因。而這些深層次的原因總結起來就是以一朝之力創萬世之利,而獨承其禍。

大家都知道,隋王朝是個推行了大量制度改革的王朝,他結束了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漫長的分裂局面。隋朝對舊制度的改革暗中引發了舊貴族的不滿,並帶來了眾多利益集團的衝突,更為要命的是當帝國的執掌者變成隋煬帝這樣沉浸於親信小圈子,缺乏對民意正確認識的時候,這種衝突就會以動亂的形式爆發出來。隋的創新功績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大唐帝國。

首先來看京杭大運河。從後人的角度來看,大運河絕對是一項在經濟領域堪比萬里長城的傑作。大運河貫徹了南北的交通體系,促進了南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並且促進了運河兩岸重要商業城市以及江淮流域的繁榮。



大運河的功效在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甚至更為突出。在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使得中央政府的糧食和稅收更為緊張。到了9世紀初期,只有長江流域和富庶的南方能定期向中央政府繳納稅收,政府也日益依靠運河輸送的南方糧食和物資給養來供養京師的軍隊。這樣一項給後世留下了萬千福利的工程卻由於隋王朝的急功近利,導致勞役沉重,民怨四起。

再來看後世褒揚的選官制度改革。事實上,這一改革既出自於隋王朝加強中央集權與皇權的需要,但同時也打擊了根深蒂固的門閥氏族的利益。由於漢朝滅亡之後的大分裂時期,軍事貴族與門閥家族形成了聯姻的封閉圈子,從政治權力到軍事權力上形成血緣家族,利益集團式的壟斷,那時的皇帝更像是某一利益集團的代言人。而正是這種形勢才導致了政權統治的脆弱,和更迭的頻繁。隋文帝的權變正是寄託在北周皇室外戚的基礎上,文帝迫切需要用官僚政治來分擔貴族政治的一部分力量。雖說通過科舉出身的官員和舊貴族相比依舊是少數,但這無疑給出了一種危險的信號。同時不僅僅是科舉制的改革,對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改革,甚至府兵制的改革也帶來了一些隱患。為了消除一個花費巨大,冗員眾多的地方政府體制,文帝在改革詔書中取消了好多豪門大族為掠奪財富而濫設的地方行政單位,將500個郡縮減為190個郡。使得行政費用減少,稅收增加。同時府兵制改革的關鍵也在於從軍事貴族手上收回一部分軍權,集中到中央軍事指揮機構手中。所以我們從上可以看出,隋文帝的一系列改革無疑是在政治力量,經濟力量,軍事力量方面對舊有的貴族勢力作出了削減。這種集權是出於鞏固大一統政權的需要。

而隋煬帝的執政卻使得這種有益的政治改革下的衝突爆發了出來。其個人性格的窮奢極欲與好大喜功是重要的原因。遠征高麗的失敗,使得這些勞民傷財的舉動的惡果最終爆發了出來。

而有的時候,這些勞民傷財舉動的一部分卻是從長遠角度看來是造福後世的。

所以其實說,如果楊廣是個老實安分,胸無大志,甘願平庸的皇帝,或許隋朝的政治危機不會這麼快就出現。他的悲劇就是把帝國的重心放在了對外擴張上,忽視安穩社會形勢下舊貴族集團與新官僚階層對立的暗潮洶湧,並且讓隋朝繁榮的經濟在短時間內承載了眾多繁重浩大的工程。


普魯士之魂


隋朝不同於秦朝,秦亡時國力空虛,但是隋朝卻很富裕,隋朝的餘糧一直吃到了大唐貞觀十一年,此時大隋已經亡國20年了,可以見得,大隋是多麼富裕。隋朝的人口更是由隋文帝時的400萬戶發展到了隋煬帝時的890萬戶,查閱了很多資料也知道了其中的問題。



國家政府對於經濟的控制

隋朝是一個高度軍事化的封建帝國,類似於秦帝國,但是要比秦帝國的軍事化程度低一點。既然是高度軍事化那麼就建立了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隋文帝時期擁有400萬戶,而到了隋煬帝時期擁有了890萬戶的人口,大多數都是編入的沒有在冊的人口,編入的目的就是為了納稅。這樣一來就加深了政府和人民的矛盾,而且政府把所各地的糧食集中於糧倉,一旦人民發生饑荒救濟不及時,所以引起了流民起義。



隋朝的政體改革

魏晉時期因為九品中正制的實行,導致了天下局勢走向都由門閥士族控制。隋朝最大的改革就是科舉制,科舉制的出現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族門閥對於權力的壟斷。隋煬帝三徵高麗想著耗盡關隴門閥的力量。而且營建東都,提升南方士族在朝廷中的力量。上面提到的人口的暴增,實際上是編入了士族門閥的戶口,當時士族門閥擁有自己獨立的地區,所轄的人口不需要納入國家管理和納稅系統。這樣一來,種種的一切都讓當時的士族大家感到了威脅。不斷地想盡辦法推翻隋朝的統治。



隋朝的滅亡,終究是因為沒有處理好方式朝廷和世家大族還有廣大人民的矛盾。想著摒棄士族大家的控制,但是有沒有得到人民的支持,而且南方的士族力量尚不足以和關隴門閥抗衡,科舉制下的新進官員還沒有掌握權利。這時的隋煬帝改革的過於激進,反而葬送大隋的江山。


我是越關


隋朝滅亡是天意,換了別的人統治時間也長不了。

古代的首都有一個趨勢,就是一直在往東移動,因為西邊的城市缺水、缺糧,承載不了太多人口,做不了首都了。

隋朝的時候,中國人口大部分都在北方,尤其是在關中地區,直到唐朝安史之亂後,大規模人口才開始南遷。

可是那個時候的關中地區經過五胡亂華、南北朝的戰亂,農業生產設施遭到很大破壞,糧食產量不夠,人的吃飯問題很嚴重,所以隋朝得把華北的小麥、江南的大米運到關中地區。

可是陸運損耗很大,運10斤糧食路上得吃掉5斤,所以把現有的河流、古人挖的運河連接起來,發展漕運,就可以節省成本。但這個挖運河,消耗了大量的民力,激起了民變,而唐朝就撿了便宜。

這個大運河為什麼叫隋唐大運河呢,因為唐朝對隋唐大運河進行了艱苦不懈的疏浚、修整和開鑿,可見修大運河是沒錯的。

有人說,可以慢點修啊,不要著急,但是和平時期,中國人口增長很快的,吃飯的嘴增長很快的,不急不行啊。

至於攻打高句麗,也沒有選擇,因為高句麗已經暗中和突厥人、契丹人、靺鞨人勾結,並開始主動攻打隋朝。

到了唐朝,還是要繼續攻打高句麗,可見高句麗對中原的威脅。從隋朝開始攻打高句麗,到唐朝滅亡高句麗,打了71年,這還是因為高句麗出了內亂才滅掉他,可見高句麗當時有多強大,如果任由這個農業政權發展,後果不堪設想,就像隋煬帝說的“勿遺子孫憂”。

所以隋朝面對的吃飯問題和安全問題,很難解決,直到滅亡也沒有完全解決,但唐朝有了隋朝的基礎,一切都好辦多了。


劉權林


隋朝的滅亡其實與秦朝是類似的,而且這種建立在統一基礎上的代價甚至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過程。從這一點來說,後來只有宋朝汲取了教訓做了必要的改革,才算將這種兵強馬壯者得天下的情況徹底杜絕了。



隋朝的建立開啟於隋文帝楊堅接受北周靜帝宇文闡的禪讓。此後,楊堅出兵攻打陳朝,陳後主投降,隋朝自此結束了自魏晉以來的分裂,完成了南北統一。可是,在經歷了將近四百年的分裂之後,統一多少會帶來水土不服。隋朝統一後沒多久,南方便再次出現叛亂。

這是任何一次快速統一帶來的綜合症。對於隋文帝楊堅來說,統一之後的大隋王朝需要積累更多的財富以對應更大的挑戰。於是,楊堅在全國各地建設倉廩,將全國的糧食收徵到這些倉廩中進行統一管理。於是,隋朝在短短十年之間聚集了大量的財富。

有了財富是需要加以利用的,楊堅沒有完成的事情,到了楊廣的手裡開始了一場龐大的建設工程。楊廣登基後為了解決南北運輸問題,開鑿了溝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並且這條運河在楊廣登基後的六年時間裡就已經完成了。此後,楊廣又營建東都,興修馳道,開設科舉,親征吐谷渾,突厥,高句麗等等。

可以說楊廣幹了很多有為之君該乾的事情,可是楊廣太著急了,楊廣在他登基之後的十年之內把上述的事情全乾了一遍,最終導致了全國性的大叛亂,各地貴族,豪強,盜匪紛紛起兵造反。當然,楊廣的太過自信恰恰說明了隋朝內部的各種矛盾。關隴貴族,山東豪強以及南方貴族之間的利益衝突。楊廣的想法也很簡單,他想通過大型工程,對外戰爭來解決甚至是逃避這些矛盾,可惜在征討高句麗的戰鬥中,隋軍大敗。於是,戰火最終燃向國內,楊廣被殺,隋朝滅亡。


傅斯鴻


“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人們評述歷朝歷代興亡之時,總是用這句話來形容。其實,大隋王朝又何嘗不是如此?


隋朝成立之初,隋文帝楊堅以短短二十年之時間,創造了後世羨稱的“開皇之治”。其時,可謂一片欣欣向榮之勢,但其盛世之下,卻隱患重重。

如果我們觀察一下隋末至唐初的歷史就會看到,到了楊廣稱帝之時,他對內大興土木,加重了賦稅勞役;對外戰事頻仍,勞民傷財。舉個例子,僅僅為了建設東都洛陽,每個月就要役使200萬人,整個隋朝有多少人口呢?4600萬。一個洛陽之役就佔到了20分之一,還有大運河,還有百萬常備軍呢,還有四徵高麗的戰爭以及民役呢。所以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被用於兵役徭役,嚴重地破壞了農業生產基礎,耗盡了國家的財力物力。對於這個記載,史書用了“填咽於道,晝夜不絕,死者相枕,臭穢盈路”;而對於那時候的農村狀況,史書用了“雖有田疇,貧弱不能自耕”、“耕稼失時,田疇多荒”來記述。


有人說那個時候大地主瘋狂兼併掠奪土地等等原因並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有地也沒人耕種。也就是說隋煬帝對內大興土木,對外窮兵黷武,耗盡了國力民力,使得經濟基礎遭到了嚴重破壞,國力驟降,民不聊生,內外交困,才使得一個強大的隋朝僅僅經歷了兩代就滅亡了。

從隋末農民起義的風起雲湧就可以看出當時的民眾生活狀況了。當大業六年,一場災荒席捲魯豫,百姓無法生存之時,兵役徭役也是最為嚴重的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就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前前後後百餘支,數百萬人,從山東鄒平王薄到河北竇建德,再到河南瓦崗軍,到江淮一代的杜伏威軍。隨後,這些起義軍為地主門閥勢力所利用,形成了推翻隋朝政府的強大力量。



“長白山前知世郎,

純著紅羅綿背襠。

長槊侵天半,

輪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

下山吃牛羊。

忽聞官軍至,

提刀向前蕩。

譬如遼東死,

斬頭何所傷。”

這首隋末民謠恐怕是隋亡原因的最佳註腳了!


無坡居士


大隋朝經過隋文帝楊堅和隋煬帝楊廣,只二世而亡,那為什麼富庶的大隋朝會滅亡的這麼快呢?

首先,大隋朝雖然富庶和強大,那只是隋朝前期楊堅在任皇帝的時候,那時候朝廷很開明。楊堅也把大隋治理的很好!

但是隋文帝駕崩,隋煬帝楊廣繼位後,開始實行暴政,使大隋朝漸漸的失去民心,到楊廣後期,各路起義不斷,狼煙四起。給大隋朝帶來沉重的打擊!

其次,楊廣好大喜功,多次對外發動戰爭,徵高句麗、吐谷渾。雖然讓這些番邦臣服,但是由於常年的戰爭,國家已經很空虛,此時的大隋朝已經是外強中乾。

在這種情況下,朝廷外強中乾,就會剝削百姓,同時戰爭給百姓帶來的痛苦,就如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於是紛紛揭竿而起,反抗隋朝。

同時隋朝的官員也看到大隋已經是風雨飄搖,也有不少反叛大隋朝,這給大隋朝的打擊更加沉重!

最後,隋煬帝荒淫無度,動用民工修大運河,重用宇文化及,最後直接導致宇文化及反叛大隋朝。隋煬帝最後也死於非命!

所以本來強大富庶的大隋朝就這樣二世而亡了。

當然,楊廣雖然荒淫無度,是亡國之君,但他對於後世還是有功勞的。所以現在對楊廣的評價,有的說是暴君,也有說是明君!


中孚鑑


大隋朝,是一個上承南北朝下啟李唐的“大一統王朝”,國祚僅38年,歷二帝而亡,並且是在國力較為強盛之時而亡的。眾多的歷史研究者對中國的“強朝弱代”,進行了“縱橫比”――縱,按照歷史進程,對前朝後代進行比國力、比疆域、比對外戰爭的成敗、比對後世的綜合影響等;橫,比對當時世界環境下的國力地位,世界影響力。有專家將“弱宋”時期的國際地位推上了前列,將“亂隋”時期的國際綜合影響推到第一位。那麼撥開歷史塵沙,細剖楊隋王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個人陋見重點有四點――第一,“隋二世”隋煬帝楊廣“暴政”是亡國之導火索。楊廣在位14年,一是大興土木,興建東都洛陽,並實施了“遷都”。二是開鑿“南北大運河”,勞勢動眾,耗財無數。三是連年對外戰爭不斷,造成夫去子散。第二,隋朝的“開皇之治”,隱藏了大量矛盾體。一是隋文帝楊堅結束了南北朝混亂、割據的分裂局面。二是從中央到地方進行了行政區劃的重大改革。三是進行了“三省六部”的吏制改革。第三,觸動了門閥集團的切身利益。無能是隋文帝楊堅,還是隋煬帝楊廣展開的一系朝政的改革,極大的衝擊了自漢朝以來形成的“關隴門閥集團”的綜合利益。隋文帝楊堅能從“北周”順利的取得皇權,就是因為有以“關隴集團”為主的舊勢力的大力支持――一是“關隴集團”是一個長期把持操縱“皇權”的以軍事為主的“姻親集團”,因改革而“失勢”。二是自隋文帝開始的一系列改革,尤其是推行“科舉制”選拔官吏制度等改革,使隋王朝呈現出“開皇之治”。同時,也極大的削弱了“關隴門閥集團”對皇權、吏制的影響力。三是觸動了利益的共同體,必將伺機報復“楊隋”。第四,隋煬帝楊廣登基以來治國理政無方,除了對內橫徵暴斂,大搞“宏偉工程”。就是對外窮兵瀆武,久徵高麗不下,並借戰爭剷除異己勢力。一是對文帝時期推行了大量制度改革缺乏應對分析。(隋朝對舊制度的改革暗中引發了舊貴族的不滿,並帶來了眾多利益集團的衝突)。二是正確認知國體不夠。沒有很好的承接文帝的“制度治國”,而是用親信小圈子辦事。三是缺乏正確對待民意。後人讚歎“大運河”――貫穿了華夏南北的交通體系,促進了華夏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推進了華夏南北眾多流域的共同繁榮。 這項急功近利的宏大工程,即加重了民眾的沉重勞役,也讓民眾積怨四起。 尤其是受後世褒揚的“科舉”選官制度,沉重的打擊了根深蒂固的關隴門閥集團的利益,。讓這些以姻親連接的軍事貴族與門閥家族,從政治權力到軍事權力上形成的利益壟斷集團,加速了反撲和擇機選擇利益的代言人。四是本來就是從分裂局面裡剛剛復甦的“楊隋”其政權本就是極其脆弱的。這時候,另一個代言團體“李淵父子集團”,正好被借用來對付“楊隋”。這樣,“楊隋”在官民共同摧殘下,如摧枯拉朽迅速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