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做手術時,切開的皮膚不會流血?

biubiu叉會兒腰


很多人會說:“做手術,太可怕了,肯定會流不少血。”其實不然,一般的手術,術中出血是很少的。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下面讓我來簡單解釋一下。

醫生做手術,不僅是為了解決患者的痛苦所在,還要儘可能的減少患者術中、術後帶來的一系列併發症。而失血是術中不可避免的問題,但是術者可以儘可能減少創傷來減少失血。首先,術前必須熟悉解剖知識,術中的每一步驟都要有根據,否則手術過程中不慎傷及大血管,不僅可能使術中出血過多,影響手術質量,更有可能會損及患者生命。因此術前切口位置的選擇、手術路徑及分離過程就尤為重要,儘可能避開大血管,減少對血管損傷,有效減少失血。其次,有些手術,術前會在傷口皮下注射腎上腺素等收縮血管的藥物,從而降低了血液流速和濃度,有效的減少了出血量。

第三,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手術器械更加完善。手術電刀通過有效電極尖端產生的高頻高壓電流與肌體接觸時對組織瞬間加熱,從而實現對肌體組織的分離和凝固,達到切割和止血的目的。術中電刀的使用有效減少了切口術區的出血量。此外,手術的過程是主刀醫生和助手醫生配合的過程,主刀醫生切開組織的同時,助手會用吸引器不斷地清理手術區域的殘血,以發現出血點,進行結紮止血或紗布加壓止血,從而保持手術區的乾淨。

本期答主:王傑 醫學碩士


杏花島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給大家說一下我剛開始從事醫生職業時,那時手術,主刀醫生在切開皮膚前,一隻手拿著手術刀,另一隻手拿著止血鉗。作為助手我,一手拿著止血鉗,另一隻手拿著捏乾的溼紗塊,還要準備一些縫合線,還有一個吸引器管(冷兵器時代吧)。當主刀醫生切開皮膚後,刀口當時出血的,出血量大部位,吸引器吸乾淨,用止血鉗夾住,助手用縫合線結紮止血,滲血部位用紗快壓迫止血。所以當時手術,就像現在皮膚劃傷及損傷,手術刀口出血比較明顯。所以以前電視畫面也可以表現出來,但大多影視作品中的大多數手術鏡頭有一點血腥,可能有一點藝術加工吧!


為什麼做手術時,切開的皮膚不會流血?這應該隨著科學及手術技術發展,手術由原來冷兵器(手術刀、剪刀、止血鉗),逐漸發展電刀、低溫等離子刀、激光、超聲刀等等,也就是能量器械吧!可以說是手術出現了革命性變化。皮膚切開現在最多用的就是電刀,同樣的皮膚切開相比過去出血量明顯下降,幾乎沒有,也就是您所說的皮膚不會流血。手術中電刀模式分為電切和電凝模式。一般在用傳統手術刀切開表皮和真皮層後,再用電刀,當高頻高壓電流與肌體接觸時對組織瞬間加熱,從而實現對肌體組織的分離和凝固,達到切割和止血的目的,所以幾乎很少出血。

綜上述,這個問題說明了一個好的現象吧!就是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各種先進手術器械、手術設備、人工智能、腔鏡等等應用,估計以後手術出血才少,患者創傷小、對其他組織損傷少、手術恢復快、恢復越近機體正常功能,給廣大患者更多實實在在好處!


耳鼻喉科高醫生


春雨醫生來回答這個問題~

做手術時出血是肯定的,平時大家看到的一些手術圖片,清晰無血,只是因為已經止血了。一臺手術為什麼主刀一個人完成不了,而是需要好幾個人上呢,也是因為主刀主要操作,其餘醫生幫忙拉鉤,吸唾管吸血,只有視野清晰了手術才能一步步進行。

但手術中出血相對於同等深度的外傷傷口來說,出血卻是是很少,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1、除了患者需要全身麻醉,在術區切開前都會在術區局部注射麻藥,這個麻藥成分主要包括利多卡因(主要麻藥成分)、腎上腺素、生理鹽水。之所以用腎上腺素就是因為它可以延緩麻藥被吸收以及止血,這樣我們在用手術刀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肌肉時出血會明顯減少,手術才能做的比較快,不然切一下,止一下血,太浪費時間。

2、在手術時,醫生根據解剖學知識,切開時會盡量避開一些大的血管,不然切到了大血管止起血來就比較困難,毛細血管遍佈全身在手術的時候肯定避不開,不過毛細血管出血少,通過吸唾管及時吸走就可以了。

3、電刀的發明和使用簡直是醫學史的一大進步,可以邊切邊止血,當血要出來時,電刀湊過去一電,出血處就燒灼閉合了,效率高,十分方便,就是氣味不太好聞,燒焦味。

4、手術的鉗子或夾子的使用,對於一些重要的部位不能使用電刀時,可以先用鉗子或夾子夾住,然後縫線打結,把出血處結紮。

所以說,手術一定會出血,但因為醫生精湛的技藝和手術器械的協助,會把出血量控制在很少的範圍內。

希望春雨醫生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歡迎關注頭條號【春雨醫生】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喲。


春雨醫生


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做外科手術的片段,切開後的皮膚非常整齊,而且一點血都沒有,不明覺厲有木有?

可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被劃了個小傷口都會出血,還特別疼,為什麼做手術的時候把皮膚都切開了,反而不會出血?

有個朋友是臨床醫學專業的,對這個問題嗤之以鼻:手術怎麼可能不出血嘛,你以為實習醫生在邊上拿個吸液泵是加油助威的?

第一是手術切口經過設計,會避開大血管和重要神經。

醫生們對人體結構非常熟悉,下刀快穩準。如果血管無法避開,會用電極凝燒血管,把血管燒到焦黑才會下刀。各位看官有沒有冷汗直冒…

第二是醫生在下刀前,會在切口下面注射麻醉藥、腎上腺素或清水(真的是清水),能起到減少出血的作用。

第三是手術時,醫生的助手會一隻手拿吸液器,一手拿紗布按壓住切口皮膚的邊緣,扒開切口的同時還按壓止血,吸引器不斷清理手術區域,保持乾淨。

第四,大手術時,皮膚是分層、分段切的。

上層皮膚用電燒止血,再上頭皮夾止血。皮下的肌肉多數情況會用電刀切開(不是斯塔提克電刃啊),電刀在切的過程中就能同時止血,有效減少出血量。

(圖片略血腥,不放了)

說起來複雜,其實醫生切皮的動作非常快,畢竟手術的切口是有準備、有經驗的醫生操作,和隨機受傷區別很大。

看完有木有解開你的疑惑呢~ 如果你覺得我的回答不錯,請關注我,每天解答有趣的冷知識,總有你不知道的!


找靚機科普君


怎麼可能會不出血呢?出的血少一點而已。我們全身遍佈毛細血管。皮膚也是。切破真皮是肯定會出血的。只不過為了減少出血,醫生會盡量避開大血管。但當避無可避一定要切的時候,醫生也會切斷稍大的血管,大不了後面再結紮,再縫就是了。總不至於為了避開手術劃出個“S”型來吧?雖然如此,醫生仍然會做一些措施來儘量避免損傷。

1、能不損傷就不損傷原則

手術當中,醫生肯定會注意儘量不損傷血管,最主要的原因,是怕影響傷口血供,進而影響到傷口的癒合。皮膚也就算了,最多脂肪液化、傷口裂開,至少看的見還能處理,要是肚子裡的傷口裂開,事情可就大嘍~

其次,也是為了手術風險考慮。手術當中出血少可以有效減少手術風險,手術視野也是重要原因。血管損傷越多,出血越多,手術視野越模糊。試想,組織都被血擋住了還怎麼操作?

當然,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血管損傷了以後醫生還要負責把它縫紮起來,要是損傷太多不是自費手腳嗎?所以大家完全不用擔心醫生在手術當中破壞血管過多,人家醫生比你還急吶~

2、儘量避開大血管

在手術當中,對於難以避免一定要“動”的血管,存在“兩害相較取其輕”原則。在同時存在大血管和小血管時,切開組織一般會避開大血管,選擇切小血管。這主要有以下幾個考慮:a.大血管出血多,切斷了怕止不住血,收不了場,b.很多大血管都供應重要的組織器官,切斷了怕影響器官局部血液供應,有造成局部器官組織缺血壞死的危險,c.怕組織血供少了影響手術切口癒合。

3、結紮充分,縫合仔細

在手術過程中,每個出血的部位醫生都會仔細的結紮縫合仔細。不出血的部位,醫生也會視情況而決定是否還需要縫上一針。畢竟人命關天,現在不出血不代表馬上不出血,萬一外面都縫好了裡面再出血可就糟糕了,所以要倍加仔細。可能有人會有疑問:都縫上了,那組織不會缺血壞死嗎?不用擔心,醫生縫住的只是血管中的一小部分。人體有一個巨大的血管網,一邊縫住了,還有其他地方的血管形成側支供血。只要關鍵的大血管不要被縫住,是不太可能會發生缺血壞死的事情的~

陳達書,女,東南大學醫學院碩士畢業,擅長婦產科各類常見病、危急重症的診治,尤其在產前診斷及婦科內分泌方向,長期為患者解決各類難題。


婦產科的陳大夫


為什麼做手術時,切開的皮膚不會流血?

首先回答一點,切開皮膚是一定會流血的。

第一、醫生的手術刀會找血管少的地方下手

常規的擇期手術中,手術的切口位置是相對固定,這些位置大多避開了大血管的走行區,選擇的都是血管相對稀疏的部位。也就是說,避開了大血管和動脈血管,並不是不會流血,而是不會留那麼多的血,或者是大量失血。

第二,出血及時止血

有一個鉗子,叫止血鉗,有一個刀,叫電刀。手術切開皮膚後,當不可避免的傷及血管開始出血或者滲血時,施術者會採取一定的止血手段,止血鉗夾住出血的血管,或者電刀電凝止血,或者馬上上絲線結紮血管,並清除手術野內的積血,保證相對清晰的視野。

第三,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刀和激光刀的應用已經非常普及。外科手術中在切開皮膚的同時,電刀的灼燒能夠封住較小的毛細血管,直接減少了手術的出血。

一般情況下,大家在電視和電影中看到的手術的情節大多是剪輯處理過的,或者根本就是動物或是其他的道具,與真實的手術情景是有很大差距的。

說了這麼多,大家對神秘的手術室有了一些瞭解了嗎?


康駿朋醫生


(2018-03-04)關注“關節小黑鍋”瞭解更多醫學科普小知識,聽聽健康有趣小故事,分享醫療有趣小視頻!


感謝你的提問!首先要說的是,手術一點血都不出是不可能的,人體除了有各條大血管外,各個部位都有微小的血管給予各個部位血供,以保證組織的營養。心臟射血後,由動脈負責供血,靜脈負責迴流血到心臟完成一個循環。手術刀一切下去,小動脈、小靜脈一破裂就有可能出血!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圍手術期手術管理越來越規範,其中減少手術過程出血就是重要的一方面!下面結合關節骨科膝關節置換為例子為大家講述一下,為什麼做手術的時候出血很少!

1、手術部位切口的標記

手術前一天,手術醫生會到病人床旁查看患者,並在擬手術一側做標記,手術切口做標記,避開重要的解剖,如血管、神經等,這有幾個好處:第一、術前確認手術部位,避免把左腳做成右腳(別笑,發生過!);第二、避開重要血管神經走形,減少手術帶來的不必要併發症(血管神經損傷等);第三、評估患者切口,再次確認手術難度及需要的器械等。因此,手術前切口設計,畫標誌顯得異常重要!


2、術前止血藥的靜脈應用

手術開始前,我們一般會給手術的病人靜滴氨甲環酸注射液,通過發揮其抗纖維蛋白溶酶作用、止血作用、變態反應、消炎等作用起到術中止血的作用,對於膝關節置換的患者,一般是在上止血帶前輸注!


3、手術前止血帶的使用

對於四肢的手術,我們常常使用止血帶來輔助止血。上面我們說過,人體的組織血供一般都是動脈供血、靜脈迴流血來完成一個循環。因此,止血帶的原理說白了就是先把組織裡面靜脈存在的血先把他擠出來(我們叫“驅血”),擠出來之後在肢體近心端(以下肢為例即綁在根部)綁上止血帶,再用繃帶加壓捆綁。止血帶跟我們平時給老年人量血壓的袖帶差不多,也是可以充氣的,充氣後通過對肢體近心端的壓迫阻斷下肢血供達到止血的作用(Tips:止血帶時間不能過長,一般為90分鐘,超過時間需鬆弛15-20分鐘)。(止血帶見本回答第一個圖白色區域)


4、手術電刀、雙極電凝等手術器械的使用

手術切皮的時候從古至今都是用手術刀沒錯,手術刀為銳性分離,必然伴隨著血管的破裂出血,因此題目說切開皮膚不流血可信度不高,因為就算上了止血帶、用了止血藥,你也不能百分之一百保證組織裡面沒有殘留靜脈血,所以不可能一點血都不出。

目前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手術電刀、雙極電凝等手術器械登上歷史舞臺,其通過高頻高壓電流與人體組織接觸是對人體組織進行短時間加熱,其電凝作用,對於小血管可以達到止血的作用;此外,電切、電凝作用可以實現對人體組織的分離,可同時起到分割組織暴露視野及止血的作用。


5、術中助手紗布、吸引器的視野良好暴露

術中出血少的另一個原因是手術助手的作用。當手術過程中暴露困難或者病人之前有做過手術瘢痕粘連的時候,主刀在遊離的時候出血會相對較多,甚至有時候一些小動脈破裂噴血都有!傳統的方法是止血方法是使用紗布按壓後止血鉗鉗夾止血,後手術電刀、雙極電凝、超聲刀、醫用吸引器問世後,當視野出血較多時,助手及時使用醫用吸引器吸取出血、暴露出血點,主刀使用相關器械直接凝血,省去了暴露出血點、結紮止血的步驟。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促進了病人術後的康復!


6、血管收縮藥物的局部使用

對於某些高血壓的患者,或者椎管內麻醉比較緊張血壓較高的患者,術中可能存在血壓升高,手術區域廣泛滲血的可能,此時可能大大影響外科手術醫生手術!面對這種情況,對於無禁忌的患者,我們一般都會要求臺上護士將幹紗布變為泡過負腎鹽水的紗布,通過其收縮局部血管的作用達到術區止血的目的。


更多的方法目的只有一個,減少手術患者術中的出血量,使其早期康復!關於術中減少患者出血方法,你還聽過哪些?歡迎評論區與我討論!


關注“關節小黑鍋”瞭解更多醫學科普小知識,聽聽健康有趣小故事,分享醫療有趣小視頻!


骨科小黑鍋


首先說大家在電視上看到的手術切口好像不出血一樣,切口視野暴露良好,未見到血液噴湧而出。而我們現實生活中哪怕是一個小破口也會出血。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就我所知道的跟大家說說這個問題,看看能不能解開大家心中疑惑。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切口出血少第一可以減少損傷,第二有助於暴露手術視野,便於術者操作。那麼到底是如何實現的呢?下面我們來說一說。

1、首先外科醫生在不同患者前都要討論病例,尤其是一些疑難病例更是要討論。制定手術方案,這其中就包括切口位置以及手術入路,想辦法減小創傷,同時也會避開重要的大血管和神經。這麼說吧,如果不慎損傷動脈,即使是小動脈,手術切口視野也會頓時鮮血湧注的。

2、術中使用了電刀。電刀在切開組織的瞬間加熱,使相應小直徑的血管直接電閉,出血量就可以明顯減少。這也是為什麼術中會有燒灼蛋白質味道出現的原因。

3、有些手術前會在傷口皮下注射腎上腺素等收縮血管的藥物,這樣一來可以有效減少切口術區出血。

4、一般外科手術除了主刀醫生還有一助或者二助。這些一助、二助就是主刀醫生的助手,他們負責使用紗布或者吸引器負責清潔術區。好的助手能夠充分清理術區,是主刀醫生的得力助手。

基本上以上因素的參與只要術者沒有損傷稍大一點的動脈都不會是術區出血很多,這也就是為什麼手術切口會比普通傷口乾淨的原因。

更多健康資訊,請關注張之瀛大夫頭條號。


張之瀛大夫


醫生做手術,不僅僅要解決病人的痛苦,而且要儘量減少手術中和術後病發症的幾率。失血是外科手術中不可避免的問題,但外科醫生可以儘可能減少創傷來少失血量。

首先,術前必須熟悉解剖知識,術中的每一步驟都要有根據,否則手術過程中不慎傷及大血管,不僅可能使術中出血過多,影響手術質量,更有可能會損及患者生命。因此術前切口位置的選擇、手術路徑及分離過程就尤為重要,儘可能避開大血管,減少對血管損傷,有效減少失血。其次,有些手術,術前會在傷口皮下注射腎上腺素等收縮血管的藥物,從而降低了血液流速和濃度,有效的減少了出血量。

1、首先外科醫生在不同患者前都要討論病例,尤其是一些疑難病例更是要討論。制定手術方案,這其中就包括切口位置以及手術入路,想辦法減小創傷,同時也會避開重要的大血管和神經。這麼說吧,如果不慎損傷動脈,即使是小動脈,手術切口視野也會頓時鮮血湧注的。

2、術中使用了電刀。電刀在切開組織的瞬間加熱,使相應小直徑的血管直接電閉,出血量就可以明顯減少。這也是為什麼術中會有燒灼蛋白質味道出現的原因。

3、有些手術前會在傷口皮下注射腎上腺素等收縮血管的藥物,這樣一來可以有效減少切口術區出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一個理論,叫做白手術……這個理念在亞洲非常盛行。就是外科醫生通過對血管解剖的充分了解,做到整個手術過程中看不到明顯的活動性出血,手術非常清晰。現在國內很多一流的外科醫生切除一些內臟器官,出血都只有幾十毫升(甚至更少),這一方面是功力,另一方面就是各種現代化器械的運用。

電刀的電極尖端可以產生的高頻高壓電流與肌體接觸時對組織進行加熱,實現對肌體組織的分離和凝固,從而起到切割和止血的目的。就像一個“電烙鐵。其實原理和古代腿斷了,用牙齒咬著毛巾,然後用燒紅的烙鐵在患處猛地一燙,雖然止住了血,但也皮開肉綻,很多病人就直接暈過去了。

現在的電刀無疑更加精確了。不過順便說一句,雖然精確多了,現在的外科手術臺上依然可以聞到烤肉的味道,如果是胖子,或者是腸道手術,甚至有些“肉香"。

以上幾點,就是此問題的答案所在了。但是,無論做的再好也不能100%的保證切口一點血也不會出。畢竟,周圍的毛細血管是很多很豐富的。

看到這裡,也要溫馨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要注意我們的安全。避免不必要的傷害是預防一些重要疾病的關鍵。

【希望此回答能幫到您,點擊右上角“關注”後,可查看更多醫師解答或免費向醫師提問】


平安好醫生官方號


手術切割不出血?

就骨科而言,很多手術都是在止血帶控制下進行的。而且在我們手術時會刻意的避開大的血管。實在無法避開時,我們會用兩把止血鉗把血管夾住,在兩個血管鉗之間把血管切斷,然後迅速的用絲線把血管斷端結紮。對於較小的出血點我們會用雙極電凝止血。通過上述方法,可以達到術中最小的出血量。但是切皮後完全不會出血是不可能的。


生活中割傷出血

在生活中的利器劃傷,基本都是意外發生的。如果劃傷皮膚的同時也劃破了血管,那出血量確實是很多的。寫到這裡,忽然想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我們平時受傷流血時,在到達醫院前應該如何正確止血呢?

生活中急救止血

在我出急診時,經常會看到手外傷的患者為了止血,用繩子把前臂捆了很多道,來達到止血的目的。但往往止血效果並不好,有時出血反而更多。這是因為,我們在用繩子捆紮前臂的時候,往往阻斷的是靜脈,而動脈卻沒有阻斷。由動脈而來的血液因為沒有了迴路,就會使傷口出血越來越多。


壓迫包紮止血

我推薦的方法是壓迫止血。當傷口較小時,我們只需找到一塊乾淨的紗布直接放在傷口上,用手壓迫就可以達到止血的目的。或者直接用手按著就行。對於傷口較大者,可以就地取材,用衣物或毛巾壓住傷口,然後用布條加壓包紮。最後用手緊緊按住,通常止血效果會很好。然後再到醫院進行處置。

想了解以下疾病的請關注我 後發“私信”

輸入下述關鍵詞:

腰椎間盤突出 狹窄性腱鞘炎 氨基葡萄糖 手術與月經的關係 倒走鍛鍊 取鋼板 痛風 腿抽筋… 會有相關知識顯示……

……其他知識在增加,請關注我留意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