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評價123K型魚雷艇配備的14.5毫米機槍?

哼哈321


123K型魚雷艇,國內最早裝備的一批魚雷艇,自前蘇聯引進的海軍裝備,艇長19.3米,寬3.7米,吃水1米,標準排水量21噸,有2臺柴油發動機提供動力,最高航速達到了50節,經濟航速為42節,13節時續航力有400海里。

艇載武器最主要有2具457毫米魚雷發射裝置,魚雷自重918千克,戰鬥部裝150千克炸藥;另外,還配備有2挺14.5毫米高射機槍,裝有一部艇載雷達,艇員共9人。

艇上的那2挺14.5毫米高射機槍,由前蘇聯弗拉季米諾夫設計,於50年代裝備部隊,可裝在單管、雙聯或四聯槍架上。

該槍採用槍管短後坐式自動方式,為了提高射速,裝有膛口助退器,閉鎖方式為機頭回轉式,供彈方式為彈鏈供彈,屬雙程進彈、單程輸彈,發射方式為連發射擊。

14.5毫米高射機槍,配有光學瞄準鏡,此外,在槍身上另有機械瞄準具,準星為圓柱形,為正切型U形表尺。槍長4.33米,發射前蘇聯14.5毫米槍彈,包括有穿甲燃燒彈、穿甲燃燒曳光彈等彈種,最大射程7500米,有效射程2000米,理論射速每分鐘600發,採用100發的彈鏈供彈。

有意是的是那2挺14.5毫米高射機槍,安裝的位置是在123K型魚雷艇艇尾,魚雷艇前行時,始終無法向前開槍,起不到任何作用。

只有待2枚魚雷發射完成,掉頭轉向後撤時,那2挺14.5毫米高射機槍才能發揮一定的作用。

但14.5毫米高射機槍,對海打擊包括防空作戰,所起的作用是相當有限的,一是射程近,二是子彈,不是炮彈,對目標的毀傷力較小,海戰時,基本上起不到大作用。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2018年4月11日於杭州。


國平軍史


123K型魚雷艇裝備的14.5毫米口徑機槍,如果單單就機槍來說,屬於大口徑的高威力機槍,不過對於艦艇作戰來說,這樣的口徑還是有點不夠用,在123K魚雷艇上,14.5毫米機槍並不是一種進攻性的作戰武器,而只是給魚雷艇勉強提供了進行有限防空和火力招架的手段(14.5毫米機槍的有效射程大約只有2000米左右)。

(123K型魚雷艇,雙聯14.5毫米機槍安裝在艇尾)

123K型魚雷艇,和姊妹型123Б,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研發、裝備的高速摩托化魚雷艇,採用滑行艇型,鋁合金艇體,西方稱為“P4”魚雷艇。和同時代的摩托化魚雷艇相似,其主要的攻擊作戰手段是艇上的魚雷,作戰時依靠高航速逼近目標發射魚雷,而後不管擊中沒擊中,就是一個字“跑”,因而人民解放軍海軍中對這種打完就跑的小艇曾形象地稱為是送炸藥包的。因而這種魚雷艇上安裝的機槍等武備,並不是魚雷艇的進攻武器,而是魚雷艇在航進和發射完魚雷之後撤退過程中,進行斷後、實施有限自衛的武器。

也由此,從123K魚雷艇的佈置上可以看到,其14.5毫米口徑雙聯機槍的安裝點比較特別,事實上是在艇體的尾部。對於進攻來說,這樣的位置顯然不合適,但是在魚雷艇發射完畢高速撤離時,如果有尾追的敵艦艇或遇到敵方飛機襲擊,將機槍佈置在這樣的位置,還是比較適於自衛作戰的。


海研會


中國海軍接觸蘇式14.5毫米大口徑艦用高射機槍的時間並不晚,可以說幾乎和12.7毫米艦用高射機槍是同一時期引進的,新中國人民海軍從蘇聯引進的第一型魚雷快艇,123型魚雷快艇的兩個改進型,123B型就裝備了兩座雙聯裝12.7毫米艦用高射機槍,而123K型用一座雙聯裝14.5毫米大口徑艦用高射機槍代替了前者,從中也可以看出14.5毫米大口徑艦用高射機槍在威力上確實比12.7毫米的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實戰中,雖然新中國人民海軍的魚雷快艇部隊創造了二戰後最佳的戰績,但是14.5毫米雙聯裝大口徑艦用高射機槍在其中並沒有發揮出什麼大的作用,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戰果。

這主要是因為魚雷快艇是一種一擊必殺的攻擊利器,也就是說類似古代的刺客,如果一擊不中,就只有掉頭跑路的份了,而不是留在原地與敵方肉搏。就其在魚雷快艇上的安裝位置而言, 14.5毫米雙聯裝大口徑艦用高射機槍安裝在魚雷快艇的後部,只有魚雷射出,快艇開始轉向脫離後才能有效射擊,此時的射擊效果往好了說也只能是個壓制,說壞了只是個心理安慰,其次,14.5毫米機槍彈威力是比12.7毫米機槍彈有較大的提高,但是對於近三百噸的鋼製馬達炮艇同樣缺乏足夠的殺傷力,最後裝備數量,一艘魚雷快艇上只裝備一座14.5毫米雙聯裝大口徑艦用高射機槍,如果參戰的魚雷快艇為六艘,也只有12管14.5毫米艦用機槍可以同時開火(事實上,由於機槍安裝位置及攻擊編隊位置的關係,是極難有同時開火機會的),這點火力未必能壓制得了敵艦艇的火力,更別想擊沉敵艦艇了。儘管發揮的作用不大,但是對比其550千克的全重,其所能提供火力已經相當不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