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農村俗語“死了姑,別了舅,三年表親成陌路”,老表們真的如此嗎?

養豬環保


農村俗語“死了姑,別了舅,三年表親成陌路”,老表們真的如此嗎?

在農村地區,親戚關係是非常錯綜複雜的,想要理清楚一個家庭的家族關係,必須去請教年歲大的老人,只有他們才能更清楚的說明家族親戚之間的關係。老人也是維繫農村地區家族關係的重要因素,大多數家庭之間的關係缺少了老人的維護以後就會變得疏遠很多。下面我談下我對“死了姑,別了舅,三年表親成陌路”的看法:


姑姑一般都是在一個家庭外嫁出去的女性,她們再次回到家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家裡有老人和兄弟的存在。如果家裡的老人去世以後,姑姑回家以後也沒有太多的念想,或者說姑姑去世以後,兩個家庭之間聯繫的紐帶就不存在了,表親基本都要依靠姑姑來維護。在我們家就是這樣的,姑姑去世以後,表兄每年也只有過年的時候才來家裡,來了也只是拜完年就走,也不多停留,相比姑姑在的時候,關係已經淡了很多。

舅舅是聯繫母親的家庭和自己家庭的紐帶,如果舅舅去世以後,母親還在,那麼在溝通過程中就會缺少一個通道,很難再去和舅舅家產生很深的聯繫。小時候我每年跟著父親去舅爺家拜年,現在過了十多年以後,我們已經成了隔三年去一次,原因就是舅爺去世了,現在只剩下舅奶,所以就去的次數少了,可想而知如果九奶再去世的話,兩個家庭的聯繫就更淡了。
無論是哪一種關係,都需要我們用心的維護,只要我們願意去維護一段關係,也就能長久的維持下去,如果只是有事或者有節日的時候去找,那估計也沒什麼用處,也只能是淺層面的關係。我也見過很多,即使家裡老人、舅舅、姑姑去世以後,表兄弟關係依然很好的,所以這件事也不是絕對的,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俗語。


老農民說事


這三句話,雖然現在的年輕人很少聽說,這說明了社會在不斷的向前發展,老思想,舊觀念,也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我想,這三句話雖然只是人們對現實生活的悟性,也是對現代人寄託一種深刻的思考,朋友之間,親人之間和親情之間,只有互相珍惜,才能擁有一片新天地。

死了姑,別了舅,三年俵親成陌路,從親情關係來說,姑姑和舅舅都是一母同胞,有著祖父母共同的血緣關係,他們永遠不會忘父母的養育之恩,也不會忘記兄妹之情或者姐弟之情,他們彼此把對方當作最親最信賴的人。



當姑姑去逝以後,舅舅家的子女和姑姑家的子女,交往明顯少了很多,姑姑在世的時候,每年最少也去幾次,而且家裡有什麼大小事,也都會去應承,人在與不在完全不同了,因為人去了,房空了,人情漸漸萎縮了,俵親之間見面打個招呼,也就無話可說了,所以越來越感覺陌生了。

舅舅去逝以後,姑姑去孃家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因為侄子們必定成為了另外一輩人,交流中會存在許多代溝,也會失去舅舅在世時的親切感和依賴感,兩個長輩的存在,不但互動會多,關心也多,積累的感情也多,一方的缺失,完美的感情鏈也會失去了一半。



當姑姑和舅舅逝世以後,俵兄俵弟之間,俵姐俵妹之間的互動,剛開始的時候,還正常來往,你來我去,相互走親,當他們成了家,孩子大了的時候,那種原始的感情漸漸地失去了興趣,倒致了擱淺,原因是長輩們所有的牽掛己去了遠方,永遠成為了過往。

這三句話,說明了一個問題,姑舅在,侄子外甥都可愛,親情友誼都存在,姑舅亡,俵兄俵弟各自忙,俵姐俵妹不閒逛,親情就是這樣,人在情長不易忘,人去房空無交往,雖然每個人和每個家庭都不是這樣的想法,但這個世上,沒有不離不散的宴席,也沒有一生一世的親情。




天下三農


農村俗語“死了姑,別了舅,三年表親成陌路”,老表們真的如此嗎?我是賣柚子的小夥子,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農村很多俗語說的都是很有道理的,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實打實的總結出來的經驗。用很簡單的一句話,表達了很多農村現象!


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兩姨親不算親,死了姨娘斷了親。一表三千里。講的都是血緣關係,和親戚關係的遠近。和死了姑,別了舅,三年表親成陌路。說的同樣的道理。只不過姑舅是至親,姨娘是旁親罷了!


在農村,姑姑,舅舅和姨娘。是除了父母以外直系親屬最近的人。 平常逢年過節走親戚的時候,會到外婆家裡去的,所以姑舅是第一表親,是輩輩親。姨娘家的孩子是隨姨夫的姓氏。等到姨娘去世,親情就慢慢疏遠了。就很少來往了。這就是一表三千里。講的是表親戚關係的遠近。


有姑姑和舅舅在的時候,逢年過節的時候還會常來走動。但是當姑姑和舅舅都去世了,過完了三週年,沒有了老人的親情聯繫維護著,表親們之間的關係也會慢慢疏遠。走動少了。親情自然就淡了。到了下一代都會成陌生人了。如果不說起,估計見面都不認識!


尤其是現在經城市的快速發展。很多農村的人都搬到了城裡生活工作。平時的聯繫就很少了,除了紅白喜事能聚到一塊,估計一年到頭都聚不了幾次!時間長了,親情自然就淡了。等到老人一去世,互相走動的理由就更少了!再也找不到小時候,兄弟姐妹之間,那種血濃於水的感覺了!剩下的只是一絲哀愁!


農村的俗語說的都是很有道理的的。現在的親戚關係相比較以前的時候,真的是淡了很多!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請幫我點個贊。如果需要了解更多三農(農民,農村,農業)資訊的,可以關注我。我是賣柚子的小夥子!


賣柚子的小夥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一些傳統的文化也開始慢慢的重視起來,農村的很多俗語老話也開始被人們熟知。今天咱們就來說一句農村的俗語叫做“死了姑,別了舅,三年表親成陌路”,看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現在的農村也是如此嗎?

在農村,人們對於親戚之間是看的比較重,但同時又分的比較清楚。農村的親戚分兩種,一種是有血緣關係的,一種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其中姑姑、舅舅是有血緣關係的親戚,這類親戚比較近嗎,感情也深,而姑夫、舅媽之類的親戚是沒有血緣關係的,感情自然就淡一些。

“死了姑,別了舅,三年表親成陌路”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姑姑和舅舅還在的時候,會經常回孃家走動走動,會讓親戚之間的感情更加凝聚在一起。可是一旦舅舅、姑姑人不在了,剩下的姑夫、舅媽等親戚間的走動來往就會變的少了,時間長久之後,親戚之間的感情就會越來越淡,直至消失,表親之間也就成了陌生人。

不過在現在的社會看來,其實不用“死了姑,別了舅”,親戚之間的來往就已經越來越少了,親戚之間的感情也不再像以前那麼純粹,有了一定的功利性了。

駿景——殷


駿景農業


我認為也不盡然。

此話是俗語,但老話也說“姑舅親,輩輩親,砸斷骨頭連著筋″。姑姑是父親的血親,舅舅是母親的血親,二者是永遠也割捨不斷的血緣關係。縱然是“死了姑,別了舅”,三年之後,也就是給姑舅過完去世三週年祭典之後,也斷然不會表親“成陌路",只不過雙方來往的沒有姑舅在世時那麼頻繁了。

我認為無論何種關係,人們都在為各自的生存而忙忙碌碌,不可能隔三差五地你耒我往,即便是姑舅在世時也不可能做到,只有在節假日(尤其是春節、中秋節)才有時間相互登門拜訪,以表親情。"表親,表親″這個詞也可能由此而來一表示親情嘛!

還有句俗語說“天下沒有不散做筵席″也說明了親戚就是再近也會隨著一代人一代人的更替而漸行漸遠,這是人類社會繁衍生息的自然規律,而非人們有意識地刻意地去這麼做。象表兄表叔表姨等等,這些表親要看雙方怎麼去做了。做得好便走的近,反之便疏遠。但也成不了“陌路”人。寫到這裡我又想到一句俗語,想必大家也都耳熟能詳,這便是“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說的也是很有道理的,不是嗎?

總而言之,民間這些口口相傳的俗家俚語,看似簡單,但是每句話裡面所蘊含的處世哲理是相當豐富的,內在意義是博大精深做。這都是先人們在長期的社會活動中總結出來的人際關係的精華,是名言更是至理。


俺是徐老三


今天上午,我去路邊大排檔吃早餐。

遇到擺攤的老闆娘,後來閒談傾起來。

才記起是小時候同住一間房的小姨媽。

回首往事,已經四十多年不在一起玩了。

人生就得常聯繫,

斷線風箏再親,也會對面不相識。


黃金時代當家


小時候的農村是那麼令人嚮往!圍坐在爺爺奶奶旁邊聽著那一遍又一遍重複的故事。“小老鼠,上鍋臺,偷油吃,下不來”,“拉大鋸,扯大鋸,官家門口唱大戲”至今仍在耳邊迴盪,那時的農村走親戚是最大的樂趣,這個假期在姑姑家,那個假期在舅舅家,整天玩的不亦樂乎!

然而,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即逝,慢慢的我們也都長大了,每每回到老家,坐在石頭上,看看老人下棋,打牌,嘮家常都感覺很有趣!然而,有句老話我印象深刻,今天就分享給大家,大夥如果有什麼看法不妨在下邊留言,我們一起討論!

一、一輩親,兩輩淡,過了三輩不管飯

在農村親緣關係很重要,就如同農村傳統的喪葬文化一樣,對血緣的親近有著特殊的界限,不容有錯!如喪葬時候的“孝冒”,親緣關係不同,“孝帽”的形制也不相同!對於親戚來說,大家試想一下,與你同輩,同族是至親,而親戚則為表兄弟,如果隔一輩,從年齡上就有差距,估計也就逢年過節來坐一坐!而如果在隔一輩也許你連他們的名字都叫不上來,何談其他!

二、死了姑,別了舅,三年表哥成陌路

在農村,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其實,在我看來老人是維繫親戚關係的很重要的角色!如果老人健在,如姑姑、舅舅那麼平常有事沒事還去探望一下,和表兄妹來往走動走動。但是如果他們故去,時間長了關係自然疏遠了!在我們農村,有很多的老親,一般只有白事才聯繫,而白事過後基本就和陌路差不多了!

總之,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大家都奔波於各處,很少能走動走動,感情味也越來越淡了,以上的兩句俗語恰恰反映了農村的現狀,然而我們所希望的還是讓那最質樸、最純粹的情感基礎得以繼續維持,對於這個現象大家是怎麼看待的,不妨在下邊留言,我們一起討論!

【豬友巴巴】服務三農,專注農村,追尋最美的鄉土記憶,如果喜歡,請點擊右邊紅色字體,關注【豬友巴巴】。


豬友巴巴


是這樣,我們只是死了舅,姑健在。外婆才送走。然而我們的電話都被拉黑了。可能的原因就是外婆家拆遷分得一筆錢。外人都說她還有女兒。見到女兒家人心不安。所以直接拉黑。現在看望外公外婆舅舅還要早去早回。可憐的媽媽現在骨折躺床上。還想到處婆要守三年孝。要過年了我要代替我媽媽去看老人家了,不知今年又會看到什麼的情況!



山山裡那個天1


兩姨親不算親,死了老孃斷了根,

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

這是千古顏語。今天,隨著向錢看,前後左右賺,立掙的思想。親疏關係,建立在以錢多少為先決條件,走動的頻率要以能耐的大小決定交往應酬。

最靈驗一句古訓,且百驗百靈。窮在大街無人問,富居深山有遠親。

附加一句。無論男女宗親,親不過兩代。

三代老疼小,小卻難養老,

四代雲觀海,你飛萬重天,我嘯千層浪,各忙各的。

五代空中雷,只聞其聲,難覓其蹤。

六代千金笑,難有兒女孝。

七代草悽悽,祖宗無人知。孝灑一杯酒,終老總相識。


文之秋


現在物質生活高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助需求越來越少了,大多數聚會都是在以金錢為核心,親戚之間的走動大多都只有象徵意義,甚至逢年過節飯都不吃一頓,開個車提兩包這樣粉那樣粉,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 ,沒什麼意義 人情淡薄,世人都怕麻煩,愛面子,社會發展的必然變化,我們都經歷過一大家互幫互助 相互團結在一起的年代,所有我們對親戚之間的特殊感情很眷念,想00後出生的孩子估計沒一點這方面的感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