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溥儀退位後,會害怕宮裡的太監?

leejq1985


因為太監們放了一把火。

清朝末期,尤其是慈禧死後,年幼的溥儀和攝政王已經有些壓制不住太監,誰都知道清朝快滅亡了。這時候太監們開始大肆從皇宮裡偷寶貝出去賣。

等1912年,清朝滅亡後,根據所謂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溥儀仍居住在皇宮紫禁城裡,皇宮裡的一切財物都歸他所有,太監偷東西更是肆無忌憚。

1923年,溥儀的英文老師莊士敦告訴他,太監和內務府官員在宮外新開了很多古玩店鋪,賣的都是宮裡的寶貝。溥儀這才注意到,宮裡確實少了很多東西,如他剛買的大鑽石沒了,有的宮殿的門窗被砸了,少了幾件檀木桌椅之類的。更過分的是,乾隆的牌位也不見了,原來是被太監偷出去賣給了一個德國人,後來還是2005年一箇中國商人花了400萬買了回來。

的東西雖然沒丟,但被人換成了贗品,皇后婉容大婚時鳳冠上的珍珠玉翠就被人掉包成了贗品。民國時故宮博物院成立後,人們清點物品,有個箱子上標識上寫著裡面是吳道子、張僧繇等人題款的名家字畫,結果打開後全是粗糙的偽造品,不用問,肯定是被太監們掉包了。

(復原後的建福宮)

被偷最多的是建福宮。建福宮本是當年乾隆存放喜愛珍寶的地方,書帖字畫、陶瓷玉器等,多不勝數。乾隆死後,嘉慶皇帝為表孝心,就把建福宮連帶著那些珍寶封了起來。

溥儀在他的《我的後半生》裡寫道:“原來(建福宮裡)全是手卷字畫和非常精巧的古玩玉器。後來弄清楚了,這是當年乾隆自己最喜愛的珍玩……我所發現的不過是其中的一庫。有的庫盡是彝器、有的庫盡是瓷器、有的庫盡是名畫,意大利人郎世寧給乾隆畫的許多畫也在內。”

宮裡被偷的東西越來越多,溥儀大怒,要徹底盤查皇宮裡珍寶,並嚴懲偷盜的太監。結果命令剛下,沒幾天建福宮就著了大火,被燒成灰燼。

場大火到底燒燬了多少珍寶,誰也不知道,只知道從灰燼裡撿出來的熔化了的金塊、金片就有17000多兩。溥儀對失火原因 心知肚明,他後來對人說道:“我剛想查太監偷盜珍寶的罪狀,他們就燒燬了建福宮花園毀滅證據!”

發生了這樣的事後,已經不是偷盜的問題了,溥儀開始擔心這些無法無天的太監們,有一天甚至會加害於他,於是他下旨“將宮內太監全部裁撤,立即出宮”,為了發洩心中憤恨,溥儀甚至親自拿著手槍把所有宮殿搜了個遍,以免有太監藏身不出。

溥儀把太監趕出宮的第二年,他也被馮玉祥趕了出來,出宮的時候溥儀帶走了七八十箱宮中最珍貴的寶物,如乾隆的乾隆田黃三鏈章、閻立本的《步輦圖》等,後來這些寶物大都被他賣掉,流落到了世界各地。


漁樵講史


自從1912年裕隆太后宣佈溥儀退位,延續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就此結束。裕隆太后之所以答應溥儀退位,因為在此之前簽訂了《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


其中有三項內容,關於今天的內容,我們主要看第一項的三條內容。

(1)清帝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待以各外國君主之禮;(3)清帝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6)宮內各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不得再招閹人;

雖然溥儀退位,但是他的皇帝稱號仍然保留。而且並沒有立刻趕出皇宮,依然住在紫禁城內。但是每年民國政府,只給溥儀400萬兩用於開銷。

相對於之前的鋪張浪費,這400萬年可能根本不夠一個月使用。所以遣散一部分太監迫不得已,但是剩餘的另一部分太監,卻給溥儀帶來了太多的麻煩。

雖然清朝滅亡,但是之前古玩文物,絕大部分仍然放在紫禁城當中。溥儀退位後,之前的太監宮女,經常把宮裡面的文物古玩拿出去販賣。甚至是連乾隆的靈位都沒有避免,之前婉容的陪嫁品也被調包。

京城外還開了幾家古玩店,而古玩店的老闆都是內務府或者是太監。當溥儀得知情況後,當然大怒,準備對皇宮上下文物進行清點。突然發生了一件意外,讓溥儀下定決心趕走所有的太監。

Δ被修復後

1923年溥儀準備清點建福宮,但是還沒來得及清查,一場大火將建福宮完全燒光。建福宮從乾隆五年建成,一直是用來供清朝皇帝休閒之所,裡面放著歷代皇帝收集起來的古玩字畫。

如此的一把大火,直接把所有東西燒得精光,溥儀也根本不知道里面到底少了什麼。然而這次大火,調查結果竟然是因為電線老化。實際上究竟是何人所為,溥儀心裡也很清楚。

這場大火之後,溥儀就處於不安當中。他擔心情況越來越差,甚至最後紫禁城都被太監給燒光。


1923年,溥儀只留下了將近200個老太監那照顧後宮之人,其他的全部趕出宮外。延續了幾千年的太監製度,也終於結束。


史之策


應該不是怕吧,後來那些太監還不是被溥儀驅逐了。主要是紫禁城大火以後,又發生了太監行兇事件,溥儀擔心太監會謀害自己,因而疑神疑鬼。這主要是關於溥儀遜清小朝廷的一段往事。根據《清室優待條件》規定“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後改鑄新幣以後,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國民國撥用”。不過,由於民國時局動亂,拖欠遜清小朝廷的經費越來越多。溥儀小朝廷的錢也慢慢開始用完了。

為此,溥儀開始裁剪內務府的官員,1914年削減272人,1922年削減308人,1923年釋放大批宮女。不過即使如此,溥儀的宮中還是有一千多名的太監,開支還是很大。這個時候溥儀和普通人一樣,開始清點皇宮中的珍寶,看看皇宮中還有多少資產。這個時候,紫禁城中建福宮變發生了火災,據說有三四百間房間被燒燬。

為什麼會是建福宮呢?因為那原本是乾隆皇帝收藏珍寶、玩物的地方,後來嘉慶皇帝將各個宮殿給封起來了,任何人無法進入。溥儀退位以後,無意中發現了這一點,因此便打開建福宮,發現裡面有著眾多的珍寶。建福宮打開以後,太監也心動了,紛紛對其下手,畢竟大清已經亡了。

所以,溥儀一直認為這件事情是太監放的火。不過,溥儀並沒有證據,因此據溥儀《我的前半生》回憶,溥儀甚至親自去偷聽太監們的談話,希望能夠找到證據。不僅如此,建福宮大火以後,又發生了太監行兇事件,據說一個太監用刀劃傷了另一個太監。這件事情過後,溥儀開始疑神疑鬼,擔心太監謀害自己,因而讓皇后婉容為自己守夜。


歷史是什麼


1912年溥儀宣佈退位,根據《清室優待條例》,皇帝可以繼續生活在紫禁城,民國政府每年撥款400萬元供皇帝支出。

而為什麼時隔十年之後,溥儀會驅逐所有太監出宮呢?是溥儀思想進步還是另有隱情呢?

失去的江山的愛新覺羅家族

在退位後,清朝皇室家族被限制在了紫禁城內,但是每年會有400萬元的撥款。

愛新覺羅家族雖然失去了大清江山,但是至少能夠安安穩穩的逍遙自在的居住在紫禁城裡,仍然過著貴族生活,不亦樂乎。

末代太監們的心思

可是皇宮裡的太監可不是這麼想的。太監們自小被送進皇宮,造成了男不男女不女的生理結構,為的就是有一天能夠出人頭地,享受榮華富貴。

但是太監們發現清朝的氣數不久矣,外面的世界日新月異,民國政府與各地軍閥都對皇宮虎視眈眈,如果丟了這個鐵飯碗,必須得找好後路,為以後做打算。

他們發現了一條致富之道:將紫禁城的寶物拿到外面可以賣個好價錢。

由於溥儀的年少,皇室並不知道太監們的所作所為。終於有一天溥儀的洋人老師莊士敦告訴溥儀:外面的商鋪流傳著許多宮中的寶物。經濟拮据的溥儀決心清點宮中文物,防止文物流失。

溥儀清查文物激發更多矛盾

“太監都在偷盜祖先留給我的財富”,從小溥儀就知道宮中一直都有偷盜事件,但是沒想到已經發展到現在很嚴重的地步了。所以他決定查查自己到底有多少寶貝。


這一查,不但沒查出自己有多少寶貝,反而使宮中的偷盜事件更加的猖獗頻繁了。

毓慶宮庫房的門鎖被砸開,乾清宮的玻璃也被打了,連在養心殿裡溥儀買的大鑽石都被偷了。

溥儀十分生氣,開始嚴查從事,嚴刑逼供了許多太監卻毫無進展,最終不了了之。

清點建福宮的行動剛剛開始,建福宮就被人為縱火燒光了,燒燬的寶物不計其數,光是廢墟里融化的黃金就有17000兩之多,可見其它寶物更是數不勝數。

溥儀開始懼怕太監

猜忌的溥儀開始偷聽到太監們私下的談話在議論溥儀,因為小時候溥儀經常戲耍太監們而且喜怒無常,經常對他們嚴加懲罰。

所以,這時溥儀心虛了。太監為了阻止他清點文物都敢縱火,說不定哪天把我這個皇帝也殺了,於是溥儀在枕頭邊放了木棍防身,生怕哪天有哪個太監會對他不利。

但是這樣提心吊膽的日子並不好過,溥儀思前想後終於想到了一個絕妙的方法:把太監全部驅逐出宮,這樣太監既不能偷盜也不能加害於他,兩全其美。

在突破家族長輩的阻力之後,溥儀只留了十幾名太監,將其餘一千多名太監全部驅逐出宮。

1923年7月15日,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的太監製度消失了。溥儀一聲令下,軍隊武力將全部太監驅逐出宮。而溥儀失去生育能力的消息就是在這之後被驅逐的太監傳播出去的。


閩東小村66666


宣統帝溥儀退位後懼怕宮裡太監的說法,毫無根據也不準確。事實上是,1923年溥儀廢除了延續千年的太監製度。當然,溥儀下決心廢除太監製度有很多種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經費問題。

從1912年2月宣統帝溥儀宣佈退位,至 1924 年11 月馮玉祥發動政變,武力驅逐溥儀出宮,小朝廷在紫禁城內廷部分存在了12 年之久。這段時間裡,原來的內務府依然存在,由太監經管,併成功阻止了溥儀和溥傑兄弟將出走紫禁城、留洋海外的計劃,這可能是溥儀害怕太監說法的主要來源。關於溥儀計劃出走赴洋留學,是由於其老師莊士敦的薰陶,在近代史中是一樁公案。莊士敦曾指責太監們是:吮幹了王朝血液的吸血鬼,意就是耗費太大。他同時給溥儀等人講授西方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思想,激發了溥儀對西方的神往。

溥儀一度對荷蘭有極大嚮往,原因在於荷蘭公使館曾公開支持辮帥張勳復辟,這使得溥儀對荷蘭有好感。1918年溥儀弟弟溥傑曾登門拜訪荷蘭駐華公使歐登科,請求荷蘭政府提供便利,協助他和溥儀前往英國留學,歐登科欣然同意。然而,在預定出走的當天晚上,歐登科在紫禁城外等候,豈料當事太監洩露機密,使溥儀兄弟出走失敗,積下了溥儀惱怒太監的種子。

根據1911年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規定:清室不得再接收閹人入宮當太監,但原先留存的宦官由於身體殘缺,已經無法走出紫禁城,融入社會的部分,保留聽用,照顧皇族日常起居。據學者李尚英研究,光緒十三年 ( 1887) ,太監人數是1693 人,數量已經相當龐大,清廷滅亡後光遣散費就是一大筆 。

民國成立後,由於傳統慣性使然,當時還有一些河間府的貧困男童被家人私自淨身後,打通關係,送入宮中作太監,以求養家餬口和“光宗耀祖”。溥儀小朝廷是太監製度的末日餘暉。到了1913 年,深得慈禧和隆裕兩朝太后信任的大太監張蘭德 (即著名的小德張)在袁世凱收買和籠絡下,宣佈脫離紫禁城後,溥儀小朝廷就再也沒有出現過有控制力的權監了。

此時,小朝廷內大量的小太監大量的花費,由於優待經費結構性不足,在開支上逐步捉襟見肘、難以為系。其實,由於民國初年觀念的變化,平等意識也在宮內萌發,溥儀、溥傑、滿洲親貴與太監之間的主僕關係一度處於持續緊張的狀態。太監作為“公民”即就是犯了事,皇族也不能像以前那樣生死予奪、任意處置。北洋政府也一再要求小朝廷廢止太監製度,以步入文明之途。

1915 年12 月23日,袁世凱正式發佈《大總統著永遠革除太監申令》:所有從前太監等名目,著即永遠革除,懸為厲禁。內廷供役,酌量改用女官。但清室一些人認為宮內要嚴防未閹割的男性僕役穢亂後宮,對此並沒有買賬。溥儀的乳母王連壽就支持太監的存在,調解主僕關係。

隨著宮內太監們生計堪憂,待遇下降,一些品行不端的太監屢屢盜竊宮廷古玩字畫換取錢財,引起溥儀等人的惱怒。1923年7月,溥儀正式下令遣散大部分太監,正式廢除了非人性的太監製度,意味著太監時代的完全終結。故而所謂溥儀害怕太監,基本屬於坊間傳聞、無稽之談。


秦右史


溥儀退位之後,確實由於某些原因害怕太監,其實並不是害怕太監本身,而是害怕太監謀害於他。

根據1912年民國與清廷簽署的《清室優待條件》第二條: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 ,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但是民國政府卻拿不出這筆錢,不得已允許清廷可以創收,言外之意就是默許清廷可以偷偷摸摸賣些古物換錢。按規定,私產歸清廷,公產歸民國,但是哪些是私產哪些是公產一直沒有定論,面對這一筆糊塗賬,溥儀賣著古物,同時也丟著古物。那時候,禁衛軍也被民國收編了,只剩下門口的衛兵搜身,所以不知道到底是誰偷的,在當時也沒有調查出來。

後來溥儀發現建福宮的寶藏,那是乾隆帝幾十年從全國各地蒐集來的寶物,被嘉慶鎖了起來,竟然讓溥儀發現了。由於缺少人員看管,裡面的寶物經常被盜,溥儀馬上命人清點入冊,但是還沒等到做這個工作的時候,建福宮就發生了大火,把宮殿和寶物燒的乾乾淨淨。據後來在廢墟中清點,收集的黃金就達到了一萬七千多兩!那些毀於大火的字畫、瓷器、青銅等其他寶物價值不可估量。

因為這次大火,溥儀經歷了極大的痛苦和懊惱,他認為就是太監偷了東西再毀滅證據。他下令讓太監們集體下跪不讓吃飯,想盡辦法查出來是誰幹的,但是一個只有名分的皇帝也無可奈何。一天傍晚,他在婉容那聊天,有人來報,說養心殿失火!那是溥儀的住處。溥儀大驚,趕過去一看,屋裡有一個團燃盡的棉花團,這就是蓄意謀殺啊!

溥儀認為是太監做賊心虛,想要殺他,這讓他擔驚受怕惶惶不可終日。他擔心睡覺時被太監所害,就叫婉容過來陪床保衛,但是這不是長久之計。終於他下定了決心,驅逐太監。

這個決定對於太監們來說極其突然,猶如晴天霹靂!他們從小被閹割,把自己的一輩子都獻給了皇室,而紫禁城也相當於他們的家。很多太監的父母已經死去,沒人收留,自己又無一技之長,靠什麼生存?清廷也不會給他們退休金安葬費,未來一片茫然,所有的太監跪倒在地,失聲痛哭,其中很多人出了城直接就跳河了。


止步一點


溥儀生性多疑,退位後,害怕宮裡以前的太監加害他,畢竟現在不是皇上了,沒有身份等級尊貴貴賤之分了,大起大落之後,心裡難免害怕。


蝸牛小小姐


他可能害怕別人加害於他吧於是乎他就把那些太監們趕出了皇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