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上海菜都偏甜?

kuicheng


去過上海幾次,在壹周君看來,上海的菜不能執意說它甜,據當地人來說,他們烹製菜餚的特色是濃油赤醬。



他們的菜餚一般很看重醬油等調味品,對於鹽則比沒那麼重視。一般醬油的鹽味不算重,所以品嚐起來覺得口味不夠濃重,說它口味甜,可能參照物的選擇上竟是些重鹽重辣或者滋味濃厚的菜餚吧。



除去重用油料,他們烹飪菜餚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加糖來調味,當然這也是普遍來說,因菜而異。比如典型的糖醋類菜餚,紅燒肉放紅糖,醬肉放一點冰糖,再到普通的炒素絲,甚至一些涼拌菜中都有加一點糖來調味的。糖對於上海地方的人來說是佔據一定分量的調味品。



上海的做菜風格還受到了周邊一些地域的影響,比如說蘇錫地區,說實話,那裡的飲食習慣才是真的好甜口,上海菜與之比起來只能說是小巫見大巫了。對於上海地區來說,加糖是為了調味,增添口味的豐富感和層次感。但是放了糖也並不一定就是甜,總體還是甜鹹搭配,鹹味為主。 調味上的習慣,外加上被周邊城市的影響,都影響著菜上海菜的風味此外還和人口遷移有一點關係。



現在居住在上海的家庭,往回追溯三四代人,大多數都不是上海本地的了,很多都是來自像是紹興、無錫、寧波這樣的城市。有句話不是總結說無錫人好甜,紹興人好糟,寧波人好鮮。所以上海菜餚的風味形成也與這些人口遷移的情況分不開。

不過隨著現如今的交通物流發達,慢慢地呈現融會貫通之勢,一些家庭的家常菜還保留著傳統的烹飪風格,另一些餐飲行業等都在一步步改良、一步步創新,所以也並不能說所有的上海菜都偏甜了。


武漢壹周


上海菜最大的特點是“濃油赤醬”。醬油和糖都用得非常多。

其實說來上海並不是吃得最甜的地區,上海人的嗜甜程度遠比不上蘇南人,所以很多人也認為是蘇南一代的富商把嗜甜的飲食習慣帶到了上海。

問題延伸到為何蘇南人喜歡吃甜食呢?因為珠江三角洲也曾是甘蔗主要的種植地之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久而久之也有了“南甜北鹹,東辣西酸”的說法。

本幫菜本身的起源並不算高貴,也都是給“下力氣的人”吃的食物,這些人需要大量的鹽分和油來補充身體所需。但是放鹽並不易被人察覺,所以精明的上海人選擇用醬油上色。

醬油的鹹配合糖的甜,成就了當今本幫菜獨特的風格。雖說現在很難準確地把每一道菜劃分到八大菜系中,但是說起本幫菜,總能想起那最具代表性的燻魚吧。


陳不謅


因為上海菜是杭州菜和蘇州菜的接合體,這兩個地方都得魚米之鄉,很多菜既可以做主食,也可以做零食,所以上海的菜比較甜,糖藕和鮮得來的排骨年糕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還有上海菜的特點就是重油、赤醬,也就是少放鹽或者不放,而加醬油,因為醬油的口味不鹹而且有些偏甜,所以做出的上海菜感覺上就偏甜。


此情可待的時候


很多人不喜歡江浙滬的飲食,覺得偏甜…還是喜歡辣的夠味,擼的夠爽的吃食。其實江浙滬偏甜才說明其經濟度高,食品健康,鮮。



在古代鹽是必需品,可一些人家都吃不起;而糖更是奢侈品了,很多人家更是很難吃到。所以你看包郵區的東西偏甜,做魚時用糖那得需要魚夠鮮才可以。



再看四川湖南偏辣,做魚火鍋啊都喜歡放辣椒,這雖然有地方氣候因素所以偏辣椒;但也有經濟原因,放辣椒才能保鮮啊(對魚.肉)的保鮮。吃的時候夠爽,夠辣,但不見的有多健康…只是吃辣椒排汗,所以你看川妹子.湘妹子.鮮妹子都脾氣辣的夠勁,皮膚嫩的出水…[耶]


李三萬的三萬裡





上海本幫菜

的特點就是重油、赤醬,也就是不放鹽或少放,而加

醬油

,但因為

醬油

的口味並不是很鹹的那種(不象北方的)反而有些甜味,所以吃時會感覺有些偏甜。

重油赤醬也是有原因的,上海原來彙集了各地的人,形成了很多幫的菜種,各自保持原來的特色,而本幫菜原來多是街邊招待販夫走卒的,肚子裡缺油水,所以會多放些油以招攬生意。而且這些人乾的都是重活,

出很多汗

,需要補充鹽,但放鹽又看不來,所以商家就想出放

醬油

,顏色上就看出來了(上海人多精明啊)。這就是本幫菜形成之出的特色。

到了現在醬油開始不是很鹹,釀造的原因,所以口味就開始偏甜,但重油的特色還是一直保持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