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鄉村記憶」東營市>利津縣 莊科村

利津鎮莊科村在縣城東北2.1公里。面積3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40公頃,人口510人。莊科村原為古村,曾改稱崔家夾河,後又恢復原名,建村年代失考,歷史古蹟有泰山廟一處,位於村東北角,今僅存廟灣。該村因20世紀出現了三位傑出人物而聞名遐邇。他們是革命烈士李竹如,文學評論家李長之,麻類纖維女專家酆雲鶴。

「鄉村記憶」東營市>利津縣 莊科村

李竹如

李竹如(1905~1942),原名李貽萼,字世華,又名一凡。南京中央大學肄業。是利津縣最早的共產黨員。1922~1927年,先後在惠民省立第四中學、南京東南大學附中和濟南正誼中學高中部就讀。1928年夏考入南京中央大學法學院政治系,任該校中共地下黨支部書記。1932年至1935年初,在平原省立第五鄉村師範任教,先後在濟南、上海等地創辦《新亞日報》、主編《文化報》,揭露黑暗統治。抗戰爆發後,歷任中共晉冀豫李竹如區黨委機關報《中國人報》社長兼總編、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報《新華日報》副總編,八路軍第一縱隊政治部民運部長、中共山東分局宣傳部部長、山東省文化界救亡協會會長、山東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秘書長等職。1942年11月在沂水縣對崮峪反“掃蕩”突圍時犧牲。

「鄉村記憶」東營市>利津縣 莊科村

李長之

李長之(1910~1978),原名李長治、李長植。現代著名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幼年先後在濟南第一師範附屬小學、山東省立第一中學、省立聊城師範就讀。1929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甲部。參與編輯北京《益世報》副刊《前夜》。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系,後轉哲學系。1933~1936年,任《文學季刊》編委、《清華週刊》文藝欄主編、天津《益世報》文學副主編等。其間刊行詩集《夜宴》,發表文評專著《魯迅批判》等文章。1936~1948年,先後任清華大學華僑生、蒙藏生導師,京華美術學院教授,重慶中央大學助教,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師、副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等職。主編過《時與潮》《和平日報》《北平時報》副刊。發表作品有《苦霧集》《文學史學與文藝科學》《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等重要著述和譯著。1949年後,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任北京市文聯文藝理論組組長等職。相繼出版《龍伯國》《李白》《中國文學史略稿》等多部著作。

「鄉村記憶」東營市>利津縣 莊科村

酆雲鶴

酆雲鶴(1900~1988)。因家鄉洪災,自幼隨父母漂泊到泰安、濟南等地。1926年畢業於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化學系。1928年,留學美國,畢業後獲俄亥俄州大學化工博士學位。1933年赴德國研究製造人造絲獲成功,為世界上第一個用草纖維製造人造絲的發明人。1935年起,開始對苧麻纖維化學脫膠的研究和實驗。經十年苦心鑽研和反覆實驗,取得成功,在世界麻紡工業上有所突破。新中國成立前夕,從香港到北平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將她會前趕寫的《發展我國麻類生產的建議》一書,連同各色麻類纖維樣品獻給國家。

1978~1979年,酆雲鶴解決了我國草蓆黃麻經線製造技術難題。1979年以來,她又研究出苧麻磺化變性工藝,1981年該工藝經國家科委鑑定獲發明獎。1982年,到甘肅開發大麻、胡麻,指導甘肅科研單位和紡織部門研究解決大麻脫膠新技術。1984年,她數次應邀去湖北、山東指導開發苧麻產品,並被聘為湖北省紡織技術顧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