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從近幾場在中國女排的表現來看,為什麼主攻李盈瑩的一傳能力如此短板?

武侯的中場線


客觀而言,雖然郎導在澳門站首輪輸給波蘭之後,對李盈瑩的一番點評說得比較重,基本上把小姑娘除得分能力之外的其他技術都批了個遍,但對李盈瑩比較瞭解的球迷朋友們應該知道,造成首屆排超得分王失誤如此之多的主要原因還是國家隊經驗的缺乏以及過重的心裡負擔,絕非是個人技術能力上的問題,這一點,帶隊經驗豐富的郎導心裡當然是比我們更清楚,因此,這番話鞭策的意味要大於批評。

不過話又說回來,那場比賽雖然李盈瑩在發球和攔網上出現了多次失誤,但以其在聯賽中的長期表現來看,小朋友這兩項技術還是合格的,但在一傳上,李盈瑩就真得差的很遠了,毫不客氣的說,一傳技術是阻礙李盈瑩成為世界級主攻最大的障礙。


之所在所有的個人技術裡,李盈瑩的一傳如此短板,個人認為有以下三個原因:

國內聯賽落後的一傳體系:

這一點,郎指導在賽後就提到過,她的原話是:“事實上我們有很多球員都存在嚴重的不足,也許在聯賽中看不出什麼,可一旦到了世界大賽差距就會立馬顯現出來。”我的解讀是,郎指導主要指的是每個位置球員的複合能力與世界一流水平存在巨大差距。


以李盈瑩為例,在聯賽中作為天津女排的主攻,由於她出色的得分能力,天津隊為了最大程度的發揮她的進攻實力,安排了隊友承擔大量的一傳和後排串聯任務,而李盈瑩只需要專注於進攻,短期來看,有助於提升球隊的成績,但長此以往,李盈瑩在個人技術的“偏科”將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在這幾場比賽中,李盈瑩在一傳上的短板就暴露的非常徹底。

聯賽轉會機制僵化,人員流動如死水一潭:

人員流動頻率是衡量一個聯賽職業化程度的重要指標,但遺憾的是,雖然我們的女排聯賽已經辦了很多年,職業化的程度卻一直很低,很多球員從進入聯賽到退役,十幾年的職業生涯都效力於同一個俱樂部,接受同一個教練的指導,水平很難得到切實的提高。


停滯的人員流動,讓球員失去了提高的動力,又反過來影響了聯賽的競技水平,以目前世界流行的“接應以進攻為主”的技術潮流為例,目前的國內球隊對於接應位置的要求依然還停留在以策應為主的層面,客觀上也導致了國內主攻一傳水平普遍不高的情景。

李盈瑩運動能力不足,身體移動較慢

李盈瑩的彈跳能力和移動能力都不算太強,客觀上限制了她一傳的成功率,當然,如果能解決好國內聯賽的結構性問題,這一點完全可以彌補,根本不算事兒。

從小朋友的前途考慮,像李盈瑩這樣一個賽季可以豪取800分,天賦出眾的運動員,如果想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甚至追趕上朱婷,留洋才是最佳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