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五胡亂華的五胡是哪裡來的,為什麼會出現五胡亂華?

晏少忠


五胡 指的是歸附於西晉的五個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隨著漢王朝和隨後的魏國數百年不斷的擴張,北方少數民族大量被征服。漢魏晉的統治者讓這些被征服族群內遷到遼西、幽並、關隴等地,與漢族人民犬牙交錯地雜居在一起。



他們作為二等庶民,受著本民族貴族和漢族王朝的雙重壓迫,權貴可以不需要任何理由將其販賣為奴,如羯人領袖石勒本來是自耕農,卻被幷州刺史販賣為奴。漢族王朝又經常強徵他們組成軍隊作戰賣命。

如果僅此而已,也不會出現五胡亂華。因為漢人王朝對其控制是比較嚴格的,漢人王朝軍隊的兵甲也遠比其犀利,因此漢末大亂、三國混戰,都沒有出現五胡亂華的事情,因為這些少數民族軍隊雖然個人十分剽悍,但對上漢人王朝正規軍,分分鐘被吊打。



關鍵還是在於八王之亂。

西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炎死後,他的兒子是個白痴,諸王為了爭奪王朝的統治權,進行了長達十六年的兇殘內戰,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民大量死亡,而且原本可以威壓少數民族的軍隊也快內耗光了。



漢人王朝虛弱,有志者紛紛奮起。首先是官逼民反,流亡到四川的十餘萬氐族人民為反抗晉軍的壓迫起義,僅用了兩年時間就佔領成都,建立了成漢王朝。

接著匈奴貴族劉淵利用八王之亂起兵,經過十二年的時間,攻破洛陽、長安,滅亡西晉,建立前趙王朝。但羯人大將石勒造反,用了十三年時間,滅亡了前趙,建立後趙王朝,統一了中原。



不過三年後石勒病死,其侄石虎篡位,進行了十六年血腥殘暴的統治,石虎死後,後趙發生內亂,原本被歸附後趙的氐族乘機崛起,建立前秦王朝,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統一了中國北方。



但前秦很快卻因為淝水之戰敗於東晉而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各民族混戰局面,羌族建立的後秦、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拓跋氏)和三燕(慕容氏)互相混戰了數十年,最後是北魏再一次統一了中國北方。

北魏仍然沒有逃脫少數民族王朝容易內戰的宿命(文化太落後野蠻的必然結果),又分裂為西魏、東魏,而且政權分別落入權臣宇文氏和高氏(都是鮮卑族)之手,各自取而代之,建立了北周和北齊。



最後是北周滅亡了北齊,但卻被權臣楊堅(漢族)取代,建立隋王朝。至此五胡才終結了其殺來殺去的近三百年,氐族、匈奴、羯族和鮮卑族都完全融入到漢族中,不再作為族群出現,只有最沒什麼出息的羌族,一直在西北傳承下來了。

五胡亂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大悲劇,數以千萬計的人喪生,其根源則是司馬氏的內鬥,司馬氏之罪,可謂罄竹難書。


海軍史研究會員


五胡亂華中的五胡有匈奴人、鮮卑人、氐人、羌人、羯人。匈奴人知名度很高,不過這部分知名度很高的匈奴人卻不是後來參與五胡亂華的匈奴人。漢朝中後期,匈奴人在漢人連續地打擊下分為兩支,一支依附東漢,是為南匈奴。一部分向北遷徙到阿爾泰山,是為北匈奴。當時,遷徙到阿爾泰山的北匈奴實力受創,遂不斷地騷擾漢朝控制下的西域各國。這時,蟄伏在大興安嶺北部的鮮卑人和大興安嶺南部的烏桓人興起。鮮卑人和烏桓人原是東胡部落,在先秦時代的冒頓單于時代,東胡遭到冒頓的突襲。僥倖逃生的東胡人隨即分為兩部,一部沿著多倫貝爾大草原北上竄入大興安嶺北部山區,一部沿著錫林郭勒草原竄入大興安嶺南部的西拉木倫河流域。在以後的歲月裡,烏桓人和鮮卑人給匈奴人裝了幾百年的孫子,終於等到了漢朝人將匈奴人擊敗。趁著匈奴人離開祖地,鮮卑人迅速填補了北匈奴的空隙,吞併了來不及撤走的十餘萬匈奴人。烏桓人亦逐漸佈滿了自上谷到遼西的區域。

於是,鮮卑人自東部不斷地北匈奴,自北部攻擊降服漢朝的南匈奴。北匈奴承受不住鮮卑人和漢朝人的雙重打擊,遂會合之前的郅至單于遺留的匈奴人一起越過烏拉山和伏爾加河來到了頓河流域,此部匈奴人便是後來肆虐歐洲“上帝之鞭”。而南匈奴則更加深入塞內,到了今陝北高原,最後建王庭于山西離石的左國城。曹操時期,南匈奴人口日益增多,曹操為了分其勢力,遂將其分為五部:左部都尉居茲氏縣(臨汾)、右部都尉居祁縣(今祁縣)、南部都尉居蒲子縣(隰縣)、北部都尉居新興縣(忻州)、中部都尉居大陵縣(今山西文水)。這部分南遷的匈奴人建立的前趙政權就是五胡亂華的領頭羊。繼前趙統治北方的羯人是隨南匈奴入塞的十九個部落中的一個。高鼻深目的他們顯然和匈奴人不是一個種族,推測是當年匈奴全盛時期從西域掠奪而來的跟班奴隸。此為五胡中的二胡:匈奴、羯人的入塞歷程。

鮮卑人前文已述,他們是佔了漢朝人驅逐匈奴的便宜。此時的他們暫時沒有機會南下到漢地,因為同源不同族的烏桓人正佔據著漠南,替漢人屏護著北方。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烏桓人出身草原民族,天性就是掠奪。三國時期,曹操擊敗袁紹佔領幽州,如日中天的烏桓人竟然收留了袁紹的兒子,公然與曹操做對。新仇加舊怨,曹操一怒興師。柳城一戰,曹操大將張遼陣斬烏桓首腦蹋頓。隨後,一部分烏桓人更是被曹操強行遷徙到塞內參加中原內戰。於是,烏桓人留下的空隙迅速又被南下的鮮卑人填充。而原來沒被曹操遷徙到塞內的烏桓人也隨即被鮮卑同化。和漢人比鄰為居的好處之一是便於搶劫,之二便是容易感染、學習漢文化。這無疑會推進鮮卑的文明進程。西晉初年,鮮卑各部落推舉檀石槐為首領,並建庭於今河北張家口尚義的大青山。

此時的鮮卑控弦十萬,“南抄漢邊,北拒丁零,東卻扶余,西擊烏孫,盡據匈奴故地。東西萬二千里,南北七千餘里。”隨後,檀石槐又仿照匈奴分其部為中、東、西三部。自右北平至遼東為東部,自右北平至上谷為中部,自上谷至敦煌、烏孫為西部。其中,東部中的頭領之一的槐頭即是建立後周朝的宇文氏的祖先;中部頭領之一的慕容即是《天龍八部》中慕容復苦心孤詣要復辟的大燕國的建立者慕容家族的前身;西部頭領之一的推演即是取代慕容家族興起的北魏國的建立者拓跋家族的前身。自檀石槐時代開始,三部鮮卑以平推的姿態逐漸向中原地區滲透。中部大人慕容氏會和東部大人宇文氏和遼西鮮卑段氏向遼水流域推進;西部大人拓跋氏自內蒙古向長城內的山西、河北推進;拓跋氏的支脈禿髮氏留居河西走廊,與同是鮮卑一族的乞伏氏一起向陝西、甘肅推進。而慕容氏的一支吐谷渾氏因為牧場糾紛,一起之下西遷,並展開了對青海草原的征服,建立了盛及隋唐的吐谷渾王國,一直到350年後被青藏高原下來的吐蕃人征服。

  • 注:十六國時期,三部平行推進的鮮卑人分別建立了如下國家:慕容氏——前燕、西燕、後燕、南燕;禿髮氏:南涼國,乞伏氏西秦國。此為五胡中的鮮卑族滲透歷程。


兩漢時期,青海草原的羌人逐漸繁衍至湟水流域,並滲透到了金城(蘭州)。西漢宣帝時,羌人叛亂,漢朝名將趙允國率兵將其擊潰,此後六十餘年,羌人一直很老實。東漢初年,漢羌糾紛再起。58年,漢朝擊破燒當羌,攻佔湟水流域極其肥沃的大小榆谷,將羌人七千餘口遷到關中。稍當羌殘部隨後捲土重來,漢朝再次將其擊破,再遷羌人六千餘口到今甘肅甘谷、甘肅鎮原等地。此時,佈滿關隴的羌人飽受漢人歧視,導火索終於爆發了。為了控制西域,漢朝就近徵發羌人組建軍隊。不願離開故土的羌人一咬牙,隨即發動拖垮東漢王朝的大羌亂。終東漢一代,羌亂三起三平。到了西晉初年,趁著常年兵爭,羌人漸漸地滲透到了關中的各個角落。馮詡(大荔)、北地(今銅川)、新平(今銅川西南)、安定(鎮原)佈滿了羌人。其中,居住在南安赤亭(隴西)燒當羌中的一支姚氏也來到關中,並建立了後來的後秦國。此為五胡中的羌人滲透過程。

氐人本居住在四川茂縣一直到陝西略陽和甘肅徽縣、成縣區域。漢武帝時期,漢朝向氐人居住地發展,氐人臣服。東漢末年,氐人仇池楊氏興起。公元213年,曹操擊敗馬超,開始攻略氐人盤踞的區域。當時,曹操大將夏侯淵擊破仇池楊氏,徐晃擊破隴縣氐人。隨後,劉備北上與曹操爭奪漢中,曹操擔心武都的氐人趁機作亂,隨即將其五萬餘落遷到關中以及天水地界。直到西晉初年,氐人已經遍佈天水、隴西、興平、西安一帶。其中,自甘肅秦安遷徙而來的氐人苻氏在隨後建立了盛極一時的前秦帝國。淝水之戰苻堅戰敗,前秦將軍氐人呂光又在西域建立了後涼國。此為五胡中的氐人。

簡而言之,之所以中原大地會出現五胡亂華的局面完全可以用一句話表述: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然後毀之,國必自伐然後人伐之。先是東漢政府自身的土地兼併造成了本國的實力衰弱,從而導致了軍事上的不利局面。在鮮卑、烏桓的攻擊下,東漢政府又不得不依附羌人和內附的匈奴人作戰,進一步導致了太阿倒持!東漢末年,各地的割據勢力為求一時勝利,又主動招致少數民族內徙。如袁紹“撫有三郡烏桓,寵其名王,而收其精騎”,“紹子袁尚遣將與匈奴單于連兵平陽,以擊曹操”,“曹操使太原烏丸王路昔屯兵池陽以備盧水胡,又徙武都氐五萬餘落於秦川”,“諸葛亮遠結鮮卑科比能,與相首尾,以擾曹魏北邊”,“鄧艾謀滅蜀漢,招鮮卑數萬,置於雍涼之間,與漢人雜居。”誠如,西晉初年江統給晉武帝司馬炎上奏的《徙戎論》所言:“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當然,作為有識之士的一員,江統也為司馬炎出了一招,趁著西晉滅吳平鮮卑的餘威,利用精兵猛將的震懾力,強行將戎狄遷出中原腹心之地。可惜,晉武帝司馬炎空有“武”字,而看不到未來的隱患。按照西晉大臣何曾的話說就是“吾每宴見,未嘗閱經國遠圖,惟說平生常事。”司馬炎死後第二年,歷時16年的八王之亂爆發,中原地區自曹操時代積累的武力消耗殆盡,五胡之人紛紛趁機作亂!


大福讀史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仇恨。所有不共戴天的背後都是血淋淋的壓迫。“五胡亂華”是中原人在大漢族主義的思想下,對北方少數民族長期野蠻統治的結果。

我們先說說“五胡”是從哪來的。

從漢朝開始,中原對匈奴等外夷的政策是軍事打擊和懷柔安撫並舉。漢朝發明了和親政策:哪個匈奴單于接受漢朝的政策就能迎娶一位漢朝公主。漢朝的這條政策一出,很快就讓匈奴內部分化了,分化成親漢派和反漢派。

公主們遠嫁匈奴的同時,還帶去了大量的工匠和生活用品。其實這是一種很厲害的武器:貴族+製造者+奢侈品=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時間長了,匈奴貴族開始模仿大漢朝貴族的生活方式。所以,和親是漢民族融合其他民族的一種有力武器。

首先是匈奴貴族模仿漢族的生活方式,隨後是大批的牧民開始定居,甚至是遷入中原地區。和平的環境也讓更多的中原人遷入草原上去定居。這些人在中原北部和草原南部就形成了一個新的群體——漢族和匈奴人的融合群體。

但是長期以來,這個融合群體一直被當做“二等公民”看待。受到漢民族的歧視和不公對待。到了晉朝末年,“八王之亂”後,漢人的統治弱了,這時候這些“二等公民”紛紛割地組織政權。先後有二十多個地區割地稱王。這就是“五胡”的最早出處。

這些以前的“二等公民”獨立以後,和以往的諸侯王有本質上的不同,他們展開了針對漢人的瘋狂報復。對漢人的劫掠和殺戮持續了十幾年,以至於史學家們稱作這一時期是大漢民族的一場浩劫,甚至已經到了漢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

五胡亂華的殘酷和經過跟此題無關,衝仔就不在往下寫了。我是衝仔學歷史,期盼您的關注。


衝仔學歷史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說兩句題外話,之前在悟空問答看到有個問題,問:中國古代侵略過別的國家嗎?然後下面的網友評論都調侃說,沒有,今天的領土都是充話費送的。

那麼再來看問題,五胡是哪裡來的?其實最開始,中國的領土只有黃河中下游一帶,後來在秦始皇,漢武帝等的開疆拓土下,領土面積不斷向外擴展,於是越來越多的地區被中原人征服,越來越多的民族被征服。

隨著中原王朝勢力的不斷擴張,很多其他民族原本生活在中原王朝勢力範圍之外,可後來逐漸變成生活在中原王朝勢力範圍之內了。

而五胡亂華的時候,加入中原皇權爭奪戰的並不只是羌,鮮卑,羯,氐,匈奴五族,還有不少其他民族,只是因為這五族在當時勢力最強,最具代表性。

這其中,像匈奴,羯,氐等眾多民族,早就已經生活在中原王朝的版圖之內,只不過相比於中原,他們生活的位置稍微偏僻一些,要麼西北,要麼東北的。



而五胡亂華的產生,其原因在於中原王朝西晉內部八王之亂的爆發,五胡亂華的根本目的,跟八王之亂的目的一樣,都是想要爭奪最高權力,而戰爭與殺人,則是避免不了的手段。

換句話說,皇權面前人人平等,既然想要爭奪權力,那麼殺與被殺都是公平的,並不能說哪個族該殺,哪個族不該殺,權利的遊戲就是這樣,玩得起就參與,玩不起就不參與,一切都只是成王敗寇。


還是那句話,權利的遊戲,都只是野心家的遊戲,在遊戲當中,一切都是棋子而已,野心家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他的利益服務的,所有的普通百姓,不論民族,也都只是炮灰。

一個人的野心,要用太多人來為他陪葬,興,百姓苦,亡,百姓也苦,苦的都是老百姓。


Mr種茶家


西晉時期在經過漢末三國的長年戰亂後,整個漢族人口大規模銳減。據統計,三國期間人口最低潮時全國僅有七百多萬人口,只相當於當今一個普通地級市的人口。 漢族人口的大量衰減,尤其在北方地區,出現了大量的人口空洞地區。值此時,邊疆諸多遊牧民族趁此空虛紛紛越過長城內附,在北方很多州郡已經此出現戎狄居半的情況,邊疆的民族爭奪事件也頻頻發生。

對此,江統曾向朝廷建言“徙戎”以防禍於未然,晉室沒有采用,結果不到十年的時間,五胡亂華事起,晉室疆土半淪,北方漢人幾被屠盡,大家才開始紛紛佩服其見識長遠。

民族間的問題向來是群體問題,它絕不會因少數上層個體的好惡而使雙方的關係有實質性的改變。實際上是出於雙方對資源爭奪的需要,在元清異族統治時,蒙滿人只是駐防在部分核心城市中,對中國舊有的大部分社會結構並沒有能起到實質性的破壞,所以在許多漢人方面對反元與反清的熱衷程度還遠不如對宗族間爭奪土地的熱衷程度。而五胡亂華時期以及後來的同光年間的陝甘回亂卻不然,雙方存在著實實在在的對耕地、水源等各方面的具體到每個個體的切身利益的爭奪。所以五胡亂華及陝甘回亂時期的戰爭殘酷程度都要遠遠比蒙古與女真的入侵的戰爭還要殘酷的多,甚至雙方都是帶有種族滅絕政策進行戰爭的。

漢人費盡艱辛才修築長城將遊牧民族擋在長城外,可是這些遊牧民族通過和親內附等表現一些恭順態度,就輕而易舉地越過了長城,居住於漢地了,時間一久,一旦中原王朝給了對方以可乘之機,就會使得戰爭猝然起於肘腋之間,真是防不勝防,其中的弔詭之處正在於此。


有知社


我給你數數,這五胡所謂的都城,迄今為止沒有被接入華夏正史《二十四史》。

同時,它們一直在攻擊中國正統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