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北宋第一名將狄青,赫赫戰功不在岳飛之下,為何死得比岳飛還冤?

頭條微天下


狄青可以說是北宋朝堂文臣當國的犧牲品。

剛好寫過一篇類似的文章,可以一答!

狄青,北宋歷史上最有名的將領,沒有之一!

自北宋對西夏戰爭一路走來,狄青率軍25戰無一敗績。他的面具成為敵人的夢魘,西夏人稱他為“天使”,即天上來的使者。

作為武將,狄青先後在西北教訓李元昊,在南方收拾儂智高。功成名就後,狄青被仁宗任命為樞密使。

但樹大招風,再加上北宋特殊的政治環境。不久狄青就被朝廷以各種“莫須有”的理由貶黜,最後抑鬱而終。

一代名將無奈謝幕,北宋的士大夫們難辭其咎。這也成為他們的政治“汙點”。

因為忠奸自有公論!

1、出身貧寒

狄青小時候家裡窮,很窮。

但是越是這種貧困的環境,越能成就一個人,狄青的名將之路相信有家庭的磨礪。

16歲時,因哥哥與人打架,他代兄受過,被押到京城。北宋對社會不安定因素的方式比較單一,就是刺字充軍。新兵蛋子的狄青,是一名御馬直騎兵。

如無意外,狄青將在軍隊中混吃等死,運氣好會混個一官半職。但是造物弄人,很快傳來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的消息。於是北宋震怒,大舉抽調部隊到前線,狄青的命運開始改變。

2、嶄露頭角

初到前線,狄青的職務是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開戰初期,北宋被毆得非常慘,導致了全軍上下對西夏的畏懼心理。

但是作為從京城來的人,狄青不一般。每逢上陣,狄青總能身先士卒,發動猛烈衝鋒。在大哥的帶領下,小弟自然以一當十,所以西夏軍隊每逢遭遇狄青就很快敗績。

作戰四年,大小二十五次戰鬥。狄青攻陷金湯城、宥州,屠殺了西夏多個部族,焚燒西夏軍糧數萬石,俘敵五千七百。除此之外,他還築建招安等城堡,扼住西夏的咽喉。不僅如此,他還喜歡蓬頭散發,戴著銅面具衝鋒在前。這種嚇人加砍人的效果非常明顯,特別是中箭了還能起身殺敵。所以西夏人認為,他不是人,是神(天使)!

應該說,李元昊給了狄青建功立業的機會。狄青在西夏摸爬滾打十多年,做延州知府、樞密副使,全靠西夏給的機會。

但是要成為名將,光有勇還不夠。當初還是延州指使時,經略判官尹洙將他推薦給經略副使范仲淹。范仲淹對狄青非常欣賞,教他學習《左氏春秋》,並告之他:“將帥不知古今歷史,就只有匹夫之勇。”

受到點撥的狄青從此手不釋卷,終於開啟了文武雙全模式,成為范仲淹的得力助手。而有了理論支持,狄青的官運像是坐上了直升機,先升任西上閣門副使,後升為秦州刺史、涇原路副都總管、經略招討副使,又加升為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惠州團練使。

在西北前線十多年,狄青成為一代名將,被召回京後擔任樞密副使,進入武將最高層。

3、理論加實踐

1054年,壯族首領儂智高起兵反宋。最初儂智高想要裂土為王,仿效交趾成為宋朝的藩屬國。

豈有此理!北宋很生氣,後果不嚴重。和西夏一樣,戰爭開始北宋接連敗績,邊將的表現太過菜鳥,丟盡了天朝的臉面。

狄青看不下去了。

他向仁宗進言,自願帶兵平叛。仁宗一高興,就把整個嶺南地區的軍隊交給他指揮。但是宋軍的戰鬥力實在不敢恭維。狄青殺了幾個不聽指揮的將領後,才逐漸控制住局面。

1053年正月過年期間,在大家都歡天喜地鬧新春時,狄青兵出崑崙關,殺了儂智高個措手不及。隨後,宋軍大局進攻,嶺南地區很快被平定。

在用兵嶺南期間,交趾(越南)告訴宋朝,他們可以幫忙平叛。朝廷上下一聽那個高興啊,就算上不了場站在一邊搖旗吶喊也是好的嘛。最重要的是,它說明了北宋強大的向心力…似乎都忘了一百多年前交趾建國割走大量嶺南土地的慘痛過去。

關鍵時刻,狄青出面制止。似乎對交趾人心知肚明,狄青果斷拒絕了這些想要趁機撈一把的蠻夷,也給北宋節約了好幾萬石的軍糧和銀子。這件事說明狄青的理論和實踐水平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屬下的進步,領導總是能看在眼裡。平叛後不久,狄青被仁宗任命為樞密使。在那個武將普遍不被看好的北宋,狄青經過了幾十年的拼殺,終於成為北宋武將的一把手。

4、樹大招風

當初面聖時,仁宗看著狄青臉上的刺字彆扭,勸他抹了刺青。而狄青的回答是:“陛下根據功勞提拔臣,而沒過問臣的出身門戶;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勵軍隊,不敢奉行您的命令。”所以大家都稱呼他為面涅將軍。

身居高位不忘本,這是好品質,不過在烏煙瘴氣的北宋朝廷,這就成了秀高調。樹大招風,狄青的黴運跟著樞密使的上任很快開始了。

按說狄青是個很低調的人,很多好事的人說他是狄仁傑的後代,他說一時遭際,安敢自比梁公;每逢打仗歸來,他都把功勞算在大家頭上;繳獲了戰利品也是全部上交國家。但這在某些好事的人眼裡,反而成為他們指責狄青作秀的“證據”。

狄青升為樞密使,這是仁宗的意思,但是同為皇帝陣營的士大夫們非常不爽。從此大家也不因為瑣事扯皮了,也不因為門派而黨爭了。大家再次拋棄成見走到一起,只為將寒門出身的狄青搞下去!

歐陽修,時任北宋翰林院大學士,相當於今天的文化部副部長。歐陽修身居高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文壇領袖。在那個信息還不發達的時代,歐陽修掌握著社會輿論,是士大夫的精神領袖,這讓歐陽修的地位舉足輕重。

歐陽修是一個傳統正面人物,表現在愛材忠君有才華,但這也導致他和狄青的“結仇”。

狄青任樞密使,本朝從未有過。因此作為文官領袖的歐陽修多次上書,主旨只有一句:“為了大宋的未來,罷了狄青吧!”

仁宗對自己的決定還是很自信的,直到歐陽修拋出狄青可能要謀逆的指控。仁宗也就相信了狄青可能要謀反,所以很快將狄青“扼殺在搖籃之中”。隨後狄青被貶為陳州知州。一年後,鬱悶的狄青含恨而終。

現在看來,家犬頭上長角、避雨在相國寺佛殿上居住等都是藉口,“莫須有”搞掉狄青才是目的。最終,他們成功了,或許他們真的是為了這個“國家”。

狄青死後,仁宗追授為“中書令”,諡為“武襄”。危機解除,封王也不為過。

幾十年後,秦檜如法炮製,給岳飛又來了這麼一次。從此秦檜的“莫須有”成為奸佞的象徵。不過,在此之前的狄青,則是更大的受害者。

狄青死後,武將更加戰戰兢兢,國家衰落無法挽回。最終靖康之變,北宋畫上句號。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我是“紅雨說歷史”,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北宋大將狄青。


出身低微

狄青,是山西文水人,他有勇有謀,精通兵法,身經百戰,立下赫赫戰功,是北宋著名的大將。狄青出身貧寒,從小立下大志,16歲的時候他替自己的兄長受過治罪。“逮罪入京,竄名赤籍”,面頰刺字,發配軍中,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軍中顯威

狄青在軍中很快顯示出自己的軍事才能。党項首領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以後,對宋朝虎視眈眈。狄青被安排到西北戍邊。他在抵抗西夏的戰鬥中驍勇善戰,多次為先鋒,率領士兵奪關斬將。狄青燒燬西夏糧食數萬,指揮宋朝士兵在豐林、新寨、谷修城等地抵禦西夏。


每次戰鬥,狄青披頭散髮,頭戴銅面具,一馬當先,所向披靡,四年裡參加大小戰役25次,身中8箭,立下累累戰功,名聲大振。

治軍有方

狄青驍勇善戰,屢建奇功,很快當上了樞密使。但是他卻依然與士兵保持,密切的聯繫,狄青臉上代表低賤的刺字“制”依然保留著。皇帝宋仁宗勸他抹去,狄青說:“您不問門第提拔我,讓我當上樞密使,我正好可以以這個刺字來激勵將士,鼓舞軍威。”


功高遭忌

狄青抵禦西夏,平定叛亂,多次取得重大的功績,登上了最高的軍事長官樞密使以後,朝廷開始對他猜疑。尤其是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使得狄青成為流言的中心。當時歐陽修,王舉正都提倡為了宋朝的未來,要罷免狄青。歐陽修作為當時的文壇領袖,又是朝廷大員,自然引領了時代的言論導向,朝廷百官紛紛進言反對狄青。

謠言四起,甚至到了離譜的地步。狄青家的狗頭上長了角,狄青的住宅夜裡有光。開封發大水,狄青避難相國寺,也被認為是要奪取王位。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惶惶而終

做了四年樞密使的狄青,最後被宋仁宗罷了官。但是狄青沒有過錯,所以給他加了一個,宰相的官銜,其實就是有名無實。狄青離開了開封,但是朝廷對他仍然不放心,每半個月就派使者來以慰問的名義,監視狄青。狄青在朝廷的做法和謠言的中搞的身心俱疲。每次有朝廷的使者到來,他都提心吊膽,生怕生出禍患。當初征戰沙場的一代名將,而今惶惶不可終日的狄青。罷官不久的狄青就在這樣,驚慌的氛圍中發病去世了。當時他只有49歲。


紅雨說歷史


北宋第一名將狄青,赫赫戰功不在岳飛之下,為何死得比岳飛還冤?(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眾所周知,宋代愛國名將岳飛在立下赫赫戰功的情況,被奸臣以“莫須有”的罪名殺頭致死,每當看到這樣的故事,人們紛紛憤慨不已。其實,在宋朝還有一名將,其功勞不在岳飛之下,也是因被冤而致死,那就是號稱“面涅將軍”的北宋名將狄青,雖忠君報國,戰功赫赫,卻最後仍落得個被冤而貶,鬱郁不得志而死,其冤情不下於岳飛,這是為什麼呢?事情要從這裡說起。

1、從囚徒到將軍,“面涅將軍”狄青的成長之路。

狄青,出生於1008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市)人,精通騎馬射擊。狄青出身貧寒,十六歲時,因其兄與鄉人鬥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入京,竄名赤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早期是隸屬於御馬直的一名騎兵,後選做散置。寶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叛,朝廷下詔選擇衛士到邊疆,任命狄青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當時前線的偏將屢次被西夏打敗,士兵大多畏懼膽怯,狄青行軍打仗時經常親自做先鋒。作戰四年,前後大小打了二十五場戰鬥,中亂箭多達八次。攻陷金湯城,奪取宥州,屠殺了砽咩、歲香、毛奴、尚羅、慶七、家口等部族,焚燒西夏儲備的糧食數萬石,收繳帳篷二千三百隻,俘虜五千七百人。又建橋子谷城,築建招安、豐林、新砦、大郎等城堡,這些城堡都扼制著敵方要害之地。安遠一戰,他受傷很重,但聽說西夏軍隊到了,就又挺身飛速趕往,士兵們因此也爭先恐後,奮力拼搏。臨敵作戰時,披頭散髮、帶銅面具,出入敵軍中,西夏軍均望風披靡,沒人敢擋,人稱“面涅將軍”。

狄青在延州前線呆了4年,4年間,他打起仗來不要命,次次衝鋒在前,前後參戰25次,8次中箭,所以每次狄青一出現,西夏兵便驚呼“天使”,作鳥獸散,狄青因此屢立戰功,揚名前線,也聞名朝廷,從一個小小的指使,慢慢升遷為團練使、節度使、樞密副使。他與朝廷中的名臣尹洙、韓琦、范仲淹私交不錯,范仲淹更是給了他《左氏春秋》讓他學習,使他精通兵法。後來,狄青又因為平定廣西壯族首領儂智高的反叛,而官升樞密使,成為了三軍總司令,掌全國兵權,顯赫一時。

2、狄青受冤被貶,抑鬱而終。

狄青忠肝義膽,為國家極盡所能,因此也得到了許多人的敬重。行軍打仗時他與士兵同吃同住,戰爭結束他默默退出將功勞推給副將,同僚遭遇貶謫而死他不顧流言蜚語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助他們的家人,他不但是名義上的名將,更是精神上的名將。然而他一心報國的那份忠心無疑有了功高蓋主的嫌疑,後來也得到了一些人的猜忌。

狄青雖然為北宋立下了赫赫戰功,但由於他是犯人出身,在朝中受到了不少官員的白眼。出生行伍的他官至樞密副使,更成為了諫官們忌憚的催化劑。於是,一封又一封彈劾的奏摺送到了宋仁宗桌上。此時的宋仁宗雖然不信,但一想到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往事,就不得不心存懷疑了,而且他也不可能為了狄青與滿朝文官爆發矛盾。因此,當狄青被淹沒在滿朝文臣的謾罵聲中時,他沒有能及時幫助他脫離輿論的漩渦。

對這樣的冷遇,狄青還是忍了,曾經在戰場上殺伐果決的他,在這高位上變得小心翼翼。被其他文官刁難,更是小心賠笑臉。可低調做人的後果,卻是災難變本加厲而來。一開始是他家裡住宅失火,第二天汴京城的小民百姓就紛紛傳言,說狄青家裡冒紅光,是做天子的徵召。

嘉佑年中,京師連降暴雨,以致大水漫延,狄青因避水遷家至相國寺中居住。於是,早已妒火中燒的歐陽修(副宰相兼兵部尚書)向宋仁宗誣告,說狄青志存高遠行止可疑。宰相文彥博又誣告說狄青家的狗長了角,乃不祥之兆,請朝庭讓他去外任。言官們又輪番上陣轟炸。時間不長,宋仁宗也相信了這些,於是罷狄素樞密使職,出判陳州(今河南淮陽)。

狄青到陳州後,文彥博還派人每月“撫問”兩次,名為撫問,實為監視,主要是讓狄青不能接受的是:每次朝廷來人都要讓他寫一份思想認識狀況的書面報告,一代名將狄青就在這樣的被懷疑被監視的狀態下憂憤成疾於嘉佑二年(1057年)鬱悶而亡,終年49歲。

3、為什麼說狄青比岳飛死得還冤?

一是揹負汙名而死的岳飛,引得天下人的激憤,為了堵住悠悠之口,宋高宗和秦檜還不惜興起株連大獄。縱是如此抹黑加威脅,以大詩人陸游的感嘆說:當岳飛冤死的消息傳來時,整個臨安都是“都人皆涕泣”。甚至還有人將岳飛冤情大量翻印張貼。岳飛冤死二十年後,數萬岳家軍戰士更聯合在鄂州上表,哭求為岳飛伸冤,官兵們各個“哭聲如雷”。岳飛元帥,固然含冤而死,但他一生忠勇,早已銘刻南宋萬民心中。而在這一點上,狄青的遭遇卻更不幸。這位為北宋征戰一生的鐵漢,生命的最後時刻,遭遇的卻是北宋官民們,近乎刻薄無情的對待。自從官居樞密使起,昔日的大宋英雄狄青,就成了被集體敵視的怪胎。

二是為北宋王朝出生入死一輩子的狄青,是因為被懷疑而貶去了陳州,這是個比“莫須有”還荒唐可笑的罪名,來到陳州的狄青,雖每天閉門謝客,但朝中的文臣們依然不放過他,隔三差五就派使者來打探他的情況,說狄青含恨病故,倒不如說是被北宋的“名臣”們集體逼死。真是窩囊又冤枉。

三是狄青在軍隊能征善戰,團結士兵,身先士卒,在京城為官低調做人,兢兢業業,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被懷疑、被貶,沒有勢力背景,找不到內心依靠的狄青,彷彿又回到童年的無依無靠之中。他急火攻心之下,嘴角長出了毒瘡。說是因毒瘡致死,倒不如說是被心病致死,可憐一代名將死的如此憋屈。

可以說,狄青的死是宋朝重文抑武背景下的犧牲品,因為有宋一代,抑武揚文,生怕武將掌兵權篡位,所以平時的樞密使,都是文官出任,武將一旦出任這個職務,必然成為眾矢之的,狄青最終因猜忌懷疑而死,所以說一代名將狄青的抑鬱而終比岳飛死的還冤。





葛大小姐


狄青是死於人言可畏,是憂死;岳飛是死於三法司定罪,是治罪死。二者沒有可比性,因此不能說狄青被冤枉死。

武曲星狄青

狄青為人慎密寡言,治理號令嚴整,賞罰分明,又肯和普通士卒同甘共苦,經常把功勞讓給手下將軍,因此深受士卒和部將的愛戴。

有勇有謀,深受軍士愛戴,這既是狄青能夠成為一代名將的地方,也是狄青被彈劾的關鍵原因。

狄武襄公神道碑文說狄青“生而風骨奇偉,善騎射,少好將帥之節,里閭俠少多從之”,應該算是帥哥一個吧。狄青之所以在戰鬥中披頭散髮、戴銅面具,就是想掩蓋自己帥氣相貌進而增強自己的威勢。

狄青的戰功有二:

1、從1038年西夏李元昊起兵稱帝開始,到1044年李元昊稱臣,持續6年的夏宋戰爭,狄青一直都有參與,前後大小25戰,中箭8次。

2、1052年夏,今越南高諒省廣淵市的儂智高起兵攻佔今廣西南寧市,並順著邕江而下攻佔9個州,最後包圍廣州,自稱大南國仁惠皇帝。狄青調取長期和西夏作戰的西軍南下作戰。在先斬不聽將令而落敗的陳曙等31日,下令休整10天以迷惑、懈怠大南國軍後,急令士卒天亮出發,襲擊奪取崑崙,,又在隨後的歸仁鋪決戰中,擊殺黃師宓、儂建侯、儂志忠等大南國57人,生擒500多人,斬首2200多人,儂智高逃亡大理國,,並在今南寧市北部築京觀。

此戰,狄青俘虜儂智高母親阿儂,和儂智高弟弟和2個兒子。

狄青之死是體制問題

狄青從一介平民,因軍功一步步的提升到樞密使,掌握北宋全國軍隊,本來不算什麼。但狄青得到將軍和士卒的愛戴,加上掌握北宋兵權,這在客觀上已經威脅到皇權。雖然宋仁宗沒有因此表示什麼,但受北宋以文制武傳統的影響,文臣們不會對此視而不見。

樞密使,是唐代宗永泰年間設置的,是一個宦官專任、代表皇帝掌握全國兵權的職位。在朱溫誅殺宦官後,樞密使開始使用士人擔任。朱溫篡位後,樞密使開始由文官擔任。

北宋初年,樞密使正使是功勳高的老將擔任,副使是文臣擔任。但在曹彬之後,樞密使基本上就是文臣擔任。寇準、晏殊、呂夷簡、富弼、韓琦、范仲淹(副使)、歐陽修(副使)、包拯(副使)、司馬光(副使)、童貫、种師道、宇文虛中、李綱、張叔夜、趙鼎、秦檜、韓肖胄、岳飛(副使)、虞允文、賈似道等都擔任過。

狄青可能是曹彬之後以武將身份擔任樞密使的第一人。

在元朝時,樞密使都是由太子兼任。可見樞密使職位的重要性。

雖然狄青是被貶到地方,但被貶在北宋是家常便飯,應該不是狄青之死的主要原因。比如歐陽修就在1063年因為政治鬥爭失敗而主動要求外放。

至於狄青的死因,在狄青墓碑《狄武襄公神道碑》和《東都逸事》都沒有提及,《宋史 狄青傳》記錄是:

“疽發髭,卒。”

狄青的死,讓宋仁宗為此罷朝發哀,贈中書令,諡號武襄。

狄青的死,說不上願望。在北宋,哪個出名的政治人物沒有高低起落的貶官,范仲淹、司馬光、王安石、歐陽修、李綱、秦檜等都有貶官或罷官。狄青不過是被罷免兵權去管理地方事務,算不上很委屈。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歷史上的狄青,其實死的一點都不冤。他的悲劇,實際上是他沒搞懂北宋正常的政治生態規則。沒有搞政治鬥爭的政治智商,卻硬要摻和到高層的政爭之中。換句話說,狄青若是活的明白一點,把自己的姿態擺正,他根本就不會憂懼而死。相比於狄青,岳飛那是真冤!如果說狄青是作死的,那麼岳飛就是冤死的。



先介紹一下狄青這個人。

首先,狄青確實是名將,北宋第一名將,沒有之一。並且狄青是小兵出身,坐到了樞密使的第一人,也沒有之一。

其次,狄青確實是從樞密使的位子上被人趕走的,文彥博也確實說過朝廷不信任他,不信任武將之類的話。但至少在場面上,朝廷給狄青留足了面子:一是雖然被貶,但仍然給他加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宰相銜,二是他的被貶之地僅是離開封不到三百里的陳州府。相比於蘇軾動輒貶數千裡遠,狄青在宋代政治生態中是難得的善罷。

第三,狄青與文臣的關係緊密,並非傳言所說的,狄青遭到文官的嫉妒。事實上,狄青一直是文臣們的合作伙伴。

第四,狄青與宋仁宗的關係一般。他的節操不高,誰更有權勢,誰開價更高,他就立刻會與其結盟,回頭咬舊主。

關於這個第四點,重點要說一下。

第一個對狄青有知遇之恩的,是范仲淹。在范仲淹之後提拔狄青的,是尹洙,而尹洙的後臺是韓琦。狄青作為一個被三個人都提拔過的將領,他對第一個提拔他的范仲淹,是真的不地道。當時韓琦和范仲淹有矛盾,雖然兩人都是君子黨,但是兩人對西夏戰略截然相反,在關於是否築水洛城一事上發生過沖突。於是韓琦授意尹洙讓他對范仲淹的政策進行搗亂。而當時具體負責搗亂的人,就是狄青!

這件事的經過是,尹洙命令狄青抓捕執行范仲淹戰略的劉滬(武將)。而在此之前,宋仁宗為了調和兩派的矛盾,已經派出了欽差去調查此事。結果狄青為了邀功,居然趕在欽差到達之前,就對同是武將出身的劉滬動私行,甚至還打算殺人滅口,毀滅證據。這件事就是著名的水洛城案。

老實說,軍人聽指揮沒錯,范仲淹和尹洙兩位恩主起衝突,狄青挑邊站也沒有問題。但是如果為了往上爬,用卑劣的手段來對付自己的同僚,就不厚道了。尤其是搶在欽差前面殺人的行徑,這與奸臣有什麼區別?



尹洙和狄青這麼整范仲淹,那范仲淹當然要反擊了。於是范仲淹一派鄭戩、餘靖等文臣的強烈抗議,與韓琦一派就如何處理尹洙和狄青的事情全面開戰。最後的結果是,狄青在韓琦一派的力保,以及范仲淹、歐陽修的寬容下,免於死罪。

於是在此之後,狄青改投韓琦門下。結果沒過多久,狄青與韓琦又起了矛盾。

當時宋仁宗派韓琦為帥,欲整頓荒廢的河北禁軍。韓琦一面以狄青為副帥輔佐自己,一面推行雷霆手段治軍,狠治河北禁軍。可是在這個整軍的過程中,狄青居然為他的一個朋友(剋扣軍餉),跑去找韓琦為貪吏開後門。而理由是此人是立有軍功的英雄。

其結果當然是被韓琦駁回,畢竟戰鬥英雄是戰鬥英雄,貪汙犯是貪汙犯。宋仁宗讓韓琦整治軍隊腐敗,而狄青為貪汙犯庇護,任憑說上了天,也不佔理。最搞笑的是,這件事居然在後來還被以北宋代重文輕武的標籤被拿出來反覆的宣傳。



此事之後,不管狄青的官當的有多大。朝野文武對狄青的評價一律是:有能力,但政治智商和節操都是負數!

最後是狄青被趕出京師的背景,也就是所謂的狄青含冤一事。

當時還沒有決定皇儲的宋仁宗病危,各種謠言四起。身處要害位置的狄青由於有多次改換門庭的前科,而且對於部下士兵也偏向縱容,朝野都認為他的政治忠誠度不夠,簡而言之就是不可靠。

於是宋仁宗最後在選定顧命大臣時,把狄青給踢出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韓琦和李璋這一文一武的組合。韓琦不用對說,很可靠。而李璋雖是武將,但他是宋仁宗的表哥。並且李璋在可靠度這方面沒得說,一向是敢於拒絕執政大臣對軍隊事務的干涉,並且在處理軍隊譁變這方面也是雷霆萬鈞,常以高壓手段迅速平息士兵的兵變。而這兩方面,這兩點換成狄青都不太可能做得到。

所以說,狄青被貶。源自他的操守,源自同僚對他的風評。並且說實在話,在北宋當宰執大臣,幾起幾落完全就是家常便飯,不被貶的宰執大臣根本就沒有。人家被貶了之後都能坦然面對,等著朝廷重新起用。怎麼這事到了狄青身上就不行了呢?因此,狄青之死完全就是他自己的問題。

還有,前面也說了,狄青雖然被貶,但他最後還是全身而退。按照宋代的遊戲規則,離開京師,躲過了這個政治風波,復起的機會還是很大的。當時與狄青同批的武將大多陣亡在了鎮戎三敗中。狄青是當時為數不多的選擇,他被複起的希望很大。然而,狄青居然就自己把自己憂懼死了。這能怪誰?



跟狄青比起來,岳飛簡直冤投了!他的功勞就不說了,下面只說岳飛到底冤在哪。

首先,以岳飛的官職等級,按照宋代此前的遊戲規則,無論如何是不會死的。大不了就是流放嶺南,或者直接貶官。比如,宋太宗的樞密副使彌德超就被指控與岳飛同樣的罪名(指斥乘輿),其結果也就是發配瓊州而已。再比如韓世忠,他最後也只是削職罷官而已。岳飛跟這些人比起來,完全就是特殊待遇,被特殊對待了。

其次,岳飛比秦檜年輕,比宋高宗那個陽痿男也小几歲。等秦檜和宋高宗死了(宋高宗太特麼能活了),岳飛還有復出之日,並且肯定是當仁不讓的北伐統帥。

但是誰都沒有想到,宋朝延續了一百多年的遊戲規則(重則流放,輕則貶官),到了岳飛這裡變了!

並且誰都沒有想到,北宋的皇帝已經是夠沒有骨氣了,宋高宗居然比他的老祖宗更特麼的沒有骨氣!



祖宗江山,大好河山不去收復,居然願意給金人當兒皇帝——變態!

兜裡的錢嫌燙手,寧可白送於金,也不願意拿來以充軍用——變態!

二十九歲就陽痿,唯一的兒子也夭折了。心理必然不正常——變態!

三個變態加一起,宋高宗的心態已經是完全不正常了。這麼一個心理不正常的人,這麼一個唯金人馬首是瞻的陽痿男,他會幹出為了諂媚金人,自殺大將的蠢事,也就不足為奇了。而岳飛冤就冤在這裡,他碰上了一個變態,碰上了一個不按常理出牌,不走大宋法律程序就直接殺的宰執大臣的變態皇帝。

所以,狄青是狄青,岳飛是岳飛。兩人根本不一樣。

狄青不是被冤殺,且狄青屢次背叛支持他的文官(歐陽修、范仲淹、韓琦),自己上杆子往漩渦裡湊。最後狄青也是榮罷,以更高的虛職到地方養老,有機會還能復起,宋朝的宰相基本都有這一遭,狄青只是自己想不通,自己把自己嚇死了。


而岳飛是貨真價實的冤殺!他不願意與秦檜同流合汙(迫害韓世忠),遭到了宋高宗和秦檜的敵視。後來又在沒有任何罪名的情況下被逮捕,最後居然又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簡直是冤透了!並且更冤的是,北宋壓根就沒有擅殺宰執的傳統,岳飛是到了兩宋交替的這個時代,恰好碰上了宋高宗這個陽痿死變態,才給他羅織了一個莫須有的死罪。這種冤屈找誰說理去?


Mer86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來看看狄青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狄青,字漢臣,汾河人,北宋名將。狄青出身貧寒,十六歲時,代兄受過從軍。狄青精通騎馬,射箭,寶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朝廷命狄青為延州指使。作戰四年,二十五場戰鬥,中箭八次。

狄青後來攻陷了金湯城,襲取了宥州,殺尚羅等部落,焚燒西夏糧食數萬石,帳篷兩千三百隻,俘虜五千七百人。狄青在敵方要害之地,建橋子谷城,建豐林,招安等城堡。狄青做戰時,常戴面具,披頭散髮,衝進敵陣,西夏軍無人敢擋。

尹洙任經略判官,與狄青談論軍事,十分欣賞狄青,就推薦他給經略使韓琦和范仲淹,對他們說:狄青是良將。

韓琦與范仲淹見了狄青,也認為是個奇才,對他十分看重。范仲淹還教狄青讀《左氏春秋》,跟他說:為將者,如果不知歷史,也只是匹夫之勇。於是狄青,就研讀秦漢以來的兵法,狄青的名氣越來越大。

狄青的臉上留有黑疤,宋仁宗就勸他敷藥除掉這些黑疤,狄青說:陛下從來沒有過問臣的出身,而是根據功勞提拔臣的。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為這些疤痕,讓我一直努力的。升狄青為樞密使,狄青後與孫沔、餘靖平定儂智高之亂。


狄青每當出現時,士卒都很崇拜,諫官彈劾狄青說,他家狗會生角會發光,請求將他調出京城,宋仁宗不同意。

公元1056年,京師發大水,狄青將家搬到相國寺佛殿上,很多人議論紛紛,狄青就被免去樞密使,離京。

公元1057年,狄青嘴生毒瘡,過得不開心,隨後死去,諡號武襄。


歷史簡單說


宋朝曾流行過這樣一個故事:宋仁宗出生之時,大哭不止,一位白髮老人走到跟前,說了八個字,孩子便止住不哭了。這八個字便是“文有文曲,武有武曲”。這個故事很多人可能聽過,文就是包拯,“文”在後世被演繹的相當精彩,開始這“武”卻過得相當憋屈,最終鬱鬱而終。這“武”就是狄青。

狄青,出身很普通,出生於西河一個貧寒的家庭。也許是汾河的水特別好,所以他長的孔武有力,還立下了大志。16歲時,他兄長與鄉人鬥毆,結果鄉人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更嚴重的是他哥哥還跑腿了。狄青充分發揚了自己的義氣,幫哥哥頂了罪,被送到了首都服役,恰在這時,他投了軍隊,只是要在臉上刺字。

雖然往日的形象不再了,但此後的人生卻像開了掛一樣,在軍中實現了人生的逆襲。1038年,30歲的狄青當上了軍區司令員,被任命為延州指揮使,負責一線的戰事。

果然不愧為軍事天才。面對西夏軍,范仲淹等人毫無辦法,狄青一改往昔的戰法,以弱敵強,打起了野戰。為了震懾,他還想到了另一個方法,那就是帶上面具。凶神惡煞般的形象在信鬼神的西夏人面前顯得十分猙獰,見到“面涅將軍”都遠遠躲之。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說估計狄青太帥了,不帶面具無法殺敵。

在與西夏對敵的四年中,大大小小的戰役有25次,威名大震,據說開封人都將他畫成了羅剎的樣子。狄青也不斷得到大咖的賞識,包括范仲淹、韓琦等人。

經過大咖的提攜,狄青的路途更加暢通。一路從刺史、都指揮使等做到了軍委副主席——樞密副使。

做了中央京官的狄青卻不舒服了,因為遠離了軍隊,無法帶兵打仗,憋得慌。終於,到了1053年,機會來了。這一年,儂智高叛亂,官軍戰鬥力卻十分渣,叛軍一下子就佔領了很多城池。宋仁宗決定派遣一些精銳部隊配合當地軍民作戰。

久沒作戰的狄青來了精神,主動請纓。慷慨激昂之後,皇帝已按捺不住,遂任命狄青前去平定叛亂。不愧是名將,在崑崙關大敗叛軍,一場叛亂不久之後就被平定。

得勝歸來,宋仁宗十分高興,加官進爵自然不在話下。於是,又從樞密副使、節度使升為了樞密使。但在此時,卻引起了一些文臣的不滿。諸多流言也加在了他的頭上,狗長角還發光了,就連避水災到相國寺,都被說成是居心不軌。

此時的宋仁宗還是維護著狄青的。文臣們沒辦法只好請出了重量級的人物——歐陽修、文彥博。經過兩人的一番言論,大家都紛紛指責狄青。最後,皇帝只能妥協,將狄青降職,併到陳州任職,雖然還是副國級,但只能擔任市長了。不僅如此,朝廷隔三差五就派來使者,名義是探視,實際上為監視。狄青終於支撐不住了,與1057年鬱鬱而終。狄青到死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為何會落得這樣的結局,仇人是誰都不知道,真的是憋屈到死。

宋朝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只要是武將,都會很慘。所以,狄青的死是死於猜忌,“人主之猜心一動,則文弱之士亦供其忌玩。”,文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一直被壓制的武將呢?狄青之死,是死於制度。


WarOH協虎


宋朝由於趙匡胤確定了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對武將頗多掣肘,形成了“好男不當兵”的群體意識和時代風氣,武將社會地位不高,上升渠道不暢,整個兩宋期間,勇武之風不雄,名將更是乏善可陳。

然而,在那個冷兵器時代,畢竟需要武將保家衛國,因此,在對金戰場上,便湧現了岳飛、韓世忠、劉錡、吳玠等抗金名將,在對遼戰場上,湧現了楊業、李繼隆等名將,而在對西夏的作戰過程中,便出現了赫赫有名的狄青。歐陽修曾說:“兵興以來,所得邊將,惟狄青、種世衡二人。”種世衡是“種家軍”的首創者,而狄青的戰功和名氣,比種世衡有過之而無不及。那麼,這樣一員戰功無數的名將,怎麼會死得比岳飛還冤呢?

狄青最開始本是宋仁宗身邊的侍衛,1039年,因為党項族首領李元昊反叛,稱帝自立,建國號大夏,即西夏,與宋朝兵戎相見,宋仁宗從皇宮侍衛中選拔了一批人充實邊關,其中就有狄青,他被派往宋夏戰爭最前線延州(今延安)。在延州四年,狄青參加二十五次大戰,八次中箭,衝鋒陷陣,每每當前,殺敵無數,勇猛異常,令西夏士兵聞風喪膽,後來,狄青一出現,西夏兵驚呼“天使”來了,作鳥獸散。

當時,守西夏前線的大帥是范仲淹,他很欣賞狄青,還教狄青讀書,學習兵法,為狄青的成長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多年參戰後,狄青以戰功不斷升官,先後任西上門副使、涇原路經略招討副使、彰化軍節度使、樞密副使。樞密副使是朝廷掌管兵權的二號人物,官已經當得很大了。

1053年的時候,狄青又因平定廣西壯族首領儂智高的叛亂有功,被宋仁宗提拔為樞密使,相當於三軍總司令,成為最高軍權掌握者。但就是因為狄青掌握了最高軍權,犯了大忌。宋朝很怕武將亂國,對武將掌樞密使大權尤其忌諱,建國以來,除了開國功臣曹彬任過樞密使外,其他似乎沒有幾個武將出任過樞密使,所以,狄青自任樞密使開始,就成了文官們攻擊的對象。

首先是謠言四起。在京城汴京,到了夜裡就要熄燈,有天夜裡,狄青在家裡設壇夜祭,第二天就謠言滿天飛,有人說狄青家夜有怪光,還說當年唐朝叛將朱溫居午溝時,家裡就常常夜出怪光,這無疑是造謠說狄青會叛亂。

當時,文彥博任宰相,多次勸說宋仁宗免狄青的職務,宋仁宗說:“狄青是忠臣。”文彥博反問:“太祖難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一句話擊中宋仁宗軟肋,於是,狄青被罷去了樞密使一職,貶官陳州。

然而,這還沒完,狄青貶到外地後,朝廷還不放心,每月兩次派人前來問訊,表面是問訊,實際是監視。狄青本來就憂懼,而這樣就更是惶惶不可終日了,到陳州第二年就發疽而死。如果說岳飛是殺死的,那麼狄青則是嚇死的。


帝國的臉譜


狄青與宋仁宗的關係一直還算君臣相得,尤其是狄青戰功赫赫,一直不顧及形象地保留著從軍時被刻在臉上的字以激勵將士,宋仁宗很是感動,也對他的忠誠表示肯定。但是北宋個重文輕武的朝代,一些文臣諫官對於狄青所受到的恩寵很是嫉妒,他們一方面擔心深受將士愛戴的狄青重演陳橋兵變,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們受不了一個出身行伍的粗莽武夫地位高於他們。無形中這些文臣諫臣開始了對他的打壓。曾有一個諫官,說狄青家的狗長出了犄角,而且還冒光,要知道趙匡胤出生時就冒著光,紅光滿室。可見,諫臣們的別有用心。但是此時的宋仁宗並沒有理會這些大臣。然而沒過兩年,由於汴梁發大水,狄青一家為了避難躲進了相國寺,借住在了相國寺。相國寺是皇室家廟,哪能讓大臣一家隨便住進來,於是那些文臣抓住時機,又開始了一輪彈劾。這些普通大臣說說也就罷了,但是文壇領袖歐陽修也參了他一本,歐陽修說道,一個武將既有兵權,還深得士兵愛戴,這簡直臺可怕,這不就是當時的宋太祖嗎?他還給宋仁宗提出建議,讓皇帝奪去狄青的兵權,只讓他做個地方官就可以了,以絕後患。

病中的宋仁宗一方面經不住這些文臣的不斷上奏,一方面自己病重身體弱,很是擔心王權旁落。宋仁宗妥協,狄青被免去樞密使職務,被調離京城出任陳州知府。不明不白的狄青離開了他所忠於的朝廷,離開了他揮灑熱血的軍隊,憤懣而又抑鬱地度日,再也沒有了馳騁沙場的豪情與榮光。嘉佑二年,狄青因生毒瘡,離開了人世。說他死的冤,但是並不準確,因為是得病而死,並且宋仁宗也沒有真正的否定他,但是最終抑鬱而終,壯志未酬,也確實可惜,要怪只能怪當時的時代,重文輕武,勞苦功高招人妒。


國家人文歷史


狄青為什麼死的冤,還不是宋朝的文臣們太傲嬌唄。

狄青是北宋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戰神一樣的大將。狄青出身普通士兵,但是因為為宋朝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樞密使,成為全國武裝力量統帥。

偏偏宋朝是一個崇文抑武的時代。

宋太祖趙匡胤死的時候,要求後世子孫不能殺文臣。結果,文臣們被寵上了天。皇帝都得看文臣的臉色行事了。

看著狄青這樣行伍出身的人出將入相,不知道是歷史上武人跋扈的舊事刺激了呢,還是文人妒忌的小心理發作。反正,文臣們怎麼看狄青怎麼不順眼。都嚷嚷著說狄青要造反。

理由嘛,很簡單。誰叫狄青軍事才能那麼大,在軍中威望那麼高,現在又是全國武裝力量統帥。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其實,狄青雖然權大位高,但卻是個老實巴交的人。從來沒動過當皇帝的年頭。

可是,文人們就是不放過他。文人們給皇帝納諫,造謠言誹謗他。搞的天下人都覺得狄青不造反都不好意思。

文壇領袖歐陽修給皇帝納諫說:“狄青出身行伍,執掌樞密,任職三四年間確實也沒有什麼過失,但是武人掌握國家機密又熟悉軍情,豈是國家的福氣?所以,希望陛下能夠放狄青任外職,到某個州里去任職。這既是為了保全他,也是為國家消除尚未萌芽的禍患。”

宰相兼文學家文彥博也建議狄青離開京城。

仁宗皇帝很不服氣說:“狄青是個忠臣!”

文彥博神秘一笑,反問道:“太祖不是周世宗的忠臣麼?”

這一招簡直太好使了,仁宗當即默然不語。


後來,狄青被貶為地方官。在外地,狄青就是在這種猜疑下,鬱悶而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