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洪武年間明朝擁很強的騎兵部隊?

你何必說謊何必那麼虛偽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大將軍徐達率領北伐明軍包圍元大都,而元順帝早在數日前即倉皇逃往元上都開原,大都不攻自破,標誌著統治全國範圍的元帝國宣告終結。然而,北逃的元政權仍然佔據著長城以北的遼闊疆域,並且尚有完整的行政官僚體系和數量龐大的騎兵。正如清人谷應泰所言:“控弦之士,不下百萬眾也!”以元順帝、擴廓帖木兒為領導核心的北元政權,妄圖收復被明軍佔領的元朝故土,給成立伊始的明帝國造成了嚴重的邊防壓力。

為了肅清北元殘餘勢力,明太祖朱元璋發動了八次“清沙漠”戰爭。洪武三年(1370年),明將徐達兵分兩路北伐,皆大獲成功,使北元在近塞的勢力基本得到肅清,擴廓帖木兒敗逃和林(今蒙古國烏蘭巴托西南)。僅過兩年,朱元璋又發動北伐,史稱“嶺北之戰”。15萬明軍從雁門關、居庸關、金蘭三路進攻北元,結果中路軍徐達輕敵冒進,在和林中了擴廓帖木兒的埋伏,慘敗而歸;東路軍李文忠在今圖拉河及克魯倫河一帶,與北元蠻子哈剌章展開激戰,終使元軍敗卻,雖然明軍俘獲人馬以萬計,但“殺傷相當”,只能算個平手;徵西將軍馮勝獨得全功,他率領明軍攻陷北元甘肅行省,打通了西域的門戶。此次北伐,特別是嶺北慘敗具有深遠意義。在此之前,朱元璋欲趁北伐一路高歌猛進之威,一舉徹底消滅北元,直接統轄漠北。但自北伐失敗以後,明軍元氣大傷,讓朱元璋認識到北元的實力尚存,不可能一勞永逸解決問題。朱元璋遂放棄一下子收復故元所有疆土的設想,轉變為由近塞設立衛所向蒙古草原慢慢蠶食。

不過,這一戰略終究還是要以強大的武力為後盾。經過10年的休養生息,朱元璋從洪武十三年(1380年)開始,發動了3次北伐,肅清北元在遼東、亦集乃、賀蘭山一帶的勢力,使明帝國的疆域向漠南推進了數百公里。

可儘管如此,明軍依然沒有給北元致命一擊,這令朱元璋頗為不滿。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動用15萬軍隊,命藍玉為徵虜大將軍,唐勝宗、郭英為副將。為了表示徹底消滅北元的決心,朱元璋特諭北伐將士“肅清沙漠,在此一舉。”

明軍由大寧至慶州時,得知北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今中蒙邊界貝爾湖)後,率大軍星夜兼程,直搗其營。由於當時是大雪天,北元方面認為明軍有巨大的後勤和惡劣的天氣雙重壓力必不敢深入,遂不設防。結果,明軍從風雪中襲擊了北元汗帳,北元太尉蠻子倉促應戰,卻被明軍殲敵數千人,其部眾全部投降。脫古思帖木兒攜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等向北遁去,藍玉親率精銳騎兵追擊千餘里,北元遭到了自1368年以來最大的打擊:

獲其次子地保奴等六十四人及故元太子必裡禿妃並公主五十九人。其詹事院同知脫因帖木兒將逃,失馬,竄伏深草間,擒之。又追,獲吳王朵兒只、代王達裡麻、平章八蘭二千九百九十四人。軍士男女七萬七千三十七人,得寶璽圖書牌面一百四十九、宣敕照會三千三百九十道、金幣一、銀印三、馬四萬七千匹,駝四千八百四頭,牛羊一十萬二千四百五十二頭,車三千餘輛。

在捕魚兒海之戰,是明帝國與北元的終極決戰。經此一役。北元至少損失十萬人以上,而從史料來看,明軍損失微乎其微,是一場全勝。明軍雖沒能活捉北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但使北元遭到了空前毀滅的打擊。從此,完整的北元皇室及官僚系統不復存在,北元政權又回到了成吉思汗以前遊牧組織的部落生活狀態。

朱元璋麾下的明朝軍隊重步兵是非常優秀的,與曾經缺乏主動性戰術較為消極的宋朝重步兵不同,14世紀末的明朝重步兵非常具備高昂的士氣以及主動攻擊精神,更依賴於肉搏衝擊與防禦而非宋朝步兵的弓弩射擊。根據《太祖實錄》與《國初事蹟》,明軍步兵非常重視“長槍軍”的使用與訓練,“持槍角勝負,勝者始得升擢”。

在明早期步兵的組合陣型中,“一百戶,銃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100名士兵中長槍步兵佔到了40%,此外還有10%的火銃手。他們在內地戰場上面對蒙古騎兵屢屢得勝。1367年,明軍名將傅友德多次用步兵擊敗蒙古騎兵的攻擊。明初近戰步兵得到了良好的聲譽,“淮北勁卒,雖燕趙精騎不及也。”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對抗蒙古的重裝騎兵,明軍發展出了一種被稱為“手銃”的單兵重型火門槍。根據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涼城縣南部明代長城遺址內出土的洪武五年(1372)銅手銃;1971年內蒙古托克縣出土洪武十年(1377)銃;1971年內蒙古托克托縣出土洪武十二年(1379)銃等的統計,洪武年銅火銃長度一般在32—45釐米之間,口徑在2—3釐米之間,鐵製彈丸(值得注意,使用鐵製彈丸而不是鉛製彈丸,說明火銃更重視穿甲能力)直徑也在2—3釐米之間,重33—110克之間。同時,明初火銃已經開始考慮火器氣密性的問題,使用“合口鐵彈丸”。另外,根據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縣出土的20餘枚球形鐵殼地雷裡的殘留顆粒狀黑火藥,說明洪武年間明軍已經開始使用顆粒化火藥。這種武器給予了明軍步兵很強的對抗蒙古重裝騎兵的能力。

明初騎兵,由於可以得到自己優秀的近戰步兵的增援,往往也非常主動。在公元1380年的蔡家莊之戰,甚至40名騎兵也對1000名蒙古騎兵發起攻擊,正是對自己陣後步兵素質的信心。雖然這40名騎兵遭到了較大的損失,但明軍重步兵竟然高速移動,包抄蒙古軍後方,並且兩面夾擊,大勝蒙古騎兵並殺死了他們的統帥。雖然對具體的陣型沒有記載,但這種擁有高速機動能力,並且嚴密到令對方騎兵無法尋找其被衝擊的破綻,並且富有攻擊性,非常重視“以進退熟練為試中”的步伐協調。歐洲15世紀末逐步崛起的專業化長槍方陣步兵,與明初陣列重裝步兵其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西班牙方陣也是長槍兵為核心,劍盾軍為輔,同時配合火槍。

明初的重裝騎兵呈現一種雙重騎兵的屬性。騎兵裝備有4~5米的長槍、90~120斤拉力的硬弓,副武器有腰刀,此外還有盾牌來護身。明軍騎兵的盔甲主要繼承蒙元形制,大多是鐵札甲,種類繁多。頭盔有水磨頭盔、水磨鎖子護項頭盔;盔甲有紅漆齊腰甲、水磨齊腰鋼甲、水磨柳葉鋼甲、水銀摩挲長身甲。戰馬也都披著金屬製的鑌鐵赤馬甲,這就是中國傳統的“具裝甲騎”。另外,蒙古時代引入的鎖子甲現在可以在中原大量生產了,另一種同期在歐洲與中亞也開始盛行的“鐵甲衣”也被明朝重騎兵使用。

然而,由於“絲綢之路”在幾個世紀前就已經衰敗,明軍又一直與蒙古交戰,明朝的馬匹很難得到來自中亞優良馬種的補充,而且成功的馬政持續時間也很短,使得其馬匹數量與質量都不令人滿意。這在日後也嚴重製約了明軍重騎兵的發展。

不過,早期明朝對於養馬業與騎兵的重視還是得到了一定的效果。騎兵的數量在建設下得到了充分的增長,“騎兵或三萬或二萬,常兼數萬步卒。”久經沙場的明初騎兵與步兵一樣,也是士氣高昂富有主動性,“而五將鹹聽一將之令往來折衝以摧賊陣”。


從14世紀末-15世紀初世界範圍比較,明軍擁有較同時代歐洲甚至奧斯曼土耳其(耶尼色裡親兵也還於初級階段)更強的專業化近戰步兵,並大量裝備重型火門槍(火銃)作為單兵遠射武器;同時裝備了大量重型火炮(洪武大炮);擁有可靠的、富有攻擊精神的雙重功能重裝騎兵(馬匹數量和質量是短板)。可以說,當時的明軍在整個世界上算得上最強大的陸軍之一。


冷兵器研究所


想多了,明朝初期可是十分缺馬的,朱元璋幾次北伐漠北之時,全國馬也不過十萬匹,甚至為此一度花大力氣,用鐵鍋去琉球換取馬匹,可見明初缺馬之嚴重。

而明初也沒有完全壓制蒙古,還多次有北伐的明軍全軍覆沒的案例,但是總體來說,在蒙古分裂前,北元一直是半死不活的狀態,因為忽必烈以後漠北草原經濟空心化,直白的說就是沒有產出,只能通過商路吸血,或者是通過內地財政支持來維持。而元惠宗妥歡跑到漠北後,失去了商路和內地輸血的漠北草原無法供養追隨妥歡跑到漠北的官兵人口,所以北元不僅無法像妥歡所說的那樣“皇恩無處不召回”,同時還點燃了蒙古分裂的導火索。

再者,明初步兵有大量長矛手的編制,訓練有素的長矛手結成方陣,再配合弓箭、火門槍等兵器,同時還有歸順明朝的蒙古騎兵作為輔助,所以明初步兵可以從容的面對蒙古騎兵的攻擊。不過老話說得好,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明朝的武裝力量,正是在朱元璋手裡達到巔峰,也在朱元璋手裡開始衰落。朱元璋一手創立的衛所制度,把士兵馴化成國家農奴,他們既要服兵役也要負擔國家派下的沉重的田賦。同時,他們經常還要被當做免費勞動力,被拉去給明朝的皇親國戚們修園子,而且他們的土地也要被軍官侵佔,軍餉也因喝兵血這一優良傳統時常被剋扣、拖欠,這就使得軍士們愈發赤貧,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逃亡,成為帝國戶籍制度下不被承認的黑戶。即便是沒有逃亡的軍士,也因為繁重的勞役以及不足額的軍餉而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這種叫花子般的軍隊還有什麼戰鬥力可言?

而明朝武裝力量的衰落,在靖難之役的時候就顯現了出來,朱棣僅僅憑藉其收容的蒙古騎兵嚮明朝政府軍發起衝鋒,就可以擊潰平叛的明軍。到了土木堡之戰,這一衰落就徹底凸顯了出來,二十多萬明軍被只有五、六萬軍隊的也先太師刷出了一個史詩般的土木堡大捷,不過也先也僅僅是矮子裡拔大個,他沒有能力攻克設防嚴密的城市,所以做好人只能把失去利用價值的明英宗放了回去,不過明英宗也留下了天子叫國門的美談。

另外,我們可以從明軍的裝備來看明軍的衰落。明初的軍事體系中,長矛手和弓箭手佔有很高的比例,但是弓箭手越往後比例越低。大體上因為弓箭訓練週期較長,對軍士的力量也有很大的要求,因此明軍把射程近但是訓練容易、便於操作的弩給拿了出來,用來裝備越來越弱的明軍。

所以,朱元璋的設想是美好的,但是現實確實骨感的,只不過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沒有看到他導致明朝武裝力量衰落罷了。


北洋海軍炮手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要搞清這個問題就必須先了解組建騎兵的2個條件:

優質戰馬源和懂得騎兵作戰的大將,而這2個條件對於明初的朱元璋集團來說都不是問題。

先說戰馬源。這就要歸功於元朝時期的馬政了,元朝靠騎兵起家,軍隊也是騎兵為主,所以對戰馬重視不下於我們現代對鋼鐵的重視,甚至出現了一些蒙古大臣叫囂著將所有漢人都變成馬奴,田地變成牧場。元史就有這樣的記載:“蒙古軍取民田牧,久不歸”;“闊端赤牧養馬駝,歲有常法,分佈郡縣,各有常數"。

所以像山東平原、江淮平原等就建立了超大型的牧馬場。而朱元璋的老家附近就有一個官辦馬場,叫“廬州馬場”(這個馬場到建文年間還在),所以到了元末群雄並起的時候,這個馬場就自然而然地被朱元璋集團佔領了。隨著明軍的勢力越來越大,獲得的馬場也越來越多。既然戰馬有了,牧馬人又是天然的騎兵兵源,就看騎兵訓練了。

再說懂得騎兵作戰的大將,朱元璋也可以說是得天獨厚,最早身邊就有2個玩騎戰的高手:

徐達和常遇春,這可能跟江淮平原各種官辦、私人馬場多有關吧,畢竟只有戰馬,才能接觸到騎兵訓練。這兩位我就不多說了,他們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騎兵戰帥才和將才,再加上得益於元朝統治者和勳貴對騎兵的重視,不少漢人也懂得騎兵訓練和作戰,只是得不到統兵,如後來的馮勝。隨著朱元璋集團的突顯和擴大,各種騎兵戰優秀將領也在迅速成長,如藍玉、朱棣等,構成了明軍強大騎兵部隊。

最後不得不提一句,即使明初的騎兵很強大,但還是沒發用單純的騎兵與蒙古軍隊抗衡,所以,在這裡就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軍事才能了,他建立的是“步騎協同”“車騎並重”的軍隊,這就讓蒙古人沒發玩了。


三多學歷史


我認為和當時蒙古人統治有關,當時,蒙古人把很多耕地都強徵改成了牧場,有牧場當然就得養馬了,結果蒙古人打敗了,許多戰馬當然留給了明軍。加上蒙古人瞧不起讀書人,當時民風肯定尚騎射,兵員素質與明末自是不可嗯日而語!


夢想流浪的星


元軍的核心力量應該就是騎兵部隊,雖然強大的火器部隊是剋制騎兵的重要力量,但當時的火器還相對原始,無法獨當一面,朱元璋要爭奪天下就必須有一支能與元騎兵及其他爭霸勢力抗衡的騎兵。除了自己訓練,其重要的騎兵部隊來源應該還包括招納收編蒙古及其他民族騎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