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健康科普堂|高血脂是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險因素

健康科普堂|高血脂是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險因素

近30年來,中國人群的血脂水平逐步升高,血脂異常患病率明顯增加,2012年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成人的血脂異常總體患病率高達40.40%,目前我國約每5個成人中有1人患心血管病,全國心血管病患者達2.9億,而且患病率處於持續上升階段。

血脂主要成份是甘油三酯和膽固醇,膽固醇是人體必需的,但膽固醇過量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會造成冠狀動脈、供應大腦的血管以及外周血管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瀋陽市健康教育專家、市紅十字會醫院心血管一科主任王文宏為此提醒市民朋友,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為特點的高血脂是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險因素。

壞膽固醇的危害

臨床血脂檢查通常有四項:

1總膽固醇

2甘油三酯

3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4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壞膽固醇”,是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重要致病因素。

血脂異常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如果脂質代謝紊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多,脂類物質在血管壁內膜沉積,逐漸形成小“斑塊”,醫學上稱為“動脈粥樣硬化”,這些斑塊增多增大,逐漸堵塞血管,至使血管管腔狹窄,血液流通不暢,如果重要器官動脈供血不足,就會導致嚴重後果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腦梗塞和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等疾病,甚至危及生命。血脂異常尤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壞膽固醇”增高是關鍵因素,我們要控制“壞膽固醇”。當“壞膽固醇”水平下降時,可以穩定、延緩或消退動脈粥樣硬化,並能顯著減少動脈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致殘率及死亡率。

健康科普堂|高血脂是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險因素

防治措施

血脂異常與飲食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飲食治療和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異常防治的基礎措施。無論是否選擇藥物,都必須堅持控制飲食和改善生活方式。

一、合理的膳食結構

控制動物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量,儘量不吃或少吃動物內臟,脂肪攝入應優先選擇富含µ-3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魚,魚油,植物油等,要多吃水果和蔬菜,碳水化合物要適量,攝入以穀類、薯類、全穀物為主,食入高纖維膳食,並低糖低鹽,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健康成年人每日鹽的攝入量上限由以前的6克降為5克,也就是再少吃一克鹽。

健康科普堂|高血脂是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險因素

二、適量運動、控制體重

肥胖是血脂代謝異常危險因素,調整膳食結構,增加身體活動。如果不能合理運動,必將導致脂肪在體內的堆積。建議每週5-7天,每次30分鐘中等強度的代謝運動,控制體重。

三、戒菸、限酒 

喝酒過量也是誘發高血脂的主要因素之一,這會極易造成熱能過剩而導致肥胖,同時酒精在體內可轉變為乙酸,乙酸使得遊離脂肪酸的氧化減慢,脂肪酸在肝內合成為甘油三酯,而且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分泌也增多。所以,長期大量飲酒,就會出現嚴重的高脂血症。

健康科普堂|高血脂是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險因素

應完全戒菸和有效避免吸入二手菸,還要注意生活方式要有規律性,要適當的參加文娛活動,並要保持良好的心態。

四、定期體檢

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者及其高危人群應每3-6月檢測一次血脂,40歲以上男性和絕經後女性每年檢測一次血脂,20-40歲成年人至少每5年檢測一次血脂。

控制目標

1、臨床上凡有急性冠脈綜合症、心肌梗死、心臟植入支架、腦梗死、下肢動脈閉塞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就是“壞膽固醇”應低於1.8mmol/L。

2、 對於低、中危人群“壞膽固醇”應低於3.4 mmol/L。

藥物調脂

調脂治療最根本的目的是預防延緩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腦卒中等疾病的發生。當通過合理調整飲食結構、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加強體育鍛煉後,仍不能使血脂降至理想水平時,就應服用藥物治療,高脂血症需要長期監測。

他汀類藥物是降膽固醇的常用藥,能顯著降低心血管事件。他汀類藥物是血脂異常藥物治療的基石,目前臨床常用藥物有阿託伐他汀,氟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辛伐他汀等,許多中藥也具有降血脂作用如血脂康等。對於他汀降脂不達標或者有副作用的,可考慮應用或聯合依折麥布等。

本期專家

王文宏,瀋陽市紅十字會醫院心血管一科主任,主任醫師,中國心臟聯盟心血管疾病預防與康復學會遼寧分聯盟委員,遼寧省細胞生物學會老年綜合徵全科醫學專業委員會理事,瀋陽市健康教育講師團成員。從事心血管內科工作23年,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治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併發症,原發及繼發高血壓,頑固性心衰,惡性心律失常,心肌炎及心肌病,以及冠脈介入等。

健康科普堂|高血脂是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險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