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當今世界為什麼沒有核動力戰機?

來神之腿


之前據說美國還真研究過這種核動力飛機,後來放棄了這個計劃。原因大概有這麼 幾種:

一是技術難度。核動力航母和潛艇靠的都是核反應堆,核反應堆這種東西大啊,航母和潛艇還能承受,飛機可就難了,帶著一個反應堆,飛起來都是問題啊!

二是風險大。飛機一旦墜毀了,或者被擊落了,這要造成了核洩漏可是難以收拾的事情。

三是沒需要了。最初想造核動力飛機是想讓飛機在天上一直飛啊飛,反正核動力也不怕燃料不夠用了,跟核潛艇輕易不出水一樣,核動力飛機也是輕易不降落。哪裡有需要了直接飛過去就轟炸一番,或者說常年執行偵查任務之類的。後來呢,有了導彈,有了衛星,之前想用核動力飛機乾的事情導彈和衛星都能幹了,完全沒有必要再開發這個東西了。


核之力


曾經有,美蘇都曾嘗試過核動力飛機。現在沒有了,主要是核輻射對機組成員影響太大,而且洲際導彈日益成熟,弊大於利。1955年美國康維爾NB-36H便成功首飛,這是一架實驗飛機所攜帶的核反應堆。1961年5月蘇聯就升空了實驗性核動力轟炸機圖-119,也被稱為圖-95LAL,就是在圖-95戰略轟炸機基礎上改裝而成,主要用來實驗核反應堆的輻射和安全性。其核反應堆在彈艙位置,飛行時使用常規動力。

圖、天空中的核反應堆,想想都讓人不寒而慄

1950~60年代,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以蘇聯為首的前蘇聯展開了明裡暗裡的軍備競賽。美國和蘇聯的核競賽也從過去的原子彈等核武器上升至各種熱核武器和其運載平臺的全面較量,而核動力飛機則是在這種大背景下誕生的。

早在1946年,美國陸軍航空兵就開始探索飛機核推進系統。1951年,該項目由聯合原子能委員會(AEC)和美國空軍負責。康維爾設計飛機中,機組成員和電子設備被安裝在巨大的鉛保護空間中,最小的窗戶也有25~30釐米的鉛玻璃保護。飛機的動力系統是1兆瓦的風冷式反應堆,重大16噸!它被懸掛在中間炸彈艙的吊鉤中。機組成員雖然不會受到核輻射,但如果發生事故仍有核洩漏的潛在危險。在1955年9月至1957年3月,NB-36H進行了47次測試,累計215小時飛行時間。1957年,NB-36H試飛結束後在卡斯韋爾退役並報廢。

1955年8月,蘇聯也開始了圖-119核動力飛機項目, 圖波列夫承擔了研發製造任務。圖-119的核反應堆放置在飛機的炸彈艙,它除了核反應堆還搭載四具庫茲涅佐夫 NK-12M 渦槳發動機。圖-199同樣擁有厚重的防護措施,密封隔離門由重金屬鉛、橡膠等複合材料製成,對反應堆的核輻射有很好的屏蔽作用。圖-119也被譽為“永不疲倦的燕子”。總體來看,圖-119的設計是成功的,但是未能有效解決小型核反應堆的核反應控制、散熱和核輻射等問題。1969年,唯一的一架圖-119也被停飛閒置。


航空之家


因為,太喪心病狂了。


最早的核動力飛機研究是,美國在1946年就開始搞的X-6/NB-36H,1955年開始試飛,共試飛了47次。


NB-36H,注意垂尾上的核輻射標誌


但是,要注意的是,NB-36H並非是架核動力飛機,其只是將彈藥艙進行改裝,安放了個核反應堆進行試驗,使用的依舊是常規動力作為飛行動力。


同樣,蘇聯人也進行了研究,他們同樣是在其最大的轟炸機圖-95上進行改裝,帶了個核反應堆進行試飛,同樣,使用的依舊是常規動力。

前蘇聯的核動力試驗機圖-95LAL


這兩個試驗機都是為核動力飛機的下一步,也是最主要的一步,核動力發動機做準備。但是,這個核動力發動機非常之喪心病狂!因為,是一種開式核反應堆--噴氣發動機,空氣直接進入核反應堆,加熱膨脹後驅動渦輪發動機排出,也就是說,這種發動機一邊飛,一邊往外面噴出大量的放射性元素!


NB-36H計劃搭載的P-1核動力-噴氣發動機模型。

蘇聯計劃的兩種開式循環核動力發動機。


這種飛機要是出現的話,只能說這個地球已經到了廢土時期了,幸好,洲際彈道導彈的出現,讓兩個超級大國意識到,沒必要搞這種喪心病狂的玩意就可以往對方頭上扔核武器,所以後續都取消了。


不過,到了80年代,蘇聯科學家們可以製造最先進的小型化的核動力平臺後,他們腦洞大開,設想一種新型的閉式巡航的渦噴核動力發動機。


核反應堆不與外界空氣直接接觸,避免核洩漏可能,從技術角度,甚至可以實現無限巡航。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蘇聯解體了。。。。。


當然,現在搞這種思路也是可以搞,只是,如何讓老百姓接受,要是不小心墜機,就等於一顆小型核彈爆炸的場景發生。。。。。


五嶽掩赤城


當今世界沒有核動力飛機最大原因原因是一當然是不安全啦。加入飛機揹著一個核反應堆滿天飛。萬一墜機,這不就是給自己家制造核洩漏事故嗎~想想三里島,切爾諾貝利。簡直是達摩克里斯之劍啊喂~

其次核反應堆老大一個,厚厚的重金屬包裹核燃料屏蔽輻射的大箱子,不重嗎?飛機本來載重也不大。百來噸的反應堆裝在飛機上,對飛機載重能力壓榨太大了~機場地勤面對經常要保養的一堆反應堆,估計當初打死都不會幹這一行。

其實當初美蘇還真就搞過核動力飛機~冷戰初期美蘇不是要搞三位一體核威懾嘛~ 海陸的核武器還能常年備戰,但天上總不能一直飄著吧~ 所以美蘇就不約而同的想開發核動力轟炸機,無限續航時間。讓飛行員在空中一飛一禮拜,吃飯睡覺拉屎撒尿都在空中。(飛行員:我去年買了個表),比如1952年美國人在B36和平締造者轟炸機上試驗核動力飛機的可行性

老毛子自然跟上

1961年圖波列夫老爺子把自己家圖95“熊”上也加裝了核反應堆,於是有了圖119

老毛子從1961年實驗到1969年。後來因為安全問題以及彈道導彈技術的發展,美蘇雙雙將核動力飛機項目下馬了。而美蘇從來都沒完全讓核動力作為飛機動力,只是類似於混動來檢測各項核反應堆的數據。七十年代到現在,快五十年了再也沒有一家攜帶核反應堆的飛機上天了`


瘋狗的輕武


續航能力對戰機來說的確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可以明顯而有效的擴大其作戰半徑。冷戰時期,美蘇兩國也曾認真的考慮過核動力戰機,主要想解決轟炸機長途奔襲執行任務時的動能問題。

比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空軍X-6戰機項目。旨在以B-36轟炸機為基礎,安裝一臺通用電氣P-1小型核反應堆,用來帶動4臺通用電氣J47渦輪噴氣發動機運轉,從而為戰機提供動力。即,B-36核動力轟炸機(下圖)。

據資料顯示,此項目還進行過一系列的小規模飛行試驗(據說超過了40次)。

與此同時,蘇聯克格勃獲悉了美國的X-6戰機項目,一時間急壞了,也趕緊不管不顧的開始了蘇聯版的核動力戰略轟炸機研製計劃——圖-119核動力轟炸機項目。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沒多久,作戰效率高,射程遠洲際彈道導彈也被同時研發出來了。畢竟,無論是核動力轟炸機,還是洲際彈道導彈,都是要搞核威懾,跟費大勁長途奔襲執行的任務核動力轟炸機相比,顯然搭載核彈頭的精確制導武器更具優勢。更重要的是,技術上看,核動力轟炸機的研發和操作、實現的難度,也遠大於彈道導彈。

眾所周知,戰機在設計階段,每個部件都是要精確到克的。因此,飛機的設計初衷都是儘可能的大幅度減少冗餘結構,以降低機身重量,保持戰機的機動性,否則,太笨重的飛機,一旦被對方發現,往往會成了敵人的“活靶子”。

而核動力轟炸機在設計中,出於防輻射考慮,照當時的規劃,“反應堆—噴氣發動機”式的動力裝置準備安裝在飛機的後彈艙中。防護部分包括:包圍反應堆的大型水箱,其中水同時到屏蔽和反應堆核心慢化劑的作用;座艙後方的圓形防護罩。為此,轟炸機的駕駛艙加裝了厚厚的鉛板抵,用來擋核輻射,這導致機身非常沉重。而且,即便如此防護,對機艙內的輻射值還是不怎麼樂觀。

當然,更沉重的還不止這個,核反應堆的體積不小,飛機上騰不出那麼大的地方。此外,即使有能夠搭載核反應堆的超大飛機,還得解決反應堆的冷卻問題。核反應堆產生熱量,必須迅速冷卻或者散去,否則極易發生反應堆爆炸等惡性事故(比如現在大家熱議的切爾諾貝利事故)。

實驗試飛階段距離短,還沒有這層安全隱患;如果一旦真擴大作戰半徑,核反應堆的冷卻是絕對繞不開的大問題。

對比其他作戰平臺,諸如航母、各類艦船和潛艇,它們都有相對足夠的空間,來裝備龐大複雜的冷卻系統;而對於飛機來說,一方面空間有限,另一方面,作為飛行器,也無法有效接通水源,難以持續進行反應堆冷卻。

還有就是安全方面的威脅,核汙染和擴散性和持續性都是毀滅性的,一旦出現問題,既不好收拾,也難以交代。

客觀看,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他們的實驗範圍和航程都非常有限,離實現長途奔襲的遠程轟炸任務的程度還差得遠。此外,全套核動力及冷卻設施也無法小型化到能裝進飛機,其他方面,諸如對於飛機的材料、結構、氣動外形和動力裝置而言,也都滿足不了實戰需求。

因此,飛機+核動力的項目與生俱來的巨大危險性和技術上的挑戰,讓它僅僅在實驗中曇花一現。於是,洲際彈道導彈及時代替了所謂的核動力轟炸機,開始肩負起了遠程打擊的任務。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堅持不懈創作的人”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在這個世界裡面的確是一切都是“核”的好,甚至還有著名的核子可樂。

哈哈是不是扯遠了?


首先說,核能的好處是什麼?長時間的大量能量供給。然而——目前利用核材料的方法僅僅是通過核反應所放射出的熱量轉換為動能這一種形式。

雖然今年俄羅斯製造出來了核巡航導彈發動機可以發射無限續航能力的核動力發動機

的確是可以使導彈飛行幾天幾夜。


然而人能在飛機上熬多久呢?之前回答了一個問題——《飛行員在飛行過程中如何解決生理問題》吃喝拉撒都得在飛機上解決,那麼一個人很難在飛機上呆足48小時的。如果僅僅是在飛機上呆很短的時間,那麼核動力也就沒有意義了。


之前美國和蘇聯也並不是沒有構想過核動力飛機

例如上圖的NB-36H轟炸機也就是一架和核力的驗證機,但再久續航能力的飛機也會敗於人類自身續航能力不足的弱點,所以就沒有沿著這條科技樹走下去。


如果核能飛行器會出現的話,也一定是這樣的——

提供完備生活設施的空天母艦。別的不說,這貨可以有廚房和廁所啊!人可以在上面生活很久也就不旺核動力的長久續航能力了。

否則一切都是空談,畢竟下面這玩意只能裝尿很難裝屎啊。


軍武數據庫


核燃料的特性決定了核動力的用途,因為核動力不適合用到飛機上。

核燃料是通過減速劑的控制,讓核燃料逐步在堆芯內碰撞反應,碰撞反應後產生熱量,熱量燒水,水蒸汽帶動輪機,輪機傳動,最後使用動能。可以想象一下,這一套下來要多複雜核龐大的系統。

航空燃油轉換動能就比較簡單,燃油廢氣可以排放到空中,所以轉換方式就簡單了。

通俗的講,航空發動機是一個管子,裡面有各種風扇,風扇按照需要佈置。

工作原理~前風扇是進氣+遮擋保護+增壓的綜合風扇。當然進氣和增壓也可以理解為一個用途。冷空氣通過前風扇就開始加溫,加溫是通過噴嘴霧化燃油的燃燒溫度實現。熱脹冷縮的原理,進入的空氣受熱膨脹,壓力變大(空氣體積變大),這個叫進氣溫度、前渦輪溫度等等。

前風扇的用途就是把高溫的空氣向後推,保住空氣壓力。高壓空氣再走就到了再加壓的地方,就是風扇前後排列,把空氣逐步加壓到頂點,所謂的幾級渦輪增壓就是這裡了,很好理解,幾級渦輪增壓就是有幾個風扇。再往裡就是燃燒室,燃燒室是整個發動機的動力來源,包括前風扇的動力。燃燒室的風扇是大小排列,前大後小。燃燒室也有霧化噴嘴,把前面來的熱高壓空氣再加熱加壓,燃燒室的空氣壓力足以推動風扇形成動力。

粗略的說一下渦扇的工作原理,並不全面,外涵道、加力燃燒室、增壓渦輪、噴管省略。

通過簡單的分析就能看出,核動力和燃料發動機完全是兩個路線,工作原理完全不一樣。燃料發動機相當於柴油機,那核動力就是蒸汽機,只不過這個蒸汽機的燃料由煤炭變成了核燃料而已。

飛機要的是輕靈,核動力太笨重,機械故障也更多,還怕墜毀。

請各位大神指點


晚風153510956


我是軍林縱橫!

戰鬥機耗油十分驚人,如果改成核動力是不是成本大為降低呢?看,核動力潛艇、核動力航母用得多好,省掉好多好多燃油。

這個腦洞大開的想法是可笑的。要知道,目前為止,有一艘核動力潛艇、核動力航母被敵方擊毀嗎?話說回來,全球的核動力潛艇、核動力航母都能數得過來。

那麼戰鬥機呢?F22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一款戰機。2009年4月,美國國防部建議停止新訂單,即使如此經國會批准最終採購的F22也達到了187架戰鬥機。其他的F15、F16都是數以千架次。誰能保證這些戰機在戰場上不被對手幹下來呢!

而打造一個適應戰鬥機使用的核反應裝置需要多少錢?恐怕投入數百億美元研發是少不了的,每架戰機建一個核反應裝置起碼也要上千萬美元。投入巨大,效益卻未必好,戰機要求的瞬時加速度,核動力可能瞬間未必能夠提供。

話說回來,現在建核電站都慎之又慎,何況打造核動力戰鬥機呢?只要涉及核的東西,都有相當危險性。核輻射危害巨大,出現洩露或更大事故,將直接成為災難性事件。

此外,有人算過一筆帳,一艘核動力和一艘常規動力航母,同樣服役40年,前者的綜合花費,比常規動力航母只多不少,尤其是核動力航母的拆解,更是一筆天價費用。引申到戰鬥機也是一個道理!


軍林縱橫


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都曾發明過核動力轟炸機,希望用核動力實現無限制巡航,甚至生產出了樣機,但經過多次實驗,最終發現核動力飛機在當前科技條件下是不現實的。

首要的問題是核輻射的防護困難。

核動力最大的優勢是能量密集,能夠實現長時間運轉,以美國的核動力航母為例,加一次燃料可以航行數十萬公里。但是核動力有一個最大的缺點是會產生嚴重的輻射,目前最有效的防護方式是在反應堆外圍用鉛鑄成厚厚的防護層,由於鉛密度極高,勢必增加大幅增加飛機重量,佔用飛機大量的內部空間和起飛重量,造成飛機性能低下。

其次是核動力飛機的反應堆始終是個汙染源。

如果給轟炸機裝上核反應堆,萬一戰爭時被導彈或者其它戰機擊落,飛機爆炸後,核反應堆隨之成為嚴重的汙染源掉到地上。這麼一來,如果這核轟炸機飛到敵國,對方都不敢擊落,否則危害比所投的炸彈還嚴重。當然,這種可能性更容易發生在本國,和平時期,飛機不小心失事,那就可能造成嚴重的輻射災難。

再者,隨著防空導彈技術的發展,核動力飛機在高空就是個活靶子。

隨著空戰技術的發展,現代戰機使用中最重要的就是突防,出其不意地打擊對方,如果一架長航時轟炸機高懸在大氣層內巡航,肯定會成為各國遠程防空力量瞄準的靶子,隨時有可能被擊落,所以只實際意義不大。

當然,隨著科技的發展,核動力飛機未來的前景未必暗淡。比如說把核動力技術小型化,並裝到無人飛機上,在超高空區域充當偵察機使用,也可以作為空天武器長時間埋伏在高空。由於不需要保護飛行員,上述各種問題也就不存在了。


華哥雜談


目前沒有,以前有,但也沒有使用核動力進行過飛行。原因也簡單,一個是太重效率不高,一個是不安全。

美蘇爭霸最激烈的年代,雙方都論證過核動力飛機,美國還將和反應堆安裝到飛機上進行過試驗,但都沒實用化。核動力飛機的吸引力還是很大的,利用核能能取得幾乎無限的續航能力,而且飛機的載荷能力也更高,這對於冷戰期間互相毀滅的思維非常合拍。但隨著試驗的進行雙方都發現,一是核反應堆的重量,防護的重量帶來的對飛行的負面影響實在太大,幾乎完全抵消了帶來的好處。而且造價極度高昂,根本造不起幾架。再就是誰也無法保證這種飛機百分百安全,是機械就會有故障,是飛機就有可能墜毀。核飛機萬一失事造成的附帶損失可能會大到無法估量。綜合以前問題,美蘇對核動力飛機都是淺嘗即止,沒有繼續下去。

不光在軍事上,在民用方面核動力到現在也還沒有完全替代傳統能源供給。無論是軍用的核動力潛艇,核動力航母,民用的核電站,除了造價高昂,運行條件苛刻,人員和設備要求極高等問題以外,還有一個麻煩事容易被大家忽略,就是核廢料的處理。反應堆產生的核廢料目前沒有任何好的解決辦法,只有深埋,處理價格幾乎是天價,而且對該片區的影響幾乎是永久性的,到現在還沒有任何解決辦法。

核反應的原理很美好,但距離普及使用還有非常非常長遠的道路要走。要克服小型化,平價化,無害化還需要大量科學研究。在取得實質性突破之前,核動力飛機還是科幻小說中的產物。


圖片都不是實際存在過的飛機,和標題一樣都是鏡花水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