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鄞州:聯戶改建 鄉村安居探新路

2018-05-24 10:06 | 記者 王凱藝 通訊員 錢賽紅 範丁傑

鄞州:联户改建 乡村安居探新路

安居宜居是每個人的願望。在開展舊村改造新村建設過程中,鄞州區針對農村傳統住房密度高、房前屋後空間小、隔壁而居現象多、單家單戶改造難、村莊建設受限多等困難,探索推進“聯戶改建”新模式。這一模式“改”出了鄉村新面貌,拉近了幹群關係,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生態宜居”新經驗。

從雲龍鎮上李家村、東吳鎮童一村、姜山鎮奉先橋村等“打頭陣”試水,到各地爭相效仿,鄞州創新推進“聯戶改建”讓全區超六成的農民陸續遷入了新居。截至目前,15個試點村、8.4萬平方米完成拆舊,主體結頂超過12萬平方米。

春日裡的姜山鎮奉先橋村,白牆黑瓦飛簷走壁,庭院錯落有致,眼前“高大上”的疊墅樣式新房就是“聯戶改建”的成果。當前,該村二期項目結頂、三期拆舊完成,已經住上新房的一期村民王小寶講起改造經歷意猶未盡:“要嘗試新模式,開展前鎮村兩級想摸個底,就對民意進行了徵詢。出人意料,大夥對這一大膽的改造設想回應都很積極。”

2015年11月,一期正式啟動,一改往昔做法,“聯戶改建”把姜山奉先橋村220多戶居民分成3個區塊,按區塊進行總體規劃後,交給村民決定是否改造。當時60多戶居民自己推選代表,並決定是否改造,一旦同批居民全部同意,施工隊就立馬進場。

眼看首期的樣板房起來,鄉親們都心動了,不僅二期、三期村民爭相要求改建,周邊5個村也被帶動起來。這要放以前,改造多以鎮村兩級為主導,村民往往意願不強,主動參與改建更是少之又少。不光改造前,這次改造過程同樣最大限度賦予了村民自主權。該村的工作人員介紹:“除了設計由鎮、村統一把關,施工都由村民把握,施工隊也是村民挑的,完工後同樣由村民與施工隊結算,村裡再按照有關政策規定給予補助。”

鄞州:联户改建 乡村安居探新路

陸家堰村

“以前我們住的房子基本上是磚混結構,又暗又潮,如今大家陸續換上了新房,不僅配套跟上了,費用也省下不少。”對一系列變化王小寶深有體會。除了“聯戶拆——共同建——自我管”的模式貫穿全程,當地還以自然村、街區、牆門、聯排等單元組成農房改建聯合體,自主決定政策制定、質量監管和新房的分配,每個聯合體又以“公推民選”方式選舉組建管理小組、監督小組。

“政府的作用則從主體轉為了主導。”鄞州區農辦相關負責人這樣描述這一工作中各方的職能分配:黨委、政府“定調子”,重點抓意見制定、統籌改革和督促落實;職能部門“引路子”,精力集中在規劃設計、申報審批、土地保障和資金監管等工作上;鎮(街道)“架梯子”,強化政策制定、規劃統籌、節約用地和配套建設;村(社區)則是“搭臺子”,負責牽頭協調、資格審核和項目把關,做到方案不拍板、工程不介入、發票不簽字、資金不過手。

為避免改建出現村村“千篇一律”的現象,同時為激發基層自治的首創精神,各鎮村一方面按照標準、注重規範,把規定動作做到位;同時結合實際情況,每個村都有自選動作,充分展示各地“一村一品”之風貌——基礎配套弱的,統籌拆舊解危、截汙納管、景觀綠化和公共配套,從“形態提升”提升至“功能提質”;山水資源好的,把“聯戶改建”與生態環境保護結合起來,積極發展生態休閒、民宿經濟等美麗經濟;文化特色鮮明的,對歷史文化村落實行新建築拆除財政補助、傳統民居“虛擬拆遷”等辦法,彰顯各村特色的同時,也留住了人們的鄉愁。

鄞州:联户改建 乡村安居探新路

鹹祥南頭村村口木牌樓

在東吳鎮小白村,根據村宅民居原始機理,分段設計了“老街風貌”“半水半街”“一戶一菜園”“登山古道”“小白燈塔”等各類主題;東吳鎮勤勇村則挖掘紅色基因,修舊如舊尊重傳統歷史;童一、天童兩地依託天童古街、慈孝文化,還原老街風貌……

“聯戶改建”還“改”出政府新效能。為加速各工程環節的審批,鄞州區還借力“最多跑一次”改革,宅基地以聯合體為單位進行申請,規劃、住建等部門對大部分環節實行備案制,大大縮短審批時限。

依靠高效的審批速度,童一村從開始設計到招標完工,一期“統拆統建”項目用了24個月,而二期“聯戶改建”項目只用了9個月。

“可見‘聯戶改建’作為一項探索性工作,要順利推進並推廣,該區各級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的配合必不可少,通過不斷統籌謀劃、敢於革新的同時也保證行為規範。”鄞州區農辦相關負責人坦言。

事實上,這些年隨著鄞州對“聯戶改建”這一創新模式的不斷實踐,一些曾束縛農民手腳、不合時宜的體制機制也在隨之打破,在制度性供給、解決“錢”“地”等關鍵性問題的道路上創新不斷。

鄞州:联户改建 乡村安居探新路

甬新河姜山段

例如,在用地需求方面,強化農村宅基地的管理,積極探索建立宅基地有償使用和有償退出制度,強化用地保障,依法頒發權證。比如面對改建資金需求大這一難題,採取“五權一房”抵質押貸款,對“聯戶改建”式改造補助政策參照“全村拆建”方式進行,全額免收行政性規費和城建配套費。

改政府大包大攬為村民自己說了算,如此一來,不僅鄰里間的小矛盾容易解決了,改造中漫天要價、分配不公等亂象也杜絕了。更讓人驚喜的是,它還讓幹群之間的聯繫更為緊密,相互更加信任。奉先橋村一名村幹部驚喜地感嘆道:“以前碰到事情需要鎮、村兩級幹部挨家挨戶上門苦口婆心地做工作,現在只要發個公告即可,效果和效率雙雙上去了。”

從住有所居,到安居宜居,這不僅是最切實的民生需求,也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永恆的嚮往。為此,鄞州區下一步將以“治環境、創特色”美麗鄉村建設行動為切入點、以改革創新為突破口,狠下決心縮小城鄉環境差異、提速城鄉融合發展,加快把“點上盆景”轉變為“面上風景”,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整體推進。

【浙江新聞+】

“全國文明村”蝶變記: 潔美村貌全民建

春夏之交,走進鄞州姜山鎮的陸家堰村,“變廢為寶”的小品風景隨處可見,創意牆繪別緻又富寓意;穿村而過的橫河邊,養護花木和水體的船隻緩緩駛來,時而有飛鳥在樹叢裡出沒……這裡角角落落都有驚喜,一步一景,耐人尋味。

日前,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公佈,陸家堰村眾望所歸。殊不知,3年前她還只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學徒”。

下轄4個自然村,總戶數374戶,800餘名本地人口,外來人口則過千,陸家堰的自然資源並不優渥,集體經濟也不富足。但村民們不等不靠,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充分發揮每個新老村民的積極性,攜手共建美麗家園,齊心樹立和美鄉風。

“我們把寧波的一批‘最潔美村莊’基本都走了個遍,學習每個村的長處,消化後為己所用。”村黨支部書記姚宏法說。

鄞州:联户改建 乡村安居探新路

鄞州新農村一隅

路面無垃圾、河面無漂浮物、田間無廢棄物、庭院無亂堆放和建立健全農村環境衛生保潔長效機制——這是2015年寧波市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檢查的“四無一機制”標準,要真正做到並不容易。為此,村裡組建起環境衛生志願者隊伍,邀請村民擔任義務宣傳員和保潔員,發放“門前三包制度”“衛生保潔村規民約”“環境整治倡議書”等各類宣傳冊。

一個村莊的環境衛生好比她的臉面和衣服,環境衛生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村民的幸福指數。姚宏法身為“領頭雁”,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在村裡遛達一圈,帶頭動手,不管是清理衛生死角、打掃道路垃圾,還是在田間地頭撿拾垃圾,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村幹部、黨員代表、志願者們全都投身到行動中,還經常利用自己雙休日及早晚的時間。久而久之,潔美意識深入人心,維護村莊整潔成為每個村民的自覺行為。“這樣的潔淨村貌,早已是陸家堰的常態。大夥都這麼注意,誰都不好意思把村莊弄髒。”村民許亞飛說。

橫河邊的廣度公園,曾經是個雜草叢生的垃圾場,過去村民避之不及。村民張明菊回憶:“小山一樣的陳年垃圾有六七十堆,不知道拉出來多少車。”是保潔行動讓這裡脫胎換骨,而後大家又集思廣益,根據土堆的高低起伏設計景觀,如今此地已是繁花盛開的美景。

衛生死角建花壇,村內小巷鋪水泥,路邊舊牆繪新畫,門前配備垃圾桶;一美道路兩側種植樹,二美河道兩旁養水草,三美美麗庭院無雜物。3年時間,陸家堰村終於華麗蛻變,實現了“四變三美”。

“環境整潔了,風景美麗了,村民鄰里之間也更團結和睦了。”村民陳國芳讚歎,住在陸家堰舒適又開心。

去年6月份,陸家堰又開始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村裡制定獎罰分明的制度,成立由村幹部、村民代表和志願者組成的4個監督組,不定期入戶抽查。如果連續3次被敲“藍章”,則該戶村民將被認定為“不合格”,將無法享受村裡的相關福利待遇。在明晰的制度和嚴格的執行下,村民們逐漸養成了自覺分類的好習慣。

“環境衛生事關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只有每一個人都行動起來,才能出效果。”見證了陸家堰的蛻變,姚宏法最大的體會就是,潔美村貌、序美鄉風要靠全體村民齊力共建。

“田野上有金黃色的麥浪,河流旁住著百年的香樟,我們用汗水種下希望,等幸福悄悄爬上磚牆……”陸家堰村民的美好生活,在村歌《陸家堰,我親愛的家鄉》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創建潔美村貌、弘揚文明鄉風的路是沒有終點的。姚宏法表示,接下去村裡還將進一步落實垃圾分類新舉措。

鄞州:联户改建 乡村安居探新路

(本組圖片由錢賽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