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爷吃了一锅窝头

做为经常出门的人来说,一个地方的人性好赖通常在车站就能感觉到。这次去大城参加《乡约》剧组的采访拍摄,一下车就遇到出租车司机热情的上来招揽活儿,人家一听说有人接就说:那好,赶紧去吧!绝没有那种没揽到活儿的丧气和冷淡。因为堵车接车的李师傅到的晚了一点,我临时到路边的一个红色遮阳棚的冷饮摊歇脚,摊儿前摆放着三个塑料凳子,为了不影响人家的生意,就站在了一边。那位女孩看我在等人,说:坐下吧,没事。心里顿时一阵暖意。李师傅到后,请我坐在车里,她就忙忙活活的开始擦车,边擦边说:出来的急车上这么多泥土,真对不住你!——您说大城人咋都这样好呢?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爷吃了一锅窝头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爷吃了一锅窝头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爷吃了一锅窝头

其实我对于大城人的实诚在十年前就领教了。那年在大城办完事儿临走时朋友送给了我两箱薛家锅头,您没看错就叫薛家锅头,但是在民间大家都叫窝头。后来一次电话联系时我夸了一句,说你们那里的窝头真好吃,不承想朋友居然跑了几十里地又买了四箱薛家锅头,托长途车司机给带到了石家庄。真心感动啊,此后我连夸都不敢再夸了。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爷吃了一锅窝头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爷吃了一锅窝头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爷吃了一锅窝头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爷吃了一锅窝头

薛家锅头产自大城县的里坦镇。薛家窝头色泽金黄,味道香甜,质感润滑,营养丰富,传承七代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据传,薛家窝头声名大振始于第四代传人薛木延。清光绪年间,薛木延每天推车到周围村街外卖。一日他赶上李贾村集市,正遇上清皇宫太监李莲英回故里省亲。一吃薛家窝头,惊叹道:天下竟有如此好吃的窝头!故而将薛家窝头带进皇宫并呈送慈禧太后品尝。慈禧太后品尝后更是赞誉有加,并称其为“黄金塔”,还亲笔书匾赐给薛家。因此,里坦薛家窝头成了贡品,此后连年进贡宫中。可惜因为年代久远那个记载着薛家荣耀的匾额不知所踪了。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爷吃了一锅窝头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爷吃了一锅窝头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爷吃了一锅窝头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爷吃了一锅窝头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爷吃了一锅窝头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爷吃了一锅窝头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爷吃了一锅窝头

如今,里坦薛家窝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人的饮食口味及营养科学,不断发扬光大,并取得国家生产制作工艺专利权。薛家窝头是根据中国古医学中医食同源的原理,以糜子米、大豆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的纯天然绿色食品,生产工艺精湛独特。首先是选料。古时,薛家用十八斤斗各盛糜子米、大黄豆,其比重分别为60%和40%。糜子米和大黄豆都要去掉外衣和胚胎,再用石墨精碾成面。和面时,先倒水,后下面,从底部往上翻腾,一气呵成。捏制窝头时,先将面料在手中团成圆形,用大拇指扩形,再用二拇指及中指配合大拇指成形,形成金字塔状。上灶蒸制时最关键,要掌握火候,大火上屉蒸十分钟,约九分熟时出锅,其间,窝头靠着自身热量形成口感松软又格外筋道的独特风味。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爷吃了一锅窝头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爷吃了一锅窝头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爷吃了一锅窝头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爷吃了一锅窝头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爷吃了一锅窝头

薛家锅头并不像我们平时在农家乐所见的窝头,它大小适中,面壁很薄,没有上锅蒸时我都怀疑它怎么能够站的住,蒸熟出锅一尝才能知道面薄的好处。因为薛家锅头没有采用发面,所以如果面壁太厚就会影响口感,之所以三百年的传承到了今天自然有其不可逾越的道理。

不过薛家锅头也没有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而且是在合乎祖制、顺应当代的情况下有所发展。比如在保持原来品种的基础上又推出了窝头式样的年糕,可惜我没有品尝到,据说要加热一下才好吃。对于窝头的味道,我想了很多的形容词都不足以概括。其实,还是同行的凡老师一言而概之:薛家锅头能让你吃出粮食味儿!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爷吃了一锅窝头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爷吃了一锅窝头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爷吃了一锅窝头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爷吃了一锅窝头

凡老师之所以说能吃出薛家锅头的粮食味,那是因为薛家锅头里面不掺杂任何其它的东西,所以薛家锅头在常温下只能存放一到两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据说他们在网购快递的保温箱里加了冰块以保证薛家锅头的品质。这下远道的朋友也有口福了,您不想和慈禧老佛爷吃一锅窝头吗?呵呵——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