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雙聯裝200㎜艦炮能否安裝在現代萬噸軍艦上?

赤耳說


既然題主問到二戰155mm炮做艦用防空火炮效果如何,又問雙聯200mm艦炮能否安裝在現代萬噸軍艦上,我們也就不妨以155mm/200mm艦炮的防空性能以及適裝性能為主題,通過對比以及數據分析,做一番探討,也涉獵一番作戰艦艇攻防設計思路的變革。若有數據訛誤、分析不周之處,還望各位讀者老師斧正。


前方乾貨預警!!!長文慎入!!!多圖慎入!!!


↑上圖中為埃塞克斯級福吉谷號航母(USS Valley Forge,CV-45)正在用其雙聯裝127mm MK32(MK12型艦炮的雙聯裝炮塔型號)艦炮進行炮術練習,圖片攝於1949年11月。該型艦炮是有史以來產量最大的中口徑高平兩用艦炮,產量高達8000餘門,是美帝二戰遠程艦隊防空的絕對主力。該型艦炮最大對空射程為約11887m,射高達12000m,圖中的MK32 mod1型雙聯裝炮塔重47899kg。順帶一提,該艦曾於1948年1月18日到訪我國香港,於21日再起行前往青島,於1950年5月1日又再度停泊香港。卻在圖片拍攝後僅僅半年的1950年6月25日被緊急派往朝鮮,與我人民志願軍作戰,成為美國第一艘參加朝鮮戰爭的航母。物是人非,令後人不禁感慨唏噓。

一.155mm(6英寸)炮的防空性能——與127mm(5英寸)炮的對比

殺雞焉用牛刀

事實上,二戰時各大國的主力艦載遠程防空火力都為127mm(5英寸)級別的高平兩用炮(有個別型號為133mm、120mm、100mm的防空炮)。這個級別的艦炮一般擁有10km左右的最大對空有效射程,25kg左右重的彈丸也能有足夠的殺傷效能和殺傷半徑,20-60噸的重量也讓這個級別的防空炮具備了面對空中目標時良好的反應速度以及極其友好的適裝性。而更大的155mm/152mm(6英寸)乃至203mm(8英寸)艦炮,重量大,設備繁雜,安裝門檻高、難度大,操作程序較為繁瑣,且反應速度慢,面對高速機動靈活的空中目標時作用極其有限。

↑以美帝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的152mm艦炮為例,圖中為俄克拉荷馬城號巡洋艦(USS Oklahoma City,CLG5)上的一座MK16型152mm三連裝艦炮和一座MK32型127mm雙聯裝艦炮(與前文福吉谷號上的是同一型號)。圖片攝於1963年10月,此時的俄克拉荷馬號已被改裝為導彈巡洋艦,四座主炮塔被拆去三座,僅剩圖中艦首的這一座。以下列出兩款艦炮的性能對比:

可見127mm艦炮的反應速度(俯仰、旋轉速度)比152mm艦炮快的可不是一點半點,這在面對高速逼近的空中目標時是無可比擬的優勢。此外,127mm炮的重量幾乎只有152mm炮的1/4,尺寸也要小不少,佔用的艦體內部空間也小得多,可以裝在更小型的艦隻上。最關鍵的是,炮彈裝填仍需極大依賴人力的當時,對於裝填手而言,127mm炮的25kg彈丸絕非只是比152mm炮的47.6kg彈丸輕一半左右那麼簡單——試想抱著一個50斤的彈丸進行持續裝填作業(手動@黑叔叔人肉裝彈機)和抱著一個100斤的彈丸進行持續裝填作業,裝填手的體力負擔明顯不在一個級別上,而且MK12型127mm艦炮是裝有半自動裝填裝置的。不難推斷,二者的持續射擊能力決不可同日而語。而對於速度快、數量多的空中目標時,持續兇猛的火力輸出正是127mm艦炮防空能力勝過152mm艦炮的最重要原因。

↑事實上,經歷過現代化改裝前的克利夫蘭級除裝有四座MK16型三連裝152mm炮外,在戰時最多者渾身上下裝有多達8座共16門127mm艦炮。如圖中的曼徹斯特號(USS Manchester, CL-83)就安裝了6座雙聯裝MK12型127mm艦炮。事實上 ,美帝也很清楚兩種艦炮各有所長,因此在實際作戰中多用靈敏快捷的127mm炮遂行防空任務(152mm炮難以有效做出反應),而刀大力沉的152mm艦炮用於反艦以及對陸攻擊(127mm炮射程以及威力不足),事實上克利夫蘭級的152mm炮連專用防空彈都不曾配備。圖片攝於1952年2月,朝鮮戰爭期間。

牛刀亦可殺雞?6英寸主炮防空的“巔峰之作”——伍斯特級巡洋艦

↑伍斯特級輕巡洋艦首艦伍斯特號(USS Worcester,CL-144)伍斯特級巡洋艦號稱是“最後的火炮防空巡洋艦”,為了能伴隨當時新銳的中途島級大型航空母艦作戰,遂行艦隊防空以及護衛、警戒任務而設計。可見其152mm艦炮並沒有採用前型克利夫蘭級的四座三連裝佈局,而是採用了多達六座雙聯裝152mm主炮。艦上並沒有安裝127mm艦炮,取而代之的是12座射程更近但射速和反應速度更快的MK33型50倍徑76mm雙聯裝高射炮。留意三號主炮塔後、前艦橋前方的一座MK37(全艦共裝有4座)火控指揮儀,兼顧高射和平射功能為高平兩用,探測距離遠、精度高,可以同時跟蹤多個目標,被認為是二戰期間最先進的射控裝置。圖片攝於1950年6月。

而事實上152mm炮也並不是完全不能用於防空,只要將之前所提到的反應速度以及射速的軟肋解決,輔以良好的火控系統,縱使是這樣的“牛刀”也能勝任精細的防空任務。伍斯特級巡洋艦安裝的152mm炮就是這麼一種能幹細活的“牛刀”。

↑一門伍斯特級巡洋艦的152mm主炮正在華盛頓海軍工廠(Washington Navy Yard)中進行裝配,可見其電力驅動俯仰機構的樣式,能夠快速反應並實現大仰角射擊。圖片攝於1947年。

伍斯特級的這款MK16DP型152mm艦炮發展自克利夫蘭級的MK16型152mm艦炮,但是採用了全新設計的炮塔和火控系統。雖然單座雙聯裝炮塔重達212噸(甚至超過了克利夫蘭的三聯主炮塔),但是俯仰角度達-5°~78°,最大俯仰速度達到了14.8°/秒,炮塔最大旋轉速度更是達到了25°/秒,基本達到了體重只有它1/5的MK12型雙聯裝127mm炮的反應速度。輔以新型半自動裝填機構,該炮的單炮最大射速可達15發/分,並且可以在任意角度進行裝填。以上種種優點,加上該炮最大將近20km的對空射程,再加之伍斯特級多達6座主炮塔的良好射界和靈活性(當然還有美帝黑科技VT近炸引信的加持),可謂是相當可怕的遠程防空火力。


長江後浪推前浪——巔峰亦是絕唱

↑伍斯特級巡洋艦的這款152mm艦炮曾在密西西比號武器試驗艦(USS Mississippi, AG128,曾經的密西西比號戰列艦,BB41)進行過實驗。留意此時該艦兩舷的武器配置不同,左舷是單裝54倍徑127mm炮,右舷是雙聯裝38倍徑127mm炮。圖片攝於1947年。

不得不再一次感慨,造化弄人。正是在密西西比號武器試驗艦上,1953年1月28日,美國東海岸北部馬薩諸塞州海濱的鱈魚角外,突然,老舊戰列艦的身上竄出了明亮的火焰,一枚黃色的導彈從戰列艦後部炮位改建的平臺上拖著炙熱的尾焰,直衝雲霄。這枚常規佈局並帶助推器起飛的導彈,此時的名字雖還是SAM-N-7,然而它的綽號後來卻變得無人不知,它就是小獵犬(Terrier)艦空導彈。小獵犬導彈此時的SAM-N-7編號意義為“地對空導彈-海軍-7型(Surface to Air Missle-Navy-7),後改為RIM-2。

密西西比號上的這次發射,成為了美國海軍艦空導彈裝備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引領美國海軍走上了水面艦艇全面導彈化的道路。從此之後,導彈巡洋艦這一艦種出現在了浩瀚大洋的天水之間,卻也預示著以伍斯特級巡洋艦為代表的火炮防空巡洋艦已經落時。在此之後,韃靼人、黃銅騎士、海麻雀、標準數款艦空導彈,以及宙斯盾系統的橫空出世,標誌著美帝海軍在“海上打飛機”的路上越走越成熟。

在各方面性能都不如新興艦空導彈的窘境之下,加之戰後噴氣式飛機發展迅速,伍斯特級152mm炮原本夠用的性能在一眾身披紅星的噴氣飛熊面前又顯得笨拙。綜上種種,伍斯特級的152mm炮無疑也就成為了雞肋,其被更先進的導彈裝備取代也是可以預見的必然結果。伍斯特號於1948年6月26月服役,於1958年12月19日退役,艦齡只有短短10年。同級二號艦拉沃克號也於1958年10月31日退役封存,兩艦都於1970年12月1日除籍拆解。

二.雙聯200mm級艦炮在現代萬噸級艦體上的適裝性

遠古巨獸——舊式大口徑艦炮適裝性能概況

↑1938年12月25日,日本海軍青葉號重巡洋艦正在全速試航,其所安裝的正是3年式50倍徑200mm雙聯裝艦炮,炮塔全重175噸,與前文所寫的克利夫蘭版三連裝152mm炮基本相當。而事實上,克利夫蘭級艦寬20.22米,青葉級艦寬僅15.9米,對比圖片可知兩種艦炮的炮塔尺寸近似。

P.S.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實際上要比古鷹級重巡洋艦大許多,前者標準排水量11932噸,後者只有8000噸。可見軍艦的分級事實上並不是絕對按照艦船噸位大小而定的。

↑當然,本子的一眾200mm/203mm雙聯裝艦炮都屬於放棄防護裸奔的貨色,炮塔裝甲最厚處僅2.54cm,自然重量要比防護良好者輕不少。如圖中德國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的雙聯裝203mm炮,高者(C炮塔)重262噸,矮者(D炮塔)重249噸。

↑前文提到的克利夫蘭級俄克拉荷馬城號(CLG-5),在經歷現代化改裝之後,在艦尾加裝了一座雙聯裝艦空導彈發射臂,只保留了前甲板的一座主炮,也算是“萬噸級軍艦裝雙聯裝200mm炮”的一個可參考的例子吧(如前文所述,克利夫蘭的三連裝155mm炮與鬼子的203mm雙聯艦炮尺寸、重量相近)。圖片攝於1963年,這時該艦正在舉行過赤道儀式。按照美軍傳統,軍艦過赤道應懸掛海盜旗(以紀念輝煌的大航海加勒比海盜時代),該艦於後桅杆上掛著一副海盜旗,可惜圖片並不是很清晰。

今之利器——新興導彈裝置的適裝性能與傳統艦炮的對比

↑但是這些火炮對於現代萬噸級軍艦來說,實在是太大太重了。現代軍艦以導彈為主要武器,而導彈(無論是垂髮或是發射臂)發射裝置除了甲板以上的發射架/臂/管,其他的大部分設備如揚彈機、供彈機、儲彈彈倉、一部分火控系統以及大量管線、通道,都是安裝在甲板以下的船體裡的。上述的這一系列設備都是要佔用大量甲板下空間的,而且對於艦船整體結構來說,這些沉重的結構與部件卻都不能承載重量,相當於是把艦體挖空了一部分,對於整體艦體結構強度來說是不利的。圖為美帝MK26型雙臂導彈發射架,可見在甲板之下還有數層供彈、儲彈裝置以及火器管制設備,它們的總深度將近十米,相當於一幢三層樓房,而這麼大這麼重的一塊結構,都是不能承重的。

↑一些早期艦載導彈系統的操作更為繁複,需用的設備、佔用的空間也更多。如圖中的黃銅騎士艦空導彈,為方便儲運導彈在平時將碩大的彈翼拆除,與彈體分開儲存。導彈的彈翼需在發射前由人工裝上。這又為導彈發射系統平添了一個“彈翼安裝區”,進一步擴大了整個導彈發射裝置所佔用的艦內空間。

↑即便是新興的垂髮系統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艦體的結構強度。以美帝的MK41為例,若將下層的隔熱結構也計算在內的話,其在甲板以下的安裝深度也有將近9m。

↑以美帝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為例,可見艦首與艦尾的MK41垂髮單元附近都是相當“乾淨”的,垂髮單元也沒有見縫插針地擠滿整個甲板,而是較為集中、有規則地佈置在艦體中線上,且距離艦體兩舷都有一段距離,這種佈置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保證艦體強度與防護能力。

↑而實際上艦炮,尤其是大口徑艦炮所佔用的甲板下空間也不小。圖中為美帝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的三連裝406mm主炮塔,炮塔重達1426噸(全靠重力壓在船體上),下層結構更是超過12m深,一部分供彈結構已經延伸到艦體水線以下了。但是,如此龐大的結構卻不會像前文寫道的導彈發射裝置那樣,對艦船的整體結構強度有較為明顯的不利影響。而這又與老式戰艦和現代戰艦的防禦思路不同有關。

↑事實上,舊式軍艦的層層裝甲防護就是極好的支撐結構。

攻防權衡——戰艦防護思路的演變以及對武備安裝的影響

↑圖為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的裝甲佈置簡圖,該級艦就是前文寫到的克利夫蘭級的前型艦,兩者採用幾乎完全相同的艦體,裝甲防護的佈局也大致相同。可見船體內部的裝甲,除了用於保護動力系統(後炮塔下方橫置的4.7英寸裝甲是保護主機傳動軸用的)和艦橋的裝甲之外,敷設重甲的部位就是炮塔以下的結構了。事實上,在戰列艦時代,為保護炮塔下方的彈藥庫不輕易被敵軍炮火擊穿引發殉爆,大部分軍艦在炮塔甲板以下結構的周圍都是有敷設重甲的。而這些厚重的裝甲(實打實的鋼鐵)恰恰起到了結構支撐、強化和承重的作用。故此雖然大口徑艦炮也要佔用大量的甲板下空間,但由於有厚重裝甲的加成,其對艦船結構的壓力要比“空心”的導彈發射裝置要小得多,甚至能夠反過來補償艦體結構強度。

↑加之,許多采用全面防護理唸的戰列艦以及重巡洋艦,除安裝有傳統的甲板、舷側裝甲以及重點部位的加強裝甲之外,為了進一步提高軍艦的抗打擊、扛沉能力,還裝有穹甲、彈藥庫裝甲盒等等多層艦體內裝甲的。而這些裝甲都是實打實的高質量鋼,是能夠有效增強艦體的整體結構強度的。

↑近似比例下的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以及老式巴爾的摩級重巡洋艦。可見現代導彈巡洋艦/驅逐艦上,用於動力系統以及武器系統的甲板面積比例要比老式的火炮巡洋艦小得多得多。而現代軍艦減少火炮數量、採用更輕量型的動力系統,所省下來的空間和重量,大部分都用於安裝各種電子系統,提升艦艇的信息處理、指揮索敵、目標追蹤等“軟實力”了。這一點變化通過對比二者艦橋的大小就可以一目瞭然。

↑而隨著艦船對艦攻擊的主要手段由炮擊變為導彈攻擊之後,現代艦船的防護思路也開始走向裸奔……啊不,應該是間接防禦。但所謂間接防禦,就是通過電子干擾、中途攔截、釋放誘餌等手段使導彈無法命中目標,加上優化損管、合理佈置水密隔倉、上層建築採用不易燃材料等手段,儘可能削弱導彈命中艦艇後造成的二次損害。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現代軍艦都完全放棄了傳統的裝甲防護。50mm-75mm厚的裝甲防護,就足以“逼迫”敵方給導彈裝上空心裝藥半穿甲戰鬥部甚至是裝有硬質實心彈頭的穿甲戰鬥部,從而極大地減少導彈戰鬥部的裝藥量。以上圖的飛魚反艦導彈為例,可見其戰鬥部是一個略鈍的錐形結構,戰鬥部總重160kg,而內裝的炸藥質量僅65kg,只有戰鬥部全重的約40%。而這剩餘的60%,近100kg的重量,都集中在戰鬥部最前方的硬質實心錐形彈頭上了——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導彈能夠穿透敵艦的舷側裝甲(雖然很薄)以及艦體內的層層結構,將致命的炸藥送入敵艦深處引爆,以獲得最佳的殺傷效能。而若是沒有了前面的穿甲彈頭,只是一味地增加裝藥量的話,喪失了穿甲能力的反艦導彈是很難對敵艦內部、水線以下結構構成較大威脅的,也就是說,很難對敵艦造成致命傷害。

因此,從航母到驅護艦,當下各大海軍的作戰艦船大部分都在舷側的艦橋、動力艙等重要部位敷設了一層30mm-80mm厚的防護層。然而這些貧弱的裝甲也不能認為是真正的承重結構。

重炮重生——美帝在3000噸級驅逐艦上的203mm炮實驗

↑說了這麼多原理,我們回頭來看看現代萬噸艦究竟能不能、要不要裝雙管203mm炮。1976年6月29日下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克萊蒙特島以南,福雷斯特·謝爾曼級驅逐艦赫爾號(USS Hull DD-945)正在慢速航行。和其它同型艦相比,赫爾號艦首的MK42型單管127毫米艦炮被一種新型火炮所取代。這種火炮的炮塔略微顯得有些高大,為了收容更長的炮尾,炮塔後部形成了一個突出的部分。這種新型艦炮便是美國海軍當時正在進行的“大口徑輕型艦炮”(MCLWG)計劃的研製成果:MK71型8英寸(203毫米)/55倍徑單管艦炮。

↑在1970年初,所有的克利夫蘭級和巴爾的摩級巡洋艦都從美國海軍中退出現役。這也就意味著,此時美國海軍艦船上的全部的對岸攻擊武器就只剩下127mm的MK42單管艦炮了。而這款艦炮不僅彈丸威力不足,更為致命的是其射程比蘇聯當時的海岸炮要近,也就意味著一旦戰爭爆發美軍艦艇要在敵軍射程內頂著敵軍炮火對灘頭進行轟擊。因此大口徑輕型艦炮計劃便在1970年代初被提出。圖片攝於1975年9月,赫爾號上的艦員正在清潔203mm炮的炮塔。

↑這是MK42型127mm單管艦炮的草圖,由圖中可見其炮塔(含炮)長8.1m,座圈直徑為約2.82米,炮塔高4.26米(包括炮塔上方突出的火控單元)。但是為了追求較高的射速安裝了雙路供彈系統,有兩個彈倉和兩套裝填機構,故在艦體下的安裝深度約為9.608m,而所需的寬度較大,應該超過4m。該炮全重66193kg(含彈藥),高低射界-15°/+85°,旋轉速度40°/秒,俯仰速度25°/s,最大理論射速40發/分,發射31.505kg重的MK41 Mod0型高爆彈時,最大彈道射程為23691m。

↑相同格式的MK71型203mm艦炮的草圖。由圖可見其炮塔(含炮)長13.9m,座圈直徑為約6.25米,炮塔高4.27米。在甲板下所需的安裝深度至少要5.2m,而由於採用了更大口徑的炮彈,其裝填系統的寬度也達到了4.27m,與MK42的兩個彈倉相當。該炮為全自動控制,但即便如此炮塔的安裝重量(含裝填設備以及彈藥)也高達78425kg。得益於電力驅動的俯仰/旋轉機構,該炮的俯仰速度可達20°/秒,旋轉速度更是達到了30°/秒,高低射界達到-5°/+65°。該炮的最大理論射速為12發/分。在發射117.5kg重的MK25型高爆彈(無制導)時,該炮的最大彈道射程為29260m。也就是說,雖然203mm的MK71的炮塔座圈直徑是127mm的MK42的3倍,重量卻只比後者大18%,而且反應速度和前者相近。更加關鍵的是,MK71的射程不僅比MK42要遠約30%,其彈丸質量更是後者的三倍多重,其對遠距離目標的殺傷效能自然不必多說。

↑而美軍現役的MK45艦炮,是一款以適裝性、維護性為重的艦炮,僅重23噸,尺寸也比MK71小不少。

↑實際上 ,MK71型203mm艦炮原計劃是安裝在上世紀8、90年代美帝提出的“強襲巡洋艦”(Strike Cruiser)上的。計劃中這將是一型滿載排水量超過1.75萬噸的核動力宙斯盾巡洋艦,計劃頭5艘的舷號是CGN42-46,但由於其在里根任內的取消,MK71項目也隨之下馬。美國海軍巡洋艦的舷號也空開了CGN42-46,而從後來的提康德羅加級首艦CG-47提康德羅加號開始。

↑強襲巡洋艦計劃下馬後,美帝也曾做過將MK71艦炮裝在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艦體上的設想,可見MK71的結構一直延伸到艦體底部,橫向上也佔用了大量的艦體空間。值得一提的是,後來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就是沿用斯普魯恩斯級的艦體。而二者的排水量都在8000-10000噸左右。(在赫爾號上安裝的是縮水的實驗型,實裝型的裝填和火控機構比實驗型要複雜得多)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萬噸艦體安裝如MK71這樣的自動化203mm艦炮的可能性。


口徑即是正義?結語——現代作戰艦艇安裝大口徑自動化艦炮的利弊以及嘗試

說了這麼多,現代萬噸級軍艦在理論上,是可以安裝自動化的200mm級單裝甚至是雙聯裝艦炮的,但是這樣的艦炮又有多大的作用?又會對艦艇的性能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若是用於對登陸灘頭的火力支援以及壓制任務,實際上各國主力大型驅逐艦現裝備的100-130mm自動艦炮憑藉其較高的射速以及較強的連續射擊能力,已基本夠用。若將203mm炮用於防空或是反艦,則是一筆十分不划算的買賣:比127mm炮大一圈的203mm炮不僅在射速、反應速度、連續射擊能力上較前者遜色,只有在彈丸射程以及威力能夠取得較大的優勢。當然203mm炮彈更大的彈頭也就意味在其上採用諸如火箭助推、滑翔彈翼等增程手段的潛力要大於127mm炮,也能夠安裝精度更高的導引頭。但是上述優勢在飛得遠、打得準、且威力更大的導彈面前,203mm炮又只有低頭認慫的份。

↑美帝給其最新的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滿排超過15000噸)安裝了兩門155mmAGS艦炮系統,而AGS無論是體積還是重量實際上都要大於前文所寫道的MK71型203mm艦炮,甚至達到了二戰時雙聯203mm炮的體量。這門炮就能發射長達2.25m、重達102kg的LRLAP增程制導滑翔炮彈,最大射程高達185km,命中精度誤差僅10m。

↑185km的射程用於一般的對陸縱深打擊任務完全夠用,LRLAP僅僅10米的命中精度誤差也相當感人,但這款炮彈也有致命的軟肋——太貴(成本大部分來自炮彈的導引頭以及制導系統等精密電子設備)——美國軍方最早提出AGS計劃時曾做出要求,希望將該彈的單價控制在3.5萬美元以內。而隨著其載艦DDG-1000由於成本過高,計劃建造數量由30餘艘降至3艘,LRLAP的生產規模也隨之大幅縮水,這樣在分攤研製成本和費用之後,它的價格大幅度增加,每發單價達到80萬美元,而美國海軍一枚戰斧巡航導彈的單價大約也在100萬美元左右,最新型的戰術戰斧導彈(block4)價格更低,而LRLAP在面對射程超過2000km,彈頭超過500kg重(甚至可以遂行核打擊任務),技術成熟久經沙場的戰斧大爺時,也顯得沒什麼優勢了。因此即便對於財大氣粗的美帝來說,也感覺80萬(刀)一發的LRLAP實在是太過於奢侈了。

通過LRLAP下馬,美帝最新銳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陷入有炮無彈的窘境,我們或許也能管中窺豹一番,在導彈兵器面前,傳統的艦炮早已淪為了軍艦的第二武備,大炮鉅艦的時代,早已一去不返。

↑或許,柳暗花明又一村。近日,國產電磁炮上艦實驗的信息流出。或許我們也能夠期待,新興的電磁炮能夠彌補傳統艦炮相對導彈在射程、精確度、反應速度以及威力上的諸多不足,在不久的將來撐起一片新的天地。


Sabot穿甲哥


目前來看,雙聯裝200毫米艦炮上現代萬噸級軍艦毫無意義。首先,目前軍艦主要打擊手段不是艦炮,是艦載的各種導彈,由於相對於導彈,艦炮射程近、射速慢、精度差,所以只有在抵近目標、或者對待中小目標時才會選擇使用艦炮,所以目前軍艦要求艦炮是火力猛、射速快、自動化程度高的精確火炮。而雙聯裝200毫米艦炮在射程和精度方面距離導彈差距很大,而作為艦炮在射速和自身重量上又與雙聯裝100毫米艦炮有很大差距。對於軍艦來說,安裝如此大口徑的火炮,又無法讓其充分發揮作用毫無意義。所以目前我國軍艦上使用的多為雙聯裝100毫米艦炮。

二戰期間,155毫米艦用防空炮效果不怎麼樣。我們先看下日本大和號155炮的數據:3連裝的155艦炮,最大射程27公里,最大射高12公里,射速5-7發/分,每門炮備彈150發。由於巨大的口徑和3連裝,造成該155炮射速較慢,敵機來襲時基本該炮只有發射一炮的機會。

而二戰最好的防空炮應該是美國的Mark 12型127mm/38高平兩用炮,該炮幾乎裝備了美軍所有的驅逐艦及其以上的所有戰艦。由於該炮採用機械壓彈,使得該炮有著15-22發/分的驚人射速,比較起日本巨大的3連裝155毫米艦炮,美國的127毫米艦炮的防空效果優異。該炮的炮臺旋轉速度可以達到驚人的25度/秒,加上使用了近炸引信,配合逆天的射速,使得該炮的命中率大大提升,防空效果出眾。


楠竹一


理論上是能裝的,但是裝上後會擠佔艦上本來就不多的空間。有這個空間裝雙200還不如多裝幾套垂髮。二戰最大口徑能防空的火炮非大和武藏上面的9門460巨炮莫屬(發射三式彈),但是基本沒有戰果。二戰專用防空炮口徑最大的是日本的五式150mm防空炮。火力最猛的是德國雙聯裝128mm高射炮.至於題中所說155mm艦炮,一般都作為戰艦的副炮,理論上具備對空射擊能力。但是實戰中沒什麼卵用


玄機45


裝是肯定沒問題的,不過現在的艦炮都是自動供彈,輸彈機很龐大,200多毫米的雙聯裝炮塔二戰時候就有,那時候的重巡洋艦排水量也就一萬多,還能裝好幾個炮塔呢。二戰155炮防空效果比較差,因為大口徑火炮的炮塔轉動角速度跟不上飛機,遠距離騷擾航空編隊可以,大口徑防空炮,在路地上用來防禦高空轟炸機編隊還不錯,在海上由於都防禦海航的小飛機,軍艦又不穩,遠距離炮打不準,拉進了又跟不上,所以二戰的艦載防空炮一般最大也就是127左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