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漢族人是不是很善戰?為什麼?

時代畫報週刊


漢人善戰是一定的,不然也就沒有較大的國土面積,畢竟國際之間只講實力不講仁義。漢人的善戰不是體現在體格或武術的強大,而是擅長大部隊的組織和謀略能力。不過後期各個王朝的政治毛病問題影響了軍事進步,沒有好的國家保障,大的戰爭都不能獲勝。民國軍閥們打不過輕武器不佔優勢的日軍,新中國共軍卻能硬懟全面優勢的“聯合國軍”沒輸掉。宋朝的冷兵器和火器科技都超過蒙古軍,但是被滅國就要問問因為太祖自己是叛軍篡位,所以一直進行重文壓武的體制思想了。

有答友提到漢朝13勇士歸玉門的故事,我感覺就很能說明問題。公元74年,北匈奴進攻漢朝西域都護府,圍攻駐紮柳中城的關寵部、駐紮金蒲城的耿恭部被合圍,而這兩支部隊都不過才幾百人。次年三月,數萬北匈奴大軍攻破了歸附漢帝國的車師後國,駐紮車師的耿恭部下的三百名漢帝國將士,全部戰死。面對當時全球一流的匈奴2萬大軍,耿恭在金蒲城的幾百人的小部隊最後有13個人是怎麼活著回到國內的?除了先進的弓弩,這幫軍人超強的戰鬥意志和對國家的忠貞才是關鍵,還有當時尚武的政治體制和後方的鼓勵和嚴酷的制度制約也是原因。耿恭出生軍人世家,職位僅次於將軍,他的下屬多數應該也是軍籍,若背叛不管職務大小家屬是要連坐的。漢軍在沒有糧食的時候把弓弩上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煮了充飢,最後連來勸降的匈奴使者都被在城頭被活殺烤著吃掉。期間,向匈奴倒戈的的車師後國王后是漢人,當自己國家的軍隊在協助攻城的時候,王后卻冒著危險送糧食和情報給漢軍。

疏勒城被圍困苦鬥的時候,朝廷也在激烈的辯論:要不要派救兵?有一批大臣認為路途遙遠,援軍趕不到守軍存活的那一天。但另外一派的“司徒”鮑昱站出來請求派援兵,他說:“今使人於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此際若不救之,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翻譯成白話就是:將士遠征,危難之際,不管他們了,對外是縱容了殘暴的蠻夷,對內是傷了那些忠臣良將的心。現在要是不救他們,以後匈奴再捲土重來,誰還為大漢效命?鮑昱同時還提醒皇帝,耿恭和關寵只有數百名軍人,卻能拖住數萬匈奴大軍,這說明匈奴的軍隊的戰鬥力很一般,朝廷完全可以只出動敦煌和酒泉的駐軍,晝夜兼程,前往救援。

這是古代版的軍隊中“不拋棄、不放棄”的言論。此時老皇帝剛駕崩,新皇帝漢章帝有點政治抱負,下令組織了7千人的援軍動身接應。公元76年,大軍反擊車師前國,大破車師前軍,斬首3800敵軍,另俘虜3000餘人,繳獲駱駝馬4萬頭。車師前國再次向漢軍投降,北匈奴見漢軍兵威正盛,遠遠地逃走了。正是冬季,大雪封山,行軍的難度極大,但是援軍戰士聽聞疏勒保衛戰之壯烈,紛紛要求前往疏勒城。酒泉太守段彭最後決定派出二千名戰士,翻越天山,前往疏勒城,救出耿恭餘部。一月後援兵至,疏勒城中僅餘26人,衣衫襤褸,形容枯槁。翌日,耿恭率部東歸。從疏勒城返回玉門關有近兩千里路,途中還有北匈奴一路追殺。天山北麓雪深丈餘,這條路九死一生,耿恭所部回軍至玉門關,僅剩13人。

《後漢書·耿弇傳》記載說:吏士素飢困,隨路死沒,三月至玉門,唯餘十三人。衣屨穿決,形容枯槁。中郎將鄭重為恭以下洗沐易衣冠。漢代中郎將大概相當於現在解放軍的戰區司令,上將軍銜的人親自給幾位小兵搓背換褲衩是對戰爭英雄怎麼樣的尊敬。耿恭到達洛陽後,鮑昱上奏稱耿恭的節操超過蘇武,應當封爵受賞。於是任命耿恭為騎都尉,任命耿恭的司馬石修為洛陽市丞,張封為雍營司馬,軍吏範羌為共縣丞,剩下九人都授予羽林之職。耿恭母親在此之前就已去世,等耿恭回來,補行喪禮,漢章帝下詔派五宮中郎將饋贈牛和酒解除喪服。


很多人不清楚我們為啥叫漢族,當然不是因為我們出汗比別的族多,是因為喊出“雖遠必誅”口號的強漢王朝。也許有人會質疑這段東歸歷史有誇張成分,但是不可否認整個漢朝軍隊的行事風格就是如此,西域疆土也是在一代代強悍的的開拓者奮鬥中形成的。就是到了近代,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開建國後接連和周邊的軍事大國都打了一遍,一共打了六次,期間美俄兩個超級大國都惹了,一個貧窮的農業國家和兩個超級大國打仗在戰略目標上都沒輸掉就是勝利。特別是朝鮮戰爭,我們堅持了三年多,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武器都用在我們頭上了,中國陣亡19.7萬人硬把美軍拖回板門店的談判桌簽字。現在幸福的和平一代經歷的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和平時期,是不能體會當時國家承受的壓力和軍隊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的。我認為新中國比古代中國更加善戰,因為我們的新中國建立在被奴役被壓迫的廢墟上,國歌的高潮部分都是唱到:“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只要這種立國之本沒有被忘卻,我們永遠善戰。

近年如士兵突擊、戰狼、紅海行動此類影視劇大熱,說明中國軍隊的成長和未來一直收到國民的關注和熱切期盼。這些年老百姓什麼都吐槽就是很少有見抱怨軍事開支上升的說明什麼?說明民間支持強軍,一個有廣泛群眾基礎的軍隊怎麼會不善戰?前幾年釣魚島事件發酵的時候,多少退伍軍人喊出等待國家隨時召喚的呼聲,有主動參戰意識的軍人是善戰的軍人。漢人善戰不等於好戰,善戰、備戰但慎戰,不怯戰才是漢民族一貫的思想。不然,孫子兵法就白寫了。


題外話:宋軍弱在哪裡?弱在體制,其原因有:

1.武將地位低,軍隊缺乏優秀將領調教訓練。

2.以文御武,文官系統全面監管軍隊,官僚作風、推諉扯皮、任人唯親。

3.為防止流民作亂和招撫盜匪,大量吸收這些人參軍,造成軍隊素質差。

4.募兵制給軍餉,不能為家中免除稅賦雜役,不能因為上陣殺敵獲得爵位、土地、財物。

5.有條件練武和熟讀兵書的權貴世家子弟多數棄武從文,軍隊失去了中流砥柱。

6.“將從中御”,皇帝喜歡干預前線指揮,領兵將領臨陣指揮的權力受限制。

7.文官為帥,宋朝尤其是北宋喜歡用文官作為行軍打仗的主帥,典型的“外行領導內行”。

8.皇族不習武。基本上只讀書,不習武。也沒有軍旅經驗,對軍事不瞭解。

9.國家意志戰鬥力:宋朝國家意志戰鬥力就是渣,議和成為永恆的主題。遼、夏、金、蒙古,每個對手出現,宋朝基本都是被動挨打,直到徹底亡國。

10.兵器裝備戰鬥力:宋朝不僅發展了火器,還有專門的兵工廠為軍隊提供武器裝備。但在防禦為主的戰略思想下,宋朝一直沒建立像樣的騎兵,宋軍裝備主要是步兵的。

另外,南宋被當時全世界最強悍的軍事勢力蒙古所滅前抵抗了幾十年,應該是周邊國家耗得時間最長的。在四川釣魚城弄死一個大汗蒙哥導致在歐洲肆虐的蒙古軍停止進攻並開始奔喪,非洲得以倖免入侵。


財經健談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本文約500字,閱讀需時2分)

不得不說的是,每個生物種群都有霸氣外露英武好鬥的,也都有安於現狀不喜爭端的。

不僅人如此,你看看自然界存在的各種動物種群,都是如此。

但是什麼事情都是有個概率的問題,一涉及到整體的一種偏向,分析就有意思了。

不可否認的是,漢族人就是比較愛好和平。

這可能與根深蒂固的農業社會思維有關。

農業,需要長時間的投入,從播種、耕耘到收穫,經常需要半年的時間。

如果社會動盪,種下的種子,來不及收穫,走了,這是農耕民族最大的憂慮。


所以追求穩定,是農業社會的一種普遍思維。

“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說的都是這個,因為不需要太多的流動。

在這種文化下,擇風水好地定居,安土重遷,宗族社會,自給自足,等等文化標籤,都相繼產生。

以農耕文化為主導的漢族,尋求的就是一種歲月靜好。

中國歷史上與農耕民族關係最密切的就是北方的遊牧民族。

遊牧的精髓在動。

從“遊牧”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來,是在不停的運動中,四季輪迴,草榮草枯,遊牧部落需要依水草而行,沒有沉重的定居累贅,什麼東西都可以放在一個車上拉走,大片的草原就是家,天蒼蒼野茫茫,追水草而棲。

如果遇到災荒,就會本能去掠奪南方的農耕民族,因為那裡的糧食,總是比牛羊更耐存儲。就連打仗也是來去如風,鐵騎衝蕩,勢不可擋。

因此遊牧文化,在動的同時,就表現出一種天然的好戰習氣。

這也是中國歷史幾千年遊牧農耕衝突的根源。

除了遊牧民族,還有西方的海洋民族,其實也是動比較多,尋求市場和貿易,樂於冒險。這些都是和漢文化不太一樣的,中國近代史上的屈辱,多是因為此。

綜上可知:以農耕文化為核心的漢族,雖然也不乏能征善戰者,但是總體上“靜”、“和”為主。整體來說,不如遊牧民族和海洋民族善戰。但是凡事都有利弊,以“和”為主的漢族,形成的“合”力也是巨大的,這也是中華民族強大向心力的基石。

速讀歷史類精彩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漢族人是不是好征戰?

漢族前身是華夏族,漢人亦稱為華夏人。漢人不僅熱愛和平,仁儀威震天下。還南征北戰,東征西伐。開疆拓土,鞏固中華疆域。

公元前3000年,商朝君王武丁執政期間。古雅利安人侵入中原大地。雅利安人乃是高鼻樑西方人種,聞之中原人傑地靈,物產豐富。雅利安人決定進攻中原。商王武丁沉思良策,其妻子婦好挺身而出,願統領兵馬,征戰雅利安人。婦好不負眾望,率領大軍擊敗雅利安人,並俘獲大量俘虜,將俘虜名為崑崙奴。雅利安人己滅亡文明古國巴比倫王朝,意想滅亡中華文明,反而被婦好商軍滅亡。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執政期間,匈奴人侵擾大漢國土,燒搶掠劫,邊境民眾苦不堪言。孰可忍,孰不可忍。漢武帝劉徹對匈奴實行零容忍政策。任命衛青、霍去病率領大軍追擊匈奴。衛霍大軍採取遷回、迂迴戰術包圍、分割匈奴大軍,在河廊地區擊敗匈奴,殲滅其十萬人,取得大捷。收復河套地區,奪取河廊地區。並設立張掖、武威、酒泉、敦煌等地區。燕然山下,霍去病封狼居胥。彰顯大漢帝國威震天下,匈奴人聞風而逃,聞漢色變。

漢元帝執政期間,名將陳湯率領漢軍痛擊匈奴,並寫下千古名句:明凡強漢者,雖遠必誅。乃是壯志豪情之千古名句。大將傅介子率領漢軍攻打西域,傅介子對敵軍大喊幾聲,漢軍將至,還不打開城門投降。敵軍懾於大漢天威,皆打開城門投降,俯首稱臣。

東漢漢明帝劉莊執政期間,漢軍進攻西域大勝,漢軍撖離,大將耿恭留守天山金蒲城,匈奴大軍圍攻耿恭金蒲城,圍攻年餘,匈奴人硬是攻不下金蒲城,漢軍也糧盡水絕。耿恭急派兵回朝廷求援,適逢漢明帝駕崩。漢章帝繼任。面對遠在千里的漢軍。漢章帝決定實施救援。任命中郎將範羌率領七千大軍遠赴西域營救耿恭部漢軍。耿恭率領漢軍撤軍時遭到匈奴大軍追殺,損兵折將。耿恭率部終回到玉門關,清點人數,只剩下十三漢將,這就是可歌可泣的十三漢將歸玉門熱血故事。

公元71年,一介書生班固投筆從戎,寫下千古名句: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班固一統西域,西域各國懾於大漢天威皆臣服。班固將西域納入中華版圖,功高蓋世。

公元91年,東漢名將竇憲征戰北匈奴,南匈奴歸付大漢。北匈奴節節敗退,匈奴王阿提拉率領大軍進入歐洲,在歐洲稱王爭霸。大漢己無邊境之患,國力鼎盛。

國威、軍威是打出來的,匈奴和西域諸國的人將漢朝的人稱為漢人,其族群稱為漢族,其文字稱為漢字。可見漢人英勇善戰,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彰顯大漢帝國威震天下。漢軍威武。





歷史愛好者88


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五千年裡華夏族經歷了多少戰爭洗禮?五千年曆史當中,華夏族在東亞大陸上拼搏進取生生不息,用戰爭換來的經驗,寫作的兵書戰策汗牛充棟。

這五千年裡,多少叱吒一時的民族銷聲匿跡,但華夏族歷經滄桑,還在這裡。雖然,我們也有五胡亂華,蒙元滅國,滿清入主的災難,但我們文明的核心——漢文化(應該叫華夏文化)沒有滅亡,而是浴火重生。

縱觀歷史,華夏族有輝煌的時候,也有沉淪的時候,但為什麼沒有跟其他幾個古文明一樣,永遠的消失,這是我們最應該知道,最應該清楚明白的。

華夏族曾經是一個既懂得開拓,又知道適可而止,既有血性敢拼搏,有有仁德能融合的民族,所謂知其雄守其雌,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我們的哲學水平是全世界民族之林中,最為中正的。華夏文明是靠創造為動力發展起來的,講究和諧共生。而西方文明是靠掠奪而發展起來的,講究弱肉強食。

華夏族最明顯的衰落,是東漢以後,至宋朝時期到達底點,原因就是哲學核心的中道被已經變異篡改了的“儒學”誤導,走向了純柔純弱的極端。《六韜》所謂“純鋼純陽其國必亡,純柔純弱其國必削”,只要重拾真正的華夏文明哲學基礎,漢民族憑藉著幾千年的經驗和智慧,仍然是世界上最善戰的民族!


大秦魂的微博


漢族人不僅善戰而且比一般農耕民族更善戰!

一句話概括,如果漢民族不善戰,那960萬平方公里是充話費送的嗎?

一,我們的土地從何而來?

1,商朝時期,華夏族的國家範圍主要侷限在河南北部一小塊地方。到周朝時,周朝的諸侯國直接到達了北到海河,南到長江。周朝衰落後,諸侯國更是吊打邊疆少數民族,讓他們心甘情願認爸爸!

北疆的匈奴,南疆的百越無不自認是華夏民族旁系子孫,這種不約而同的認同感,正是建立在中原民族強大的戰鬥力基礎上的 。

2,秦朝的土地面積達到340萬平方公里。這是什麼概念?空前絕後的大帝國!稍前的亞歷山大帝國領土550萬(水分很大),沒有有效管理,而且總壽命才13年。後來的羅馬帝國,極盛時期領土590萬平方公里,可是內部分裂始終如一。

秦朝到清朝的大一統傳統,建立在強大的中央集團軍基礎上,沒有這個暴力機器,一切帝國都只是泡影。

3,中原王朝中武功吉盛的是漢唐元清四朝,尤其是清朝,早期直接控制的土地達到1309平方公里,這是農業社會能夠達到的統治極限。清朝在邊疆實現的改土歸流戍邊屯墾,是我國現有領土的基礎。

每個王朝的建立都伴隨著殺戮,拋開近代史不談,清朝是從經濟政治軍事各方面更像理想中的中原王朝。

二,為什麼農業社會的中華帝國這麼強大?

1,農業社會,戰爭的決定因素是人數。

農業社會的戰爭,說白了是一群人拿著簡陋的武器互相沖殺,武器和謀略是次要,而人數是主要。

要保障一大群人參與危險的戰爭,兩個至關重要,一個是人群的組織,一個是人群的吃飯問題。認識到這一點,你就知道土地革命的偉大力量了。

為什麼漢民族總是被少數民族吊打?不是因為漢民族武功不強,而是組織不得力。首先少數民族環境惡劣,孱弱的人活不下來,能誇上馬背的都是一等一的強壯。漢民族人口基數大,選拔戰士就是技術活,選出來還要組織起來,更是有難度。所以,只要有一個有效組織,漢民族無懼一切戰爭。

典型例子是,五胡亂華,大量漢人逃到南方,逃亡這組成了北府軍,北府軍在劉裕的組織下吊打北方各民族,差點完成由南到北的大一統。

2,我國的外部地形決定了大一統不難,超出這個體系很難。

我們國家的領土主體在秦朝早已確定,秦朝疆域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和4000米等高線基本上是農業社會無法逾越的障礙。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讓我們一直誤以為天下就這麼大,統一中國就是統治全世界。

反觀西方,每次動輒要征服全世界,最後領土達到500平方公里就出現帝國崩潰。我們2000年一直走下前面。

不過這也造成了我們對外聯繫的動力不足,2000年,只有明成祖朱棣七次下西洋成為亞太共主,其他大部分皇帝侷限在小小的中華文化圈自稱“天朝上國”沾沾自喜。

3,我國的內部自然災害決定了,必須有一個大一統王朝來劫富濟貧。

小的說,我們的黃河總是氾濫,沒有大一統的王朝來治水,以鄰為壑最終會大家都遭殃、

大了說,我們國家境內自然災害頻繁,需要經常性從無災害的富裕地區調集物資進行補貼災區。這是大一統王朝建立的基本動機和統治基本思路。

珍惜老祖宗給留下的土地,節約利用每一寸土地,這是我們現在最應該做的!


歷史知事


漢族真的是非常善戰的。不要被有些固有印象給矇蔽了,以為咱們漢族很弱!其實漢族是非常強的!歷史上,不知道有多少民族,被漢族給滅掉或吞併了。

遠古時代,華夏只是在黃河流域的部分地區活動,主要也就是河南、陝西、山西、河北等省。而且此時華夏人是和其它民族雜居的,但這些其它民族都消失了。而中國卻發展成了960平方公里的大國。這些土地大多都是靠武力和智謀獲取的。漢族人的武力、智力都是頂級的。

光漢武帝一個皇帝,就不知道滅掉了多少國家。比較著名的有滅南越、東越、滇、夜郎、朝鮮等。漢武帝還把興盛期的匈奴給打的元氣大傷。他甚至還萬里出兵,打敗了大宛國(位於中亞的費爾幹納盆地)。

漢族建立的歷代王朝,如秦、西漢、東漢、隋、唐、明等,哪個不是暴打四方?即使是分裂時期的三國時代,曹魏、蜀國對外也是戰功赫赫。

近代中國確實落後了。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依然在國家四分五裂的情況下,打贏了日本人。在國家剛剛統一、還是一窮二白的情況下,我們就在朝鮮擊敗了最強大的美軍,並抗住了十七國軍隊的進攻。漢族絕對是世界上最能打的民族之一。


國史拾遺


首先我得把這個題理一理,這道題問的是善戰,不是好戰。好戰的民族喜歡到處爭鬥,挑釁,掠奪。而我們漢人不好戰,但絕對善戰。

我們祖先傳下來一句話“以和為貴”,所以我們漢人不愛動手,農耕民族相對遊牧民族,狩獵民族來說脾氣更溫和。但是我們漢人有句老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漢人雖不好戰,但也不是善茬,相反我們比那些好戰民族的更善戰。

縱觀歷史,匈奴初起,李牧打過匈奴,皆勝。蒙恬擊潰過匈奴,逼得匈奴後撤千里。漢武帝更是把匈奴打的慘不忍睹,以至於一部分匈奴投降,一部分逃到歐洲去禍害歐洲人。後來歐洲人被匈奴打怕,還稱匈奴王阿提拉為上帝之鞭,意思是說這個人是上帝派下來懲罰他們的,想想都搞笑。以此分析,漢人不怕匈奴人,更不怕歐洲人,所以我們漢人不好戰,但善戰。我們有千年戰爭智慧的結晶,漢人為保護身後的土地,家人可以拋頭顱灑熱血。

蒙古人,成吉思汗領著蒙古騎兵縱橫四海,打遍大半個地球,滅了宋朝。可是別忘記,到明朝的時候,明軍揮師北上,直接把這個所謂的黃金家族打的根都沒留下,從此沒有了純正的蒙古皇室。

阿拉伯人,唐朝時恆羅斯之戰,雖然阿拉伯人打敗了唐軍,但當時阿拉伯人人多勢眾,再加上內奸作祟,唐軍才失敗。但這一站過後,阿拉伯人再也沒有主動挑釁過我們中華民族,至少那一站,讓他們知道我們漢人是不容易戰勝的。阿拉伯與歐洲打了幾百年,也沒分出勝負,但後面不敢來招惹我們中原王朝,他們覺得挑釁中原漢人不易,還是繼續歐洲人掰手腕比較輕鬆。

唐朝王玄策,一個人帶領一個軍隊打到天竺國,天竺舉國悲哀,以為要被滅國。

麥克馬洪線,康熙時期遺留下來的領土問題,印度當時佔著有美國支撐,向我國挑釁,中央政府下達命令,我國解放軍反擊,直接打到他們首都去,印度又一次覺得要亡國,就連聖雄甘地當時都嚇傻了。

朝鮮戰爭,我們怕過誰?多國聯軍又怎樣,我們武器不夠先進,但是我們不怕犧牲,我們有善戰的信念。朝鮮戰爭結束,美軍官員回憶中說道:“我寧願面對別國一個團的兵力,也不要面對一個派的解放軍,那真的是噩夢”。他們是真的怕了。

我們漢人,打美帝,打日本,打印度,打越南,從古至今,消滅草莽賊寇,驅韃子,趕突厥,滅匈奴,統一56個民族,我們不怕事,只是不想惹事。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我們不好戰,但我們敢戰,善戰!


歷史紅塵


漢族人不好戰,但是善戰。

從當初只有黃河流域的幾個部落,到今天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難道是我們先祖打獵的時候額外贈送的?

好戰跟善戰是兩回事,相對於善戰,那種不服就乾的品性更容易在我們心裡留下印記,為何會質疑漢族人是不是很善戰,主要是在歷史上北方的遊牧民族經常是縱馬南侵,不管是大一統的秦始皇還是漢武帝,唐宗宋祖,似乎都沒有特別的方法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總是猶如北方的嚴寒在中原王朝衰弱的時候大舉入侵,幾乎每個朝代都是這樣,這樣就給我們留下一個印象就是漢人很弱,但是吧每個中原王朝建立後都有達到鼎盛的時期,而領土面積則會一步步的擴大。

善不善戰舉幾個例子吧。

1、秦統一後,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鄂爾多斯市一帶),率軍修了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國內交通閉塞的困境。蒙恬曾駐守九郡十餘年,威震匈奴,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

2、漢武帝時期,匈奴僅直接被衛青、霍去病大軍斬、俘就達20餘萬,牲畜損失不計其數,加上境內人民為逃避漢軍深入窮剿導致離散、飢餓、在逃亡遷徙中死亡、失蹤的,其數無慮數十萬。從此匈奴“漠南無王庭”,統治集團再也沒能回到漠南。

3、唐朝時中國人的帝國越過了蔥嶺最西到達裡海,和當時想要稱霸的大食(阿拉伯薩拉森帝國)抗衡 征服了當時最強大的草原部落突厥人(東西突厥橫跨中亞蒙古高原) 滅掉並耗死了當時很多地區性大國,如高句麗、吐谷渾、吐蕃、南詔、渤海....當時幾乎所有亞洲國家和世界重要大國都向大唐稱臣,波斯帝國甚至主動要求中國的保護,後來的大食也頻頻遣使入貢,連遠在地中海的拜占庭帝國也向大唐納貢。

4、明朝洪武20年,明軍越過長城,2月明軍輕騎雪夜奔馳,偷襲元軍大寨。6月乘勝追擊,在蒙古捕魚兒海,大敗元軍,俘虜元朝皇帝的次子地保奴,妃子等64人,太子必裡禿,妃子,公主等59人,代王達裡麻,平章八蘭等官員2994人,軍士百姓77037人。蒙古從此一蹶不振,分成韃靼,瓦刺,兀良哈等3大部。

那麼,為何會有漢族不善戰呢?一方面是被鞭子抽過的傷痛更會讓人記憶深刻,近代被西方列強蹂躪的歷史太長久了,從清朝末期到1949年之後還有。還有就是漢人骨子裡就有世界第一的追求,在網上看新聞你會發現我們幾乎只跟世界第一第二對比,就是隻跟美國對比,我們的目光只盯著美國,很少有對英法國家的注意。

取得的成績容易遺忘,但是傷痛卻經常會被回想起來,因為它很疼。


你懂得zyt9573


漢族人極為善戰,但是善戰不等同於好戰。好多人說我們中國國土廣袤是多次對外擴張的得來的,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對外戰爭擴張只能維持一時的領土廣大,想要維繫長遠需要的是文化。



漢族人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戰爭方式方法記載與書籍的民族,相傳周朝姜太公就著有《太公六韜》,總結當時戰爭的戰略戰術而成的。到了春秋時期,更是出現了《孫子兵法》,無論從內容、篇幅、還有涉及到的軍事實踐等等各個方面,都超出其他民族千年以上。這也是漢民族善戰的基礎。



中華上下5000年,湧現了無數能征善戰的軍事奇才;孫臏增兵減灶滅龐涓;項羽破釜沉舟敗章邯;韓信背水一戰斬陳餘;衛青千里出擊擒匈奴;周瑜赤壁之戰敗曹操。這些經典的戰例無不體現了漢民族的勇敢善戰。



面對遊牧民族騎兵的侵略,我們漢族人民發明了鉤鐮槍、鐵蒺藜、強弓硬弩、火銃打炮。針對不同的外來侵略發明了不同的戰略戰術和武器裝備。



近代由於各種原因中華兒女落後於世界發展,此時日本乘機侵略中國。中華大地湧現了地道戰、游擊戰等作戰方式。以上所有無不體現了漢民族中華兒女的勇敢善戰。



漢族兒女必是善戰但不好戰,善戰是因為我們穎悟絕倫。不好戰是因為我們至仁至義、以和為貴。


我是越關


我們漢人當然善戰來著,要不我們領土都是充話費送的。

五千年前的今天,我們夏朝祖先和古埃及人一樣面對洪水。

四千年前的今天,我們商朝祖先和古巴比倫人一樣玩著青銅器。

三千年前的今天,我們春秋戰國先賢和古希臘人一樣思考哲學。

兩千年前的今天,我們漢朝祖先和羅馬人一樣四處征伐;

一千年前的今天,我們唐宋祖先和阿拉伯人一樣無比富足;

新世紀後的今天,我們所有人在和美利堅一較長短!

世界五千年文明史,我們民族一直在世界牌桌上打麻將,而另外幾家已經換過好多輪。

孤單才是真的寂寞!

哎,問這個問題的逗逼,首先謝謝你給我一個發揮的舞臺哈。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網絡上充斥著漢人不善戰,漢人懦弱,漢人奴性的聲音。於是我回家看啦看身份證,沒錯民族一欄寫的漢族。

可是我不懦弱,也沒有奴性,善戰不善戰這個真不好說,如果說打架的話,沒慫過,真正戰場和平年代也沒機會吧?

於是反省自身之後我覺得這一論調就是個偽命題。

然後感謝發達的網絡還有本人一點點英語基礎,在國外論壇我也經常看到如此論斷,這啥情況,我百思不得其解啊。

想我皇漢,錯錯錯,不能說皇漢是漢民族,從五千年前一直屹立於世界民族之巔,什麼時候成啦懦弱,奴性,不善戰的代名詞啦?

下面我們數數中國擴張史

夏朝立中原,開邊擴四夷,河南部分地區歸漢民族所有。

商朝承夏志,擴邊從不止,傳統中原地區都是漢朝所有。

周朝大分封,數百小弟戰天下,漢民族擴展到長江流域。

秦朝大一統,傳統漢地十八省基本成型。

漢朝更威武,開發西域,下擴南越。

隋唐承漢志,盛唐領土千萬,那不是送的。

宋朝雖窩囊,但是也保有中華傳統領土。

元明清定性,雖然二個都是異族,但是已經融入華夏民族大家庭。

從小小的河南部分地區,到現在中國版圖,領土擴大數十倍有木有?沒有戰爭領土怎麼來的?充話費送的?你送我看看?

失敗總是有的,但是那一次漢人不是在無數挫敗中頑強生存下來並且成就偉業的。

南北朝動亂,我們熬過來啦。

宋金滅國戰爭,我們熬過來啦。

蒙元南下,我們熬過來啦,

後金南下,我們熬過來啦。

抗日戰爭,我們勝利啦。

孤獨的兔子,一人獨對世界我們也打贏啦。

我現在問你還有各位讀者們,漢人善戰嗎?

我們愛好和平,我們也從不畏懼戰爭。

有部分參考其他文章。。。特此備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