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正反對比立意明

考生寫作高考作文都知道要追求立意高遠。如何通過自己的作品將自己確立的高遠立意與深遠主題鮮明生動而有效地表達出來呢?我們可以採用正反對比論證技巧。

對比的方法就是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以進行對照比較,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徵。寫議論文時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有利於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更好地表現自己的立意。

時間對比明取捨

考生從時間的維度上進行正反對比,將古今的相同事件或者相反情形進行對比,突出與時俱進的主旨,對傳統進行合理的取捨,對現實生活進行有益的反思。從正面落筆,借古諷今,寫出過去的不足,現實的美好;從反面落筆,寫出過去的美好,現實的不足,號召人們進行必要的奮鬥。

請看學生作文片段《為有犧牲多壯志——我看高考》:

1977年以前,沒有恢復高考;1949年以前,讀書是少數人的專利,窮人就連想一想學習,似乎也是一種奢望。姥爺都快80歲了,連名字也不會寫。聽我說讀書辛苦,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以前啊,因為家裡很窮,國家的教育水平也不發達,我們只能在家務農活,從生下來就望到自己一輩子的命運了。”姥爺說的個人經歷,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實際情況。

1977年以後,高考如同一股春風,改變了這個世界。同樣生長在農村,我們擁有了進入學校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我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與姥爺那些老一輩人相比,我除了珍惜機遇,還能抱怨嗎?

在這篇作品中,作者將生活在不同年代的“姥爺”和“我”的“求學經歷”進行對比,生活在舊社會的姥爺,小時候渴望讀書而不得,我現在卻覺得讀書苦而累,兩相對比,表明高考值得珍惜的立意:“高考為我提供了公平競爭的平臺,我對它心存感激。”這感激是發自內心的,切實可信。

空間對比明揚棄

考生通過空間對比,突出因地制宜的主張,將國內與國外、城市與鄉村、社會與學校等不同地方的相同、相反、相對的情形進行比較,從而做出合乎實際情況的明智選擇。讀者從中可以讀出青少年的理性思考與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請看學生作文片段《悠悠五千年,夢想正傳承》:

穿越歷史長河,我們見證人類古文明輝煌燦爛,也親眼見證幾多文明的衰亡:我們走進古巴比倫,那天文演算令人驚奇,那古老文明一次又一次的異化與消逝令人感傷;我們走進古印度,天方夜譚的童話國度令人神往,如今印度的貧窮腐化令人感嘆;我們走進古埃及,那神秘壯觀的金字塔令人震撼,親眼目睹著這一切在歷史洪流中被遺忘。古文明都已消亡的同時,人們驚奇地發現:只有中華文明長盛不衰,在歲月中依舊繁榮。追根溯源,我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與“高考”有著密切關聯……

作者將世界上的幾大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等與中國進行對比,以國外的古代文明成為歷史遺蹟而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長盛不衰來突出“高考”在傳承文明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主題,突顯了青少年的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

情感對比明進退

世間萬物都因人的主觀能動性而發揮作用,考生從情感的角度切入,展開正反對比,讓讀者在閱讀中明瞭作者情感,達到明是非、知得失的效果。

請看學生作文片段《車來車往,一葦以航》:

車來車往,一葦以航,當今社會,賽車奔忙近痴狂。在疲於奔命中無暇思索;縱有“激情”,也不過是忙裡偷閒,以他人的熱血點醒自己,麻木長久,激情頓亡。車,似乎不再是誕生激情的地方,只是機械地穿梭紅塵,來來往往。

回望先秦,木車上的沉思者緩緩前行,用自己的思想引領小車,萬千人事自承擔,轆轆遠聽,充滿激情地駛向遠方。反觀現在,脫胎於現代科技的車來車往,在奔馳中喪失了遠方,似乎格外迷茫:終日,人心惶惶,失去心靈歸宿,渴望思想。

考生將木車承載先秦智者與賽車創造激情進行對比,態度鮮明地告訴讀者,喜好木車,擁抱激情,選擇理性的生活。

運用對比論證表明立意,可以從時間上論今古,從空間上論中外,從情感上論臧否,在有限的時間內成就考場佳作,讓讀者的明眸“為之一亮”。

— END —

來源 | 《語文報·高考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