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中藥藥性大全,化痰藥合集,附處方歌訣

痰為津液所化。津液是人體正常生理性體液,痰是有形的一種病理產物。多因外感風寒溼熱之盛,內傷七情飲食之鬱,以致氣逆液濁而成多量稀粘之汁。痰與飲常常互稱,在臨床上又有鑑別:粘而稠者為痰,清而稀者為飲。痰色黃者屬於熱證,色白者屬於寒證。舌苔膩者多屬溼痰,舌紅口乾者多為燥痰。

中藥藥性大全,化痰藥合集,附處方歌訣

化痰藥

1.半夏

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有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功。

反烏頭

2.天南星

苦辛溫有毒,歸肺肝脾經,有燥溼化痰,祛風止痙之功。

制南星5-10克,生南星多入丸散用,一次量0.3-1克。

3.白附子,

別名禹白附

辛甘溫,有毒,歸脾胃經,有燥溼化痰,祛風止痙,解毒散結之功。

4.白芥子

辛溫歸肺經,有溫肺祛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之功。

近年來治療滲出性胸膜炎,有消除胸腔積液的作用。

5.皂莢

中藥藥性大全,化痰藥合集,附處方歌訣

皂莢

辛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有去痰開竅之功。

用量用法,1.5克,焙焦存性,研粉吞服,每次0.6-1.5克。

6.桔梗

苦辛平,歸肺經,有開宣肺氣,祛痰,排膿之功。

7.旋覆花

苦辛鹹,微溫,歸肺脾胃大腸經,有消痰行水,降氣止嘔之功,包煎。

8.白前

心甘平,歸肺經,有祛痰,降氣止咳之功。

9.前胡

苦辛微寒,歸肺經,有降氣祛痰,宣散風熱之功。

10.瓜蔞

甘寒,歸肺胃,大腸經。

瓜蔞皮清肺化痰,利氣寬胸,瓜蔞仁潤肺化痰,滑腸通便,全瓜蔞兼具以上功效。

全瓜蔞10-20克,瓜蔞皮6-12克,瓜蔞仁20~15克。

反烏頭

11.貝母

中藥藥性大全,化痰藥合集,附處方歌訣

貝母

川貝母,苦,甘,微寒,

浙貝母,苦寒,歸肺,心經。

有化痰止咳清熱散結之功。

反烏頭。

12.天竺黃

別名,竹黃

甘,寒,歸心,肝,膽經。

有清熱化痰,清心定驚之功。

研粉吞服,每次,0.6-1克。

13.竹茹

甘微寒,歸肺胃,膽經。

有清化熱痰,除煩止嘔之功。

14.竹瀝

別名竹油

甘寒,歸心肺胃經。

有清熱化痰之功。

用量用法,30-50克,沖服。

15.海浮石,鹹,寒,歸肺經。

有清肺化痰,軟堅散結之功。

16.海蛤殼

苦鹹,寒,歸肺胃經。

有清肺化痰,軟堅散結之功。

用量用法,10-15克,蛤粉宜包煎,入丸散,1~3克。

17.礞石

甘鹹平,歸肺,肝經,有下氣消痰,平肝鎮驚之功。

入丸散劑,1.5-3克。

18.海藻

中藥藥性大全,化痰藥合集,附處方歌訣

海藻

辛寒,歸肝胃腎經,有消痰軟堅,利水之功。反甘草。

19.昆布

鹹寒,歸肝胃腎經,有消痰軟堅,利水之功。

20.黃藥子

苦寒,歸肺,肝經。

有散結消癭,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

本品多服久服,可引起消化道反應,並對肝功能有一定損害。

21.胖大海

別名安男子

甘寒,歸肺,大腸經

有清宣肺氣,清腸通便之功。

3-5枚,沸水泡服或煎服。

22.豬膽汁

苦,寒,歸肺,肝膽經

有清肺化痰,清熱解毒之功。

23.蔊菜

辛苦平,歸肺肝經。

有祛痰止咳,清熱解毒,利溼退黃之功。

化痰中醫處方

白茯苓丸

【處方】白茯苓30克 覆盆子30克 黃連30克(去須)人參30克(去蘆頭)栝樓根30克 熟乾地黃30克 雞膍胵50枚(微炒)萆薢30克(銼)玄參30克 石斛22克(去根,銼)蛇床子90克

【製法】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滋陰清熱,益腎潤燥。腎消。因中消之後,胃熱入腎,消爍腎脂,令腎枯燥,遂致此疾,兩腿漸細,腰腳無力。

中藥藥性大全,化痰藥合集,附處方歌訣

茯苓

天門冬蘿蔔湯

天門冬15-30克,切薄片,水煎去渣取汁,用此水再加適量清水(最好雞湯),加入火腿肉或鹹肉(切長條薄片)150克,煮沸後,將切好的蘿蔔絲300克放入同煮。煮熟後加入適量食鹽,少量香蔥末、胡椒末調味食用。可分作幾次作點心或佐餐食用。有美容,止咳,消除疲勞,增強體力之作用。長期食用能使粗糙皮膚變得細膩光滑。

化痰藥的口訣:

中藥藥性大全,化痰藥合集,附處方歌訣

半夏

溫化寒痰半夏星,附子芥子白前皂;

清化熱痰桔梗母,前胡瓜萎浮海石。

竹茹礞石瓦楞子,昆海杷葉天竺黃;

止咳平喘杏仁部,桑皮蘇子馬兜鈴,

紫菀葶藶款冬花,紫金杜鵑千日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