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李志林:A股不懼貿易戰,“八二”現象更強化

李志林:A股不懼貿易戰,“八二”現象更強化

03.30李志林—忠言周評:A股不懼貿易戰,“八二”現象更強化

1、政府強硬表態,為市場樹立了信心

上週,特朗普政府突然發難,宣佈對中國500—600億美元的對美進口商品加收25%關稅,引起全球股市的恐慌性暴跌,A股更是重現超500個股跌停的“股災”一幕,並使週一再度暴跌,創出26個月的新低。

市場恐慌的主要是:怕中國政府反擊無力,被動挨打,吞下苦果,致使美國政府得寸進尺、步步緊逼,搞亂中國經濟和金融,從而造成中國投資者的損失。

但是,隨著中國政府的強硬表態:“中國政府反對打貿易戰,但也不懼貿易戰”,“如果美國政府一意孤行硬要打,中國政府將奉陪到底”,並宣稱,繼30億美元的首批報復清單公佈後,“還有幾百億美元的報復清單的制定已經基本完成。”

這個強硬表態,令廣大投資者揚眉吐氣。與此同時,美國國內也爆發了反對特朗普與中國打貿易戰的強大聲浪;包括WTO在內的國際輿論,也紛紛譴責美國政府用國內法代替國際貿易法的行為。於是,美國政府立馬認慫,美國商務部長連忙表態:“正與中國籤停戰協議”;特朗普也改稱:“正與多個國家就貿易問題展開對話,最終將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

在此情況下,美國、歐洲、亞太股市全面反彈,A股也出現反彈。本週,上證指數、深成指、中小板、創業板均放量收出了0.51%、4.21%、4.18%、10.09%的不同程度周陽線。

中美貿易戰最終是否會打?雙方的“嘴仗”還會打多久?中美最終能否達成怎樣的和解協議?儘管還存在不確定性,但是,廣大投資者已經看清了,憑著當今中國強大的綜合國力,憑著萬眾一心的、堅強的舉國體制的力量,外來的任何威脅和恫嚇,都無法阻止中國經濟和中國對外貿易的穩定增長,強大的國內市場和居民的消費能力,完全有能力消化貿易摩擦所帶來的不利因素,同樣也無法改變A股的既定走勢。

所以,A股還是可以謹慎看多做多的。

2、貿易摩擦使大盤股指數雪上加霜

很多人在本週不敢果斷抄底的原因是,大盤指數走勢不好。這一點的確如此。

今年以來,上證50指數從2860點—2722點,跌4.82%;滬深300從4030點—3898點,跌3.27%;上證指數從3307點—3168點,跌4.2%。

春節以後,上證50從2871點—2722點,跌幅5.18%;滬深300從3966點—3898點,跌1.71%;上證指數從3199點—3168點,跌0.96%。

從3月22日“特朗普缺口”形成至今,上證50從2866點—2722點,跌幅5.02%;滬深300從4020點—3898點,跌3.03%;上證指數從3242點—3168點,跌2.28%,至今沒有補掉缺口。

即便本週,上證指數、深成指、中小板、創業板均收出了周陽線,但是,上證50和滬深300依然收出了2.48%、0.16%的周陰線。可見,上證50為代表的大盤股,仍然是市場主要的做空力量。

3、去年領漲的大盤股、白馬股全面進入熊市態勢

先看上證50的三大權重股的今年以來的表現:貴州茅臺、中國平安、招商銀行,最大跌幅分別是17.6%、22.1%、20.2%;

石化雙雄最大跌幅,分別是21.1%、24.5%;

保險股的最大跌幅:新華保險跌39.5%、中國人壽跌29.4%,以及中國平安;

券商股的最大跌幅:中信證券跌24.5%、海通證券跌24.7%;

五大國有銀行股最大跌幅:工商銀行跌24.1%、建行跌25.8%、農行跌21.4%、中行跌20%、交通銀行跌17.6%

其他有影響的白馬股最大跌幅:五糧液跌31.5%、萬科跌31%、格力電器跌24.1%。鋼鐵股、煤炭股、有色股、地產股等的跌幅均在20%—30%。

大盤股的集體走熊,除了受外來利空因素的衝擊以外,內因是更主要的因素:

一是去年漲幅過大,獲利盤過多,抱團取暖的機構倉位太重;

二是大盤股的最大主力,已從高位順利出逃,使盤踞在大盤股的資金出現了大窟窿,遂導致後知後覺的機構“多殺多”。尤其是較早進入大盤股的機構,爭相兌現獲利盤,造成了1月份新成立的基金,成了高位“接盤俠”,被深深套牢。一月底至二月初割肉中小盤股,去換成大盤股的投資者,損失尤其慘重;

三是許多大盤股業績成長低,令價值投資者大失所望。我(公眾號:李志林)早在去年就多次發過警報,銀行股的業績曾曾僅2%—5%。現得到了2017年年報的印證。工行、建行、農行、中行、交行的業績成長性,只有2.8%、4.67%、4.9%、4.76%、4.48%,大大低於GDP的漲幅。這就自然會遭到原先對銀行股期望很高的投資者的拋棄,調倉換股到中小盤成長性中去。

因為,價值投資,不僅要看市盈率低,而且更重要的是看它們的成長性能不能超過GDP的增長速度。眼下的結果,便是對去年選股“唯大”、“唯白”的價值投資理念的絕妙諷刺。如今,終於輪到了持大盤藍籌股和白馬股的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嚐嚐被割“韭菜”的滋味了。

4、貿易摩擦助新興產業的高成長股長上了“翅膀”

從國內政策取向來看,春節過後,從中央政治局會議到國務院,再到證監會、商務部、發改委、科技部,突然變調:閉口不再提大盤藍籌股和白馬股的投資價值,不再發行週期性產業的新股,連對一般的新興產業的小盤新股,都採取終止發行、放慢上會節奏、嚴控過會率,致使今年第一季度只發了20多隻新股,僅相當於去年同期兩週的發行量。

相反,從政府領導到股市監管層,卻反反覆覆地強調生物科技、雲計算、人工智能、高端裝備這四大新興產業的新經濟藍籌和獨角獸,給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和傾斜,為它們的上市大開綠燈。

這些做法難道不正是去年我和許多市場人士所提的建議嗎?

從外部壓力來看,近期多位美國官員表示,美國之所以要與中國打貿易戰,最根本的原因是針對中國製造2025規劃,為的是阻止中國新興產業的發展,不能聽任中國來取代美國的新興產業的優勢地位。

有一句名言:“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美國政府越是想封鎖、阻擾、扼殺中國的新興產業,中國人民就越是要樹雄心、立壯志、長志氣,勵精圖治、發憤圖強,靠自己的力量和聰明才智,來實現中國製造2025規劃。

於是,A股便迅即作出了政策呼應和市場響應。以創業板為代表的四大新興產業的個股,一馬當先、扶搖直上,成為市場久違了兩年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不妨來看看深成指、中小板、創業板這3個小盤股指數的表現吧!

先看元旦至今。深成指從11040點—10868點,微跌1.5%;中小板從11341點—10960點,跌3.35%;創業板從1752點—1900點,漲8.45%,今年凡是投資創業板的人都是贏的。

再看春節後這3個指數的表現。深成指從10431點—10868點,漲4.19%;中小板從10392點—10960點,漲5.47%;創業板從1646點—1900點,漲15.44%。凡是春節後投資深市和中小創的人都是贏的。

尤其看3月22日“特朗普缺口”後它們的表現。深成指從10858點—10868點,漲0.1%,補掉了缺口;中小板從10960點—10960點,打平,補掉了缺口;創業板從1814點—1900點,不僅補盡了缺口,而且還漲4.75%。本週,凡是投資創業板的人,仍然不受特朗普的干擾,照樣是贏家。

由此可見,無論是今年的走勢,還是春節後的走勢,或是“特朗普缺口”後的走勢,都是深強滬弱。尤其是創業板,在春節後短短22個交易日,漲幅竟高達15.44%,儼然是大牛市的走勢。這充分表明,新興產業高成長的中小盤股,已經由連續兩年下跌不止,被市場邊緣化的“醜小鴨”,搖身一變,一騎絕塵,成為市場的“香餑餑”。

再從成交量看,市場一改去年大盤藍籌股領漲,滬市成交量大於深市的局面,變成了深市成交量大於滬市成交量50%—100%,成為新常態。尤其是,上證50的成交量與創業板成交量之比,由去年的2 : 1、3:1,變成了現今的1 : 3。這顯示,市場的資金已從、並正在從大盤股、白馬股中,大量轉移到中小創和主板中新興產業、高成長的中小盤股去了!

5、“八二”現象將主導今年全年A

正如去年“二八”現象主導A股全年一樣,儘管包括本人在內的很多市場人士和投資者,認為這極不合理,會導致指數虛漲,“多數投資者賺了指數卻大賠了錢”。但是,由於國家隊力大無窮,並有行政力量和輿論配合,如”反對炒小、炒新、炒差,炒重組、炒購併、炒高價、炒概念、炒高送轉、炒熱點”等等,任何反對聲都無力改變這種局面。

但是,如今風水輪流轉,政策取向和國內外因素都迫使A股的重心必須轉向到以四大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股。這就激發了場內外資金的活力,紛紛進場搶中小盤、超跌、高科技股的籌碼,遂導致了春節後持續的“八二”現象。今年,投資者是“賠了指數卻賺了錢”,多數中小盤股是在3500點左右的指數高點時,創出了最低價;而今,在3100多點的指數低點上,股價卻漲了20%—50%。這樣的股市,才算是真正進入了“春天”,是為廣大投資者創造獲利感和所得感的股市,有賺錢效應和可操作性的股市,是健康發展的股市。

本週四,儘管仍然是個股漲多跌少,黃線在上,只因尾市萬科反彈了9%,當晚就有人高叫,市場風格又將轉換成“二八”現象。但是,週五市場馬上還以顏色,黃線高高在上,上證50再成做空主力,個股漲跌比為908 : 350,1596 : 288,仍然是“八二”現象。

一種市場風格一旦形成,至少會保持一年。這是因為,大盤股中的獲利盤實在太多了,沒有力量敢拉昇股價了,機構不斷進行“多殺多”,使其中的投資者越虧越多。而機構在進入的前提是,必須徹底清洗獲利盤,逼他人割肉。這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期間,每一次反彈都成了機構出逃的機會;任何資金進入,都會被沉重的拋盤所套牢。更要命的是,目前市場已不可能再有一支擁有2萬億買大盤股的超級機構力量。

另一方面,在推動大盤股和大盤指數上漲的資金總體不足的情況下,市場的存量資金自我縮容到中小盤新興產業股中去,製造財富效應,則綽綽有餘。個股中一天獲利3%—5%,是十分輕鬆的事,哪怕做T+0.都很容易,中小盤股的股性比大盤股活多了!

再一方面,從大盤股中出來的資金,為了儘快挽回損失,必然對小盤高科技股如同“餓虎撲食”一般,遇到大盤迴調就快速建倉,吸飽籌碼後,然後藉助題材,快速拉昇,市場響應者眾多,扭虧為盈的週期很短,機會很大。近期人們定可以看到,整版整版的漲停股,基本上都是中小盤、中低價、超跌的新興產業股,去年大盤股白馬股佔據漲幅榜前的局面,已一去不復返了。

因此,投資者不能再指望今年對“八二”現象,再來一次風格轉換,而應認清政策取向,認清形勢,順勢而為。在倉位上,要由去年的“棄小從大”,改變為“棄大從中”、“棄大從小”、“棄舊(週期性傳統產業)從新(新興產業)”,並注意做波段操作。

那麼,在3個大盤股指數步履蹣跚、低位蟄伏,為A股“站臺”、“搭臺”的情況下,儘可能分散持股,爭取在新興產業的中小盤股裡,再有可能轉型升級為新興產業的資產重組股、國資改革股中,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尤其是在滬市跌破五週均線、沒有收復“特朗普缺口”之前,應對創業板已進入1800點—2200點新震盪箱體、會走獨立行情,要以良好的心態認識之,預期之,迎接之。只有創業板領漲,那麼,主板中的中小盤股,也同樣會獲得上漲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