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屢戰屢勝、蠶食鯨吞——以色列復國後版圖不斷擴大

請大家認真研究下圖:我們以1947年聯合國181號決議為分界線,1947年以前,以色列(猶太人建立的國家)只在大約6%的、一小部分地域開荒拓土、生殖繁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建立的國家)佔有絕大部分的領地。

屢戰屢勝、蠶食鯨吞——以色列復國後版圖不斷擴大

1947年以後,以色列的版圖是怎樣擴大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戰火硝煙依然瀰漫的中東地區。

一、聯合國181號決議:

1947年,聯合國通過181號決議,將巴勒斯坦一分為二。以色列獲57%的土地,巴勒斯坦獲43%的土地。

屢戰屢勝、蠶食鯨吞——以色列復國後版圖不斷擴大

因決議有偏袒猶太人的嫌疑,備受爭議。以色列得到的大多數是沿海肥沃的土地。阿拉伯國家的得到的領土大多支離破碎、互不相連,大部分是丘陵和貧瘠地區。聯大宣佈通過巴勒斯坦分割案後,埃及等六個阿拉伯聯盟代表集體退出會場,表示抗議,並拒絕承認聯大181號決議。

巴以戰爭至此一觸即發,為了寫好巴以衝突,我在前兩篇文章詳細講解了猶太人的苦難歷史和艱難的復國之路。希望能夠看看,以便更好的理解本文。

二、衝突開始:

以色列宣佈建國不到24小時,即1948年5月14日,周邊虎視眈眈的阿拉伯國家就聯合起來,發動了對以色列的戰爭。大規模的戰爭有五次。近年來,衝突再起。

我同情過去以色列的苦難,更替現在的阿拉伯國家感到窩囊。阿拉伯國家實力不如以色列,國家之間又矛盾重重,離心離德。結果,屢戰屢敗,打一次輸一次,領土越來越小,1947年分治時,巴勒斯坦國領土面積是1.15萬平方公里。打到現在,巴勒斯坦國只剩下2500平方公里。

屢戰屢勝、蠶食鯨吞——以色列復國後版圖不斷擴大

中東地區

衝突不僅在兩國發生。以色列與其附近的阿拉伯國家都有衝突,所以又叫阿以戰爭。另外,根據離歐洲的遠近出現了近東、中東、遠東的劃分。現在,這種劃分的地理位置已經非常模糊了。但是,政治上,巴以衝突又叫中東戰爭。

二、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1949):

屢戰屢勝、蠶食鯨吞——以色列復國後版圖不斷擴大

中東地區的國家

以色列方面叫獨立戰爭。1948年5月4日,以色列宣佈建國,次日凌晨,敘利亞、伊拉克、埃及、黎巴嫩、外約旦等阿拉伯國家出兵進攻以色列。

以色列獲勝,佔領了聯合國劃給巴勒斯坦的大片土地。以色列領土比分治時擴大了6200萬平方公里。有96萬巴勒斯坦人被驅逐出家園,淪為難民。

四、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1957):

這次是以色列先挑起戰爭的。

蘇伊士運河是埃及境內、溝通歐亞非三洲的交通要道。地理和戰略位置非常重要。但建成以來一直被英法控制。

屢戰屢勝、蠶食鯨吞——以色列復國後版圖不斷擴大

第二次中東戰爭地圖

1956年,埃及宣佈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英法決定武力奪回,與以色列一拍即合,三國聯合入侵埃及。但三國遭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譴責。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下,第二次中東戰爭停火。

戰爭結果是:英法以三國在軍事上勝利,但埃及得到輿論支持,獲政治上勝利,收回了蘇伊士運河的全部主權。

五、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6、5—10):

以色列國方面叫“六日戰爭”,堪稱戰爭史上的經典。

屢戰屢勝、蠶食鯨吞——以色列復國後版圖不斷擴大

起因是埃及封鎖了以色列的重要出海口—蒂朗海峽。這使得以色列下定決心同阿拉伯國家開戰。

1967年6月5日清晨,以色列先發制人,對埃及、敘利亞、約旦發動閃電式襲擊。10日,結束戰爭。以色列以壓倒性的優勢打敗阿拉伯國家。

這場戰爭後果嚴重,以色列佔領了加沙地帶、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等共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數十萬阿拉伯平民被趕出家園,淪為難民。成為中東局勢至今無法收拾的根源。

六、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10、6——26):

屢戰屢勝、蠶食鯨吞——以色列復國後版圖不斷擴大

起因是埃及和敘利亞想收回六年前被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結果是:阿拉伯國家扭轉了接連慘敗的局面,但沒有徹底戰勝以色列。

埃及收復了部分西奈半島,敘利亞收復了部分戈蘭高地。以色列依然佔據著絕大部分土地。

七、戴維營協議:

埃及對武力收回失地感到洩氣。在1977年,埃及總統薩達特做出了一個史無前例的舉動——成為第一個訪問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領導人(等於承認了以色列)。

屢戰屢勝、蠶食鯨吞——以色列復國後版圖不斷擴大

1979年9月9日,美國總統卡特邀請以色列總統貝京、埃及總統薩達特在美國總統的休養地戴維營舉行了為期12天的會議,簽署了戴維營協議。規定以色列撤出西奈半島,以換取與埃及的和平。

阿以開始由對抗轉入對話,有力地推動了中東的和平進程。但是,這引起了大多數阿拉伯國家的不滿和反對,埃及被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驅逐。

八、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年6月—9月)

起因是以色列的駐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裝暗殺。

以色列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此次戰爭期間出現了由以色列支持的黎巴嫩基督教長槍黨民兵組織對巴勒斯坦難民營的貝魯特大屠殺。

九、貝魯特大屠殺:

1982年9月14日下午4點10分,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長槍黨總部大樓正在舉行重要的會議,突然,“轟”的一聲巨響,一顆預先放置的200公斤重的炸彈爆炸了,頓時,會議室煙霧瀰漫、血肉橫飛,年輕的黎巴嫩當選總統被炸死。

16日下午6點,面帶黑罩,身著偽裝的歹徒在以色列軍隊的指使和配合下,進入貝魯特大街小巷,逐戶搜索,見人就殺。屠殺整整持續了40小時,到18日上午,剛開進難民營的以色列軍隊都找不到可殺的人了。我就不放圖片了,太殘忍了。

屢戰屢勝、蠶食鯨吞——以色列復國後版圖不斷擴大

前以色列國防部長沙龍被認為該對此事件負個人責任。沙龍在國內外是極具爭議性的任務,是以色列強硬派代表。反對巴以和談。有豐富的戰爭經驗和超人的冒險精神,被稱為“以色列的巴頓”。後來,沙龍成了以色列總理,這一直讓巴勒斯坦人無法接受。

十、未完待續:

巴以衝突愈演愈烈,我們發現,猶太人已經不是當年備受欺凌、令人同情的弱者了。他們強大起來後,走上了欺壓外族的老路。人類如果淪落成“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地步,其命運還不如“魚肉”呢。接下來還有很多衝突,比如:對耶路撒冷的拉鋸式爭奪,加沙地區的動盪等等,如果有興趣,請繼續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