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黃大年”: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

一年前,一個名字傳遍了神州大地。

黃大年,我國傑出的戰略科學家,他的英年早逝讓很多人落淚;他的精神卻讓無數人奮起。

一年後的今天,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踏上黃大年工作過的這片熱土,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

“越是困難,挑戰起來才越酷”

推開吉林大學智慧海洋研究中心主任崔軍紅辦公室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藍色的牆壁上掛著巨大的世界海洋圖。

梳著利落的短髮,身穿短款格子小西裝,一看就是個果敢幹脆的行動派。指點著背後的地圖,講述建設中國現代海洋事業的夢想,她意氣風發。

國家“千人計劃”特聘教授崔軍紅,畢業於吉林大學計算機學院,曾在海外遊歷18年,是美國康涅狄格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終身教授,她一手創辦的康涅狄格大學水下傳感網絡實驗室,是國際公認的智慧海洋實驗室中的“NO.1”。2016年,她回到吉林大學創辦智慧海洋研究中心。

“回到祖國,一方面是母校的盛情邀請,另一方面也是黃大年老師的感召。”崔軍紅說。2014年,一次回國講學時,她認識了吉林大學交叉學科學部長、傑出的戰略科學家黃大年。黃大年邀請他一起來做移動平臺探測技術開發,為國效力。“黃老師這麼牛的人都來吉大,和他一起一定能做番大事!”

在一個沒有海的地方創辦智慧海洋中心,有人認為是異想天開,戲稱她為“內陸國海軍司令”。不過,她並不在意。“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了,如果非要有海才能搞科研,就out啦!”何況,吉林大學地學部在海洋科學和工程技術研究領域實力很強。

在美國,崔軍紅有自己的團隊,回到吉大,她就是“光桿司令”。不過,這個光桿司令幹勁十足。她一個人一個人開始引進,一個一個學生開始培養,一件一件設備開始購置,一點一點建起實驗室……

“黃老師也是從零開始的。生命在於折騰,越難的事情做起來才越酷。”她說。

崔軍紅的名片很別緻,除了所在學校的城市,還印著興城、南通、深圳等。這些都是她建立實驗基地或者分中心的地方。“我想探索一種新模式,守著家裡一畝三分地沒發展,要走出去搞科研。”

崔軍紅計劃以長春為總部,在興城、南通、深圳、青島等沿海城市佈局,形成“一總部、兩基地、三中心”的智慧海洋研究大格局。

一年365天,很多時候她都在出差的路上。回國三年,她的身影曾出現在每個沿海城市,對所有出海口都瞭如指掌。飛機、高鐵、談判桌,課堂……現在的崔軍紅每天不是出差就是在上課。“現在沿海的很多城市,都把發展海洋事業作為規劃的重點……我想推進得快一點,把學科打造出來,平臺打造出來。”

令崔軍紅特別興奮的是,中國對海洋重要性的認識正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九大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總書記提出“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談起這些,她神采飛揚。能在此時投身中國的海洋事業,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是一件無比幸運和快樂的事情。

“帶動一方經濟發展,才是真的牛”

在吉林市江北郊區的吉林農業科技學院食堂,經常有一箇中年人“混”在學生堆裡吃飯。簡單扒拉幾口後,又趕回附近化工廠上班。常常加班到深夜兩三點,困了直接悶頭睡在辦公室。

他是國家千人楊春才,2015年回國。相貌普通、無暇修飾,周圍很多人竊竊私語:這是在國外混不下去啦,才跑回來……

其實,楊春才在美國很“牛”。他在美國從事的是高科技成果產業化工作,他的化學生物傳感器項目獲得過美國國防部現場測試第一名和“美國布什總統獎”。女兒在華爾街從事金融工作,女婿在美國知名上市投資公司任技術總監。

剛回國時,楊春才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擔任“千人計劃”講席教授,還創辦了自己的企業。“的確是吉林市把我挖來的,但是我也看中了這裡的創業環境。”楊春才說,隨著國內環保標準越來越嚴,單個的化工企業很難生存。而吉林市作為我國重要化工產業基地,有規範的產業園區和相關配套政策,更有利於企業發展。

碳纖維是全世界範圍內興起的新型材料。但是,吉林市作為我國最重要的碳纖維生產基地,很多重要的生產環節都受制於人。生產碳纖維所必需的油劑目前主要依賴進口。為了打破國外壟斷,楊春才將研發方向瞄準了針對高性能纖維的油劑、上漿劑等產品。

吉林市政府給予了他最大的支持,經常上門服務,為他排憂解難,並積極幫他籌建標準廠房和國家級碳纖維研究院;吉林化工學院聘任他為“千人計劃”講席教授,為他組建研發團隊創造條件。

“有人說創業能到北京不到長春,能到長春不到吉林。其實,越是偏遠艱苦的地方,事業發展的空間越大。”他深有體會地說。

儘管已年過半百,楊春才仍然像年輕人一樣“玩命”。每天埋首實驗室,帶著學生與瓶瓶罐罐“打交道”。他說並沒覺得辛苦,還很享受。他沒見過黃大年,但是他了解他的事蹟,和他有著強烈的情感共鳴。楊春才的微信名叫“楊家將”,他說,無論是楊家將還是黃大年,他們都有為國盡忠的赤膽忠心。

“我的理想就是拿下高性能纖維生產的關鍵技術,降低生產成本,把整個吉林市的化纖產業帶動起來。”楊春才說,跟個人賺錢比起來,帶動一方經濟發展,那才是真的牛。

“心有大我的人生更幸福”

吉林通用機械廠、遼源襪業園、吉春製藥……最近幾個月,國家千人、長春博立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立華一直穿梭在雙陽、遼源、四平的幾家傳統制造企業,一家家走訪對接,詳細介紹他的工業互聯網技術改造方案。

張立華曾在美國多個世界500強企業擔任過高管,擁有多項發明專利,經手科研項目過百,手中掌握著世界最前沿的計算機技術,在美國享受著每年漲幅10%的年薪,仍選擇了回國創業。

“又是個想不開的。”對於張立華回長春,一些人說。

他卻不以為然:“很多人其實並不瞭解美國。在美國做創新,更多的是民間資本投入,在中國是舉國家之力支持,雙創環境更好。”

張立華說,之前有人給他打“預防針”,說在東北沒熟人寸步難行。但沒多久他發現外界傳言的是個“假東北”。“在吉林省我沒有關係,對國內政策和市場也不瞭解,但政府派專員聯繫我的企業,幫我找客戶,申請貸款。無條件支持我。”

IT男出身的張立華原本只想專注於技術領域。但由於工作關係,張立華與黃大年有了交集,並深受感染。“大年老師每天想的都是如何把國家的事做好,在他的影響下,我也想盡我所能做更多的事。”

他受聘復旦大學,正在籌劃新工科建設;兼職吉林大學,用自己的創業經歷影響更多學生;去年參加了國家科技部組織的香山科學會議,為國家有關顛覆性技術的研發出謀劃策;最近,他又主動擔任了長春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定期給孩子講科普知識,還計劃組織中小學生參觀公司的人工智能產品……作為吉林省工業軟件研究院院長,他還在籌建數字吉林工業互聯網雲平臺,致力於東北老工業基地傳統制造業的智能升級。

在沒有海洋的地方搞海洋中心,在一個連三線都算不上的城市創新創業,在偏遠的東北念念不忘為國家多做事……今天,越來越多的海歸科學家像崔軍紅、楊春才、張立華一樣回到祖國,紮根東北。

80後青年千人劉愷和王大鵬去年從美國學成後來到中科院長春應化所,並把家安在了長春。他們說,無奮鬥,不青春。

國家千人王獻昌,從美國回到中國,又從溫暖的成都來到寒冷的北國。他說,回來是為了奮鬥,不是為了享受。

國家千人王欣洋,帶著高端圖像傳感器芯片研發技術,從比利時回國創業。他說,在外漂泊的人都惦記著為國家奮鬥做番事業。

“在國外功成名是實現小我,為國家做事才能實現大我。心有大我的人生才更幸福”。張立華說。

花落春未了,薪盡火相傳。在黃大年的身後,越來越多的黃大年在湧現。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