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歷代帝王中楊廣是最冤枉的一個?

第一軍情


世人只知煬帝大興土木、荒淫無恥,卻不知明帝勵精圖治、立萬世之功!


作為歷史上知名度極高的暴君,楊廣龍船下揚州的事情,可謂是人盡皆知

而弒父殺兄、導致隋朝二世而亡的斑斑劣跡更是讓他被後人詬病不已

只是,歷史上的楊廣,就如此不堪、一無是處嗎?


懷著成為千古一帝的夢想,楊廣開始肆意書寫自己的輝煌

先是巧取豪奪了哥哥楊勇的太子之位,又因為迫不及待而殺死了自己的父親,楊廣通過非法手段獲得了帝位,成為隋朝第二任帝王

然後他用了五年的時間,將隋朝的發展提上了一個新的高度,這是不可被磨滅的功績!

首先是在文化政治層面的改革,他將科舉制度進行了進一步完善,而後恢復了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為帝國選拔儲備了大量的人才

與此同時,他削弱了士族的權勢,通過提拔平民人才,改變原有的政治格局,讓國家機器運轉的更為順利

僅憑這一點,楊廣就可以流芳千古

隨後,基於隋朝建立於南北朝分裂之上的特點,進行大一統王朝的權力鞏固。營造東都洛陽,以規避瓦解關隴集團對於中央的威脅

完成國家內部的改革後,深謀遠慮的楊廣開始將視野放到更遠處!調兵遣將後,楊廣先是攻滅交趾、林邑、契丹、琉球、伊吾諸國,而後御駕親征攻滅吐谷渾,征服了半個西域和整個青海,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將西域納入華夏版圖的壯舉

楊廣就這樣離著自己千古一帝的夢想,越來越近!

西巡張掖、修建運河——雄才大略一覽無餘

不僅僅是加強了帝國的統治,楊廣不滿足於現狀,開始了更為宏偉的計劃

西巡張掖後,重新開闢了絲綢之路,不僅加強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還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至於京杭大運河,對於隋朝來說是喜憂參半,但是對於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來說,則是開天闢地般的影響

一條運河貫穿南北,航運的發展不僅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還使得南北方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得以密切,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經濟重心南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是,就是這樣一條對中國歷史發展居功至偉的運河,卻也間接要了隋朝的命,耗費太過巨大導致國本動搖,這是不爭的事實

陽光雖然雄才大略,也頗有千古一帝的勢頭,奈何功虧一簣,最後只能慘淡收場

頗具才情的楊廣,終究迷失了方向

寫下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這樣雄偉壯闊詩句的楊廣,是足以同三曹並稱為中國帝王文學家

可就是這種骨子裡的文人式的浪漫主義,讓遭遇挫折的楊廣,徹底墜入深淵

遠征高句麗,原本是楊廣橫刀立馬、縱橫沙場的一次勢在必得的戰爭,卻因為自己的好大喜功和不諳謀略,導致三打高句麗卻最終失敗

幾十萬精銳隋朝部隊全部陣亡,僅剩下2000餘騎兵奔逃回國的楊廣,像是變了一個人!

他不再勵精圖治,反而因為此次的挫折開始逃避,並變成了那個我們熟悉的楊廣

不得不說,作為統帥來講,楊廣是缺乏戰爭指揮能力和決策能力的,雖然他曾參與滅陳及遠征,但都有諸如楊素這樣的絕世名將輔佐,待到他自己獨掌兵權的時候,經驗不足的弱點就暴露出來了!

開始享受自己“功績”的楊廣,已經不再是那個勵精圖治的帝王,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荒淫無恥、大興土木的昏君

攜帶著大量軍隊、楊廣乘坐巨大的龍舟南下,原本就因為連年戰爭、修建運河而苦不堪言的百姓,早已離心離德,不再對這個帝王有任何的好感

只是,不自知的楊廣仍然醉生夢死,貪圖享樂。終於,龍船行至江都,在寵臣宇文化及的鼓動下,部隊兵變,絕望中的楊廣被縊殺

楊廣死後,早已心懷不軌的軍閥諸侯四起,最終由李淵建立大一統的唐朝,楊廣也成為了隋朝二世而亡的昏君,成為像胡亥一樣的帝王

雖然楊廣比胡亥要強不知多少倍,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他是亡國之君!

值得一提的是,楊廣曾頗有意味的給南陳後主陳叔寶取了一個煬的諡號,是為陳煬帝。可他未曾想過,這個諡號,竟然也被人安排給了自己,還成為這一諡號的最佳代表!

這對於一心比肩秦皇漢武,成為千古一帝的楊廣來說,何嘗不是一種諷刺呢?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楊廣的有諡號其實不叫隋煬帝,而隋煬帝的諡號其實是有點來路不正!

如果按正統來封的話,應該叫做隋世祖明皇帝!

煬帝,那是唐朝的皇帝封的。含有一種詛咒的意思!

“煬帝”不是一個好聽的諡號,諡號本身的定義就是指責他把民眾帶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一般來說,在古代的皇帝死後,諡號是由後繼的皇帝來追封。

在楊廣死後,起初隋朝的繼承者是他的孫子楊侑繼承,楊侑給楊廣的諡號是隋明帝。

但沒多久,楊侑就被廢了,李家的人做了天下,這樣一來隋史的編序就得由李唐說了算了。

既然隋朝的歷史是後朝寫的,那麼其中就不乏有黑的成份,其實隋朝也不是唐朝的建立者推翻的,楊廣也不是他們殺的,而且兩者之間還是有血緣關係的親戚。

但作為隋朝臣子的李氏家族,是有盡忠義務的。為了顯示其江山來源的正統,黑前朝也是一個不得已的選擇!

人們對於楊廣的認知大體有兩種出處:一為來自於民間的傳聞,二為源自於小說《說唐》和評書《隋唐演義》。

楊廣的惡名大致有:殺父誅兄、納娘霸嫂!


隋史是唐朝寫的,既然是唐朝寫的就有黑的成份,既然有黑的成份,那麼楊廣殺父的可能性便只有佔50%!

另外的50%就只好靠猜測了,但有一點不能否認,那就是楊堅確實病的很厲害,即便是楊廣不動手,他也沒有幾天的活頭了!

書中交待的陳夫人,其實就是楊堅寵幸的一個女人,年齡比楊廣還小不少。

當然按輩份自然是楊廣的長輩,如果楊廣真的是越禮的話,是亂倫則毫無疑問!

至於誅殺太子楊勇的事,楊廣看來是脫不了干係,無論如何畢竟是骨肉兄弟!

但你看看從古至今發生在帝王之家的骨肉相殘到底能有多少?這裡就不再一一列舉,即便是尋常百姓之家又何嘗沒有?

至於霸嫂的事則純屬捏造,蕭美娘本來就是楊廣的元配正室,何來霸嫂一談?

黑楊廣的事大部分是在太宗時代完成的,但他卻沒料到用來黑楊廣的事卻會發生在自己的後代身上!

武則天大家都知道,太宗皇帝的才人,說白了也是李治的娘輩,結果成了李治的皇后了!

楊玉環大家也不陌生,原為壽王李瑁的女人,也就是玄宗的兒媳婦,再後來與李隆基演繹成了一段美麗的歷史愛情佳話!

在楊廣那裡叫亂倫,在唐朝就成了一段美麗的傳說!

都是一樣的性質,但在後世的人們眼裡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至於兄弟之間的骨肉相殘,唐朝也有。這個我就不必再重複了,不說大家也都知道,不過楊廣是謀害兄長,到太宗皇帝這裡就變成正義防衛了,好歹還饒了他老爹一命,不過繞與不饒意義並不大,反正李淵己經說了不算了!

如果楊廣不下令開鑿大運河,他所領導的大隋政權大概不會遭到毀滅,如果沒有遭到毀滅,他也不會被追封隋煬帝,而他所處的時代在他死後也輪不到由唐朝的史官來編寫!

開挖一條大運河,決不是哪個朝代哪個皇帝可以信口開河的一個重大決策!

大運河、馳道、萬里長城那是什麼?那是關乎國家和民族未來強大的基石!它不是奢侈豪華和令人賞心悅目的奇花異草,它絲毫不能為它的決策者帶來感官上的任何享受!

運河,從它開挖成功的那天起,就為華夏民族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它如同今天的地鐵一樣:平戰結合、軍民兩用!既可以在和平時期為黎民造福,又可以在戰時為軍隊以運兵運糧。

因為要下江南而需要開通一條運河,這種拙劣的亂編,就連造假者本人都感到難以自園其說,而後世的人們,應該確切的說是後世這些被遇弄的人們,居然都對此深不疑!

這是楊廣的悲劇,也是後世人們的悲劇,而獲得成功的則是對歷史不負責任的唐朝史官們!


東方評史


看到這個問題,四姑娘最先想到的一句話就是“君子居於下流,則天下之惡盡歸焉”。這原本是子貢評說商紂王的,但用在隋煬帝身上似乎也合適。隋煬帝的功績確實被人為的弱化了,而他的驕奢淫逸和窮兵黷武則被無限度誇大,因此隋煬帝很冤。但另一方面,隋朝確實在他手中滅亡,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從這方面來說,隋煬帝又沒有那麼冤,至少在中國曆代的帝王中,他談不上最冤。

楊廣能以嫡次子的身份成為太子又在後來稱帝,自然是頗費了心思的,在這一方面,李世民和楊廣的倒是驚人的相似。604年,隋文帝楊堅去世,關於他去世的原因,楊廣無論如何都不是無辜的。繼位之後的楊廣在最初還是延續隋文帝的統治的。但《劍橋中國隋唐史》中認為在他的統治中,有一個轉折點,那就是609年。

609年之前,他讓帝國的官員看到了希望,並且願意追隨他,他大興儒學,設科舉考試選拔官吏,改革內政,減緩律法。彷彿一切都是向著好的方向發展,但是這些都沒有得到堅持。楊廣做這一切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但他太過獨斷專行,絲毫聽不進去批評。為此,批評他的官員被殺死了好幾個,而再也沒有人敢批評他,進諫和納諫在楊廣這裡行不通。而楊廣則自己組織了一個小的心腹團體,這些人懂得如何迎合楊廣,這使得楊廣與文官們孤立起來。

楊廣所做的一切既不被百姓認可,也不被朝廷中的多數人認可,這也就難怪負責修史的人不肯公正的對待楊廣了。況且在絕大多數的官員們看來,楊廣所做的一切都是勞民傷財的,都是無益於隋朝的發展的。

比如楊廣從繼位的第二年開始下令溝通南北的水運,即大運河,這一工程持續了六七年的時間,基本沒有中斷過,即便是黃河大災的時候,楊廣也沒有停止這個工程,而如此長距離的疏通河道和修建河渠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是驚人的,所徵發的勞工以百萬計,弄得百姓苦不堪言,而文官們也對楊廣的這一行徑很有怨言。

即便大運河能將全國各地的富庶資源連接到長安;即便大運河能將士兵運送到戰略要地;即便全國剛剛統一,楊廣需要誇耀國力,震懾可能的反對勢力。但是因為他沒有和官員們說清楚,又不顧百姓的死活,連年徵民工,完全不給百姓活路,以至於各地農民起義從沒有斷過。

況且楊廣還要重修洛陽做為東都,時不時去住上一段時間。大運河剛剛聯通完畢,楊廣就開始了征討高句麗的計劃,從612開始近乎瘋狂的征討高句麗,促使他這麼做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他想解決掉東方的隱患,然後向西擴張,從而構建一個巨大的帝國。但是,他絲毫沒有意識到他的子民根本跟不上他的步伐。

613年,在他第二次征討高句麗的時候,第一個由高級官員領導的叛亂髮生,關隴集團的成員之一楊素的兒子楊玄感起兵反隋,遠在遼東的楊廣派宇文述回去平叛,叛亂很快被終結,只是由此產生的影響對隋朝來說是致命的。自此以後,各地的起義更是如火如荼的進行,楊廣可控的土地在減少。

只是他的心腹團體一直將這些事情壓下來,並不讓楊廣看到局勢的危急。楊廣依舊停不下來,第四次征討高句麗未果之後,他繼續巡行天下,這是他最喜歡的一種執政方式,在他的為帝生涯中,曾數次巡行天下,他有三個比較固定的都城:長安、洛陽和江都。真要說起來,在他十三年的統治中,在長安待的時間還真不是很長,這讓他的執政變得很糟糕。

615年他北巡被突厥圍攻之後,又在宇文述的勸說下下江都,並放棄了北方的大部分土地,開始蝸居在江都,試圖在這裡建立政權,而將長安和洛陽留給了兩個十來歲的孫子鎮守。在江都生活久了,他被動的成了太上皇,最後,他的護衛驍果軍也背叛了他,將他殺死,隋朝二世而亡。

其實我們看,隋煬帝開鑿大運河、重修東都洛陽以及遠征高句麗都具有積極的意義,而楊廣的目光也是看的非常的遠。但是另一個不得不忽視的事實是,他太過著急了,幾乎是馬不停蹄的在做這些事情,而完全沒有顧及百姓能不能承受這種強度的進步,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他十年做的事很可能按照正常的速度幾十年都可能完不成。

他不管百姓的死活,百姓又怎麼可能幫助他實現理想?他不顧及百官的看法,百官又怎麼會對他忠心?至於後來的事情,那就是成王敗寇了。


尚宮女史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對於隋煬帝的評價,這首詩可以說明許多問題。從功勞上來說,隋煬帝確實是有不少。但是這似乎洗白不了他為人奢靡的事實。

假如隋朝沒有遇到崛起的突厥和高句麗,或許隋煬帝名聲不會這麼差,因為當外有強敵的時候,身為君主不能兼顧天下,便是失德。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出發點是好的,他想要貫通南北,促進地區的經濟交流。

而且從後來的唐宋來看,這條大運河使得南方的糧食作物運抵北方,費用大大減少。

這就相當於無形之中省下了不少財力,這絕對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但是問題就是隋煬帝當時沒有量力而行,雖然有見識和雄心,卻忽略了事務的客觀規律。

那就是當時隋煬帝已經決定對高句麗用兵,外敵尚且還在,隋煬帝又搞如此浩大的工程。

其結局就是即沒有修好河,又沒有打好仗。因為當時的國力,很明顯只能支持一頭。

所以這種好大喜功,才是隋煬帝將隋朝送入墳墓的主要原因,假如集中國力做好一事,隋煬帝不至於把隋朝推入深淵。

當時修築運河,集合了大約七十萬民夫,這也為天下大亂打下了基礎。因為這可是七十萬壯力,一旦壓迫過甚,那麼只要起義,這七十萬人就將會是隋王朝的掘墓人。

從很多方面來看,隋煬帝能把隋朝初年的繁榮景象,幾年時期就敗光,其實主要就是好大喜功。

恨不得做出一番大手筆和大功績,好來滿足隋煬帝強烈的榮譽感,這其實也是新朝初定,統治者最容易犯的毛病。

隋煬帝想要一個盛世,而且是跑步前進,結果在這跑的過程中,就馬失前蹄。

其實隋朝的滅亡,歸根到底還是這條運河,因為修築運河,使得大量民夫聚集在運河一線。

而這個時候由於征討高句麗,國力已經大為受損,此時對於這些民夫來說,剋扣和壓迫加深。

面對這樣的情形,他們不得不起來給隋王朝一擊。而這一擊,不過是往柴堆裡扔了一個火把。

使得原本就已經存在的世族和新貴階級紛紛開始逐鹿中原,這些人掌握大量社會資源,擁有強大的勢力範圍。

這些人起來爭雄,隋王朝便立刻土崩瓦解。隋煬帝估計至死才明白,好大喜功終究導致一事無成。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小司馬遷論史


隋煬帝楊廣是歷史上被黑的比較慘的皇帝之一。他不但不昏庸無道,而且還是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

先來看一下他的政績。

一.建造東都洛陽

隋朝建國之初的都城是長安,隋煬帝登基後就立刻著手建洛陽城,十個月後順利遷都洛陽。

洛陽城工程恢弘,氣勢雄偉。隋煬帝勞民傷財要遷都,可不是為了貪圖享樂。隋朝時期豪族的勢力依然強大,他們對皇權有著很大的制約性。隋煬帝通過遷都,迫使官壟豪族們離開自己的軍事大本營,從而在地理上限制了豪族的勢力。

隋煬帝這一招可謂高明,後來武則天也效仿著來了一回。

二.開鑿大運河

後世稱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是為了遊山玩水,這也太小看楊廣了,隋唐大運河的作用非常大。

首先,它將已經分裂三百年的中國重新粘合起來。

其次,他促進了運河兩岸的經濟發展。

此外,運河的開通大大降低了朝廷運輸的成本,江南等經濟發達區域的糧食稅收,可以順暢的運送到中央。

最後,大運河為隋朝北伐運送物資提供了最大的保障。

三.開創科舉制度

九品中正制自三國時期的魏國開始實行,一直到隋煬帝時期才被廢除。九品中正制的核心就是世家大族掌握著國家的用人大權,結果導致士族們的勢力越來越強大,普通人不但沒有出頭的機會,還極大的限制了皇權。

隋煬帝開創的科舉制度,在歷史上頭一次讓普通人有了上升的希望。“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最因該感謝的應該是隋煬帝。這一制度影響後世一千多年。

四.滅南陳、滅吐谷渾

隋煬帝的政治才能也是非常突出的。他十三歲時就被隋文帝封為晉王,位居柱國、幷州總管之位。

二十歲時,他作為大統帥,興兵成功滅掉南陳,從此隋朝徹底一統中原。

稱帝后,他又帶兵消滅吐谷渾。

這些戰功,哪一項都值得名垂千古。

問題來了,隋文帝明明有成為千古一帝的潛力,為什麼會被黑的如此之慘呢?原因有二。

第一,步子邁得太大,超越了百姓承載的負荷

隋煬帝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他太著急了。從他登基開始,建洛陽城、開鑿大運河等浩大的工程就一刻不間斷的運轉起來。老百姓苦不堪言,很多人都累死在了工地上。最後又三次征討高句麗,幾乎將百姓逼到了絕路,不得不反。

隋煬帝在位只有14年,可卻幹了很多帝王一輩子也幹不完的事。

第二,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

取代隋朝的是李唐王朝。

唐高祖李淵是隋煬帝手下的重臣,也是隋煬帝的親表哥。李淵是從楊廣手裡拿來的皇位,他怎麼和後人講述這段歷史最合情合理呢?當然就是隋煬帝自己把江山作沒了這一套麼!

隋朝短命,自己的歷史只能任由後繼者添油加彩。

至於魏徵記錄的,隋煬帝淫母弒父的說法,還是非常可疑的。

正常思維來想,36年都等了,為什麼偏偏在老皇帝重病快不行的時候,選擇非禮繼母,然後背上弒父的天大罪名?楊廣那麼精明能忍的人,怎麼會幹出那樣的事呢!



歷史正反面


隋朝的滅亡我覺得還是帶有一點偶然性的,當然隋朝的滅亡最主要,最直接的責任人肯定就是楊廣了。

隋朝可以說是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的戰爭不斷的局面,雖然很多人把晉朝也是作為大一統的王朝,但是還是有點欠缺的,兩晉時期其實在整個歷史上都是沒有什麼存在感的。而且也導致了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個時代,五胡亂華時代,東晉之後也就偏安於南方了。這一時期也是戰爭不斷,後來的南北朝,直到楊堅建了隋朝,結束了之一混亂的時期。所以說其實現在不管是在國外還是在國內對於楊堅的評價是非常高的。

但是可惜隋朝到了楊廣手裡就直接滅亡了。隋朝也算是盛極而衰吧。為楊廣平反其實就沒必要了,因為隋朝的滅亡直接原因就是楊廣導致的,而且當時來說楊廣的過還是很多的。但是楊廣的功也是很多的,但是楊廣的功與過是不能相抵的,所以也不能就說楊廣是冤枉的。

但是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覺得楊廣很冤呢?其實我們都是站在後世的角度來看的,覺得楊廣很冤,如果是站在當時的角度來分析的話,楊廣是一點都不冤枉的。

從我們後世的角度來看,楊廣的功績確實很大,比如說開鑿大運河,開創科舉,讓寒門子弟也有機會當官,這個對後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而且還重新統一度量衡,因為經過了數百年的戰爭,加上胡人的入侵,所以這些都已經亂了,楊廣是非常重視教育的,也推崇儒學,就這些功績來說,楊廣被稱為千古一帝都不為過。還有楊廣西巡,暢通絲綢之路,也促進了中原和西域,西藏等地區的聯繫,此後楊廣也是被稱為聖人可汗,萬國來朝。

而且隋朝能夠統一,楊廣也是立下了汗馬功勞,滅陳就是楊廣帶軍的,還有後來平定林邑,吞併了吐谷渾等等,這些功績在當時來說都是無人可以替代的。

但是楊廣的過也是非常多的,這個我們就要站在當時的角度來分析了,比如說三徵高句麗,開鑿大運河,營建洛陽,之後又是遷都等等,這些動作也是太頻繁了,導致失去民心,比如說營建東都洛陽,徵調民夫超過了兩百萬,但是唐朝之所以能夠發展兩都的局面,長安和洛陽,這個就是楊廣的功勞,沒有楊廣營建洛陽,當時的洛陽外城都是沒有的。楊廣在營建洛陽的時候,又開鑿運河,建造龍舟等等又是徵調了太多的民夫。

後來又是三徵高句麗,就說第一次大業八年,出兵一百一十萬人征伐高句麗,兩百多萬民夫,但是最後還是無功而返,後來到了隋朝快要滅亡的時候,也就是在大業十年楊廣還要徵高句麗,最後由於農民起義也是無功而返最後收兵。

據不完全統計在楊廣在位期間,被徵調的民夫不下千萬人。加上連年征戰,老百姓還要將士也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

所以我們從當時老百姓的角度來出發考慮的話,當時那麼多老百姓起義要推翻隋朝也是順理成章的了。

所以我們現在不能就說楊廣是最冤的,要看從哪些方面來說了,如果說楊廣對於中國,對於後世的貢獻來說確實是很冤枉,但是作為一國之君,還有隋朝滅亡的原因來說,楊廣可是一點都不冤枉。


中國歷史研究所


楊廣是隋朝第二位皇帝,唐朝人稱他隋煬帝,隋朝人則說他是隋世祖明皇帝,這麼大的差距,就可以看出楊廣這個人的爭議。

楊廣對隋朝的滅亡當然要負主要責任,但悅史君認為,評價他還是要全面客觀。

楊廣是隋文帝的第二個兒子,曾率軍滅亡南朝陳,同時鎮守江南,北擊突厥,戰功不比秦王時期的李世民差。

皇太子楊勇遭到獨孤皇后的不滿後,楊廣趁機討好母親,並且得到大臣支持,最終隋文帝改立楊廣為皇太子,這種做法比玄武門之變要好很多。

隋文帝病重期間,楊廣的做法受到爭議,但現在能看到的都是唐朝人的說法,悅史君認為要保留意見。

楊廣登基後,迅速清理了兄弟及大臣方面的反對勢力,掌控了局勢。

楊廣在位期間營建東都洛陽,開通大運河,這都是後世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事,顯示了他的卓越眼界。

楊廣還四處征伐,備受爭議的三徵高句麗,雖然沒有徹底勝利,但也沉重打擊了對方,給唐朝最後的勝利打下基礎。

楊廣開創了一個繁華時代,外交也很發達,但他的野心卻苦了百姓,最終反隋勢力四起,甚至自己的親戚唐國公李淵都起兵,導致長安淪陷。

楊廣索性不回關中,想在南方生活,但身邊卻出了宇文化及這麼個叛徒,落得被殺的下場。

縱觀楊廣一生所作所為,他並不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昏君,相反做了很多大事,但最後導致眾叛親離,悅史君認為,他還是有大問題的,說是最冤枉,恐怕也沒那麼誇張。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個人覺得隋煬帝楊廣並沒有被冤枉,他與秦始皇一樣,都是一代暴君,隋朝與秦朝都是二世而亡,而秦朝只有十四年,而楊廣也是在位十四年,這是何等的相似,那我們來看看楊廣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楊廣生於公元569年,史書說楊廣顏值高又聰明。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稱帝,楊廣被立為晉王,加柱國,後來又擔任武衛大將軍。

公元588年,隋朝命楊廣率軍攻南朝陳,楊廣名義上是統帥,而隋軍實際的指揮是高熲,將領包括賀若弼、韓擒虎等名將。而此時陳朝皇帝是陳叔寶,陳叔寶昏庸,又沒有什麼賢相良將,所以隋軍很順利的滅掉了陳朝,俘虜了陳叔寶與皇后,楊廣被任命為太尉。

公元590年,江南發生叛亂,楊堅派楊素率軍征討,平定了江南,楊廣被封為揚州總管,治所在江都。公元600年,突厥進攻,楊廣率軍抵禦,無功而返。

隋文帝與獨孤皇后比較崇尚節約,反對奢華浪費,而太子楊勇不會弄虛作假,而楊廣會,所以隋文帝對楊勇有所不滿。楊廣、獨孤皇后、楊素不斷的向隋文帝說楊勇的壞話,最終隋文帝廢黜了楊勇的太子之位,而改立楊廣為太子。

公元604年,隋文帝突然駕崩,楊廣繼位,據多種史料表明,隋文帝的去世與楊廣有很大的關係。那我們來看看,楊廣繼位之後又做了哪些事情。

公元605年,楊廣造東都洛陽,一共十個月,每月徵發民夫兩百萬人。以此同時,楊廣下令修京杭大運河,而且還造了龍舟等各種船幾萬多艘,其中他遊江都所用的龍舟,高13.5米,寬15米,長60米,共有四層樓,一百二十間房間,還有正殿、內殿、朝堂。

公元614年,楊廣發兵徵高句麗,共出動一百一十三萬士兵,兩百多萬民夫,最後大敗於遼東城。公元615年,再次徵遼東城,黎陽楊玄感反隋,隋軍撤軍。公元614年,楊廣第三次徵高句麗,但是各地紛紛反隋,最後只能議和收兵。

楊廣修運河,徵三百多萬人,營建東都,每月徵兩百萬人,修長城,徵兩百四十多萬,而且很多人死於勞役之中,另外楊廣大修宮殿,行宮,離宮。

楊廣遊江都,每次帶著的人達二十萬人,船隊長達兩百餘里,沿途的州郡不勝其擾。公元618年,楊廣被宇文化及殺害於江都。為什麼隋末各地起義?為什麼隋朝明明有開皇之治,也二世而亡?這顯然都是楊廣造成的,所以說楊廣一點也不冤枉。

歷史簡單說


說起隋煬帝楊廣,想必諸君第一個浮上心頭的成語,就是“荒淫無道”。

瞭解的更多一些的,還會評價他“昏庸殘暴”“只顧享樂”,末了再偷偷嘀咕一句“弒父淫母”。此三樁大罪,樁樁誅心,將楊廣牢牢釘在了“昏君”的恥辱柱上。

小時候,有書君受電視劇影響,也覺得楊廣是昏君裡的典範。

可長大後,看的史書多了,才漸漸發覺,楊廣竟然是歷代帝王中被誤解最多的一個。

比之其他昏君界的翹楚,楊廣實在沒有位居榜首的資格,他簡直冤枉極了。

既然說楊廣是最冤枉的帝王,有書君就要伸張正義,好好替楊廣伸一回冤。接下來,就懇請諸位靜待一二,且看有書君如何一一為其翻案。

一、什麼“弒父淫母”,根本沒有的事,只是唐人故意詆譭亂將野史當正史

先來翻案桃色最甚的“弒父淫母”。

話說,在仁壽四年,已經63歲高齡的隋文帝一病不起。

太子楊廣未雨綢繆,急忙寫信給楊素請教隋文帝喪儀和自己登基的事。結果,楊素的回信卻陰差陽錯地到了隋文帝的手裡。

這下,隋文帝急眼了,立刻令宮人將楊廣找來,想要好好斥責他一番。

誰曾想,楊廣還沒來,愛妃宣華夫人哭哭啼啼地跑了進來。隋文帝心疼得不行,詢問之下,才知道夫人是被逆子楊廣非禮。

想篡位也就罷了,還敢肖想自己的老婆?隋文帝怒從心起,迅速草擬詔書,將楊廣廢了。

眼看到手的皇位和美人就要離自己而去,楊廣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殺了隋文帝,然後堂而皇之地霸佔了繼母。

這就是楊廣的第一樁大罪,香豔的“弒父淫母”,出自史籍《隋書》的《楊素傳》和《后妃列傳》。

奇怪的是,同樣在《隋書》的《高祖紀》裡,關於隋文帝薨逝和楊廣繼位的描述卻正常了許多。

說隋文帝楊堅在發覺自己身體不適時,便早早下詔,將朝廷的一應權力、事務都轉交給了太子楊廣。

到了彌留之際,更是緊急召見肱骨大臣,一一與其話別。且親口將後事和楊廣託付給了親信何稠,不捨地摸著兒子的脖頸直到斷氣。

兩種記載所傳遞出來的訊息差別之大,互相矛盾之環環相扣,讓有書君瞠目結舌。

可當有書君看到《隋書》的作者是唐人魏徵、顏師古、孔潁達等人時,有書君瞬間醒悟。

千古帝王,最忌諱“名聲”二字,倘若唐王朝推翻的君王清明又正派,則自己必是亂臣賊子無疑。

而若他們是不堪暴政,揭竿而起,起義則帶上了“正義”的色彩。成王敗寇,書寫歷史的,從來都是贏家。

可是,饒是如此詆譭,畢竟文人氣節猶在,關於“弒父淫母”的描寫,也多都只是充滿了暗示意味,並沒有明寫。只不過話本傳奇小說家無良,怎麼博眼球怎麼寫,一來二去,野史生生被傳成了正史。

好好的一幅父慈子孝圖,因著某些不懷好意之人的詆譭,生生將主角設計成了一個“弒父淫母”的大逆不道之人。根本沒發生的事,卻非要往楊廣頭上安,他簡直比竇娥還冤!

二、至於“昏庸殘暴”,歸根結底是為了將隋朝發揚光大,歷史侷限性的“果”不應該楊廣一個人嘗

再來翻一翻“昏庸殘暴”。

楊廣“昏庸殘暴”,主要因為他不顧國民死活,大肆徵用民力,開鑿京杭大運河;大興土木,在各地大建離宮別苑;窮兵黷武,三徵高句麗。

大興土木這點,有書君無話可說。

可哪怕英明如唐太宗李世民,都會因為新修的翠微宮太過小氣,辱沒了大唐威儀,而下令重修了玉華宮。

年紀比他更輕,抵抗誘惑的能力更差一點的楊廣,應該也不是那麼十惡不赦吧,“昏庸殘暴”之說,著實重了些。

至於開鑿大運河,那可是楊廣收穫擁躉唯二的功績。京杭大運河的意義,人人皆知,有書君不多贅述。

雖然開鑿時極耗國力,但人們享受到的便利是真真實實的。

只不過,楊廣錯就錯在,對當時的國情把握不夠,一門心思以“開創盛世”為己任,卻忽略了人民最大的希望是安居樂業。

所以,儘管後來他滅了吐谷渾汗國,大敗了契丹,甚至征討琉求,三徵高句麗,極大地擴大了民族版圖,可因為他大肆徵收財物,強拉民眾當壯丁,使得大量無辜臣民慘死戰場,失了民心,最終還是逼得人民不得不起義造反。

可是,他是皇帝啊,皇帝的責任是什麼?開疆擴土、保境安民!那他開鑿大運河有什麼錯!

他四處征戰,保境安民,又有什麼錯!別忘了,在看似至高無上的權位下,作為皇帝的楊廣身上還披著“上不負祖先,下不負人民”的枷鎖,他根本沒有別的選擇!

因為歷史的侷限性,而將所有的罪名都扣給一個本身出發點是為了整個國家發揚廣大的人,你說楊廣冤不冤!

三、“享樂”是事實,但享樂之餘,他也心繫江山,做了許多大事

最後翻案“只顧享樂”。

相比“弒父淫母”和“昏庸殘暴”,“只顧享樂”是楊廣在現今電視屏幕上最典型的形象。

事實真的如此嗎?當然不全是!雖然也有享樂,但他更心繫江山,做了許多大事。

首先,他開創了效用如當今高考一樣的科舉制度。

這種更重視考察才學品質,而不僅僅將氏族門第當做唯一路徑的選官制度,讓身處寒門的子弟看到了出人頭地的希望。

一個只顧享樂的人,會去考慮與自己八竿子打不著的寒門子弟的希望?

當然不會!所以,反證之下,楊廣也不是隻顧享樂之人。

其次,他親自西巡,打通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什麼路,那可是“搖錢路”。

被打通後,它既能順暢通商,提高國家GDP,又能用經濟手段控制西域諸國,維護邊界穩定。

不是說他只顧享樂嗎,如此鞠躬盡瘁,難道是來搞笑的?

最後,他力排眾議遷都洛陽,使得洛陽成為了多朝古都;他改革律法,去除苛律,清明瞭吏治;

他還網羅學者,整理典籍藏書,藏書最多時有37萬卷之多,為中國藏書事業做出了極大貢獻,怎麼看都是個“工作狂”!

甚至,他還寫得一手好詩。所寫詩文數次被後來的詩人所借用,比如張若虛,比如秦觀。

更神奇的是,他的詩文極少皇家最喜歡的靡靡之音,反而大氣磅礴,頗有漢詩的風骨。

可因為不懷好意之人在編撰史實時肆意抹黑,亡國之君楊廣在詩文界的成就甚少被人提起,也是可惜。

可是,亡國之君者又不只楊廣一人,憑什麼真正因享樂而亡國的南唐後主李煜都能在詩壇有方寸之地,做了諸多好事、為後世留下諸多遺產的楊廣,卻只能落得個臭名昭著、被人遺忘的下場?

何況,比之歷朝歷代君王,楊廣在享樂這件事上,真心沒到無出其右的地步。有書君光是隨便掐指一算,都禁不住要為他叫冤!

歷史對帝王的定性,與歷史一樣,充滿了不可抗的侷限性。

可楊廣其人,少年時天才風流,做了皇帝后偉略雄才頻現,雖也犯了些罪過,但“利在千秋”的事他確實沒少做。

因為一些不實的史料記載,和亂七八糟的熒幕形象,將一代帝王輕易劃入“昏君”行列,著實有欠妥當~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楊廣冤嗎?冤啊!

民間有一個故事是這麼說的:

在江南有一種花名叫曇花,這種花很神奇,只在晚上開花,而且開花的時間只有一瞬間。楊廣聽說後,很想親自去看一眼,但是江南與洛陽相隔千里。楊廣為了能滿足自己這個小小的願望,發動了數百萬的民夫,開鑿了京杭大運河,讓後讓數萬縴夫拉著豪華的龍舟前往江南。



為了看一眼曇花,就勞民傷財的挖掘一條運河,這樣的皇帝荒唐嗎?當然荒唐!但這就是真實的歷史嗎?當然不是!

開鑿大運河的原因當然不是那麼簡單,其主要的原因只有一個,為楊廣遠征高句麗服務。

打仗需要糧草,但是關中地區經歷了上百年的戰爭,農業生產破壞很嚴重。但是江南地區相比戰亂較少,大量人口南遷,物資豐富。楊廣要打高句麗,需要江南地區的糧草支援。但是陸路運輸太慢,成本又高,遠不如水路運輸來的經濟方便。



這才是楊廣要開鑿大運河的真的原因。

那麼這麼說楊廣是冤的嗎?也不是!

其實楊廣和漢武帝很像,都是武功願望很強的帝王。漢武帝擊匈奴,楊廣徵高句麗,本質上是產不多的。但不同的是,劉徹成功了,楊廣失敗了。所以劉徹是是千古一帝,而楊廣則成了暴君。


高句麗是盤踞在東北地區的一個強大的民族,時常騷擾東北地區,威脅很大。從後來李世民和李治都要消滅高句麗就可以知道。

但是楊廣太急了。經歷了南北朝上百年的戰亂,直到隋文帝楊堅才統一南北,正是需要修養生息的時候。可是楊廣遠征高句麗時,大隋才不過安定20年。

但是楊廣卻幹了很多的大事,而這些事情可能需要近百年的底蘊才能完成,而楊廣卻在短短10年之內完成,徵用數百萬民夫開鑿大運河,三徵高句麗。


頻繁的徭役和戰事,讓百姓民不聊生。從這一點來說,楊廣確實是個暴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