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發展循環農業的5種模式和7大案例

發展循環農業的5種模式和7大案例

發展循環農業的5種模式和7大案例

【開展農業循環經濟示範行動,推廣農業循環經濟創新技術、經典案例、典型模式,推進農業一二三產業循環組合發展,促進農業生產和生活系統的循環鏈接,構建覆蓋農業體系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以示範引領為抓手,培育農業循環經濟龍頭企業,推動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生產過程清潔化、資源利用節約化、廢棄物處理資源化、產業鏈接循環化、生態效益經濟化發展。】

循環農業是將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與加工業有機聯繫的綜合經營方式,利用物種多樣化微生物科技的核心技術在農林牧副漁多模塊間形成整體生態鏈的良性循環,力求解決環境汙染問題,優化產業結構,節約農業資源,提高產出效果,打造了新型的多層次循環農業生態系統,成就出一種良性的生態循環環境。

同時,開闢因地制宜,依託當地生態資源搭建獨立成熟的單一或多種複合農業模塊的經營方式,充分利用中國地大物博的優勢,既根植於當地生態環境的優質改善,又跨區域調配資源,形成更廣義空間上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

一、物質再利用模式

通過農業廢棄物多級循環利用,將上一產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下一產業的原材料。如沼氣、畜糞等的利用。

发展循环农业的5种模式和7大案例

1.沼氣綜合利用。以沼氣為紐帶,將畜禽養殖場排洩物、農作物秸稈、農村生活汙水等作為沼氣基料處理,產生的沼氣作為燃料,沼液、沼渣作為有機肥。結合測土配方施肥、標準農田地力培肥、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等工作,探索“一氣兩沼”綜合利用模式。開展沼渣、沼液生態循環利用技術研究與示範推廣,推行“豬-沼-果(菜、糧、桑、林)”等循環模式,形成上聯養殖業、下聯種植業的生態循環農業新格局。

2.畜糞收集處理和有機肥加工利用。設施完善的畜糞收集處理中心,規範運作和戶集、村運、片收的收集機制,畜糞收集率及綜合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

二、以秸稈為紐帶的循環模式

秸稈還田模式的推廣,能有效實現減少焚燒排放、增加農田肥力的生態循環目標。除此之為,以秸稈為紐帶的農業循環模式還有多種,如圍繞秸稈飼料、燃料、基料綜合利用,構建“秸稈-基料-食用菌”、“秸稈-成型燃料-燃料-農戶”、“秸稈-青貯飼料-養殖業”產業鏈。

通過農業基礎設施的完善,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環境;實行農牧結合、種養結合,使農業廢棄物得到資源化循環利用,消除廢棄物對環境的汙染,改善了土地質量和水環境質量。對促進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推進“五水共治”、美化農村環境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該模式可實現秸稈資源化逐級利用和汙染物零排放、使秸稈廢物資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解決秸稈任意丟棄焚燒帶來的環境汙染和資源浪費問題,同時獲得有機肥料、清潔能源、生物基料。

发展循环农业的5种模式和7大案例

案例1:日本愛東町地區的循環農業。油菜生產,一方面,油菜籽利用後遺留的油渣可以通過堆肥或飼料化處理得到優質的有機肥料或飼料;另一方面,回收廢棄食用油,再加工處理成生物燃油。愛東町地區循環農業有效促進了資源在農業經濟系統中的高效再生,減少了外部資源投入和農業廢棄物排放,實現了資源合理循環再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符合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

案例2:德國的“綠色能源”農業。20世紀90年代初,德國科學家發現可從一些農產品中提取礦物能源和化工原料替代品,實現農產品的循環再利用,這些生物質能源和原料是綠色無汙染的,德國聯邦政府開始重視發展此類經濟作物。德國科學家對甜菜、馬鈴薯、油菜、玉米等進行定向選育,從中製取乙醇、甲烷,成功地研製出綠色能源;從菊芋植物中製取酒精;從羽豆中提取生物鹼。油菜籽是德國目前最重要的能源作物,不僅可用作化工原料,還可提煉植物柴油,代替礦物柴油用作動力燃料。

三、減量化模式

規範使用化肥、農藥、獸藥、飼料及其添加劑,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治等技術,提高化肥農藥利用率。

案例3:美國的精準農業。精準農業也稱精確(細)農業,追求以最少的投入獲得優質的高產出和高效益。指導思想是按田間每一操作單元的具體條件,精準地管理土壤和各項作物,最大限度地優化使用農業投入(如化肥、農藥、水、種子等)以獲取最高產量和經濟效益,減少使用化學物質,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精準農業是“減量化”的循環農業。美國是世界上實施精準農業最早的國家之一,1990年後,美國將GPS系統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領域,明尼蘇達州農場進行了精確農業技術試驗,用GPS指導施肥的作物產量比傳統平衡施肥作物產量提高30%左右。試驗成功後,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產管理都開始應用精確農業技術。20世紀90年代中期,精準農業在美國的發展速度相當迅速,到1996年,安裝有產量監測器的收穫機的數量增長到9000臺。

案例4:以色列節水農業。為了保持區域水環境和生態的持續穩定, 以色列的循環農業突出體現為完善的節水農業體系。噴灌、滴灌、微噴灌和微滴灌等技術在以色列普遍使用,80%以上的農田灌溉應用滴灌,10%為微噴,5%為移動噴灌,完全取代了傳統的溝渠漫灌方式。成效最大的是農業滴灌技術:一是水可直接輸送到農作物根部,比噴灌節水20%;二是在坡度較大的耕地應用滴灌不會加劇水土流失;三是經汙水處理後的淨化水(比淡水含鹽濃度高)用於滴灌不會造成土壤鹽鹼化。滴灌技術比傳統的灌溉方式節約用水和節省肥料30%以上,而且有利於循環利用廢汙水。為開闢水源,以色列加大了對汙水處理和循環使用的投入。以色列規劃農業灌溉全部使用汙水再處理後的循環水。

目前,已將80%的城市汙水處理循環使用,主要用於農業生產,佔農業用水的20%。經處理後的汙水除用於農業灌溉外,還重輸回蓄水層。

四、資源化模式

案例5:日本菱鎮的循環農業。菱鎮是發展循環農業較早且較成功的地區,是將農業生產和生活中的廢棄物轉化為有機肥,發展廢棄物資源化的循環農業模式。1988年該鎮通過了《發展自然農業條例》,規定農業生產中禁止使用農藥、化肥和其他非有機肥料,生產的農產品需是無化肥、無農藥添加殘留、無公害的有機農產品。此後,菱鎮將小規模下水道汙泥、家禽糞便以及企業的有機廢物作為原料投入到發酵設備,產生的甲烷氣體用於發電,剩餘的半固體廢渣進行固液分離,固態成分用於堆肥和乾燥,液態成分處理後再次利用或者排放(排放時已基本對環境無害),實現了廢物的高度資源化和無害化。此外,菱鎮對廚房垃圾進行統一收集和處理,製成有機肥。

案例6:英國的“永久農業”。“永久農業”是循環經濟中廢物資源化的一種重要形式,特點是在節約資源和不破壞環境的基礎上,通過元素的有效配置達到有利關係的最大化。種植者們循環利用各種資源,節省能源,如用香菸頭來收集雨水、變糞便為有機肥料、實行秸稈還田。“永久農業”尋求儘可能節約使用土地的資源,強調使用多年生植物;鼓勵使用自我調節系統。耕種土地時,通過多種類種植和綠色護蓋等技術來保養土地,監控當地環境,構建綠色發展規劃。“永久農業”不使用人造化肥和殺蟲劑,通過種植多樣性的植物以及促使食肉動物進入生態系統來阻止害蟲, 例如,豆類植物苜蓿,能夠釋放氮氣,可使害蟲迷失方向。

五、生態產業園模式

循環農業的尺度有部門、區域、社會3個層次:部門層次主要指以一個企業或一個農戶為循環單元;社會層次意味著“循環型農村”;區域尺度是按照生態學的原理,通過企業間的物質、能量、信息集成,形成以龍頭企業為帶動,園內包含若干個中小企業和農戶的生態產業園,菲律賓瑪雅農場是一個成功的生態產業園典範。

案例7:菲律賓瑪雅農場最初只是一個麵粉廠,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 經過10年建設,形成了一個農林牧副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麵粉廠產生大量麩皮,為了不浪費麩皮,建立了養殖場和魚塘;為了增加收入,又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頭製造廠,對畜產品和水產品進行深加工。到1981年,農場擁有36公頃的稻田和經濟林,飼養2.5萬頭豬、70頭牛和1萬隻鴨。為了控制畜禽糞肥汙染、循環利用加工廠的廢棄物,農場建立起十幾個沼氣車間,每天生產沼氣十幾萬立方米,能滿足農場生產和家庭生活所需的能源。從產氣後的沼渣中,還可回收一些牲畜飼料,其餘用做有機肥料。產氣後的沼液經處理後,送入水塘養魚養鴨,最後再取塘水、塘泥用來肥田。農田生產的糧食又送麵粉廠加工,進入下一次循環。瑪雅農場不用從外部購買原料、燃料、肥料,卻能保持高額利潤,而且沒有廢氣、廢水和廢渣的汙染,充分實現了物質的循環利用。

以農業資源為基礎,以文化為靈魂,以創意為手段,以產業融合為途徑,通過農業與文化的融合、產品與藝術的結合、生產與是生活的結合,將傳統農業的第一產業業態昇華為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的新型業態,拓展農業功能,將以生產功能為主的傳統農業轉化為兼具生產、生活和文化功能的綜合性產業。

該模式可實現當地旅遊產業的快速發展,提升當地旅遊產業的整體實力,促進當地一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如當下正流行的鄉村遊、休閒農業遊、農莊、民宿等。

聲明:【玉龍之鄉翁牛特】官方微信公眾平臺主要以定期發佈時政要聞、新聞動態、政策法規和民生信息等為主,為受眾提供最及時、最權威的新聞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