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小格格”施展大能量——浠水縣翟港社區網格員的抗疫日常

中國發展網訊 在浠水縣翟港社區疫情聯防聯控一線,有一群身穿藍馬甲的“格格”,就像一群“藍色”衛士,守護著小區居民的健康和安寧,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普遍讚譽。

“小格格”施展大能量——浠水县翟港社区网格员的抗疫日常

一個非常緊急的求助電話

“段叔叔,我們家衛生間已經堵好幾天了,現在沒有辦法生活了。我打了好多電話都沒有人來修,萬般無奈,只有找你們社區同志幫忙。求求叔叔了。”這是2月7日翟港社區居民打給網格員段六一的求助電話。

段六一立即向社區黨委書記閆又全作了彙報,在閆書記的安排下,他聯繫到小組長段新文一起前往居民家裡瞭解情況。誰知剛一進門,就有一股難聞的氣味迎面撲來。出現在他們眼前的是滿屋子汙水和束手無策、非常無助的一對母女。

眼前的情景,讓段六一心裡很不好受。他打電話聯繫疏通衛生間的施工人員,卻聯繫不到人出來修理。怎麼辦?總不能就這樣走吧。段六一和段新文商量決定,回社區借來工具,自己動手施工,兩人一直忙到深夜,才把屋內的問題基本解決。當他們滿身汙水離開時,母女倆千恩萬謝:“謝謝你們!感謝社區!謝謝你們來救我們!”

段六一是翟港社區第六網格網格員,早年當過兵,1985年在部隊入黨。他服務的網格包括段家灣巷、恆凱國際小區、南港苑、南港明珠、濱河華府、園林小區,共有1112戶,2181人。疫情發生後,他就一直頂在一線。張貼標語、發宣傳資料、對重點人員摸排、小區消毒。小區封閉後,為居民採買食品藥品、天然氣卡充值、深夜搬運受捐物資……他總說,“社區網格員裡面只有我一個是男的,我又是一名黨員,這些髒活險活多做點也是應該的。”

2月14日,網格員吳佳妮收到轄區居民姜某發來的一個微信紅包。“為居民服務是我的職責,紅包我不能要。”吳佳妮說,“這是一個不能打開的微信紅包。”

原來,姜某一家人在春節前去了深圳。2月6日,打電話吳佳妮,叫她幫忙申請辦理返回浠水的手續。吳佳妮詳細解讀相關政策流程,並在2月13日辦妥手續。姜某一家人也於14日順利返回浠水,並按照規定進行了居家隔離。為了感謝吳佳妮的熱忱服務,姜某就給她發了一個微信紅包。

吳佳妮還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當疫情來襲時,她們一家也有過爭論,她的愛人在單位上班,她在社區工作,兩個孩子大的只有9歲,小的才4歲,兩個大人忙起來,小孩的生活和學習就沒人管了。但在這樣關鍵的時候,總不能不工作吧,最後雙方妥協。她家住在關帝廟社區,特殊時期,到翟港社區不是很方便,每天她得起早點,為孩子們做好飯菜,自己趕著上班,去外面吃泡麵,常常忙到很晚才能回家。

吳佳妮服務的第九網格有389戶,1079人。在她的努力下,孔娟、夏志勇等很多志願者都自動參加進來,幫她出主意,幫忙搬運受捐贈的物資,幫忙在網上聯繫商家解決居民們個性化的需求。

一條從不間斷的服務熱線

楊丹鳳是翟港社區第五網格的網格員,主要服務楊花園灣、陽光小區,以及翟港路、鄧祠堂巷的一部分居民。自打響疫情防控阻擊戰後,“家裡有沒有武漢回來的人?”“武漢及路過武漢回來的人,請主動跟我聯繫,並自覺在家隔離,不能外出。”這樣的詢問就成了她的口頭禪。

從正月初二起,她就和四組組長楊席保商量,安排小組婦女代表付香蘭,協助商家做好楊花園95戶居民的生活物資配送工作。她把這樣的方法與社區其他網格員共同分享,從而爭取了工作主動,讓大家有更多的時間用於疫情排查。

後來,她根據社區安排,協助負責社區居民返工審核工作。居民不能外出,只能通過電話微信聯繫,網上辦理申請。服務熱線一開通,她的兩部手機從早到晚都沒停過!她開玩笑說:“之前30多年都沒有接打過這麼多的電話!”

陽光小區居民程某春節期間一家人分住兩地,兒子、兒媳都在武漢;4歲的小孫子隨他們在浠水。春節剛過,程某良每天都要打電話詢問:麼時放開?麼時可以出去?程某夫婦平時在重慶做事,他又詢問:能不能把孩子帶在車上,到武漢再交給他爸媽。楊丹鳳每次都耐心地給他解釋說明。

像這樣的電話,楊丹鳳每天總要接上百個,手機經常會打停了電。有人問她是如何做到百問不煩,百說不厭的。她說:“相互理解吧。在這個特殊時期,大家更要努力向前!”(廖亮 劉衛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