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4岁儿子被杀,尸体不知何处,父亲哭着说:国君,肉汤还可口?

古语云:“虎毒不食子”,说的便是这老虎虽然凶猛,尚且不吃虎崽,有着爱子之心。可惜的是,我们很多人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句话也不是一条颠簸不破的定律。一旦小老虎身上沾染了其他气味,老虎感到了威胁,为了自保会毫不犹豫的将小老虎吃掉,这就是生存法则的残酷之处。

于人而言,这种生存法则的残酷,则要显得人性许多,这也是人有别于动物之处。因为有着圣人训,教人以孝、仁、德、慈,但即便如此,当真正与切身利益攸关时,人性则又会充斥着选择之下的残酷。


4岁儿子被杀,尸体不知何处,父亲哭着说:国君,肉汤还可口?


春秋时期,便有这样一位父亲,当面临君王的一句:寡人天下美味尽尝,就是唯独没有吃过人肉,当真是遗憾。作为君王的臣子、厨师,可能是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回到家中之后,面对4岁的儿子,天真可爱;但如是用儿子来讨好君王,利益几何?最终犯下了“虎毒食子”的恶行。

他就是易牙,而这位君王便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作为厨师的易牙,善于烹调之道,技艺甚高,因此也正是凭借一技之长成为了齐桓公的厨师,有诗为证:"雍巫善味祖彭铿(雍巫:即易牙,彭铿:即彭祖),三坊求师古彭城。九会诸侯任司庖,八盘五簋宴王公。"也正是因为此,易牙还被尊为厨师鼻祖。

4岁儿子被杀,尸体不知何处,父亲哭着说:国君,肉汤还可口?


但是作为人,当晋身之途与儿子摆在面前,难免要有一番决断。尤其是春秋,这样一个礼乐崩坏的时期,显然易牙面对齐桓公的希冀,找到了他认为对的道路。

磨刀霍霍,4岁小儿的尸体便已入鼎内,而当齐桓公在品尝如此鲜嫩的肉汤之时,自然颇为好奇,“此系何肉?”易牙却哭着说道:乃吾子之肉,以此来献给君王,祈求身体安康。人性的考验,在这里也彰显无疑。典籍中记载的此刻的表象是,齐桓公内心挣扎,易牙哭泣。

4岁儿子被杀,尸体不知何处,父亲哭着说:国君,肉汤还可口?


但对于易牙而言,获得的却是齐桓公的宠信;对于齐桓公而言,则既满足了凌驾于道德上的私欲,又获得了尽忠的“忠臣”,俨然就是双赢的局面,而这还是贴着明君、霸主身份的君王。

当然,对于这样有悖人伦的事情,不是没有人反对,至少齐相管仲便是一个。当前645年,管仲弥留之际,齐桓公问谁能接任相国之位时,对于好友鲍叔牙,管仲并不避讳其缺点,直指鲍叔牙对于善恶太过分明;而当齐桓公问询到易牙何如时,管仲更是直言:毫无人性,何以为相,建议疏远易牙、开方、竖刁三人,最后管仲推荐了隰朋。


4岁儿子被杀,尸体不知何处,父亲哭着说:国君,肉汤还可口?


易牙,此刻的小人之像也是尽显。利用管仲未举荐鲍叔牙的“机会”,在鲍叔牙处诋毁管仲,但管鲍之谊,又岂是这等小人能够轻易撼动的。最终,易牙的奸计未能得逞,而被赶出宫中,永不入朝。

但是晚年的齐桓公,如众多的君王无二,昏聩不知节制。原本被赶走的易牙,也被重新启用。当然竖刁、开方也赫然在列。此时齐桓公日渐老迈,诸位公子也是为了争夺王位 大大出手,易牙、竖刁选择拥立公子无亏,这也让太子昭只得出逃国外。此时的齐国由是大乱,至于齐桓公则被易牙、竖刁锁在宫墙之内,竟然活活饿死,尸骨甚至年余,直至太子昭借助宋国军队平定齐国内乱,夺回君位,才得以安葬。至于易牙则传说他逃过了处罚,避居彭城。在彭城他有研究烹饪之术,也终厨艺的化身。


花开说:就易牙烹子而言,这显然是有悖于伦理道德的。而易牙的“坏”与对烹饪的贡献;齐桓公的“明君”身份与任用奸佞的作为,似乎都与人们对他们的好坏定位格格不入。但历史就是这样为我们呈现了真,去伪存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