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懸棺是江西龍虎山表演項目,2600年前古人是如何把懸棺放上去的?

懸棺是江西龍虎山表演項目,2600年前古人是如何把懸棺放上去的?

懸棺是江西龍虎山表演項目,2600年前古人是如何把懸棺放上去的?

位於江西省鷹潭市的龍虎山,是我國第八處世界自然遺產,傳說正一道的創始人張道陵途經此處修煉仙丹,因"丹成而龍虎現"得名。

龍虎山有著獨特的丹霞地貌,常年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崖墓作為龍虎山的特色景點之一,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駐足觀賞,其中的202座懸棺一直是個"千古之謎",世人對其猜測不斷,好奇不已,那麼2600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將懸棺放到崖壁上的呢?為什麼會有崖墓這種奇特的墓葬方式呢?

懸棺是江西龍虎山表演項目,2600年前古人是如何把懸棺放上去的?

據考古專家認證,這些懸棺群為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所葬,當時科技交通水平並不發達,懸棺又是重達數百公斤,古人能夠成功將懸棺放置進去,肯定是採取了一些巧妙的方法。但這些懸棺的放置方法至今無法科學解釋,宋理學家朱熹曾發出疑問"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幾何年?",可見在古代懸棺就受到關注。

懸棺是江西龍虎山表演項目,2600年前古人是如何把懸棺放上去的?

在龍虎山的崖墓中,懸棺全部鑲嵌在仙水巖一帶,仙水巖崖壁光滑平展,下臨瀘溪湖,臨水而成的巖洞形態各異,造就了懸棺產生的有利地理環境。棺木大多位於20到50米的水位之上,傳說裡面裝滿了金銀珠寶,是神仙安放無字天書的地方。實際崖墓上沒有任何古人留下的文字符號,進一步給考古工作帶來了難題,自1997年開始,當地的景區工作者開始面向世界尋求答案,並公開懸賞30萬攻克未解之謎,至今仍然吸引了大批專業人士的關注。在多方推測下,關於懸棺之謎,主要要得出如下結論:

一、 古人可能利用各種工具進行棺木進洞

在"中國懸棺課題組"研究期間,謝健根教授等人結合中國11處有懸棺的省市資料,分析出古人可能利用滑輪和天車來帶動懸棺昇天,滑輪早在商周時期就有記載,當時又叫轆轤,棺木從下往上吊的時候,藉助崖壁上已經固定好的滑輪,就可以輕鬆進入巖洞,但是固定滑輪的人需要身手敏捷,熟悉崖壁形勢。

懸棺是江西龍虎山表演項目,2600年前古人是如何把懸棺放上去的?

只是這種推測還是存在漏洞,因為龍虎山的眾多墓崖中,至今並未發現人工打樁的痕跡,而且這種方法必須先有人登上後山頂,龍虎山的地理形勢複雜,部分後山至今無人能到達,因此棺木進洞的方式依然眾說紛紜,無從定論。

這種設想也算是推動了研究的一大步,景區在2006年進行懸棺表演時,採用原始的槓桿原理演示偽古吊裝表演,其實也是對這種方法進行的可能性推測。如今龍虎山懸棺表演已經成為固定特色節目,表演者有的是身懷傳統技藝的藥農,利用垂直懸掛的繩子下滑到巖洞,和地面上的人相互配合,一邊大幅度的搖晃繩索,一邊藉著慣性合力升棺。除了"滑輪懸吊法","堆土法"、"竹木搭架法"等多種提出的方案中,都相應的借用了雲梯、竹筏以及隧道等自然工具來協助棺木進洞,側面反映了古人的大智慧,物盡其用的同時避免了懸棺受到破壞。

懸棺是江西龍虎山表演項目,2600年前古人是如何把懸棺放上去的?

當人們從瀘溪湖遠處眺望時,崖壁分佈的洞穴星羅棋佈,大小不一,部分洞穴的棺木一半暴露在外,星星點點,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 崖葬是一種特殊的祭祖方式

不同於傳統的土葬方式,崖葬顯得更加神秘莫測。宋朝王文卿的詩中寫到"昔人騎鶴上天去,不向人間有蛻蟬。千載玉棺飛不動,空江斜月照寒煙。"描述了古人死後昇天成仙的美好願望。古代戰亂不斷,為了尋求寧靜,將棺木懸放在崖壁之間,寓意迴歸洞穴,死後安寧,同時周圍獨特的氣候環境,可以更好的保存祖屍。加上又是凌空絕壁,因而盜墓一事發生的可能性極小。

懸棺是江西龍虎山表演項目,2600年前古人是如何把懸棺放上去的?

三、 古人流行崖葬群葬

古人認為:"彌高者以為至孝,高葬者必有好報。"

說明享受此墓葬方式之人大多受到尊重,家族地位顯赫。從龍虎山附近出土的文物來看,祖先流行崖洞群葬和合葬,隨葬品多是仿銅兵器、骨玉之類的。在一處寬50多米的崖洞中,有十副棺木同時入內,可見是一個大家族的合葬之所。至於所葬之人也並非都是達官貴族,凡是古越人估計都會遵循這種古老葬俗,因而普通的平民百姓或是修道隱士均有可能享受此待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