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臨安的陷落

臨安的陷落

宋度宗次子,四歲的趙隰(xí)(1271年~1323年)在奸相賈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是為宋恭帝(1274年~1276年)。祖母謝太皇太后、母親全太后垂簾聽政,大權在賈似道之手。當時元軍已平定中國北方和西南,在取得南下最重要通道襄陽城的控制權之後,渡過長江向南宋首都臨安進發。謝太皇太后一面在全國通令“勤王”,一面向元軍乞和。勢如破竹的元軍在擊破各地的防線,相繼降服了長江中游諸州。

1275年,賈似道率領的3萬大軍在蕪湖與元軍對戰大敗,不久,朝廷在輿論壓力下罷免賈似道,後為監押官鄭虎臣所殺。不幸的是,朝廷任命陳宜中為相,欺世盜名的陳宜中慣於提出冠冕堂皇的高調言辭。統帥禁軍的殿前指揮使韓震提出遷都建議,他私自將其騙到自己家中殺害。

1275年十月,元軍自建康分三路向臨安挺進。伯顏親率中軍進攻常州,常州地處交通要道,扼守臨安門戶,伯顏在此投入了20萬大軍,常州知州姚訔、通判陳炤等奮勇抵抗。伯顏驅使城外居民運土填充護城河,甚至將運土百姓也用作堆砌材料,最終築成環城堤防。十一月十八日,元軍總攻,兩天後常州城被攻破,元軍進行了野蠻的大屠殺,只有為數不多的人倖免於難。常州大屠殺產生了蒙古入侵者所希望的震懾作用,隨後,當元軍逼近平江時,平江守將未經接戰便獻城投降。

一貫唱高調的陳宜中行事搖擺不定,徘徊在和與戰之間,不能做出決斷。到1275年底,局勢在他主持之下,朝著越來越不利於宋朝的方向發展。文天祥、張世傑提出遷都到東南部地區,以圖背水一戰,被一意求和的陳宜中否決了。由於北宋汴京城的被包圍的教訓,隨著蒙古鐵騎的逼近,臨安府內人心惶惶,大批人試圖逃離都城,朝廷官員也偷偷逃跑。1276年正月短暫的休戰後,僅有6名官員出現在朝堂上。官員的逃跑瓦解了軍心、民心,使朝廷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抵抗,皇室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1276年1月伯顏率領的元軍兵臨臨安。南宋朝廷遣陸秀夫求和稱侄不成,只好向元軍投降。這與金滅北宋的情況似乎是如此之像,竟然也是皇室被敵方控制,失去遷都的機會或逃逸的機會,這至少加速了南宋的滅亡。


臨安的陷落

襄樊保衛戰失敗後,南宋如此之快的崩盤,關鍵因素是沒有一個成年皇帝,這導致朝廷凝聚力大降。這種皇室孤兒寡母的情況在和平時期,還可以應付,在非常時期是致命缺陷。弱智皇帝與幼兒皇帝的相繼出現,確實是朝廷滅亡的徵兆。現在越發對宋理宗的不滿,僅僅由於沒有其他近親,竟然讓自己弱智的侄兒做皇帝,這是對民族極不負責任的表現,極其可惡的行為。弱智的晉惠帝帶來了八王之亂,隨後產生五胡亂華的可怕局面。宋理宗的弱智侄兒,最終導致漢族第一次全面亡國,帶來了同樣可怕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