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急就章,冷思考——磴口县“抗疫”主题文学创作掠影

急就章,冷思考——磴口县“抗疫”主题文学创作掠影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淹没了庚子春节传统的喜庆气氛,随之而来的是全面的抗击疫情一级响应。各行各业积极响应号召,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积极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磴口文联的倡导下,作者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创作,积极发挥文艺的号角作用,在短期内创作出大量的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引导作用。纵览这一阶段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作热情高,作品数量大。元月30日文联发出倡议后,广大作者热情高涨,围绕抗击疫情这一主题立即开展创作,截至目前,在“微磴口”平台开设的文艺宣传专栏共发表各类文学作品60余篇,还有一些作品在其他媒体平台上发表,未进行完全统计。短期内涌现出如此数量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反映了广大作者以文艺创作者的身份积极投身抗击疫情的激情和信念,另一方面也是对磴口县文学创作队伍的一次检阅。


二、作品形式多样,起到了战地宣传鼓劲的作用。这次主题创作有诗歌、散文、小说、评论、快板、歌曲、视频等形式多样的文学体裁,大部分作品短小精悍,即兴创作,以宣传防护知识、歌颂“逆行”白衣战士、鼓舞士气为主,如同抗战时期的街头剧、活报剧,在防控疫情中,起到了战地宣传“短、平、快”的独特作用,体现了特殊时期的时代特色。


三、在主题文学的创作上做了一定的积极探索。文学创作需要相对独立自由的空间,而主题设定在客观上就有了一定的限制性。在这次主题创作中,大部分人把目光聚焦在主战场、主画面的时候,一些作者却用自己的独特视角,于细微之处见真章。如谢鹤仁的《我是居民区疫控人员》,写了作为一名物业管理人员此时此刻的真实感受。冯永生的纪实小说《春节,全民战“疫”》,用文学的叙事方法记录了自己的这一段特殊经历。张松岩、吕赫东创作的歌曲《想起分别的时候》,也竭力在主题文学的情感化上做了有益的探索。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因创作时间的仓促,作品还来不及推敲沉淀,因此在艺术的层面还显粗糙,有待商榷,但这种真情实感的追求值得学习和倡导。还有官亦鸣老师的朗诵诗《这就是中国》,很好地处理了主旋律的“大”与个人情感“小”的关系,使得作品没有落入概念化、口号化的窠臼,整首诗在保持昂扬向上的主基调上,激情饱满,情感丰富。


面对特殊时期,匆忙上阵,在短期内创作出如此数量的“急就章”,作品中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粗略的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题材的高度同一化。虽然这是一次抗击疫情的主题创作,但大部分创作者机械性地解读了“抗疫”这一主题,限制了自己的选材视野,造成大部分作品的题材高度的同一化:加强防护、“逆行者”、钟南山、声援武汉等等,即使是不同体裁的作品,也都是这几个因素的次序不同的组合和取舍。这些主题是我们要大力宣传和讴歌的,但文学创作的魅力就在于她的独特性,简单的重复就会“味同嚼蜡”,没有感染力。


二是主题开掘的表面化。选材视野的狭窄也相应限制了作品主题开掘的深度,缺乏了自己独特的视角,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真实感悟,因此很多作品思想内涵流于表面化,少了立意的精妙,主题开掘也就没有深度,缺乏触及灵魂深处的共鸣。这次疫情对中华民族、对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影响都是非同寻常的,需要静下心来去思考,去感悟,一味地悲伤、沮丧不可取,单有激情和豪迈也是不够的,文学创作者都有一颗敏感的心,要细细地去品味,敏锐地去捕捉,把抗击疫情中的感动升华为文学的美学表达。


三是表现手法的简单化。也许是出于时效性的考虑,部分作品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比较单一,往往是直白的叙述贯穿全篇,不够松弛自然,同时无暇顾及知微见著、柔软细腻的叙述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充分运用,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中华民族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围绕事件开展的主题文学创作也是每一位作者面临的新课题,积极有益的探索瑕不掩瑜,为下一步的创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期待更多更好作品的涌现。


(作者何承刚工作单位:磴口县人大常委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