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寶寶馬上一歲了,想看幾本育兒的書,可不知道從哪本開始,大家可以推薦一下嗎?

蔣獻凱


推薦給1歲左右孩子家長的書籍,我選擇這幾本:

1、《雙向養育》 作者:美國的傑恩.梅傑。這是一本告訴家長:養育,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人生旅程……成長不光是孩子的事情,同樣父母最需要的也是成長。教會父母一種基於“愛”的養育方式,能讓父母更加輕鬆,孩子更加自律。適合0-100歲人群閱讀。

2、《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作者:加拿大的戈登和加博爾。這本書的副標題是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原生家庭。如果把孩子的成長比作一顆樹的成長,那麼家庭環境就是這棵樹的土壤。家庭生活中有愛的流動,會給一個孩子的生命打上溫暖的底色,所以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幸福的媽媽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3、《完整的成長》作者:孫瑞雪。這是一本讓父母更瞭解,更敬畏孩子的書,它完整的詮釋了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核心觀點是:成長的目標是儘可能由孩子自己創造出一個完整的自己,以便成年後達到一個自我實現的過程。

另外,就我多次帶讀書會的經驗,我有一些關於讀書的心得:

1、  讀一本書,哪怕這本書的體系脈絡沒有搞清楚,哪怕這本書的精華也沒看領會,但或許只是這本書的某個故事、某個段落、甚至是某句話對我們的生活是有啟發,那就是讀書的價值。

 

2、比起任何一本書,我們讀書的人更加重要。書提供的是以知識的形式展現的作者的智慧,而作為讀書的人,只有將這些知識結合到我們自己的成長經歷,自己的育兒生活中,才能成為我們自己的智慧,才能更加促進我們的成長。

我是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的二寶媽媽,希望我的回覆對您有用。





父母心理


我買過很多育兒書籍,不知道寶媽想看哪個方向的,市面上的育兒書籍實在太豐富了,每一個小點,都可以深挖寫成一本書,有專門講護理孩子屎尿屁的、英語啟蒙的、育兒理念的、性格養成的、陪玩遊戲的、全腦開發的等等,不可能有一本書,囊括以上的所有。

鑑於寶寶才一歲,我推薦鮑秀蘭教授的《0-3歲兒童最佳的人生開端》,是鮑教授結合多年臨床醫學實踐,研究和教學寫成的中國寶寶早期教育和潛能開發指南,算是國內的權威著作了,內容包括了孩子每個階段發育的特點、規律和養育方法,也是中國優生優育協會兒童法語專業委員會指定用書。



第一本育兒書,一定要注意作者和內容的專業性。現在許多大V也把自己的經驗文章集結成書,我有時候也會買來看看,只能當做飯後甜品,而不是正餐級別。理由很簡單,孩子真的有點什麼事兒,咱們得第一時間送去醫院看醫生,而不是去給大V留言詢問吧?



我還買過一本《育兒聖經》,當時朋友推薦給我,說這本書是一本在手,寶寶3歲前都不生病。美國人寫的,許多內容,根本不適合中國的國情,比如輔食的材料,就跟我們不一樣。經過對比,我覺得還是鮑秀蘭教授的書,專業、豐富且接中國的地氣。


早教、開發、育兒理念類的書籍,可以選美國作者寫的,但是寶寶的護理類書籍,還是推薦中國醫生的著作,因為他們經手過許多中國孩子的案例。


欣姨說


《殺死一隻知更鳥》

最近剛看完,看完就覺得自己看得太晚了,強烈推薦趁早看。

這是一本極具成長教育意義的書,很多時候,我們過多地關注著孩子的智力、成績、成就,但是不是忽略了孩子的人格培養?而對於孩子來說,到底什麼才是最好的教養?這本書會給你答案。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幾年前沒孩子的時候就看過,當時就被尹建莉老師育兒理念折服。比如很多家長對於孩子拖延、喜歡看電視、喜歡打遊戲……等等問題很苦惱,這本書中都有具體的案例和應對方法。值得學習!


《教養的迷思》

這本書推翻了很多我們關於孩子教育的普遍認知,用大量的研究與實際案例來告訴你,孩子的人格到底是如何塑造成的。

作者的中心理論是: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成長不起作用。

兒童不是被父母社會化的,而是被同輩社會化的。他的行為習慣、語言習慣,更多的受他身邊同齡人的影響,而不是父母。

事實上我們確實經常會發現,父母眼中孩子,和同學眼中的孩子,往往不太一樣。


帶娃二三事


插圖類繪本都可以,圖片上的都可以哈,睡前故事也從這上面選來讀一讀,提高孩子對書本興趣



櫻桃和安安的媽


《童年的秘密》

兒童的成長有著其內在的精神驅動和規律,需要依靠他們自身不斷的、有意識的、自主的、獨立的與外界環境進行活動來獲得。“兒童是成人之父”是蒙臺梭利在本書中提出的富有哲理的觀點。蒙臺梭利有豐富的與孩子一起生活的經驗,相信可以給家長以啟發。

《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溫柔而堅定的環境中,才能培養出自律、有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愛和自由》

當給兒童自由時,這是自序的第一句話也是本書的立足點。成人要儘可能地去了解自己的孩子,給予他們科學的愛,合理範圍內儘可能的自由。“愛和自由”是自動給予的,如果變成了功利的施捨,對於孩子的成長就變了味。

《捕捉兒童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這本書收錄了兩百多個孩子的真實案例,對於家長來說非常值得借鑑。

《完整的成長》

講述兒童如何在成人創造的外在世界中創造“自我”,如何讓兒童成為自己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關愛兒童的同時看到兒童自我成長的力量,將其培養成一個完整的人。







夏夏夏苒啊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給您推薦幾本我認為比較精華的幾本育兒書。

美國兒科學會 《育兒百科》

推薦這本書不需要理由,這是目前最科學最權威的育兒書。美國兒科學會由全美最優秀的兒科醫生組成、在育兒領域有最前沿的研究水平和最豐富的實踐經驗,如果你沒有太多時間看書,那就先看這本。

市面上不少育兒書的內容都是以前的老知識,比如四個月添蛋黃、給寶寶吃煮菜水、高溫驚厥時要塞勺子到嘴裡等等。

但在這本書裡你不用擔心看到的是一些已經被淘汰或者過時的知識,因為美國兒科學會每隔幾年就會重新修訂一次,他們在修改內容的時候非常嚴謹,哪怕是一個用詞可能也需要反覆討論,目前最新的是第六版。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養娃的過程就是打怪升級,等你可以從容對付娃的屎尿屁的時候,新的難題又來了,就是和孩子的溝通。

這本書的作者是著名的親子溝通專家,手把手的教你如何和孩子說話,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消極情緒,如何表揚鼓勵孩子,孩子犯錯了應該如何正確懲罰等。

書中用了大量的例子來指導,提供了多種解決方案,另外也考慮到當技巧不起作用時可能存在的問題,非常實用。

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

如果說美國兒科學會的書像一位權威嚴肅的醫生,那西爾斯的書就像一個育兒經驗豐富的媽媽,西爾斯自己也養了8個孩子,所以更瞭解家長的心,看他的書可以減輕我的焦慮。

他鼓勵母乳餵養,主張及時回應哭鬧的寶寶,並告訴大家如何在孩子的自然需求和父母的需求中尋找平衡,如果你打算母乳餵養,或者寶寶正好是一個高需求、黏人的寶寶,那這本書很適合你。

當然這本書不如美國兒科學會的書那麼嚴謹,比如推薦寶寶出生後挨著父母睡覺,這個是有一定窒息風險的,所以裡面有部分內容需要家長自己判斷,但我仍然要給大家推薦這本有“溫度”的書。

《遊戲力》

這本書對我幫助很大,因為我本身不是一個特別“好玩”的人,一開始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也偏重於講道理,但很多時候並不管用。

看了這本書,開始用和娃玩遊戲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因為大人的說教孩子不一定懂,但玩遊戲他們肯定能懂,在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這本書給我的啟發是:與其和孩子較勁,不如和他成為戰友。

還有重要的兩點是:

1、跟著孩子的成長挑選書籍。

像你現在寶寶1歲以後,寶寶慢慢有了主見,可能就需要看一些性格、心理、認知的書。

不要貪多想各種書都看一遍,知識點太多會讓你無所適從,跟著寶寶的成長需求來選擇書籍,自己也會更從容。

2、選擇和你價值觀吻合的育兒書。

育兒也是分流派的,比如對於寶寶的睡眠問題,有的主張及時回應,而有的主張哭聲免疫、睡眠訓練,那麼這時候就需要自己來判斷了。如果這種方法讓你和寶寶都更焦慮、更煩惱,總覺得什麼地方不對勁,那就可以果斷放棄,因為不適合。

以上是我的建議,各位寶媽有其他好的育兒書也可以跟我溝通。






教育孩子早知道


說實話,寶寶一歲了才想起來學習育兒知識已經有些晚了。首先育兒書嘛,充實的是父母的育兒知識,並不是給孩子看,而真正能影響孩子行為習慣的是綜合素質早已定型的父母。而為什麼說有些晚了呢?因為你的行事風格、對待人生的態度、知識量,幾乎都已經“稟性難移”了。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我認為我們對一件事的本能反應、應對方式,幾乎完全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所以我想說想學會育兒,首先改變的應該是自己。我們的父母對我們的教育都存在嚴重的缺陷和扭曲,導致我們渾身上下都是“毛病”的時候,又怎麼能教育好孩子呢?

所以我想推薦給你的第一本書,並不是育兒書,而是首先能解決我們自身所受教育不正確的問題的一本書——《為何家會傷人》。

這本書的作家是武志紅,早在2007年一月。他就在天涯雜談上發表了帖子《謊言中的NO.1: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而迅速引起讀者關注。這本書在豆瓣小組“父母皆禍害”裡,也一直都是他們置頂的第一篇文章。

書中的主要反對“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可憐天下父母心”這樣的觀點。我是在就業後看到這本書的,如果可以我真的想回到青春期,回到剛出生的時候,把這本書送給自己的父母看看。(本來想不上一句“父母的本意都是好的”但想到還有很多父母並沒有這種觀念而只想坐享其成還是作罷)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成為父母之後,基本所有獲得育兒知識的渠道都是代代相傳。我們的父母怎麼待我們,我們就怎麼對待自己的孩子。然後這樣真的科學嗎?不,我們幾乎從來沒有把育兒當做科學研究過。

小時候我考了好成績,跑很遠的路去告訴爸爸。爸爸的一句“去!一邊去,別礙事”,讓我在孩子都有了的現在還耿耿於懷。我中學成績下滑,父親整整三個月沒跟我說過一句話。我生日那天因為一點小事和他們爭吵後連飯都沒得吃,自己實在受不了吃了一袋方便麵。。。

我並不是認為我的父母多麼惡毒,他們社會關係很好,但總是不能把自己的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其實據我所知,身邊那個年代的這樣的家長絕對不在少數,孩子永遠是他們的附屬品。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像我。你們可能有幸福的家庭,開明的父母,但是希望你們能理解一個外面受了委屈回家還要被責備的孩子的心情。

我認為父母對我的教育是失敗的,所以我一直在尋找原因。我認為每次分歧不都是我的錯,開始漸漸覺得父母也是人,並不會因為成為了父母以後而變得偉大。心裡總憋著一股勁,如鯁在喉卻無法言表。直到看到這個北大心理系畢業的諮詢師寫的文章《謊言中的NO.1》,簡直如沐春風當頭一棒,感覺這世界是有人明白我的。這世上不光所有人都認同“母愛偉大和父愛如山”,之前在這種環境下的壓迫一下得到了釋放。

這也是我推薦你看這本書的原因,先了解自己,自己和父母的問題以及分歧得到了解決,不光能徹底明白育兒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更會知道自己的孩子需要什麼。

現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所有育兒知識的啟蒙皆出自這本書。我自信自己的育兒成果,就目前來看,孩子的突出表現我覺得和這本書帶給我的育兒角度的理解是分不開的。總而言之,這是我心裡最好的育兒書!育兒的重點不是在於教育孩子,而是做好父母。

以上





sam的爸爸


說真的,現今市面上,育兒類書籍鋪天蓋地,各大流派的育兒理念更是多如牛毛、層出不窮,最要命的是,同一件事,不同育兒流派之間,說的都不一樣。
隨著書慢慢看得多了,那些日日夜夜困擾著我的育兒難題和養育方式,我都在書中一一找到了科學的解釋和答案,而那些舊日包裹在我心頭的盲區和困惑,也都冰消瓦解般,一層一層消融掉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26316f43d7984038b369c1900fad7f1a\


喜歡紫葡萄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你現在開始看育兒書,已經超過了很多父母,一歲也是一個關鍵的年齡,大部分孩子都開始學走路了,不過面臨的問題也會接踵而來,根據你的孩子的年齡,我就把我看過的書做個推薦。

1.《童年的秘密》

這本書的核心觀點是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本能,尊重孩子學習的規律,尊重他去探索這個世界。對他保持足夠的尊重,把他當作大人一樣對待。這時候,你發現孩子完全可以成長得非常陽光、健康、開朗。

2.《父母的語言》

這是一本幫助孩子學習語言的書籍,我翻了幾頁後一口氣讀完,強烈推薦這本書,你會發現一個不花錢遠勝所有早教的育兒方法。

3.《P.E.T 父母效能訓練》

強烈推薦,我個人覺得是親子溝通上寫的非常讚的經典作品,值得反覆品讀。書中包含很很多溝通案例,雖然溝通技巧在親子之間,我覺得依然可以活學活用到同事、夫妻、朋友之間,強烈推薦。

4.《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

看名字就知道這是百科全書,細到怎麼拍嗝?怎麼換尿布?疫苗需要接種哪些?孩子生病發熱都有,還有一些家庭教養上的問題,只有你想不到的,這本書都有系統的、詳細、準確的答案。

5.《正面管教》

這本書1987年問世,現在依然暢銷不衰。所有父母都應該學習溫柔而堅定的方法來幫助孩子,既建立自己內心的愛和安全感,同時又能夠擁有獨立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規則,讓孩子依天性健康地成長。

6.《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這本書分析了父母與孩子相處的幾個典型誤區,然後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情感引導"來給孩子埋下一顆愛的種子;接著觀察和體察孩子的感情;然後,引導孩子接下里應該怎麼做;最後,孩子做對的時候,一定要表揚他。有個觀點我非常贊同:培養孩子最重要的時候不是在他做錯事的時候,而是在他做對的時候。

7.《捕捉兒童敏感期》

這本書收錄了200多個孩子(0到10歲)敏感期的真實案例,全面深入的揭示了孩子的敏感期,已經父母應該如何做,是父母的必讀書籍之一。

8.《遊戲力》

這不是一本教小孩子玩遊戲的書,這本書提倡通過“玩給他看”的遊戲方式,與孩子建立健康的聯結,讓孩子在與他人的互動中主導遊戲、解決問題、尋求滿足與自信。

總結

我推薦的書只是一部分,還有大量書籍可選,我順便說下我是怎麼選書的。

  1. 從引進國外的,多次印刷,多次改版的書找,一般都沒錯。

  2. 有大量真實例子的,比較客觀,讀起來也有很輕鬆。

  3. 不要去某寶某東查銷量,很多書良莠不齊,抄襲嚴重,源頭都是國外的書。

  4. 理論結合實際,盡信書不如無書,多看,帶著辯證的思維去看,不符合國情和不符合自己的直接忽略,結合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不斷的應用實踐,去記錄去反思,然後再實踐。


浩爸育兒


推薦,,,,最後一本是專業心理學書,可能有點難懂,但很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