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重慶南部,藏著一個“天府之國”

重慶南部,藏著一個“天府之國”

春耕

人努力.天護佑

金佛山.福南川

/ / /

“天府之國”,先秦時期對關中富庶地的讚譽,後因成都治水有方,“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加之四川盆地在冷兵器時代少經兵燹,社會相對穩定,諸葛亮《隆中對》又說“益州,天府之國”,無形中做了超級廣告……再經歷代大咖渲染,“天府之國”逐漸成為成都的代名詞。

古往今來,真正的富庶地、魚米鄉,都是“天府之國”。

重慶南部,藏著一個“天府之國”

黎香湖國家溼地公園,是重慶海拔最高最大的高山湖泊,沿岸水草豐茂、土壤肥沃,是現代田園居住的理想之地。

▲攝影@陳榮森


重慶.南川,放眼963萬平方公里中國大地,只是一個“彈丸小城”,但不論放在過去的四川還是現在的重慶版圖上,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


☞地理上,南川位於四川盆地與雲貴高原過渡地帶、北緯30°附近,盤踞大婁山脈北部,扼守渝黔,多為中山喀斯特地貌。


☞氣候上,南川屬於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區,境內金佛山立體垂直氣候,孕育了生物多樣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文化上,南川是黔北、巴蜀文化交匯點,早在東漢,就與中原文明交融,佛教也到此留下足跡。

重慶南部,藏著一個“天府之國”

南川通達中原的道路始於漢代,東漢,儒學家尹珍取道金佛山北上中原求學。

▲攝影@汪新

重慶南部,藏著一個“天府之國”

蒼天造物,沒有虧待南川

時光流轉,也沒虧待南川

重慶南部,藏著一個“天府之國”

南川有兩尊大佛庇佑,一是金佛山山體大睡佛,為南川的天然屏障;二是西來寺大佛,位於南川城西永隆山。

攝影@王餘華


時光回到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做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決策,把成都和重慶推到合作共贏的新起點。一時間,如何“唱好雙城計”,被兩地政府提上日程,民間更是掀起討論熱潮。

重慶南部,藏著一個“天府之國”

行千里.致廣大

圖源@金佛山景區


南川,又一次迎來契機。


如說此前的南川,是在堅守中沉默。

那麼這堅守,只因有金佛山——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後方。

1979年,身份前綴還是“四川省南川”的金佛山,入列自然保護區,也是重慶市第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然而,這只是金佛山在國家重視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最早擁有的身份。

重慶南部,藏著一個“天府之國”

高山、河流、農田、村莊,交織出鄉村畫卷。

攝影@瞿明斌


2006年,金佛山入列國家自然遺產;八年後,以超乎尋常的自然現象和美學價值,以及地球演化歷史的傑出範例,入列世界自然遺產。

30年來,金佛山的榮譽和桂冠層層升級,意味著保護力度重重升級。

重慶南部,藏著一個“天府之國”

碧潭幽谷,被稱為奇樹仙草的天堂,吸引全球遊客探索體驗。

圖片@金佛山景區


就南川而言,對金佛山的保護,不可疏忽大意,更不能停歇不前。慶幸的是,秉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金佛山在南川人的守護下,因生態而美,因對綠水青山的堅守而美。金佛山賦予的綠水青山,也變成了金山銀山。

重慶南部,藏著一個“天府之國”

好山好水孕好物
重慶南部,藏著一個“天府之國”

金佛山高山農田,盛產貢米。

攝影@瞿明斌


金佛山到底是一座什麼樣的山?

世所罕見的喀斯特桌山,1300平方千米,佔南川區一半面積;孕育動植物8000多種,其中銀杉、銀杏、古樹茶、金佛山方竹、杜鵑被譽為“金佛山五絕”;動物2000多種,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林麝、黑葉猴等;中藥材4700多種,佔重慶中藥材總量八成以上。

重慶南部,藏著一個“天府之國”

金佛山東麓,山地農田。

攝影@唐維渝


700多年前金佛山就受到旅行家青睞,重慶開埠後,眾多西方人造訪,發現金佛山是一個“物種大發現”聖地:分佈有原生種子植物4768種,約佔全國種子植物總種數的六分之一,超過了雲南高黎貢山、四川峨眉山等耳熟能詳的植物寶庫。

重慶南部,藏著一個“天府之國”

金佛山獼猴,不懼生人,常下山覓食,與農人和遊客互動。

圖源@金佛山景區


金佛山與一般喀斯特地區貧瘠、缺水的特點不同,因山中洞穴繁多、地下水系密佈,使得該地區植被豐茂,水源充沛。同時,南川大量土壤富硒,面積達1353平方千米,面積及含量均居全市首位、全國前列;各類農作物富硒率高達85.61%,其中,油菜、大樹茶等富硒率達100%。


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得以“靠山吃山”,將坡地開墾為梯田,世代農耕,豐衣足食。可以說,金佛山,很好地詮釋了“好山好水孕好物”。

重慶南部,藏著一個“天府之國”

福山福地福人居
重慶南部,藏著一個“天府之國”

雲霧縹緲繞城郭

攝影@陳榮森


立足金佛山獨特氣候,立足廣袤的富硒土壤。幾千年來,南川人在這裡開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幸福生活。

重慶南部,藏著一個“天府之國”

金佛山人的收穫季。

攝影@王餘華


北宋以前,南川農耕以茶、蠟為主;到北宋中期,金佛山方竹筍採集與加工技術日趨成熟,形成商品化貿易;這一時期,南川少數民族與漢族民眾進一步融合,成為漢化程度較高的“熟夷”,水稻開始被引進大量種植


至南宋,蒙軍進犯,川西大地主大量遷移至南川,帶來雄厚的資金和先進的水稻栽培技術,使南川水稻栽植得以迅速興盛,很快成為當地支柱經濟。自此以後,南川雖歷經戰亂,但因建立了以水稻為代表的農耕經濟,南川的經濟、人口總是很快得到復甦。


明末清初,湖廣填川,人流湧進,加上煤、鐵、硫磺、硝等礦產開發及茶、桐油等林產品發展,南川進入長達200年的發展期。這一時期的南川,有“氣候得寒燠之中,道路得險夷之中,戶口得稀密之中,風俗得文野之中,財用得奢儉之中”等“五中”之譽,是人人嚮往的“世外桃源”。

重慶南部,藏著一個“天府之國”

現在,南川高度重視農業發展與農旅融合,以金佛山方竹筍、古樹茶、中藥材和南川米為核心的“3+1”特色產業,發展如火如荼。

重慶南部,藏著一個“天府之國”

金佛山方竹筍

重慶南部,藏著一個“天府之國”

南川茶產業基地

圖片@甘昊明、石頭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今,南川的每一味,不僅根植於當地千家萬戶,還與世界接軌,和上億人的舌尖健康緊密關聯。不僅如此,南川還因“區域位置、生態環境、旅遊資源”三優稟賦,成為近悅遠來的旅遊目的地和康養聖地,讓更多人享受“福地福人居”的美好生活。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南川至今保持“零確診”“零感染”。這一切,既歸功於人的努力,也歸功於蒼天護佑。倘若沒有南川人的世代守護,沒有金佛山這方天然屏障,一切也都無從談起。

重慶南部,藏著一個“天府之國”

出品:重慶市首度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主筆:雷坤強

封攝:唐維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