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人间失格》,我真的不喜欢你的“丧”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说过,我不喜欢日本文学。


首先,我记不住人物的名字,通常看着看着就会把他们四个字、三个字、五个字的完全不相干的名字混淆在一起,以至于还要翻到开头去理清头绪。

再有就是我在日本文学里面看到更多的内容都是死亡与罪罚。


能让我感觉特别温暖日系文学的场景,恐怕只有《一碗阳春面》里面,母子三人头碰头挤在一起分享的那碗阳春面。


为什么呢?可能因为我读的日本文学真的不多。这或许也是一种心理暗示,我不喜欢的,谁也无法强迫我去阅读。我想这就是成人阅读世界里最惬意的事情,你可以只选自己喜欢的。

今天我问一个朋友,你读的什么书?她说她在读《人间失格》。我说,为什么读这本书呢?我从来没读过。她说,因为喜欢啊!我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本而不是其它的呢?喜欢一本书,总要有一个理由,就像你不喜欢一本书一样。

所以,我决定认真的读一读《人间失格》。


《人间失格》,我真的不喜欢你的“丧”



《人间失格》(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创造的中篇小说,发表于1948年,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


《人间失格》以“我”看到叶藏的三张照片后的感想开头,中间是叶藏的三篇手记,而三篇手记与照片对应,分别介绍了叶藏幼年、青年和壮年时代的经历,描述了叶藏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丧失为人资格的道路的。



《人间失格》的作者太宰治是个孤独精神世界的探索者,也是个让人读完他的作品后感到特别阴郁的“魔幻”作家。说他魔幻,是因为读完《人间失格》之后的我,“丧”了好几天。随着外来的文化浸染伴随着网络的迅速传播,在 “小确幸”“正能量”“营养鸡汤”这些词汇过后,当下,“丧”似乎成了网络新宠,纵观各大社交媒体,“丧文化”这种反鸡汤式表达,深受年轻人推崇。


然而论起这种“丧”文化的种草能手,任凭谁也敌不过太宰治。精神的束缚真的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丧”了好几天的我,一个字也没有写出来,很佛系的等待灵感到来的那一瞬间可以一键十行,而结果并没有。 “丧教主”太宰治仅仅是自己“丧”,文笔“丧”,灵魂“丧”,可是笔耕不辍的他执行力可是一点也不“丧”的。你以为的“丧”只是做一条“咸鱼”或者“葛优躺”吗?很显然,太宰治的“丧”有一点不一样!


看《人间失格》,经常会产生莫名的共鸣,大庭叶藏或许跟我们有过相似的迷惘与恐惧,然而为了适应这个社会和世界,选择了给自己安上各种伪装的面具,兢兢业业的扮演者滑稽的角色。为了能够得到某种认同,而渐渐迷失了自我。正如叶藏留下的三个手札中所陈述的那些最真实的话:“与此同时,对于同样作为人的自己的言行,我也没有丝毫自信。因之,我只好将自己的懊恼秘藏于胸中的小盒子中。这种抑郁,这种神经质,我只管将其掩藏起来,同时扮出一副天真无邪的模样,终于一点一点地把自己弄成了一个惯于耍滑稽把戏的怪胎。”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只是不忍揭穿这个拙劣的谎言,彼此相安无事的度过了。但是太宰治巧妙地通过文字向我们展现叶藏的内心,那个无法彻底融入这个社会的的“边缘人”。大庭叶藏很丧,然而他从未停止跟自己的斗争,他也努力地在向死而生。那种努力过的”丧“的无力感,深深触动麻木的面孔下最真实的感受,发人深思。


《人间失格》,我真的不喜欢你的“丧”

《人间失格》中的叶藏


  • 看到叶藏在逃避中不断沉沦,挣扎,痛苦煎熬却无能为力去改变现状。那些恐惧真实细密地扎进骨血里,缠绕在骨骼间,难以驱逐。
  • 故事的结尾,当叶藏住进疗养院时,明白自己是一个“清醒的疯子”,一分一秒都未曾发疯,他彻底明白,不仅仅是罪人,他已经被打上了废人的烙印,失去做人的资格。

“如今,我已彻底不是一个人了。”

  • 这是叶藏沉沦后的最后话语。


《人间失格》,我真的不喜欢你的“丧”

太宰治


而太宰治笔下的叶藏,更多的是自己。或许只有几近疯狂的人才会真正毫无保留的剖开自己的内心,撕裂自己的灵魂,把无处安放的慌乱揉捏的更加乱七八糟。透过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可以说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一生的经历与思想表达出来,并藉此提出身为人最真切的痛苦问题。从颠倒梦想的文中更可体会其内心深切的苦楚,在完成本篇作品之后,太宰治终归还是选择了投水的方式,为他自己划下最后的句点。因此,这大约是太宰治半自传性的一篇小说。


一辈子都在自杀的日本作家太宰治,好像是个并不合群的人,也是一个不能让读者开心快活的作家,他的一生都充满颓废阴暗与消极的暗色调。他和他的自传性小说《人间失格》很大程度上都反应了当今世界很多青年身上的消极面“丧”。有人会问,你不是在说《人间失格》吗,可是你一直在说作者太宰治啊。某种意义上来说,太宰治就是大庭叶藏,而大庭叶藏也就是太宰治。只有读懂太宰治的“丧”之始末,才能理解大庭叶藏的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绝望。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太宰治对人性的丑陋有着极大的恐惧感,他像是站在遥远的世界观看自己的生活,极具讽刺却没有悲伤与自怜。他的一生一直都充满了绝望的意味,从本该奋发向上的青壮年时代就流露出对幸福很绝望,对爱情很绝望,对友情很绝望。这些“丧”的背后,他似乎才得到了最大的安全感,因为他相信这是这个世界,人类该有的卑鄙与下流。


于是,他安排大庭叶藏开始一次次的想杀死不喜欢的那个真实的自己,一如现实生活中真正的自己。

  • 20岁,第一次自杀。在家中服下大量安眠药,后因为药剂量不够,自杀未遂。
  • 21岁,第二次自杀。与相识不久的女招待相约殉情,同是服用安眠药,情人死了,太宰治被救过来。
  • 26岁,第三次自杀。因生活学业不顺,跑到山中上吊自尽。但绳子断了,悻悻而归。
  • 28岁,第四次自杀。因妻子与旁人有染,携妻子赴温泉自尽,因剂量不足自杀未遂。
  • 最后一次,就是写完《人间失格》后不久,与情人山崎富荣投水自杀,享年39岁。


大庭叶藏和太宰治唯一不同的结局就是太宰治终于成功地杀死了自己。


虽然太宰治只活了39岁,但这短短的一生中就有五次自杀的经历,是什么使这个满腹才华的作家对人间如此绝望。是什么样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折断了他的天使之翼呢? 《人间失格》是太宰治的最后一部作品,留下了那句生まれて、すみません(“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丧”到了极致的话语。


日本评论家平野谦曾说:“太宰的死,可说是历史的伤痕造成的”。但是除了历史原因外,他极其短暂的三十九岁的人生的经历也是他这种丧意识产生的重要原因。


时代背景催促太宰“丧”的意识产生


  • 太宰治出生在“养鬼养魂不养人”的昭和时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铺天盖地、根深蒂固的日式教科书洗脑的风潮里,他很幸运又非常不幸地保留了一份难能可贵的清醒。然而已被洗脑的国民思想对清醒意识主体的自我认知产生了非常可怕的误导。为了在特定的昭和时代换取认同感,就只能抛开清醒。
  • 而人都是群体动物,无论太宰治如何“不合群”,终究会为黑白颠倒的世道感到头晕目眩。因此,在太宰治的创作后期,也是他生命的后期,那种想不顾一切摆脱群体,保持理智清醒的愿望就更加呼之欲出。人不能保持绝对的孤独,不受外界任何干扰,除非与这个世界做个彻底的了断。

原生家庭家长制下成长的“丧”的意识分崩离析


  • 太宰治出生在津轻地区的大地主家庭,是家中的最小的儿子,上有五个哥哥和四个姐姐。幼年时期的太宰治缺乏父母的关爱,是由叔母和保姆抚养长大的。再加上封建家长制和长子继承制给他造成一种多余人的感受,举手投足都要看父兄的脸色。加之本性生就敏感的太宰治,在这样的富有却少爱的家庭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少年的他,对他人(包括本应最挚爱的父母兄姊)和整个世界只有恐惧与不安。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太宰治始终也在与之抗衡,极度渴望救赎之路。


《人间失格》,我真的不喜欢你的“丧”
  • 于是,青年时代的太宰治在偶然的机会参加了左翼运动,也把对自己的救赎寄托在参加社会活动之中。然而,革命到最后,他发现了一个绝望的笑话,那就是他革命的最大敌人居然应该是出身大地主家庭的自己。这就好比什么呢?一个女朋友,发现自己的男朋友劈腿,进行了彻底的调查之后,最终发现原来她的男朋友是已婚人事,而她一直认为那个该死的小三,其实是人家的名正言顺的妻子,自己才是那个破坏别人家庭的第三者,就问你还能不能再“丧”一点儿呢?


太宰治被自己的革命者和被革命者的双重身份彻底整崩溃了,这使得他痛苦不堪,只能选择了脱离左翼运动。作为革命者,他的软弱性和革命不彻底性奠定了他的“丧”意识的加重。重创和分裂太宰治与大庭叶藏的最深的还是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一心处两端”的他们,既想迎合一切又想出离一切,精神和肉体永远无法达成共识。那种“丧”意识就在太宰治和大庭叶藏身上暴露无遗——及时再努力又怎么样,结果还是不会改变什么?而内心世界的彻底瓦解则加速了他们赴死的决心。


  • 或许在太宰治的世界里“丧”的尽头是一条死路,他终其一生都在苦苦追寻做人的资格,最终未果。



后记:


百度词条里的丧文化,指一些9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的活着,他们丧失心智,漫无目的,蹒跚而行,没有情感,没有意识,只能像行尸走肉一样麻木地生存下去。因而衍生出一些“丧”意识的话语:“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躺尸到死亡”等等。


  • 在一项对青少年进行的研究中,结果显示约有16%的学生在近一年内有考虑过自杀。在年少时代,每个人都会经历某个敏感抑郁的时期。可能因为我们很简单也很脆弱,简单让我们没有选择,脆弱让我们轻言放弃。一个人要做到每天元气满满的确是件困难的事,应该适时允许有人灰心丧气。


  • 读了《人间失格》,我更加不喜欢日本文学的“丧”文化。相比那些敏感伤痛毫无希望的悲伤,我更喜欢中国文学里面永远积极乐观向上的导向。现代社会的生活成本日益高涨,带给人们更多的物质享受同时也带来更多的精神重压。青年一代可能会觉得“鸭梨山大”,也可能会感到迷茫。接受“丧文化”,会让你的负面情绪暂时得到宣泄,但如果一直沉浸在这种氛围里,就会让人迷失在一片虚无当中,浪费大好青春年华。


《人间失格》,我真的不喜欢你的“丧”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生命的可贵,是一根杂草,一瓣落花都有他们存在的资格。生而为人,怎么会没有存在的资格呢?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有一种伟大,是你经历了人间百味,仍然选择爱这个世界。


生活不易,不如多晒一点儿阳光,少一点儿“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