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粟裕大將的用兵藝術,一招“敵進我進”,值得後人學習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粟裕大將參與指揮和獨立指揮了一系列大規模殲滅戰。蘇中戰役以3萬多人殲敵5.3萬餘人,萊蕪戰役殲敵6萬人,豫東戰役殲敵9萬餘人。淮海戰役中,粟裕直接指揮的華野殲敵1個“剿總”前進指揮部、4個兵團、18個軍共44.3萬餘人(包括起義投誠4.4萬餘人,佔淮海戰役殲敵數的80%。這些驕人的戰績說明粟裕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

粟裕大將的用兵藝術,一招“敵進我進”,值得後人學習

粟裕高超的大兵團作戰指揮藝術主要表現為:

1、審時度勢,積極創造和捕捉戰機

創造和捕捉戰機,是指揮藝術中的一個關鍵問題。粟裕在戰爭中既善於捕捉戰機,更長於創造戰機。例如豫東戰役,就是粟裕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毅然放棄原定作戰方案而進行的一次重要戰役。

粟裕大將的用兵藝術,一招“敵進我進”,值得後人學習

原定作戰計劃是由粟裕率部南渡黃河,會同仍在外線作戰的部隊在魯西南地區殲滅國民黨整編第5軍。但此時華東野戰軍主力尚未集中,阻援兵力不足;原定作戰地區狹窄,不便於大兵團機動作戰。因此,粟裕設想了一個先打開封,後殲援敵的方案。

粟裕大將的用兵藝術,一招“敵進我進”,值得後人學習

他分析了當時形勢,認為攻克開封較有把握。當粟裕率部渡過黃河之後,敵集中9至11個師急速增援。粟裕當機立斷,放棄殲敵整編第5軍的計劃,迅速定下轉向豫東作戰的決心。戰役第一階段攻克開封,全殲守敵。戰役第二階段著重於尋殲援敵。為分離邱清泉和區壽年兩兵團,粟裕將部隊分為兩路,一路誘敵邱兵團南下,一路隱蔽待機,尋殲區兵團。


待敵兩個兵團拉開距離之後,誘邱兵團的一路突然回頭東轉,改誘敵為阻敵,一路突然包圍並殲滅了區兵團。粟裕認為,戰機不是自然出現的,而是通過指揮得當,誘使敵人因應而動創造出來的。所謂創造戰機,就是製造敵人的混亂,製造敵人的疑慮和錯覺,暴露敵人的缺點、弱點,使敵人犯錯誤。

粟裕大將的用兵藝術,一招“敵進我進”,值得後人學習

2、氣度恢宏,敢打大仗、硬仗和連續作戰

粟裕指揮大兵團作戰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無論在什麼時候,也不管處在何種強大敵人面前,他從來無所畏懼,敢於同大敵強敵作戰。1940年10月,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指揮頑軍3萬餘人,向黃橋地區新四軍7000餘人發動進攻。粟裕決心“不僅在戰略上,而且在戰役、戰鬥上也要以少勝多。”最終韓德勤部主力幾乎被全殲。


粟裕大將認為,要“敵進我進”,絕對不能因為敵人進攻,就龜縮防守,不敢和敵人作戰。

豫東戰役,華野參戰兵力約20萬人,而敵軍參戰兵力達25萬餘人,其中包括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5軍和3個快速縱隊。

粟裕大將的用兵藝術,一招“敵進我進”,值得後人學習

粟裕以其特有的堅強決心和高超的指揮藝術率部在豫東戰場上,同敵人進行了一場持續20晝夜的大規模的戰役決戰。淮海戰役中,粟裕直接指揮華野36萬餘人,在中原野戰軍的配合協調下,殲敵44萬餘人。粟裕不僅敢於打大敵強敵,而且善於組織指揮部隊連續作戰。如蘇中戰役連續打了七仗,歷時一個半月;魯南戰役連續打了兩個階段,歷時18天;豫東戰役連續打了兩個階段,歷時20天。


這些戰役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以說這充分體現了粟裕大將的軍事才能


王幸生:《中國解放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