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學會從釉面老化鑑定定窯真偽--從此看宋瓷不“打眼”

今天山人從宋代定窯釉面的幾個特徵來講定窯的真偽鑑定。

在寫文章前先放一組真偽釉面的圖片,到文章後面再慢慢通過真偽釉面對比圖來給藏友講清楚真偽釉面。

學會從釉面老化鑑定定窯真偽--從此看宋瓷不“打眼”

這種是今天河北仿製定窯比較成熟的產品,出窯後一方面被藥水咬過,另一方面人為的用鉗子捏掉一些部位,然後用所謂的“金繕”修復過。其實抱朴山人是文物修復師,文物的損毀是有特徵的,有些部位就不會出現不應該有的傷痕,那這些傷痕是怎麼來的呢?哈哈,您明白了吧。

學會從釉面老化鑑定定窯真偽--從此看宋瓷不“打眼”

上圖是宋代的真品,對比可以看出,仿品是故意用髒來表現“古”,其實古拙和老氣,不是用藥水把釉面燒燬得來的,是宋代人使用的痕跡,是釉面經歷千年自然氧化出來的一層包漿,這種包漿是氧化出來的,不是化學做出來的。

之前山人講過定窯是民窯為主,既然民窯為主所以定窯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生存。所以定窯是批量生產民用器皿來維繫的。所以不管從器型還是修胎乃至釉面,大多都無法和官哥汝鈞去比較,山人也不會去寫官哥汝鈞的鑑定文章,因為對絕大多數玩老貨的藏友沒有意義。

定窯的生存壓力首先是體現在釉面質量上,我們先從五代時期到宋代的釉面變化開始講。

學會從釉面老化鑑定定窯真偽--從此看宋瓷不“打眼”

上圖是五代時期的定窯,乳白色正燒,釉面溫潤如玉,不管是修型還是釉面厚度,都有質量很高的表現,這裡只寫了定窯,定窯和邢窯不是像網絡上那些文章一樣難區分的,古玩行業內定窯邢窯一眼分,不出錯的。以後會專門寫如何區分定窯邢窯的文章。

學會從釉面老化鑑定定窯真偽--從此看宋瓷不“打眼”

這件也是五代時期定窯碗,牙白色正燒,胎體的潔白瓷化程度都較高,不管器型還是釉面,都有很精細的特徵。

學會從釉面老化鑑定定窯真偽--從此看宋瓷不“打眼”

上圖是北宋中期的斗笠盞,依然是特殊定製的精品器型,但是可以看出比五代時期有了變化:

1、釉面蘸釉工藝開始粗糙

2、覆燒工藝

3、這種精品雖然還是象牙白,但是開始閃黃

學會從釉面老化鑑定定窯真偽--從此看宋瓷不“打眼”

這種及其精品的定窯。山人就不過多介紹了,這種宋代有玉質感的,基本都是作為宮廷燒造的瓷品。這種溫潤如白玉的,又不失雕琢的靈動,在宋代時期就是頂級的精品。尋常人家怎能碰的,您大可以去看看國博邀請國內在世頂級畫家畫的那幾幅6米*6米歷史題材的畫,那種爐火純青的藝術水準,放在歷朝歷代都不是服務於民間的。

學會從釉面老化鑑定定窯真偽--從此看宋瓷不“打眼”

所以我們能接觸到的,很多的民間精品是此類釉面。這種定窯精品釉面也比較厚,大多數定窯釉面厚的器物是開片的,但是大多的碗和盤子普遍釉面比較稀薄,所以開片的地方少,定窯開片在這篇文章,山人就不過多介紹了。

學會從釉面老化鑑定定窯真偽--從此看宋瓷不“打眼”

定窯後期變釉面變得越來越薄,越來越黃,也是跟當時社會經濟等有很大的關係。古代交通運輸不便利,燒窯取材大多還是在當地取材,定窯隨著三百餘年的開採周邊礦石,潔白如如的原料越來越稀少,所以這種雜質含量多的釉料也開始使用起來,為了量產又開始轉變成用煤燒,由於窯爐還是原來的柴燒窯爐,所以煤炭不能完全燃燒,造成了硫化物越來越高,為了增加釉面成功率,這個時期定窯在釉里加入了長石,所以綜合造就了這種渾濁泛黃的釉色。

——————————分割線——————————

介紹完了基本的理論,我們還是用真偽對照的方式來詳細介紹定窯的釉面鑑定方法。

學會從釉面老化鑑定定窯真偽--從此看宋瓷不“打眼”

上圖仿品是仿製宋早起的定窯,不管是器型還是開片都不對,但是還是著重說釉面,這個時期的釉面溫潤如玉,但是不是這種“賊光”。上釉方式為蘸釉而不是這種仿品的噴釉。

學會從釉面老化鑑定定窯真偽--從此看宋瓷不“打眼”

上圖是真品的北宋早起定窯的執壺釉面,有很自然的溫潤感,看上去很舒服,釉面雜質也控制的很純粹,沒有仿品那種髒的感覺。

學會從釉面老化鑑定定窯真偽--從此看宋瓷不“打眼”

上圖仿品是標準的氣燒作品,用了很多黑色的窯斑來模仿定窯,實際上此類瓜稜罐,在宋代的品控還是很到位的,就像奔馳汽車的漆面比義烏10元的塑料汽車玩具的漆面品控做的好一樣的。並且這個器物是仿南宋景德鎮窯的器型,也是今天景德鎮仿造的所謂定窯。

學會從釉面老化鑑定定窯真偽--從此看宋瓷不“打眼”

真正的南宋仿製北定的窯口還是很多的,這種柴煤結合的窯爐出來的窯斑是這般的,也不會有現代仿品的那種賊光。

學會從釉面老化鑑定定窯真偽--從此看宋瓷不“打眼”

這種是今天河北仿製定窯比較成熟的產品,出窯後一方面被藥水咬過,另一方面人為的用鉗子捏掉一些部位,然後用所謂的“金繕”修復過。其實抱朴山人是文物修復師,文物的損毀是有特徵的,有些部位就不會出現不應該有的傷痕,那這些傷痕是怎麼來的呢?哈哈,您明白了吧。

學會從釉面老化鑑定定窯真偽--從此看宋瓷不“打眼”

上圖是宋代的真品,對比可以看出,仿品是故意用髒來表現“古”,其實古拙和老氣,不是用藥水把釉面燒燬得來的,是釉面經歷千年自然氧化出來的一層包漿,這種包漿是氧化出來的,不是化學做出來的。

學會從釉面老化鑑定定窯真偽--從此看宋瓷不“打眼”

這種也是今天仿製比較好的定窯產品,胎和手工痕跡也有一定的提升

學會從釉面老化鑑定定窯真偽--從此看宋瓷不“打眼”

但和這種真品放在一起對比,真假立見。仿品是真拙不是古拙,真品玉面的質感,象牙白的釉面,自然的釉光完全壓倒性的優於仿品。

學會從釉面老化鑑定定窯真偽--從此看宋瓷不“打眼”

這種仿品算是比較低劣的,臆造了器型和花紋,當然釉面更不忍直視,不光藥水咬過,還賊光滿面

學會從釉面老化鑑定定窯真偽--從此看宋瓷不“打眼”

這種牙黃色的溫潤的釉面,還是很難仿造的,這種長石釉面硫化而來的釉面,用今天的化工釉料,是很難做的顏色很像的。

學會從釉面老化鑑定定窯真偽--從此看宋瓷不“打眼”

這種白碗在仿品裡比較常見,仿宋代中期的器型,但是您噴上去釉簡單,宋代人蘸釉怎麼蘸呢?有些宋代精品滿釉的器物,也不是用這種工藝做成的。仿製定窯的白玉感覺一直是仿製匠人所追求的,但是咱們在追求像的同時,能不能把化學釉料換成傳統礦物釉料,然後自己去當地取料提純呢?真是又想仿的像,又不想出力。

學會從釉面老化鑑定定窯真偽--從此看宋瓷不“打眼”

上圖真品是仿品一直想得到的釉面感覺,溫潤,自然,沒有賊光。

學會從釉面老化鑑定定窯真偽--從此看宋瓷不“打眼”

上圖這種仿品是常見的國寶幫喜歡的,山人覺得真的沒有今天普通的餐具審美好。

宋瓷實際上是玩的審美,有些不懂真偽的畫家朋友,看宋瓷也很準,我問他們怎麼看的,他們說的可簡單,這盤子畫的遠沒有我畫的好,所以說玩宋瓷還是要建立在一定的審美之上的。

學會從釉面老化鑑定定窯真偽--從此看宋瓷不“打眼”

宋代此類刻花、劃花一體的盤子,大多是官府定製,還是十分精品的,不管是有釉料選擇還是工藝上,都高出了純民用產品。

學會從釉面老化鑑定定窯真偽--從此看宋瓷不“打眼”

還有這種常見仿品,釉面死板,沒有流動性,釉色汙濁。

學會從釉面老化鑑定定窯真偽--從此看宋瓷不“打眼”

或者這種仿品,真都是又想追求宋代滿釉的精品,又想用髒來掩蓋自己的拙,用要藥水要遮去賊光,真是畫蛇添足。

學會從釉面老化鑑定定窯真偽--從此看宋瓷不“打眼”

對比了如此多的,是不是在看上圖這種真品,雖然很多窯粘,但還是有一種清爽、乾淨、自然之風撲面而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