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二十四史中為什麼沒有張仲景列傳?

雲雀1891


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都是當政者的家史。史官只有緊緊圍繞官家及周邊的事件為首,其次是據有重大影響的事件,或受到官家重視、或關注的人或事才有可能記載。當時的情況就是民間郎中很少入史。


用戶南山蜂友


一種可能是"假的",是由後人吹捧編造出來的。

這個人在後漢書和三國志中隻字沒提過。後漢收錄六位名醫有郭玉、程高、華佗、徐登、趙柄、費長房。其中並沒有張仲景。陳壽的三國志中同樣也沒有他的任何記載。

傳說的張仲景,他有一個老鄉叫範華祖,曾在荊州做過四年的秘書丞,而當時南陽郡就是歸荊州管轄,而範華祖並不知當地出了這麼個聖醫。

據野史記載,張仲景曾在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做過長沙太守,並在205年開始撰寫《傷寒雜病論》。對於這一點,疑點重重,那長沙地處荊州,而荊州又歷來都是戰亂時代的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代更是戰火紛飛,你奪我攻,守主變換不定,張仲景作為長沙太守,你居然還能安心立著,寫出十六卷的醫書!真是太奇了,難道你有鑄鋼材料的防擾洞?

《名醫傳》中說,張仲景曾經"官至長沙太守",但,長沙太守名單中沒有你張仲景呀。公元187年因孫堅鎮壓平亂農民運動有功而任命長沙太守,直至192年孫堅薦吳人蘇代任長沙太守,後又由劉表攻佔長沙,劉表任張羨為太守。直到張羨叛變,守長沙數年後死亡,後陷於劉表,直至表死後,其子降曹操,曹又派廖立堅守,赤壁曹敗後又被吳攻破,並沒什麼張仲景任太守事。

《傷寒論》所反映的思想在東漢時期,沒有任何前提的,其中《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屬《黃帝內經部分》。而《黃帝內經》西漢版十八卷由淳于意行作;《八十難經》由扁鵲所著。範譁撰《後漢書》記載了六個著名醫學人物,沒有他的任何記載,三國《華佗列傳》也不曾提及這些著作。

如此得論,張仲景的《傷寒論》是被後人拼湊和塑造的,是假的!







託土屯山


一個郎中地位低的要命,根本沒人看得起,就連神醫華佗,不也是被曹操殺了嗎?

張仲景的書是後世人才發現是無價之寶,當時點收集秦漢以前的方劑的大總結,參入了六經辨證。六經辨證,當時是沒人注意的,就唐代連藥王孫思邈也沒有重視。王壽的外臺秘要也隻字未提。


京城名醫張一帖


二十四史中為什麼沒有張仲景列傳?雖然張仲景作了三年長沙太守,對於一個以國家重大影響的正史來說,太守一職一般不會記載,特別是東漢末年這樣一個動亂年代,張仲景在官場的時間太短,僅僅三年,大部分時間在民間,作為一名"民間醫生",換句話說,現在叫"赤腳醫生"。理解了這個赤腳醫生的說法,就知道了史官為什麼不把他寫個列傳的原因,僅三年時間的太守,史學家還沒有發現張仲景,張仲景就在官場上消失了。

看看現在的中醫都是學院培養出來的,這些人往往是理論家卻不是實踐上的中醫生,要培養中醫生"師承"是千百年來的重要手段,中醫的精髓是辨證,千人千辨,所以誰能抓住中醫的本質誰就是真的中醫生,不僅如此,還要隨症辨證,這就比如中醫生為什麼在民間更加厲害的原因。中醫生就好比如是一個軍事家,當通過辨證,發現敵病在A病狀,過了幾天,有了變化,可有些症狀增加有些症狀減少,這時候有了B病狀,再用其A方,就會出現沒有療效的問題了,誰會去否定前A方而又重新開B方呢?中醫的藥量都是隨症加減,有的用藥雖然藥性相近相似但也有在表,在裡,在骨髓的,用的治療藥物是不一樣的,這些細緻的變化,是一箇中醫生必然要會的。對於張仲景來說,行醫著書比當官重要,退出官場當民間醫生成必然。中醫生的事業特徵註定了要不斷的驗證自己的藥方和診斷方法,這樣對於一個公務繁忙的太守來說,實現起來是很困難的,張仲景太守沒有那麼多時間去忙於政務,選擇退出官場,著作《傷寒論》成必然。


順是而為1


主要因為張仲景的《傷寒雜論》是在後世才得以流傳廣泛,還有就是張仲景當時的名聲沒有華佗那麼大,張仲景原名叫作張機,字仲景,是東漢末年長沙太守,張仲景相比於華佗他的理論更豐富,當然不能說華佗沒有理論,華佗也有醫書傳世,只可惜沒有流傳下來。

張仲景早年曾為長沙太守是官宦階層,後來他目睹天下大亂,於是棄官從醫,立志要在亂世之中就民眾於苦難。張仲景辭官以後一直在南方行醫,主要隱居在嶺南一帶行醫。張仲景屬於隱居狀態,外加豪門士族多數在北方,所以張仲景雖然在嶺南民間名聲很大,但是在北方還是籍籍無名。

而華佗不一樣了,華佗一生致力於行醫救人,遊遍四方,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華佗,尤其是華佗常年在北方遊醫,所以華佗的名聲在北方豪門士族傳的比較響亮,因此連曹操這種當時的權力頂峰人物都找華佗尋醫治病。

而史書都是由北方士族階層修撰,所以北方士族更加了解華佗的事蹟,才能把華佗列入史書。

其實以醫書而說華佗的醫術比張仲景有過之無不及,只可惜華佗的醫術沒有流傳下來,而張仲景處於隱居狀態,所以他能潛心把他畢生醫學理論整理出書得以流傳,後人以醫學理論去看肯定張仲景的名氣要比華佗大了,畢竟華佗醫術誰也沒親眼見過,而張仲景的醫學理論可是實打實的流傳千古了。

張仲景和華佗兩位先人都有著非常高尚的醫德,他們二人都是對待病人一視同仁,不會因為病人身份階層不同而因人下藥,他們二位都是有著非常高尚的醫德。

其實和張仲景、華佗同一時代還有一位比他們的晚輩神醫就是董奉。

董奉是建安末年生人,由於他們三位都處於建安年間的人,後世尊他們三人為建安三神醫。杏林春暖一詞就是源於董奉。這三位神醫中就屬張仲景理論著作流傳於世,所以張仲景在現代人心目中名氣比較大,但是在當時名氣最大的還是華佗。


小島知風


這個問題要涉及到一個人的歷史貢獻和當時貢獻、歷史影響和當世影響的關係問題了

張仲景的歷史貢獻是留下一本《傷寒論》。

他在當時沒有什麼特別貢獻和做出有影響有價值的事情,據說做過三年長沙太守。所以史家覺得不值得記載他。但是後世遇到傷寒爆發的年代,回過頭來看《傷寒論》就會覺得他很厲害,貢獻很大,追認他為醫聖。實際上他在當時,與醫界首席大咖華佗貢獻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華佗是實際出門行醫的臨床派。

這就有點像三國志裡寫的諸葛亮和關羽,並沒有什麼特別神的地方,可是過了幾百年,在民間越傳越神。關羽成了關帝武聖,諸葛亮更是成了智慧代表,傳得神乎其神。

好在清代陸氏懋為之補傳,論述仲景之裡籍、行狀、學術、師傳,並作評贊,末附引用書目,仲景事蹟考辨。誠如許玉球稱“自有此傳,背道者息喙,索途者知歸”也算彌補了這一缺憾吧


國學小師


因為張仲景生活在動亂的東漢末年,所以二十四史種無論《後漢書》、《三國志》、《晉書》都沒有關於張仲景的記載。不過,張仲景的醫學著作在史書中有記載,據《隋經籍志》記載:“張仲景方十五卷仲景,後漢人。梁有黃素藥方二十五卷,亡。”“醫方論七卷梁有張仲景辨傷寒十卷,療傷寒身驗方、徐文伯辨傷寒各一卷,傷寒總要二卷,支法存申蘇方五卷,王叔和論病六卷,張仲景評病藥方一卷,徐叔向、談道述、徐悅體療雜病疾源三卷,甘浚之癕疽部黨雜病疾源三卷,府藏要三卷,亡。”另外,除了隋經籍志,還包括舊唐、新唐以及宋史經籍志等等都有記載。

晉朝時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才被一個小太醫令發現,視為珍寶,南北朝以後才逐漸被傳播,直到宋朝再次被髮掘,加上印刷術的推廣,才廣為傳播,流傳至今。所以在陳壽的年代他還無從知道張仲景是誰,他寫的又是個什麼玩意兒。

華佗是因為在曹操身邊任醫官,與當時名氣比較大的人容易發生故事,如曹操,郭嘉,曹衝……

張仲景基本沒有和主角發生過什麼故事。

從小說層面(《三國演義》)來講,華佗與這些三國主角發生故事更能夠突出被描寫的人物個性,如曹操的“疑”。

張仲景和主角基本沒什麼大的交集。

張仲景貌似任當時的長沙太守,荊州亂成一鍋粥的時候,他又沒有在亂世中出彩的軍事和政治才能(或許沒機遇),“聲名還未遠播”,就辭官隱居了,所以知道他的人確實不多。


詩雨花魂


張仲景這個人一直以故事的形式流傳下來,直到他的著作《傷寒論》被後世的人發現後,他的地位才在醫學界上達到了高峰,對他的記載也變多了。也就是說,在張仲景的時代,他本人可能還是個籍籍無名的人氣,達不到為其立傳的政治條件! 並且,張仲景生活在動亂的東漢末年,也可能是二十四史中無論《後漢書》、《三國志》、《晉書》都不見關於張仲景的記載的原因之一。


微健康管理


張仲景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他收集民間藥方,結合自己的實踐,寫成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這本書記錄了三四百個藥方,有些至今仍在沿用。這本書還闡述了中醫學理論和治療原則,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張仲景被後人尊為“醫聖”。可惜東漢末年各種武裝勢力割據混戰,國家分裂,社會動盪,民不聊生,所以對這一時期的各種活動和成果沒有詳盡的記載,因此,二十四史也就沒有張仲景列傳。


臥雪踏梅


張仲景漢書無傳,三國志無傳,說明張仲景東漢末年是黙默無聞之人。西晉王叔和發現了民間流傳的張仲景遺書,整理為《張仲景方論三十六卷》,張仲景才聞名於世,雖然如此由於張仲景史記無傳,《張仲景方論三十六卷》亡於隋,唐孫思邈曰:江南諸師秘仲景方不傳,說明唐朝已經無《張仲景方論三十六卷》出版發行,仲景之書流傳之宋,產生了《傷寒論》,《金匱要略》,以上二書,失去了王叔和次著《張仲景方論三十六卷》本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