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怎樣自學中醫

自學是學習中醫的重要途徑,而良好的學習方法又是快速掌握 的關鍵所在。特別是對初學中醫的人來說,如何面對浩如煙海 的醫籍,抓住自學的主要矛盾,尋求有效的學習門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端正態度,加深對中醫學的認識

中醫學是我國先民長期與疾病抗爭的經驗 總結,它在實踐中產生,並在實踐中不斷髮展。幾千年來,它 的那一套獨特的理論體系,一直有效地指導著中醫各科臨床, 對我國的繁衍昌盛和世界醫學的發展都作出巨大的貢獻。

近年來許多傳統的中醫療法得到發展,療效不 斷提高,經過研究和分析的某些中藥,巳在更大的範圍內得到推 廣使用;廣大中西醫在多年的互相學習中,創造了中 西醫結合的各種不同的方式,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並且事實證明比單用中醫或西醫取得更好的療效,當下的新冠肺炎中醫介入後的治癒率就很好的說明這一問題,中醫是科學的,前景是廣闊的。也只有認識 到這一點,才能端正態度,“系統學習,全面掌握,整理提高 。

2.克服困難,切實做到循序漸進

應該承認,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加之歷代文字的使用各有 特點,各家註解又不一致,中醫的理論和文句都比較深奧費解,因而感到困難重重,難以下手。但是,學習和研究任何一門學科,困難總是不可避免的,關健在於如何找到切入點及方法。學習中醫要循序漸進,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特別對 基礎理論,即《內經》、《傷寒論》、診法、方劑、藥物等要 學深學透,只有打好基礎,接受新知識才能深刻。如果學基礎課時,自作聰明,觀首棄尾,不求 甚解,雖然學得很多,也只能是一堆模糊的印象。如在學方劑 時,若只膚淺地瞭解麻黃湯能發汗、承氣湯能攻下,不理解方 中各種藥物的氣味、歸經、主治、禁忌,也不熟悉各藥的君. 臣、佐、使,就無法進行隨證加減,若沒有學好證候分類及診 斷方法,那辨證時就會本末倒置、主次不分,處方時就會雜藥亂投、無法無方、有方無藥、有藥無方,其結果肯定是貽誤病情。

3.宜先繼承,不罷過早地是合現代醫學

具有一定現代醫學知識的人,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千萬 不要過早地結合現代醫學。如果不注意這一點,往往會給學習 帶來更多的困難。因為,中醫理論和現代醫學畢竟是在不同的 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它們有許多地方名同而意義不一,包括的 範圍也要大得多,如心的功能,既代表了血液循環的主要器 官(,心主血脈”),也包括了大腦皮層的作用(“心為君主之 官”,“心主神明”);腎的功能,包括了生殖系統(“腎藏 精”,,泌尿系統(“腎開竅於二陰")和腦的一部分(“腎主髓, 通於腦”)。再如《素問•刺禁論》所說的“肝生於左,肺藏 於右”,也並非說肝臟位於左側,肺脈位於右側,而是說明病理生理的改變。對於這些理論,如果我們用現代醫學的觀煮去理 解和解釋,勢必會牽強附會,甚至會否定中醫。不過,這樣說並不否認中西醫結合的必要性.恰恰相反, 許多現代醫學無法闡述的內容,正是我們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如目前一些老中醫,能根據婦女“人中”的形態、部位,來確 定子宮的位置和大小,用舌下玉液穴附近的顏色變化,來判斷 有否存在肺癌的可能性……

總之,自學中醫宜先繼承,要多從功能作用方面去領會, 不可機械地去追求實質和跡象,更不能用“對號入座”的方法 去強求中醫所說的一髒一腑等於西醫的某個解剖部位和生理形 態,否則涇渭不清,越學越糊塗。

4.全面理解,要前後聯繫加強記億

學習中醫,必須求得全面理解,領會課文的精神實質,不 僅要了解它的正面,又要弄懂它的側面與反面。同時,還要善 於聯繫與本章有關的章節,擴大認識問題的深度與廣度.如自 學五臟六腑的功能,必須回顧陰陽五行學說,學習臟腑的表裡 關係,就要明瞭經絡的循行和作用……。只有前後參照,融會 貫通,才不致固執拘泥,使每一節每一段都能獲得一個比較明 確的概念,也只有這樣,才能抓住每一篇的中心內容,認真地 進行分析、歸納、對比,牢記其中的重點。

確實,自學中醫要記憶的內容很多,如《內經》、 《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的主要條文,葉夭士 《溫熱論》,吳鞠通《溫病條辨》,薛生白《溼熱病篇》等名著 中的重點章節,如不熟讀牢記的話,是不可能消化、吸收,並 應用於臨床之中的。再如經穴賦、藥性賦、湯頭歌訣、脈訣等, 更需反覆吟誦,熟讀牢記。這樣,運用時才能得心應手,舉一 反三.俗語說得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每一個自學中醫的人.都要細讀、熟讀、巧讀古籍文獻,並從中分清主次, 突出重點,加強思憶,悟出幾條學習規律來。

5.活躍思維,多問多想多鑽多辯論

學習的過程,其實是一個解決冋題,掌握爭物內在聯繫的過 程,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勺不但要知其“所以 然”,而且要知其“何以所以然”,而絕不讓一些一知半解的東 西輕易地溜過去。如:八綱的概念,《內經》中應用正治反治 的要領,《傷寒論》申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關鍵,以及前賢 在複雜的病證中抓住主要矛盾,進行辨證論治等等,都是值得 深思,值得鑽研的內容。又如很多名醫的醫案,他們僅用數十 字,就精闢地描述疾病的全貌和局部,揭示疾病的本質和現象, 提出治療的原則和用藥.前賢在統觀全局,舍末求本這一環節 上,確實是深思熟慮,反覆探索,下過功夫的。這些都是提示 我們要好學多思,刻苦鑽研,不斷提出問題,及時消化吸收。

當然,由於各人的理解程度有差異,產生不同的意見是不 足為奇的,這時開展必要的辯論頗為重要。通過爭論,正確的 意見會得到發揚,片面、錯誤的觀點會得到糾正,不致於人云 亦云,莫衷一是。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獲得新的發現和創 新。

6.兼收幷蓄,要博取眾長為我所用

歷代以來,醫學流派甚多,這些流派由於所處的歷史條件 不同,治療對象各異,因而都有其獨特的見解。如:金元四大家 中的李東恆重補脾胃,朱丹溪注重滋陰,劉河間重用寒諒,張 子和重用攻下.但是他們的學說又有其所短,如劉河間本著 “六氣皆從火化”的論點治療寒溼證,張子和用汗、吐、下的 方法治疔虛寒證,都是不恰當的。因此,學習時不能執一孔之 見,擇一家之說,而是要博取眾長為我所用.李士材說得好,“不善學者,師仲景而過,則偏於峻重;師守真而過,則偏於苦寒,師東恆而過,則偏於升補;師丹溪而過,則偏於清 補……。"這是不行的。

至於,究竟是“經方"好還是“時方”好的問題,又是歷 代醫家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其實,這種爭論是完全沒有必要 的。我們自學吋,既要學習《傷寒論》、《金匱要略》所裁的 “經方",又要學習溫病學說的“時方",因為它們之間,只 不過是產生時代的古今先後有所不同罷了。“時方”是“經 方"的發展,“經方”是“時方”的基礎,兩者互相補充,就 能通治諸病。《傷寒論》中的白虎、承氣等“經方”,不是仍 為溫熱家所樂用嗎?而溫病學說中許多“時方”的創制,又與 “經方”息息相關,如“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散”的提出,與銀翹 散、菊桑飲的創制不無聯繫;脾約麻仁丸的立法與增液承氣湯 的應用,炙甘草湯的創用與加減復脈湯.大小定風珠的出現更 有本質的聯繫。實踐證明,“經方”與“時方”各有所長,各 有不足,兩者只有兼收幷蓄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7.抓住主課,有目的地選讀一些參考書

閱讀各種參考書,是學習任何一門知識時不可缺少的辦 法,它能幫助對主課的理解,擴大學者的視野,豐富學用的內 容,使人不致於孤陋寡聞。但讀參考書,必須有計劃、有目的 去選讀。一般地說,參考資料不宜太多,多了反而漫無頭緒, 浪費精力和時間。特別是初學者,最好是選擇一.二本書,這 樣易於掌握重點,學得深透。隨著自己對中醫理論瞭解程度的提高,可逐步擴大範圍,如各家名著、名醫醫案醫話,各種治療經驗,以及近年來有關的論文和科研成 果,以加深理解,豐富知識,提高學術水平。

8.堅持不懈,多寫學習心獺

寫學習心得的過程,是一次再認識,再提高的深化過程。 初學者在自學幾個章節後,可抓住其中的重點內容,運用獨立 思考、分析對比、歸納總結的方法,寫出自己的體會。同時,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再翻閱自己以前寫的心得,往往有 ”明日黃花”之感,這時可參考有關資料,再寫一次,藉以鞭策、鼓勵、提高自己。有些人怕寫心得、怕寫筆記、怕寫論 文,那實際上是一種懶漢思想。不經過努力付出的人,是無法攀上醫學高峰的。

此外,每個人的學習方法與心得體會要經常交流,這樣既 可虛心向人家學習,又能熱情幫助別人學習,從而達到共同提 高的目的。

結 語

學習方法的好壞是自學中醫的重要環節。良好的學習方 法,確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學中醫首先學習黨和國家的中醫政策,對祖國醫學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有堅韌的精神,明確的目標。在學習中,既要全面理解,又要重點記憶;既要做到讀書專一,又要兼收幷蓄,博取眾長;既要精細閱讀,又要學以致用,多總結心得體會。如果做到這些,並能循序漸進,就能收到很好的學習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