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當我明白了《貧窮的本質》,才有了今天的境遇

收到了這個月的信用卡賬單。出乎我意料,宅在家的這個月的賬單金額比之前少了大約4/5。一開始我以為銀行出錯了,後來逐筆對照,發現果然是這個月的支出很少。

我不禁思考:我已經不算鋪張浪費了,那之前每個月還有那麼多的花銷,我都買什麼了呢?若是不注意節制的話,恐怕又要再回到從前入不敷出的日子。想到這裡不禁打了個寒顫。

想到了在之前緊衣縮食攢錢的日子裡看過的《貧窮的本質》這本書,想到了一些感悟,跟大家分享一下:

當我明白了《貧窮的本質》,才有了今天的境遇

01 重新理解貧窮

這本書的作者是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他們長期以來一直在做貧困經濟學的研究。「貧困經濟學」,或許我們對這個詞還不是很熟悉。籠統而言,他們是研究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比如:

為什麼貧窮如此的難以克服?為什麼越窮的人越不願意投資自己的學習和能力培養,反而更加沉溺於電視、遊戲機?

為什麼貧窮的人反而喜歡買電視,遊戲機,而不去投資自己學習?為什麼貧困的人反而更容易沒有生活規劃?

兩位作者的研究,解釋這些現象背後的經濟學原理。比如:

因為貧窮的人生活往往有更多的煩惱,所以相對而言,比其他人更加需要那些讓人減輕煩惱的工具——像電視、手機、垃圾食品和遊戲機。而如果投資到個人的學習上,那麼往往這種投資回報的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而窮人因為經濟上的原因,其耐心往往是缺乏的,而在這期間的生活也依然會更加的煩惱和乏味。

當我明白了《貧窮的本質》,才有了今天的境遇

因貧窮而缺乏耐心,從而使自己更貧窮,這一點我是有感觸的。

那時候我還沒有結婚,還是一個天天衣著光鮮、踩著高跟鞋、畫著精緻妝容,每天手握一杯星巴克的CBD白領。

走進公司大樓,每一個人都神采奕奕,看起來都是自信滿滿,是成功人士。只有我自己深知,自己是典型的月光族。每個月發工資的第一時間要還信用卡,不然過幾天,錢不知怎麼就花掉了,就沒錢還信用卡,只能辦分期或者是還最低額度了。

那時候,為了健身,其實更多是為了打卡炫耀。因為公司很多同事都辦了健身卡,自己不辦的話,大家聊這個話題,都感覺自己像局外人。為了不被邊緣化,自己只好也辦了一張。當時信誓旦旦,既然花了這個錢,就要好好的將其價值最大化。可終因耐心不足,三次之後,五千塊錢的健身年卡便被束之高閣。

當自己信用卡還款金額過高時,又惦記著是否賣卡週轉。古人說的好,"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一個人連飯都吃不飽的話,哪裡有什麼精力去讀書上進。同樣的,我正常生活都難以保障了,怎麼還會有耐心去健身呢?久而久之,雖不願承認,但我成為了大家後來所說的"精緻窮"一族中的一員了。

02 貧窮,包括精緻窮,是一種病,得治

貧窮,包括精緻窮,可怕之處在於,如溫水煮青蛙一般,一旦適應了這種狀況,很難從裡邊躍出。窮久了,便會如古人所說"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一旦陷入這種境地,人生很難翻身,才是最可悲的結果。

我閨蜜,精緻窮比我更厲害,據我所知她的信用卡以及平臺欠款已經到了五十多萬。她沒有做生意而欠款,所有欠款全是生活的消費。

她是單親媽媽,發誓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與生活。她是一個公司的高管,年收入20萬。看起來收入還可以,但是架不住花銷實在是太大了。

她租的房子在富人區,據她說所,要讓孩子生活在富人區的環境裡。這個房子每月的租金加上物業費等要六千元;孩子上的私立幼兒園,每個月需要三千五百塊,再加上跆拳道、國畫輔導班,孩子的高檔玩具及衣服,孩子每個月要花掉六千多。出門打車、每天一杯星巴克、假期帶孩子外出旅遊……年薪二十萬已遠遠支撐不了他們母子的花銷。她每天也是過著拆東牆補西牆的日子。

電影《小丑》中,小丑亞瑟·弗萊克說過一句話:“貧窮才是真正的病”。終於有一天,我厭倦了這種生活,想要改變。於是每天都在找尋方法。

當我明白了《貧窮的本質》,才有了今天的境遇

這是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提出的"S形曲線與貧窮陷阱",這個圖告訴我們:

對於貧窮的人來說,一旦收入或者財富的增長範圍受限,那麼他就會掉入貧窮陷阱;但是對於富有的人來說,這個範圍會被擴大。若是窮人快速增收的潛能很大,且這個潛能隨著富裕程度的提高而逐漸減弱的話,那麼"貧窮陷阱"就會消失。

在這個曲線圖上,P點就是一個臨界點,當你今天的收入按照A1-A2-A3的方向走的時候,你沒有足夠的積累,所以每天入不敷出,越來越貧窮,從而陷入貧窮陷阱;

當你按照B1-B2的方向走的時候,你每天都有一定的正向現金流,因此你手裡的錢會越來越多。從而貧窮陷阱消失。其中的關鍵點便在於,窮人們怎樣通過各種辦法,突破中間的拐點P。

舉個例子來說,印度安得拉邦貢土爾市有一個收破爛的窮人,他因為沒有足夠的錢購買一輛推車的錢,所以不得不從為數不多的收入裡拿出一大部分去支付推車的日租金。而這筆租金如果省下來,不出幾個星期,就可以買一輛嶄新的推車了。

當時,帕德馬賈·蕾迪是印度一家小額信貸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在聽了收破爛的人的故事之後,她決定借錢給他。而這個收破爛的人用這筆借款還清了欠款,買了推車之後,很快便發達起來了。

這個故事裡收破爛的這個窮人本應待在P點左邊的窮人陷阱中,卻因為一筆借款而成功從貧窮陷阱中走了出來。

但是這個例子並不是普世之道。因為窮人很少有機會得到合適的借款,或者說,在平臺貸款很便利的今天,即使借款借到了,那不菲的利息,會讓他更加難以翻身,更加陷入貧窮陷阱。

當我終於忍受不了月光族、精緻窮的狀態,也理解了"S形曲線與貧窮陷阱"後,我決定找到適合我自己的那個P點,決定改變。

當我明白了《貧窮的本質》,才有了今天的境遇

03奮起自救,越過那個P點,改變命運

書籍《稀缺》告訴我們:窮人在小物件上連幾毛幾分錢都會計較,而在大物件上卻揮金如土。所以要想戒窮,首先要去掉"稀缺心態"。什麼是"稀缺心態"呢?

是無論大腦的主人是否願意,稀缺都會牢牢地俘獲他的注意力,去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影響我們的決策和行為方式。它不僅會影響我們的所見和所見的速度,而且也會影響我們對周遭世界的認識。 所以稀缺會迫使我們專注在迫近的重要事情上,從而讓我們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比如說,減肥的人,滿腦子想的都是自己很餓,需要食物,從而忘記自己要瘦身的目的。拿我自己來說,之前公司的項目分了一筆獎金,還掉眼前急需的一部分欠款後,會更加用美食與新衣服飾品來犒賞自己,從而忘記自己需要從貧窮陷阱裡翻身,一次次的將這個計劃推遲再推遲……

當我明白了《貧窮的本質》,才有了今天的境遇

現在的我,已經經濟翻身,也找到了價值觀相匹配的丈夫,兩人最開心的事莫過於探討收入的又一步增長。當年越過"S形曲線與貧窮陷阱"的那個P點,我的做法有:

首先,每當想要購入新衣服、飾品等非必要生活用品時,都會問自己一句,是否一定需要買,是否缺了這個東西不行。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則一定不買。這一點是慢慢引導自己戒掉"稀缺心態"。

其次,戒掉"稀缺心態"的同時,給自己培養"富足心態"。我的做法是,越是不富裕,越要拿出一部分的錢來強制儲蓄。當賬戶上的金額逐漸增加時,那種淡定的心態是花錢買不來的。

同時,做斷舍離。將自己囤積的一些非必要物品在二手平臺上轉賣。總有像我之前一樣精緻窮的女生,對那些物品感興趣,因為價格相較原價而言很便宜。

後來,用積攢起來的強制儲蓄購買銀行存款(保本理財,比普通銀行利息至少高一倍的),再學習更專業的理財知識,學會更多的投資,更多強制儲蓄……

如同巴菲特的雪球原理,只用了一年的時間,我便使自己跨過了那個P點。而在實施這之前,是自己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的。

結語:

只有理解了為什麼窮、貧窮的本質,然後找準適合自己的道路,才能擺脫貧窮。而在這條改變的道路上,最大的絆腳石便是"稀缺心態",導致自己只顧眼前,不做長遠規劃。

總的來說,窮人表面上最缺的是金錢,實質上最缺的其實是對生活的規劃。

而生活規劃這個東西,不是一勞永逸的。我也是收到這個月減少的銀行賬單,又給自己敲了一遍警鐘。


《貧窮的本質》 作者: 阿比吉特·班納吉、埃斯特·迪弗洛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稀缺》 作者: 塞德希爾·穆來納森 、埃爾德·沙菲爾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