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果可以,你更願意生活在北宋還是漢武時期?

吳力鎧


我喜歡宋。

當時的宋朝國民生產總值佔世界的80%,是明朝的10倍還多。    

宋朝不僅是人文文化取得進展的朝代, 也是一個科技文化取得突破的年代。

在許多人看來宋朝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中國人對這個統治中國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的最好概括。的確,按中國傳統對王朝的評價標準來看宋朝也確實挺寒磣的。首先,要有強大的中央集權——這一點宋朝似乎還過得去;其次,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域還不夠,頂好是把莫斯科也弄來——這方面宋朝就差勁了,南宋偏安一隅就不必提了,諸如“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類的諷刺詩句大把的有,就是北宋,真正把東部的國境線推到長城一線的時間也不過是一瞬間而已,西北就更不用說;最後就是要揚國威於域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宋朝就更加糟糕了,什麼長驅漠北,直搗黃龍就別提了,連自己都保不住,每年不斷的送錢,自稱兒皇帝還老是捱揍。兩個皇帝作了俘虜,兩次在大陸上待不住要跑到海上去——這些都堪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光輝事蹟。宋朝重文輕武,世風奢靡,嬌縱積弱,累敗於北方遊牧民族,似乎是歷代最為羸弱的朝代。     但是,如果我們改變一下自己的視角,試試按另一種標準來看待歷史,不是隻看王侯將相的“千秋功績”,而是看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也許情況就會大不相同。  有宋一朝,經濟空前發達,工商農稅收入之高就連乾隆盛世也難望其頸背。宋朝的歲入遠遠大於其他任何一個封建王朝依然是一個無疑的事實。宋代大城市人口集中,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臨安都是超過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南宋末期西方最大最繁華的城市是威尼斯只有十萬人口。)清明上河圖”更描繪了當時世界上唯一過百萬人口城市的繁榮富貴。柳永作《望海潮》,這首寫杭州的詞是很有名的,傳說宋、金對峙時期,金朝的一個荒淫的皇帝聽人唱它,便十分垂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南宋都城臨安(又叫錢塘、杭州),於是起了渡江南侵之心。這個傳說雖不一定可靠,但它還是說明杭州很美,很繁華,很吸引人。     北宋富強160多年,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汴都數百萬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宋朝的汴梁城已經用煤(西方稱之會燃燒的石頭)而不是用木材生火做飯取暖了。當時西方都是用木頭劈柴生活作飯取暖。中國1949年解放後的各大城市都沒有達到這一點。新興的市民階層的誕生,富庶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費意識濃烈,極大地刺激了茶坊酒市、娛樂業等第三產業的繁榮發展。宋朝的城市不像唐朝的城市一到黑夜就一片黑暗了,宋城在黑夜裡是燦爛的光明之城。因為宋朝不像唐朝一樣實行宵禁,宋人有夜生活。因此在夜晚整個城市都在閃爍。 “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遊人不止是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等少數的宋人而是城裡的廣大的市民、大多數的宋人。宋人生活得是如此富足幸福。宋朝沒有“路有凍死骨”的貧窮與“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觀絕望。只有“西湖歌舞幾時休”的醉生夢死的樂觀、繁華。這樣的生活不知是多少小資美夢寐以求的生活。   有文章說兩宋時代人均GDP2280美元,我無法考證,但我們可以從另一面看到宋朝百姓的富裕:     北宋大臣著名大臣歐陽修抱怨世風奢靡時說:“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意為現在的農夫走卒穿的衣服和士大夫一樣,居然也穿上了絲制的鞋子。難怪有的西方學者說當時一位歐洲君主的生活水平還比不上東京汴梁一個看城門的士兵。當來自當時西方最繁華的城市威尼斯的商人馬可波羅來到僅僅是吸收了很少一點宋人文明的元朝大都城時,竟然感到眼花繚亂,宛如身處人間天堂。(對馬可波羅的存在以及他是否來過中國還有爭議,但是世人所公認的是“馬可波羅遊記”描寫的確實是當時歐洲商人接觸到中國文明之後的見聞感受)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沒有爆發過全國性的農民起義的大型王朝之一。僅有的幾次較大規模的起義,如李順王小波起義,宋江起義,方臘起義,鐘相楊么起義等都不曾超過一省的範圍。有這樣良好記錄的另一個朝代是西晉,而西晉之所以能夠如此,恐怕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它的壽命實在太短了,根本來不及爆發起義。這個良好的記錄從另一個側面反映百姓生活的舒適。     在“不以言論殺人”的傳統下,文化也得到了長足進展。朱子儒學大彰其道,理學發展達到中國古代哲學進程的高峰。科技發展更是遙遙領先,《夢溪筆談》等代表近代科學先聲的匠學與哲學合流的著作首次出現。宋人先後發明了紙幣和活字印刷,指南針和火藥也日趨完善並開始大規模使用。宋朝的經濟、文化和科技當之無愧世界第一。


古今歷史觀文


永遠不要迷信什麼漢武大帝,什麼聖明天子。

如果你穿越回了漢武時代,請選擇身份:平民、士人、商人。

假如你選擇了平民,你回到了漢武時期,晚上不能出門,白天下地幹活,有時候還被徵派去修城牆,去修河堤。漢武時代為了征戰匈奴,你很可能被派去當兵。什麼你想當衛青霍去病?呵呵,做夢吧。衛青是他的姐姐衛子夫被皇帝喜歡才做大將軍的,不過好在他有能力,但是倘若沒有姐姐的關係,他這一輩子再有才華他也很難顯露出來。你一個老百姓想都別想,如果能活著回來,多賜爵位就是最好的結果了。

假如你選擇了士人,做了個讀書人。你被幸運地舉薦成了一名小吏,這時候是沒有科舉考試的,只能被人舉薦。你當了小吏,就是做了公務員,但是漢朝的公務員很忙的,皇帝天天打仗,對內也很嚴,要麼催稅收,要麼捕強盜。

而且漢朝的律令嚴苛,例如盜賊劫持了長官,給你要錢。按照法律,如果長官死了,你要掉腦袋。如果你給盜賊談判,答應盜賊條件,給他錢,救了長官姓名,你這是向盜賊屈服,還是要掉腦袋。

那麼咱們不那麼悲慘,假如你可以一路飆升,做到了丞相。那麼你知道漢武帝的丞相十三個,最好的結局是免職,大部分要麼被殺,要麼被族誅,也就是被滅族。

如果你選擇做商人。地位低下不說,漢武帝還公佈了對商人的重稅,還鼓勵大家對商人的舉報,你要麼被皇帝榨乾,要麼被人舉報,全家坐牢。

——————————————

如果是在北宋呢。

你選擇做平民,很好,北宋生活豐富,商業發達,稅源豐富,當個老百姓,一般情況下你也可以活得很自在了,不過也要服徭役,納稅。有時候也要被派去打仗。但是沒有關係,宋朝皇帝喜歡金錢買和平。

你覺得做個老百姓太苦了,你可以好好培養你兒子做個讀書人。你兒子科舉高中,你家裡的命運也改變了。這方面的例子是范仲淹。

做個商人呢,地位雖然不高,但是至少不用害怕被人告發了。


錦翼


如果在這兩者之間選擇的話,更加精準的說,我更願意生活在北宋的江南地區。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從經濟社會發展方面來看,北宋時期的生產力是高於漢朝時期的,經濟社會的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商業發達,物質條件更加豐富,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

二是,從政治環境方面來看,北宋時期更加註重科舉取士,更加註重文人地位的提高,平民參與社會管理的機會也更加多種多樣,社會管理制度也更加完善。而漢朝時期,還處於中國封建社會制度的早期階段,各方面制度還在進一步的完善之中。

三是,從思想文化方面來看,北宋時期文化事業得到大發展,尚文風氣形成,教育條件也得到大提升。民間各項的文化事業興起,人民的文化生活也更加豐富多彩。而漢朝時期文化還屬於精英教育,平民受教育的機會較少,社會文化生活也比較匱乏。

但是,北宋時期北方邊境地區,由於與金國對峙,金國時常騷擾北宋,社會安定狀態就差些。而江南地區卻非常的穩定,這種穩定一直持續到整個宋朝滅亡。而且江南地區氣候宜人,經濟發展繁榮,適宜居住。





老袁講歷史


還是喜歡北宋仁宗時期。

宋仁宗也許沒有開疆拓土的雄心壯志,但是宋朝在他的治理下繁榮穩定,經濟文化空前絕後,是中國最好的時代之一。

據元代盛如梓的《庶齋老學叢談》記載:宋仁宗在位期間, 後宮嬪妃很久沒有升遷, 屢屢向仁宗提出申請, 仁宗總是推託說沒有先例, 大臣們不會答應。妃子們不信, 仍然向仁宗討封, 仁宗也不推辭, 取來彩箋寫上某宮某氏轉任某官, 到了發放官俸時, 妃子們各自拿出御筆要求加薪, 宮廷財務部門卻一律不予理睬。妃子們失望之下, 當著皇上的面將御書撕毀。

宋仁宗實實在在地執掌最高權力達30多年, 是個思維、智力正常的皇帝, 他完全可以將權力的鋒芒運用到極致, 從而為所欲為, 從心所欲。可是為何仁宗皇帝的“金口玉言”竟然那樣的不值錢?

我從仁宗身上看到了某種“權力約束”的內在自覺性, 他還通過制度性安排而加以固化。當時有個專有名詞叫做“內降”, 也就是皇帝的手詔, “內降”只有通過朝廷的審批認可才能生效。當時杜衍擔任吏部侍郎和樞密使, 常常不買皇帝的賬, 將他不認可的“內降”攢到十多份就拿去還給皇帝。

一次, 仁宗感慨地對諫官歐陽修說:“外人知道杜衍封還內降的事嗎?殊不知那些原本有求於聯, 卻因杜衍會阻攔而中止的人, 要遠遠多於他所封還的。”

正是他的自覺性,仁宗在位期間,政治清明,出現了許多名臣。


歷史研究課


我還是喜歡北宋!清明上河圖可彰顯宋朝的生活水平!

兩宋時期人民生活富足是真的,證據就是宋朝是歷史上唯一晚上不宵禁的朝代。而且小商品貿易空前發展,到處都是街店,街邊茶館酒肆開始流行。鐵鍋開始盛行。文化向周邊的輻射。

晚上不宵禁,就是說人民晚上有夜生活的,通宵達旦的飲酒是生活常態。如果只是士族通宵飲酒,那更應該宵禁才對,免得士族們的安全無法保證。

小商品貿易發展,當然前提是得有錢。普通百姓都有錢才能買這些多餘的奢侈品。

茶館酒肆開始流行,老百姓上街隨便就能坐下喝茶了。唐以前茶酒還是貴族飲品,不是人人喝得起的。宋時人人都能喝了。

鐵鍋開始盛行,因為吃飯的花樣多了。唐以前不流行鐵鍋,因為吃飯都沒什麼油啊,天天吃飯不是煮就是燉當然也沒必要用鐵鍋。宋以後,越來越多的菜式走入尋常百姓家,煎炒炸等等需要大量油的菜開始盛行,以前的砂鍋木鍋不夠用了,鐵鍋開始出現。


蔻蔻樂


毋庸置疑是北宋。

很多人都有一腔熱血,覺得宋朝北宋欺壓,而大漢卻可以征戰匈奴,封狼居胥是何等的英姿颯爽,但你真的瞭解漢宋嗎。

先不說漢朝的篆體你看不看的懂,漢朝的話你聽不聽的明白,咱先看看吃喝玩樂兩個朝代的生活吧。

一、飲食

首先漢代的飲食很不豐富,而且一日不是三餐,是兩餐。第一餐“朝食”,在早上八九點鐘,“餔食”在下午三四點鐘。夜生活在漢朝是沒有的,煤油燈,普通家裡哪用的起,一般吃完就早早睡了。至於吃食,一般老百姓也就是粗糧鹽巴,能有寫醬菜下飯就不錯了。隨著張騫通西域,內地還是有黃瓜,大蒜,香菜,石榴等,但這些美食和市井百姓無緣,喜歡吃肉嗎,你在漢朝大概率也是吃不上的,平民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到那個時候的烹飪更是別談了,川粵魯蘇等各菜系就別想了,連皇室也只能吃到“蒸,煮,烤”,那是的飲食文化也限於此。你吃的慣嗎,兄弟?

而宋朝是古代飲食文化發展的高峰時期,我們現在的飲食習慣基本在宋朝成型了。在宋朝沒有了宵禁,出現了夜市,夜生活得以極大豐富,人民開始三餐普及;炒菜真正普及也是宋朝,在北宋吃著炒蛋看著漢朝的哥們嚼著生硬的乾糧你不香嗎?要知道北宋還有各種糕點,包子餃子。

二、徭役

漢朝從景帝開始就要服役,繁重的徭役,既包括地方和邊境的各種兵役,還有勞役等著你,你要對郡縣修建馳道一年,到邊境服兵役一年,等等,你也可以免服役,前提你得有錢啊。要知道漢武帝連年征戰,國庫空虛,給後代留下一堆爛攤子,康熙大帝不也一樣,雍正後來操了多少心,所以地方百姓的負擔可想而知可想而知。

宋朝也免不了也去服役,但服役制度完善很多,百姓相對富足,各種中小地主和城鎮的小業主可以選擇“募役法”僱人去充役成了現實。

先說這麼多吧,還有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娛樂生活之後在更。


文史學長


毫無疑問,我願意生活在北宋!

兩個朝代稍做比較,我認為大多數人都會跟著我去北宋生活。

兩漢四百年,徵匈奴,通西域加上諸王之亂,外戚篡政等,基本上戰事未息。漢代實行徵兵制,兵役一體,所以每個男丁十七歲以上都要為國家去做貢獻。

自衛青霍去病驅匈奴封狼居胥,張騫通西域,基本奠定了中國的版圖。但連年的戰爭使霸氣的漢朝總人口,即使文景之治時也不足6000萬,鑄錢計2億多枚。此是兩漢頂峰時期!

漢代經濟農業佔絕對統治地位。且以北方谷粟為主,江南未得開發。絲綢之路雖己開通,但還沒有唐時的規模,佔漢的經濟比例也不大,經濟總量遠不及唐宋。

文景賦稅最輕時“三拾抽一“,人頭稅等等另算,但兩漢有個極大的弊病,土地集中嚴重,豪強地主掌握著大量土地,廣大百姓多為長工、佃戶,底層民眾生活並不容易,這種情況劉漢四百年,並未改變。

武帝推行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文化發展也只有賦才算個亮點,遠沒有唐宋那麼繁榮。

兩宋給人的印象一個字"弱”。版圖最小,軍力最弱,對周圍強敵只會採取花錢買平安的辦法。

但宋朝是歷史上最富有的朝代,百姓生活相對最富餘;最自由寬鬆的朝代。

宋朝自趙匡胤陳橋兵變建國後,採取:重文抑武,獎農興商的國策,也是唯一一個不禁商的朝代。

宋朝的繁榮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北宋雖然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和寧夏以西大片的國土,但是到真、哲時代人口己達一億多,經濟總量,鑄錢近三十億枚,是漢代的十多倍,佔當時全世界經濟總量的近四分之一,人均GDP高達600美元,達到我們九十年代未的水平。

二:商業高度發達,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以期在商業活動中獲取利益。當時世界上八個百萬級人口的大城市中,宋佔其七,《清明上河圖》上可以窺見一斑。

三:制瓷業空前繁榮。哥、汝、均、定、官五大窯口及邢、婺、磁等制瓷作坊,爐火日夜不息,質量上乘,產量驚人。雖然絲綢之路被党項截斷,但宋代海上絲綢之路非常興旺。泉、寧、廣等都是當時世界級的大港,為宋朝商品外銷開拓了廣闊的市場。

四:經濟重心己轉到江南。兩湖及江浙地區的開發,改變了農業結構,南方的茶、稻、桑、絲規模空前,為大宋創造了大量財富,擴寬了百姓就業渠道。

五:手工業得到長足發展。由於商業渠道暢通,手工業發展迅速,百行百業俱全。也促進了茶肆酒樓,勾欄倡優繁榮。

六:農業上如彎項鐵犁、耬車,翻舌龍車等新技術的推廣,政府大力興修水利和稻作農業的開發,宋朝的農業相當發達。

七:宋代實行僱傭兵制,兩宋三百多年沒有興建諸如長城的邊防工程,沒有秦漢唐規模的皇陵工程,沒有阿房宮、大明宮的宮殿工程,宋朝百姓兵役徭役也很輕。

八:宋朝文化娛樂業異常發達,城市中茶肆青樓鱗次櫛比,更有如蘇軾、秦觀、柳永、晏殊等大詞家,填詞譜曲,文化氛圍相當濃厚。

生活在宋朝,雖沒有漢武帝:“犯漢者雖遠必誅”的霸氣!總覺得有點窩囊憋屈,但做為小老百姓,日子過的比其他任何朝代都滋潤。








滄州老夫子


提問者所選的這兩個朝代可以說是相當典型的,通過這兩個朝代的對比,我們或許可以思考一個問題,作為一個國家而言,軍事建設和經濟建設到底孰輕熟重。

我更想生活在北宋。為什麼呢?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發達的朝代,國民生產總值佔了當時全世界的百分之七十以上,GDP比五百年後的清朝還高,別忘了清的國土面積了可是比宋大好幾倍的。中國歷史上的所有朝代,都把以農為本當成了國策,唯獨宋講究是重商主義,和幾百年後歐洲的崛起一樣,出現大量了產業化作坊,商品流通非常的發達,生產力、科技水平,都是中國歷史上最高的。當時的東京汴梁,其繁華程度,超乎當時世界上任何一個城市,一幅《清明上河圖》,繁華盡收眼底,而鄉村式及沿街小販更是遍佈各地。流傳於坊間的宋詞,也應運而生,走向輝煌,可以說北宋受制皇室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其不管是精神生活還是物質生活還是相對富足的。我們提到宋,往往說宋軟弱,是因為宋年年要給遼歲幣。其實宋和遼只打二十多年仗,此後的一百多年都是和平相處的,宋給遼的歲幣,也和近代的不停等條約不同,應該看成是對友好國家的支援。而且宋給遼的三十萬歲幣,只相當於宋當時一個縣的財政收入。用一個縣的收入就買來了和平,避免了上百萬人的死傷,很明顯這是非常明智的做法。值得一說的是,宋和遼不打仗後,雙方開始相互做生意,宋賣給遼的,是絲綢、瓷器一類的奢侈品,遼賣給宋的,最多就是牛羊一類的東西,明顯宋是更獲利的,做生意從遼那掙來的錢,遠遠比給遼的三十萬歲幣多的多。

漢武帝時期,漠北會戰,北擊匈奴,南打南越,擴大了大漢的疆域,也增強了漢人的自信心,一句“匈奴未滅,何以還家”。多麼令人熱血沸騰,但戰爭終歸是要成本的呀,兵員,糧餉,到頭來都是百姓出,沉重的賦稅,加上家庭的破碎,杜甫的《石壕吏》或許是最真實的寫照吧。

我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建設和軍事建設應該是相輔相成的。經濟強了,才有更多的實力去建設軍事力量,而一個經濟強國也更有必要去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去保護他已經取得的經濟成就,宋朝最大的缺點就是軍隊不足以去保護他所擁有的財富。換句話說,軍事的建設其實是為了經濟建設而服務的, 當然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強大的軍隊也註定是南柯一夢,最後就是窮兵黷武。

最後附上漢朝與北宋的疆域圖。




濠河邊的張二河


漢武時期,辣椒沒有,胡椒沒有,玉米沒有,核桃沒有,紅薯沒有,土豆沒有。早餐到店裡老闆講:胡辣湯,沒胡沒辣,要不要來一碗?午餐到店裡老闆講:番茄蓋飯,沒有番茄,要不要來一碗?晚餐到店裡,老闆講:鐵板尤魚,沒有尤魚,只有鐵板,要不要來一個?我更願意活在當下!


邯鄲草草


歷史學家評論宋之世近於今,文化鼎盛,軍事能力低,雄漢盛唐是值得稱道的封建王朝,對外征服夷狄,對內發展經濟文化,宋朝是知識分子的樂土,漢朝是熱血男兒嚮往的時代,要選擇我更願意生活在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