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康熙一生的最大敗筆是什麼?

綠嘉


在閻崇年等清史學家眼裡,康熙博學多才,文治武功,天下第一,讓中國成功的屹立在世界東方,可謂“千古一帝”。

坦率的說,康熙個人能力的確很強,但同時也存在一些敗筆。例如:九子奪嫡、文字獄等等,但本人認為最大的2個敗筆都與領土有關,這就是《尼布楚條約》和康熙“賣臺”。因為,九子奪嫡是傳位繼承,而文字獄在清史專家眼裡又有一百種辦法為康熙辯護,但一下兩個汙點,康熙卻怎麼也洗刷不了。

第一敗筆,《尼布楚條約》,關於《尼布楚條約》,網上有很多資料,傳的滿天飛,我只講6個點

(1)簽訂條約時,彼得大帝剛上臺,康熙已經穩固江山了。俄國遠道而來,後勤不暢,兵員稀少,而清廷屬於主場。

(2)當時,俄國是小國,備受波蘭、瑞典、奧斯曼等欺凌。大清是大國,向來欺負別人,且大清奉行鐵血政策!

(3)北方的領土包括西伯利亞和勘察加半島,

如果不屬於清朝的話,那麼更不屬於俄羅斯。也就是說,誰都可以宣佈擁有主權。但在這時,康熙與俄國1689年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法理上主動宣佈此地屬於俄羅斯。

(4)當時西伯利亞更屬於蒙古等民族,反正和歐洲的俄國無關。而且,努爾哈赤家族也被稱為通古斯人,其實就是從西伯利亞遷過來。康熙將這些地方從法理上確定給沙俄,豈不是出賣了其他民族的領土?

(5)對《尼布楚條約》,現在官方評價是:清政府同意把貝加爾湖以東的尼布楚之地劃歸俄國。實際上,法理上確定北方西伯利亞等屬於沙俄,那麼就相當於白白送出去10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

(6)條約有滿文、俄文、拉丁文三種文本,以拉丁文為準,並勒石立碑。碑文用滿、漢、俄、蒙、拉丁五種文字刻成。

第二個敗筆,臺灣在《康熙王朝》電視劇中,為了突出康熙的英明神武,就描述了臺灣鄭氏勢力勾結荷蘭人,並承諾割讓臺灣給荷蘭。這一描述何其可笑,臺灣就是從荷蘭人手裡收復的,臺灣鄭氏和荷蘭人關係非常緊張,荷蘭人豈會與之合作?實際上,與荷蘭人合作的是康熙,即康熙勾結荷蘭人,共同絞殺反抗民族壓迫的勢力。荷蘭人為何與康熙有緊密聯繫呢?主要有三個原因。

(1)荷蘭和大明、鄭氏有仇,料羅灣海戰,以及鄭成功收復臺灣等,倒黴對象都是荷蘭。

(2)荷蘭人追求商業利益,與滿清合作,能賺取大量金錢,況且康熙還承諾要割讓臺灣給荷蘭。

(3)荷蘭一直想消滅東亞能與之對抗的海上勢力,滿清與之合作,求之不得。所以,康熙十八年二月,“特諭荷蘭國王,令具夾板船二十艘,載勁兵協力攻取二島。”《臺灣外志》亦載:“荷蘭揆一王領戰船為前導,合李率泰水師,用力爭戰,平定沿海諸島,原約合師代彼恢復臺灣!”至於酬勞,清廷與荷蘭人協議:“攻取此島(臺灣)後清軍應將該島以及一切城堡物件交與荷人,以供荷人居住”!

總結:無論是北方土地,還是臺灣,康熙都不看中。曾經,康熙和大臣們討論“要不要臺灣”,最終結論是“棄之”、“徙其人而空其地”、“吃力不討好”,最終結論是不要。若不是施琅的勸告,估計康熙真會把臺灣送給荷蘭人。值得一提的是,荷蘭人在東亞想做海上唯一霸主,就必須剪除臺灣鄭氏。但為何荷蘭人不怕清朝海軍由此崛起呢?或許,當時荷蘭人已經判斷出清朝不會發展海軍,所以就沒有任何擔憂和滿清合作問題。

後來證明,即便臺灣投降之後,荷蘭合併臺灣和自身海軍後,力量不僅沒有增強,反而越來越弱,最後幾乎沒了。如果說臺灣問題陰錯陽差,但結局還算好的,但《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卻徹底將北方的主動權,交給了沙俄。從此,中國就一直要承受北方之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