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古建築文物修繕設計應注意的幾點?不止於修舊如舊

如果您喜歡古建築,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建築,請關注作者頭條號

“古建築設計師”後面長期更新中華民族建築文化,如果您有古建築設計項目,文物修繕設計,寺廟規劃設計,仿古街改造項目,祠堂項目等仿古建設計及施工請關注並私信作者,請認準古建築設計師,專項古建築設計二十年!


古建築文物修繕設計應注意的幾點?不止於修舊如舊

現狀現狀


古建築文物修繕設計應注意的幾點?不止於修舊如舊

現狀


古建築文物修繕設計應注意的幾點?不止於修舊如舊

現狀


古建築文物修繕設計應注意的幾點?不止於修舊如舊

修繕效果


一、設計原則

堅持保護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堅持依法和科學保護,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關係,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分步實施。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保養、遷移、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盡最大可能利用原材料,保存原有構件,使用原工藝,延續文物的歷史信息和時代特徵。

古建築文物修繕設計應注意的幾點?不止於修舊如舊

現狀


古建築文物修繕設計應注意的幾點?不止於修舊如舊

現狀


古建築文物修繕設計應注意的幾點?不止於修舊如舊

現狀


古建築文物修繕設計應注意的幾點?不止於修舊如舊

現狀


二、工程目的

(1)、為了更好的保護歷史建築,使其能延年益壽。

(2)、便於管理、環境舒適、為保護文物本體、開發旅遊事業而服務。

三、工程範圍及內容

1、設計範圍:

本次主要對重點保護區內的12 處本體建築進行維修設計,具體內容包括地基基礎、地面、木構架、木基層、砌體、抹灰、屋面、木裝修、油漆彩畫等九項內容。

(2)、整改範圍:

對直接影響本體建築環境的後期增建設施應拆除,即後殿前簷近年增加的外廊平房建築、西廡北山牆外的小佛堂建築、即藏經樓後簷牆外的臨時庫房、盤古殿東山牆外的臨時水櫃、後殿前院東側的臨時接簷;伽藍殿東山牆外學校後建的教師廁所。


古建築文物修繕設計應注意的幾點?不止於修舊如舊

現狀


古建築文物修繕設計應注意的幾點?不止於修舊如舊

現狀


古建築文物修繕設計應注意的幾點?不止於修舊如舊

現狀


四、維修設計方案

(一)、設計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2.《中國文物古蹟保護準則》

3.《古建築木結構維護與加固技術規範》GB50165—92

4.《中古建築修繕技術》

(二)、保護工程措施

1.屋面揭頂之前,應先對室內拱券及牆體必須採取支撐、加固的措施,對室內塑像必須採取安全保護措施,檢查確實安全後,方可施工。

2.屋面、牆體、地面及基礎維修,方法參見《古建築木結構維護與技術加固》(GB50165-92)第七章第一節、第三節、第四節;《古建築修建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範》JGJ159-2008的相關規範與標準。

3.木裝修整修見GB50165-92第七章第五節;

保護亭立面效果為仿唐建築,四角重簷,攢尖頂灰陶筒瓦屋面;主體結構材質為木材,木構架及木基層、門窗均以鐵紅色為主;牆體內外設青磚鹼牆,按古建築規範淌白牆砌築,其中室外鹼牆距地面高為1.2米,室內鹼牆距地面高為0.35米;其餘牆面均抹灰為白色。


古建築文物修繕設計應注意的幾點?不止於修舊如舊

修繕圖


古建築文物修繕設計應注意的幾點?不止於修舊如舊

修繕圖


(三)、材料使用

本設計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盡最大可能利用原材料,保存原有構件,使用原工藝的原則,在所需要添補構件的材料使用時應按下列標準採購;

(1)、屋面:以原建築屋面使用瓦件、脊飾為依據,將舊構件拆卸編碼、歸類存放;統計殘損部件後,按其規格、色澤、類型添配備用。

(2)、木構件:新添配的木構件材質儘可能與原構件相同,如難以採購,可採用東北紅松、樟子松。木基層採用白松、東北紅松;木裝修採用進口白松。

(3)、青條磚、方磚:新添配的規格、色澤須與原部件相同。

(4)、石材:採用當地石材或青石。

(5)、屋面防水材料:採用4厚SBS 複合胎防水卷材。

(四)、主要技術措施

1.新添配木構架製做

(1)木構架的添配製做,一定要按照設計要求選用木材的樹種和材質。

(2)古建築施工木材消耗量較大,且一般情況材質選用要求較高,對節約木材應按下列要求和方法實施:

1編制配料單是計劃用材的第一步;配料單必須經審定後方可使用,以避免編制失誤,浪費材料。

2合理的加工餘量是節約木材的重要措施。

3規格大的木構件採購困難,應首先大構件,然後從大到小進行配料。

4為使所配構件與原構件對號入位,避免錯位造成浪費,每個構件應標註名稱;按其規格特徵進行下料。

(3)傳統的木構架製作,使用丈杆丈量木構件,能取得構件長度的唯一性、尺度的統一性、使用方便。根據使用功能的不同丈杆有總丈杆、柱類分丈杆、梁、方類等分丈杆。在製作丈杆時應精心製作,製作要經二人以上校對無誤後使用。

(4)用作承重構件或小木作工程的木材,使用前應經乾燥處理,含水率應符合規定:梁、枋、柱、椽等其含水率不應大於20%。

(5)柱類構件在同一建築不能有相同名稱,其名稱應標寫在約定位置,其目的是防止構件錯亂而影響正常施工及安裝。

(6)木構架的穩定取決於榫卯節點,製做時須按古建築技術規範操作,以保障柱與梁之間的有機組合和牢固性。

(8) 根據梁構件受彎的情況,將梁類構件起拱的要求和利用木材自然向上彎曲的條件,綜合考慮以減少梁受力後的撓度,加強使用的安全感和校準視差。

(9)檁製作時中間加粗,且向上拱起,按設計要求、傳統做法和規範進行操作。

2.木構架維修加固

(1)柱根墩接:依原構件材質、規格選好配料,先將原構件殘損端頭鋸掉,鋸口須平整,且應放在無糟朽、腐爛的位置,所墩接的榫卯長度不小於柱徑2~3倍;根據柱的部位採用巴掌榫或抄手榫,榫卯對接時須塗抹熱骨膠,且應在墩接榫卯部位最少加二道鐵箍,鐵箍緊固採用螺栓或倒刺釘的方法。

(2)柱根墩接高度:明柱不大於原柱高的1/5,暗柱不大於原柱高的1/3。

(3)梁加固:

1梁作為建築的第二大承重構件,且一般都是原建築的原始構建,具有歷史價值,在維修時應確保其歷史信息,輕易不作要更換的結論。

2對接加固法:如果梁的殘損部位在端頭,其殘損、斷裂長度不超過樑本身長度的1/3時,可採取搭接後再加輔助梁的方法,具體操作為:先選好與搭接梁相同的配料,在鋸掉腐爛斷裂的一端梁頭,然後切割榫卯,榫卯搭接長度不小於梁直徑2~3倍,榫卯切口應為階梯形,榫卯口接縫方向應垂直於地面;打接成功後,按梁總長度選用輔助梁,輔助梁高度應不小於梁直徑的1/3,寬度應大於梁徑1/2,且無彎度,將製作好的輔助梁置於搭接梁底部,校正好各部線位,然後用鐵箍加固,具體規格見前殿3軸五架樑加固方法。

3摻半加固法:具體指梁的一端殘損、腐爛深度不大於梁直徑1/2,長度不大於量身長度1/2時,採取的加固方法;先根據糟朽、腐爛部位長度鋸好接頭縫,接頭縫須留有足夠的榫卯搭接長度,然後切割取平搭接部的腐爛木屑,將選好的配料製做成原構件的形狀,榫卯搭接口應吻合於切割取平好的梁頭搭接部位,搭接好後,應根據對接加固法的要求,加設輔助梁,具體做法及鐵件加固同上。

3.砌體工程

(1)古建築的砌體材料大量使用天然石材和實心粘土磚。對於新型材料的施工和驗收,除符合設計要求外,還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砌體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GB50203的規定。

(2)新做磚基礎、糙磚牆砂漿的強度等級按設計設計要求施工,保證砂漿強度合格。

(3)淌白牆用的粘結材料使用石灰膏加麻刀砌築。

(4)拆除牆體前必須對木構架進行檢查支撐,在保證建築安全可靠的情況下拆除牆體,結合當地的成功經驗,應在牆體解危後再行拆除修復。

(5)牆體的局部損壞採用掏補的方法,掏補面積不大於1平方米,且不會對周圍其他牆體造成破壞。

(6)牆體發生細小裂縫,在不影響使用安全和外觀的情況下,可採用嵌縫修補進行表面處理恢復原樣 。如果裂縫深度大於牆體厚度1/3時,須掏補。否則,採取灌縫加固的方法對裂縫進行粘結,裂縫加固完成後,對面層進行修復,保持原樣風貌。

物古建築必須使用與原牆體相同的材料和施工方法進行修復,保持原樣不變。

(7)對原有的磚、牆須儘量保留使用,保持古建築的原有風貌,不得以抹灰覆蓋。

(8)磚牆的修復質量要求,須達到設計要求,修復後的磚牆要與原建築未修繕牆體色澤保持一致,保持原建築的風貌。

(9)對牆體殘損嚴重需拆砌的部位,應將磚塊及條石逐層揭起,分類碼放;砌築時,應保持原牆尺寸和式樣,並宜利用原件。對面層鼓閃,需挖補或拆除外皮時,應做到新舊砌體咬合牢固,灰縫平直,灰漿飽滿,外觀保持原樣。

(10)對按設計要求須剷除的石牆面抹灰層,將灰縫石面清洗乾淨,用青油灰勾縫(清油灰kg/m2=石灰膏34:熟桐油1.8:糯米漿1.3:明礬1.3:麻刀1.8:鐵黑3.2:水1.1)。

4.屋面工程:

(1)本次維修建築的屋面按揭瓦亮椽施工,對拆卸的瓦件、脊飾須編號、歸類存放。

(2)修繕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其材料、施工方法與原建築相同,經修繕後的屋面

弧度、曲線應與原建築屋面風貌一致。

(3)添換瓦件、飾件按原有部件規格添配。舊瓦件使用前必須進行清理、除灰分別堆放,應做到與原物一樣使用。

(4)古屋面是修繕施工過程中一道關鍵工序,必須選擇施工技術素質好,責任心強的專業施工人員來施工。

(5)各種新添配瓦件、脊飾應及早定貨,提前一個月進場,檢查色澤、規格、吻件等應拼裝吻合,不合格的及早退貨重製。

(6)審瓦:在鋪瓦時應對瓦件逐塊檢查,瓦件挑選以敲打、聲音清脆,不破不裂,沒有隱殘者為好,外觀檢查無明顯曲折變形,無粘疤、缺陷,顏色差異較大者不得使用。

(7)鋪底瓦:瓦瓦前應按屋面尺寸和瓦的尺寸進行分中號壟,底瓦坐中,在正脊、中腰和簷頭位置拴“齊頭線”、“楞線”、“簷線”,屋面所衝的瓦壟曲線平滑,均勻一致,底瓦搭接按“壓六露四”進行操作,底瓦灰密實飽滿,不得有空鼓現象,鋪好底瓦後要將底瓦兩側的灰泥順瓦翅用瓦刀抹齊,不足之處用灰泥補實,瓦完一路,由一人在遠處衝線觀察,發現張口瓦、走壟瓦、脫節瓦等現象及時修改。

(8)筒瓦捉節夾壟:捉節夾壟採用3:7摻灰泥,瓦瓦時應嚴格按照灰漿調製規定做駝背灰、抱頭灰、夾壟灰等。筒瓦應從下往上依次排放,每塊均放置中線上,防止出現一邊齊的情況,瓦壟灰要飽滿,不得有脫落和洞眼,且不得有“蛐蛐窩”和“嘟嚕灰”,底瓦、筒瓦的勾滴出進應一致。

(9)調脊:首先砌脊座,然後安放脊件,正脊、圍脊、垂脊等,灰口均勻一致,牢固穩定,左右對稱,安裝脊飾前應每隔2米下“脊樁”,用柏木、槐木等耐腐朽的木材,加工成50×50的小方木,長度為500左右,“脊樁”需固定在扶脊木上面。調脊須在未瓦屋面瓦之前施工。

(10)仰瓦屋面施工按傳統規範做法進行施工,必須達到無“張口瓦”、 “無脫節瓦”、“無鬆動瓦”、“無走壟瓦”的四無標準。

6.地面工程:

(1)根據設計要求選用所需的材料品種、規格、質量、配合比、強度等級等。

(2)本工程地面的基層、墊層,找平層的施工,除應符合古建技術規範的要求外,還要符合設計要求和現行國家標準《建築地面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GB50209的規定。

(3)青磚、方磚鋪墁地面的分縫、形式,按設計要求執行。

(4)方磚施工前應逐塊進行檢查,須進行磚細加工(砍磨方正),定製產品時應比實際規格大2cm。

(5) 在施工中不應圖省事,按標準彈好標高線。


古建築文物修繕設計應注意的幾點?不止於修舊如舊

修繕圖


古建築文物修繕設計應注意的幾點?不止於修舊如舊

修繕圖


五、工程做法

1、屋面

(1).按各單體建築瓦件、脊飾規格,重新恢復屋面。

(2).80厚潑灰麥草泥苫背(分兩次完成);

(3).15厚護板灰(熟桐油0.3:石灰膏2:麻刀0.3:明礬0.2)

(4).將原各單體屋面使用望磚、望瓦全部換成20厚木望板,柳葉縫鋪設。

(5).椽規格、間距按各單體設計要求添配。

2、牆體

(1).所有按設計要求需要保留的青磚牆體,須將後期塗紅或有其它色澤的面層清洗掉,恢復原青磚淌白牆。

(2).對需要拆除的牆體,外牆面全部用310×150×65青磚、石灰膏加麻刀砌築淌白牆;內襯牆用240×115×55標準紅機磚、M7.5混合砂漿砌築。

(3).牆面抹灰按各單體設計要求施工。

3、地面

(1).按各單體設計要求重新細墁地面。

(2).30厚混合砂漿坐底灰。

(3).3:7灰土夯實墊層250厚。

(4).素土夯實。

(5).拆除墊層300厚。

(6).拆除面層。


古建築文物修繕設計應注意的幾點?不止於修舊如舊


古建築文物修繕設計應注意的幾點?不止於修舊如舊


古建築文物修繕設計應注意的幾點?不止於修舊如舊


六、施工中應注意的事項

1.可逆性、可再處理的文物理念:

修繕過程中,堅持修繕過程的可逆性,保證修繕後的可再處理性。儘量選擇使用與原構件相同、相近或兼容的材料,使用原有工藝技術及做法,儘可能保留更多的歷史信息。

2.尊重傳統、保持地方風格的原則:

地方建築風格與傳統工藝手法,對於研究各地區建築史和各地區傳統建築工藝具有極高的價值。在修繕過程中應加以識別,尊重傳統工藝。保持地方建築風格的多樣性、傳統工藝手法的地域性和營造手法的獨特性。

3.注意安全:

安全第一是修繕工程的保障,文物的安全與人員的安全同等重要,施工中應設置防火、防雨設備,設置完善的安全設施,並對施工人員及周圍群眾做好安全宣傳、教育工作,確保人員及文物建築的安全。

文物的生命是不可再生的,施工中應對原有建築的每一個構件及一磚一瓦視同文物對待,不可隨意損壞。對於脊、吻、獸等易損瓦件拆卸時應輕拿輕放,堆放於安全的場所,避免一切不應有的損失。

4.保障質量

施工單位應嚴格按照設計文件和《古建築木結構維護與加固技術規範》(GB50165-92)第八章:工程驗收:各相關規範施工。現場監理人員應及時對隱蔽工程進行驗收和檔案記錄。出現意外情況,應通知甲方,會同設計單位共同研究確定處理方案。

文物修繕的成功與否,關鍵是質量。施工單位必須選擇有相應古建修繕資質的施工單位,修繕過程中必須要加強質量意識與管理工作。材料的採購,必須按照部標或國標選擇優質產品,嚴禁以次充好,偷工減料等行為。修繕工藝,施工工序要符合國家古建築修繕有關質量標準。

5.資料收集

拆除施工中對各重要隱蔽部位及其接點應拍照存檔,以備修復施工中對照。竣工後施工單位應提交完整的竣工檔案資料,並歸檔保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