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近有雷神山抗疫丨揭祕廣東湛江與雷神信仰的歷史文化淵源


近有雷神山抗疫丨揭秘廣東湛江與雷神信仰的歷史文化淵源

武漢加油


湛江市座落於中國大陸最南端的雷州半島,談到“雷州半島”一名,相信很多人會因為“雷”字而留下深刻印象,但可以說的是湛江確實真的與“雷”有獨特的聯繫。

近有雷神山抗疫丨揭秘廣東湛江與雷神信仰的歷史文化淵源

湛江地區


論及湛江市的前身那就是清代廣東省下四府之一的雷州府,雷州府所管轄的範圍包括今天的赤坎區、霞山區、麻章區、遂溪縣、雷州市、徐聞縣、東海島、硇洲島等地,在這區域形成了湛江最具有代表性的土生土長文化——雷州文化。雷州文化涵蓋了醒獅、人龍舞、姑娘歌、儺舞、雷劇、雷州八音、穿令箭、石狗、上刀山下火海、翻刺床、雷神信仰等。其中雷神信仰在湛江的歷史最為悠久且具有代表性。

近有雷神山抗疫丨揭秘廣東湛江與雷神信仰的歷史文化淵源


在探究雷神信仰與湛江的聯繫時,首先先從“雷州”這個名字說起。早在梁朝普通四年雷州半島就置有雷川縣,至貞觀八年(634年)改東合州為雷州。為什麼州縣的名字帶有“雷”字?這個要考慮到地理因素,同時也和湛江古老的雷文化有關。今天的雷城鎮在湛江市未成立之前一直是雷州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雷州府治所在地,而雷城鎮位於今天南渡河的北邊,南渡河古稱擎雷水又稱雷水,因此取名雷州又稱雷陽,由此可見雷州一名和擎雷水有不可分割的聯繫。同時雷州半島除了擎雷水還有擎雷山,《寰宇記》記載“擎雷山亦稱驚雷山 ,在縣南八里。雷震破成山”。又有《廣東新語》記載“擎雷為雷州鎮山,或謂雷州以擎雷之山得名,非也。州多雷,而是山高大能擎是州,雷多從之而出,故名擎雷”,也指出“雷人事雷,瓊人事風,皆甚謹。”這相關古代文獻的記載都反映了古代雷州半島多雷和湛江先民對雷的崇拜和敬畏。

近有雷神山抗疫丨揭秘廣東湛江與雷神信仰的歷史文化淵源

南渡河古稱擎雷水


近有雷神山抗疫丨揭秘廣東湛江與雷神信仰的歷史文化淵源

雷州府古地圖


對於湛江地區的雷神信仰發源於何時?目前已經無法做到具體考究,但是我認為不晚於南北朝時期,因為古代湛江居著俚、僚、侗、僮、苗等少數民族,其中俚人最善於鑄鼓。各民族雖然風俗各異,但都共同崇拜雷神,每年定期向雷公廟獻雷鼓雷車,舉行祭雷活動。個人認為先有雷神信仰而後再有雷州一名。雖然現在湛江大多數人的祖輩都是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時期因為戰爭因素由閩南南遷到雷州半島,而雷神信仰在宋代雷州半島大量遷入閩南移民之前就已經孕育於湛江。雖然古代的湛江處於偏闢的南疆邊埵,可湛江地區的雷神信仰及其傳說卻聲名遠播,早在唐朝時期就有不少典藏記載了湛江先民和雷神有關的故事傳說。

其中唐代前期的《廣異記》中關於湛江先民和雷神的傳說有以下兩則:

其一:唐開元末,雷州有雷公與鯨鬥。鯨身出水上,雷公數十,在空中上下。或縱火,或詬擊,七日方罷。海邊居人往看,不知二者何勝,但見海水正赤。

其二:唐歐陽忽雷者,本名紹,桂陽人,勁健,勇於戰鬥。嘗為郡將,有名,任雷州長史。館於州城西偏,前臨大池,嚐出雲氣,居者多死。紹至,處之不疑。令人以度測水深淺,別穿巨壑,深廣類是。既成,引決水,於是雲興,天地晦冥,雷電大至,火光屬地。紹率其徒二十餘人,持弓矢排鏘,與雷師戰。衣並焦卷,形體傷腐,亦不之止。自辰至酉,雷電飛散,池亦涸竭。中獲一蛇。狀如蠶。長四五尺,無頭目。斫刺不傷,蠕蠕然。具大鑊油煎。亦不死。洋鐵汁。方焦灼。仍杵為粉。而服之至盡。南人因呼紹為忽雷。

近有雷神山抗疫丨揭秘廣東湛江與雷神信仰的歷史文化淵源

湛江雷神像.圖片源於湛江民俗道系蠻抗哥


唐代的《嶺南表錄》中關於湛江先民和雷神的傳說有以下一則:

雷州之西雷公廟,百姓每歲配連鼓雷車。有以魚彘肉同食者,立為霆震,皆敬而憚之。每大雷雨後,多於野中得黳石,謂之雷公墨。叩之鈖然,光瑩如漆。又如霹靂處,或土木中,得楔如斧者,謂之霹靂楔,小兒佩帶,皆闢驚邪;孕婦磨服,為催生藥。必驗。

唐代的《投荒雜錄》中關於湛江先民和雷神的傳說有以下一則:

唐羅州之南二百里,至雷州,為海康郡。雷之南瀕大海,郡蓋因多雷而名焉,其聲恆如在簷宇上。雷之北高,亦多雷,聲如在尋常之外。其事雷,畏敬甚謹,每具酒餚奠焉。有以彘肉雜魚食者,霹靂輒至。南中有木名曰掉,以煮汁漬梅李,俗呼為棹汁。雜彘肉食者,霹靂亦至。犯必響應。牙門將陳義傳雲:“義即雷之諸孫。昔陳氏因雷雨晝冥,庭中得大卵,覆之數月,卵破,有嬰兒出焉。目後日有雷扣擊戶庭,入其室中,就於兒所,似若乳哺者。歲餘,兒能食,乃不復至,遂以為己子。義即卵中兒也。又云:“嘗有雷民,畜畋犬,其耳十二。每將獵,必笞犬,以耳動為獲數。未嘗偕動。一日,諸耳畢動。既獵,不復逐獸。至海旁測中嗥鳴。郡人視之,得十二大卵以歸,置於室中。後忽風雨,若出自室。既霽就視,卵破而遺甲存焉。後郡人分其卵甲,歲時祀奠,至今以獲得遺甲為豪族。或陰冥雲霧之夕,郡人呼為雷耕。曉視野中,果有墾跡。有是乃為嘉祥。又時有雷火發於野中,每雨霽,得黑石,或圓或方,號雷公墨。凡訟者投牒,必以雷墨雜常墨書之為利。人或有疾,即掃虛室,設酒食,鼓吹幡蓋,迎雷於數十里外。既歸。屠牛彘以祭,因置其門。鄰里不敢輒入,有誤犯者為唐突,大不敬,出豬牛以謝之。三日又送,如初禮。又云。嘗有雷民,因大雷電,空中有物,豕首鱗身,狀甚異。民揮刀以斬,其物踣地,血流道中,而震雷益厲。其夕凌空而去。自後揮刀民居室,頻為天火所災。雖逃去,輒如故。父兄遂擯出,乃依山結廬以自處,災復隨之。因穴崖而居,災方止。或雲,其刀尚存。雷民圖雷以祀者,皆豕首鱗身也。

湛江市除了吳川市和廉江市之外的管轄區域,在古代統稱三雷或雷州三縣,這一片地區在古代都有祭祀雷神的傳統習俗。在《警世通言》第二十三卷《樂小舍拚生覓偶》開篇有一句話:“從來說道天下有四絕,卻是雷州換鼓、廣德埋藏、登州海市、錢塘江潮。”又有蘇東坡途徑湛江時所作的《雷州八首》中講到“殺牛撾鼓祭,城郭為傾動。”都反映了湛江先民祭祀雷神的盛況。

近有雷神山抗疫丨揭秘廣東湛江與雷神信仰的歷史文化淵源

湛江祭雷活動

由於宋末及明末時期大批福建閩南人遷入雷州半島,雷州半島的土著人口總比降低,古老聞名的雷州換鼓祭雷傳統在明代開始失傳,但是如今湛江地區依然保存著一些祭祀雷神的風俗傳統,如松竹儺舞就是祭祀雷神的一種方式。現在湛江地區各個鄉鎮依然有雷神廟,其中雷祖祠是全國規模最大的雷神廟,雷祖祠古代又稱雷廟。值得一提的是湛江地區的雷神形象和具有鮮明的本土風格,雷神形象都是頭帶天丁冠,額生三眼,金口銀牙尖嘴,顴骨及下巴有對稱性凹凸不平的雷紋,附著蠔殼,這一形象和湛江地區關於雷神在南海降妖的傳說有關。同時湛江地區稱呼雷神的方式和其他地方不一樣,如遂溪、海康、徐聞等地的百姓都稱雷神為“雷首公”或“二八公”、“赤須公”。

隨著時代的發展,湛江地區的一些傳統習俗開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是古老的雷神信仰卻反映了古代湛江先民在面對颱風及暴風雨的頑強鬥爭和湛江地區古代的民族融合。今天的雷州半島因“雷”而得名,湛江還有更多的雷文化等待著我們去挖掘探索,也許尋著這些歷史印記可以摸索出湛江先民更為遙遠的足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