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一場疫情,我吃光了老本”:這種抗風險能力,30歲後一定要有

“今年真是太難了。”最近和朋友們聊天,大家都發出了相同的感慨。


朋友Alex說,現在每次去超市買菜都要掉一格血,豬肉一斤40多塊錢,菠菜一斤7塊,都快吃不起飯了;


另一個朋友小林冒著路上可能被感染的風險,早早就回京復工,因為再不上班,真的要餓死了;


比起小林,木木就沒那麼幸運,前兩天剛被公司通知不用上班,她一下子懵圈了:


每個月要還房貸、車貸、孩子的奶粉錢、四張嘴要吃飯,沒有一個地方是不花錢的。看著寥寥無幾的銀行卡餘額,她和老公每晚都焦慮到睡不著……


“一場疫情,我吃光了老本”:這種抗風險能力,30歲後一定要有


在2020年的開頭,如果說小仙女學到了什麼深刻的教訓,那就是:錢真的是太重要了!


網友們也紛紛感慨:沒愛可以,沒錢真不行。


“一場疫情,我吃光了老本”:這種抗風險能力,30歲後一定要有


疫情讓我們明白,我們以為的歲月靜好,其實不堪一擊。


生活充滿各種不確定性,失業、突如其來的疾病、意外等等,它們隨時會沖垮我們原本安穩舒適的生活。


那麼,從現在開始,我們能做些什麼來抵擋這種不確定性呢?


小仙女的答案是:學會理財。


“一場疫情,我吃光了老本”:這種抗風險能力,30歲後一定要有

會理財的人,更能抵擋不確定性

提到理財,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要不就是餘額寶低得可憐的利率,要不就是股市割韭菜。


其實都不是。


理財是一整套管理你的現金流的操作,包括做預算、儲蓄、讓錢生錢等等。它讓我們在不確定的生活中,擁有對抗風險的能力。


小仙女有個朋友小白,和木木的遭遇類似,雖然沒被裁員,但因為公司發不出工資,她已經兩個月沒有收入了。


不過,和木木不同的是,她一點兒也不焦慮。


因為沒法復工,她給自己徹底放了一個長假。每天在家看書、看劇、睡覺、擼貓,興致來了就研究下菜譜,做幾道菜,烤個蛋糕,日子過得既悠閒又充實。


“一場疫情,我吃光了老本”:這種抗風險能力,30歲後一定要有


小仙女實在好奇,跑去問她:“大家都在為工作發愁焦慮,你是怎麼做到這麼氣定神閒的?”


小白告訴我,她之所以能這麼從容,都是理財給她帶來的底氣。


當大多數年輕人還在月光、為了還花唄和信用卡疲於奔命時,小白從畢業就開始理財了。


她把每個月的工資分成三份,一份作為日常支出;一份強制儲蓄,會投資一些風險不太高的基金;最後一份作為Fuck You Money。


什麼是Fuck You Money呢?


前段時間大火的華裔女演員劉玉玲這麼解釋:如果你擁有這筆錢,當有什麼意外發生,或者有人逼迫你做不想做的事情時,你就可以瀟灑地回敬:“我可去你的吧!”


“一場疫情,我吃光了老本”:這種抗風險能力,30歲後一定要有


可以說,Fuck You Money是一個人的物質底氣。在不好的事情發生時,我們仍然有選擇的自由。


就這樣,小白在剛畢業短短兩年多時間裡,連存帶賺了小10萬塊。


這10萬塊可以讓她衣食無憂地生活一兩年,如果不是因為疫情不能出門,我想她現在肯定到處去旅遊了。


“一場疫情,我吃光了老本”:這種抗風險能力,30歲後一定要有


相反,不會理財的人是什麼樣呢?


因為疫情失業,失去了收入來源,也沒有積蓄,焦慮到整晚睡不著;

被上司壓榨、工作受委屈時,也只能忍氣吞聲,因為不敢輕易辭職;

上有老、下有小,不敢生病,拼命賺錢,卻永遠都不夠花……


大家發現了嗎?

不會理財的人,拼命賺錢,卻還是捉襟見肘,當風險發生時,沒有任何抵禦的能力;


會理財的人,能更從容地面對生活的各種意外,不必時刻為金錢焦慮,享受更自由暢快的人生。


“一場疫情,我吃光了老本”:這種抗風險能力,30歲後一定要有

你和富人之間差的不是錢,

而是理財的思維

很多人都知道錢重要,但卻沒有真正在“錢”上花時間。


你有認真想過,如果要過上自己理想中的生活,需要多少錢嗎?要怎麼做才能賺到這麼多錢?


當你羨慕財務自由的人可以不用為金錢委屈求全地工作,擁有更多的人生選項,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時,又是否探究過,我們和他們的差距究竟在哪裡?


事實上,我們和富有的人之間的差距,並不只是錢,而是“讓錢生錢”的思維。


微淼商學院的創始人封賀就是一個通過理財實現財富自由的例子。


作為一名來自鄉下的“窮孩子”,他從小就體會到,沒有錢的生活多不好過。


他試過創業,但沒過3個月就“成功”地把公司開垮,還欠了6萬多的債務。

創業失敗後,封賀痛定思痛,決心要給自己充電,他看了幾乎所有關於富人們怎麼賺錢的書。巴菲特的“駕馭金錢”理論打開了他的思路,於是開始嘗試理財。


“一場疫情,我吃光了老本”:這種抗風險能力,30歲後一定要有


摸爬滾打中,封賀進入金融行業,考上了復旦大學的金融學,還獲得國家二級理財規劃師證書。


他按照自己的節奏一步一步走,終於,直到3年前,他的投資收益率達到了20%!這讓封賀興奮極了,要知道世界首富巴菲特的收益率是23.5%。


2017年,他通過配置資產,每年的“睡後收入”(非工資類收入)就有百萬以上,遠大於他的生活支出,“我終於可以自信地說,我實現了財富自由”。

這一路上有失敗,也有成功,封賀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財經驗。他想幫助更多人,通過理財能過上更自由的生活。


“一場疫情,我吃光了老本”:這種抗風險能力,30歲後一定要有


鄭九波就是他幫助過的人之一。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剛畢業兩年,工資不高,每個月只能攢1500塊,照這個速度,就算攢到退休都不會發財。


但是,封賀告訴他:攢錢可不是理財。

當時九波很疑惑:“沒有錢,怎麼理財呢?”

這正是大多數人的誤區,事實上,不是有錢了才理財,而是理財了才有錢。

封賀帶著他建立“複利思維”:假設初始資金是5萬元,從現在開始,每月只投資1500元,會發生什麼?

答案是40歲,他就能靠理財賺到人生第一個100萬,再也不擔心孩子的大學學費;50歲,他可以賺到300萬,讓一家人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不是問題。


事實上,隨著他工資的提升,每個月的投資金額也會慢慢增長,他實現這一切的時間還會被縮短。


現在,鄭九波已經在封賀的幫助下開始理財,看著賬戶的餘額一點點上升,他對未來充滿幹勁。

“一場疫情,我吃光了老本”:這種抗風險能力,30歲後一定要有

< 學員鄭九波學完課程後的投資收益 >


學會打理錢財,很多時候比賺錢本身還要重要。


“一場疫情,我吃光了老本”:這種抗風險能力,30歲後一定要有

人人都缺少一堂人生理財課


人人都缺少一堂人生理財課。


要想讓自己富有起來,千萬別想著只靠死工資,而要學會讓手頭的收入為你“錢生錢”。


如果你有1萬塊錢:

在手裡放一年,還是1萬塊錢,而且還會貶值;

在銀行放一年,利息也就200塊,還不夠買一件衣服;

但如果你會打理錢財,可能就會賺到半個月的工資;

然而這僅僅是1萬塊而已,如果是10萬塊,那你可能躺賺10000元;

......


一樣的本金,不同處理方式,產生的收益是天差地別的。


這就是學會理財的意義。


大富豪李嘉誠也曾表示,20歲以前,錢都是靠雙手勤勞換來,20-30歲之間是努力賺錢和存錢的時候,

30歲以後,管理財富、駕馭金錢的重要性逐漸提高


但也有很多人想要增添睡後收入,卻不懂如何下手:


跟風黨:人買亦買,結果每天早晨看著錢蒸發,省吃儉用存下來的錢貶得一塌糊塗;

菜鳥黨:嚐到了甜頭,一股腦地加碼,卻發現自己成了“接盤俠”,虧得血本無歸;

懷疑黨:想收益好,又怕買到有毒的產品,糾結多年啥也沒做,白白錯過了翻身致富的機會;

工作黨:工資明明在漲,但存款一點也不見漲,月光族天天當,啥也沒幹錢就不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